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临床问题与应用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3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患者筛选与评估
快速识别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生 物标志物等手段,快速识别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估病情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 积和侧支循环等指标,全面评估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筛选适合治疗的患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发病时 间窗和禁忌症等因素,筛选适合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
指南强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重要性,建议在发病后尽快进行血管内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 开始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指南指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结 果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实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团队,包括神
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术后管理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04
指南推荐意见及实践 建议
推荐意见概述
血管内治疗适应人群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颅内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引起的脑卒中。
推动技术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血管内治疗技术 的发展和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方面的限定。
医疗机构要求
指南对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专 业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总结解读PPT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总结解读PPT课件
险因素。
一级预防
针对尚未发生ICVD的人群,通过 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饮 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
二级预防
针对已经发生ICVD的患者,通过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措 施来防止复发和减轻症状。
03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 2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表现为短暂的、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通常持续 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TIA是缺血性 脑血管病的重要预警信号。
MRI
对于早期脑梗死和TIA的显 示效果优于CT,可发现更 小的病灶和更早期的缺血 改变。
CTA/MRA
可显示脑部血管狭窄、闭 塞等病变,有助于病因诊 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手段
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心电图等,用于评估患者一 般状况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血液生化检查
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成立指南制定专家组
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 、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确 保指南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制定指南草案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 组成员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 初步形成指南草案。
广泛征求意见
将指南草案发送给相关领域的专 家进行审阅和修改,并在学术会 议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收集各方 面的反馈意见。
,影响预后。
深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 态等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建议
控制危险因素
合理饮食与营养支持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 险因素,降低并发症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异常的血管系统或其他因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的脑水肿和脑坏死。

对于这种疾病,中国神经内科学会专门编写并发布了一份指南,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预防此病。

首先,这份指南明确的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案需要尽早施行。

从病情发生到就诊的时间非常重要,越早发现进行治疗,患者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也有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其次,针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存在一定区别。

对于非洲裔、亚裔和高龄患者,这份指南建议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小心,因为某些治疗方案针对这类人群可能存在风险。

另外,对于肝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需要在治疗方案上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接下来,这份指南还详细介绍了缺血性中风的各种治疗方案。

从药物治疗到外科手术治疗,各种治疗方法被一一罗列并且详细解释,以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疗效最佳的治疗方案。

同时,由于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康复产生的危害,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细心、耐心、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这份指南还介绍了急性期后的长期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外,康复锻炼等方面都被纳入其中,以期望能够帮助患者在康复期间更好的进行康复,并且减轻可能对患者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造成的影响。

总之,近年来,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导致的相关人口危害不容小觑。

因此,掌握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这份指南的发布,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详实的指导手册,以助力医生更好更快地治疗该疾病,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品质和康复水平。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Ⅲ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组织化管理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医疗模式,把传统治疗脑卒中的各种独立方法,如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组合成一种综合的治疗系统。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23个试验,4911例患者)已证实卒中单元明显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
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
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
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
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但其在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未肯定。
(3)标准MRI:
标准MRI(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梗死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如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3)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是否在45或6h内,有无溶栓适应证(见Ⅳ中相关内容)。
二、处理
应密切监护基本生命功能,如气道和呼吸;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血压和体温调控。需紧急处理的情况:
颅内压增高,严重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和体温异常,癫痫等(见Ⅳ中相关内容)。
推荐意见:
按上述诊断步骤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等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推荐)。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医学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医学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 医学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病,会在一段时间内缺乏氧气和营养而 导致脑组织受损。本演示文稿将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病因、 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颅内动脉或静 脉发生疾病所导致的临床综 合征。
脑血管病的类型
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脑动 脉瘤、脑出血等。
新进展和研究方向
基因疗法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转导技 术,通过治疗基因来预防和治疗 脑血管病。
神经可塑性
利用神经可塑性的性质,使用恰 当的医疗应对方法,患者可恢复 某些生理机能。
实时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等参数, 可以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康复治疗和预防措施
康复治疗
• 言语和理解能力训练 • 肢体运动训练 • 认知和行为训练
预防措施
• 均衡饮食 • 戒烟限酒 • 养成锻炼习惯
手术治疗选择和风险评估
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吻合术 颅内动脉支架修复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优点 手术风险小 恢复时间短 治疗成功率较高
缺点 适应症有限 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较高 患者处理后遗症的能力强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内的 血管部分或完全被阻塞导致 缺血状态,病情严重会导致 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高血压、戒烟、高脂血症、糖尿 病等。
血管狭窄的主要原 因之一。
脑组织损伤
脑缺血可能会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和脑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 症状
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3 影像学检查
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等。
2 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体温和心率等指标。

缺血性脑血管的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的治疗

血栓烷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02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
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
集。
03
替罗非班
替罗非班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止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
药物使用指导和依从性提高策略
药物使用指导
向患者详细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用法 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确保患 者正确使用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S
依从性提高策略
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家庭支持等方 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风险 。
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定
01
02
03
戒烟限酒
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以降 低烟草和酒精对脑血管的 损伤。
外科手术方式选择及效果评估
手术方式
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 方法。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和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等。
效果评估
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 体征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以评估手术效果。
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的发展
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和智能医疗服务,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治疗方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需与脑出血、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
预后与影响因素
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及护理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及护理ppt课件
3
脑血栓形成
4
脑血栓形成
1、定义 2、病因、病理、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诊断及鉴别诊断 6、治疗 7、护理 8、预后
5
脑血栓形成
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常指脑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等
血管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形成 血栓,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 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 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超早期(1~ 6小时):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显, 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型胶质细 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2、急性期(6~ 24小时),病变部位脑组织苍白 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呈明 显缺血改变;
8
病理
病理分期 3、坏死期(24 ~ 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消失、
11
临床表现(一般特点)
1、动脉硬化以中、老年人多见,中青年以动 脉炎多见。
2、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3、多于静态发病。 4、约25%患者病前有TIA史。 5、多数病例症状经数小时至1-2天达高峰。。 6、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除大脑大
面积梗塞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
12
21
诊断
1、突然发病的中老年病人,有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病史。
2、发病前有TIA史。 3、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4、症状逐渐加重。 5、发病时神志清醒,而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
统局灶体征。 6、脑CT/MRI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瘤卒
中和炎症性疾病等。
22
鉴别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患者突然发病,一至 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 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还应与脑出血、脑栓塞、
2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

(三)特异性治疗-改善脑血循环
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 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相对禁忌症,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 静脉溶栓-相对禁忌症(3h内) 1、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的卒中; 2、妊娠 3、痫性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4、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或有严重外伤; 5、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6、近3个月有心肌梗死病史。
(三)特异性治疗-改善脑血循环
静脉溶栓的适应症(3-4.5h)
发病3-4.5h
有神经功能缺 损症状的急性 脑梗死
年龄18岁或以上
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特异性治疗-改善脑血循环
静脉溶栓-补充相对禁忌症(3-4.5h)
1、年龄>80岁
2、严重脑梗死,NIHSS>25
3、口服抗凝剂,不考虑INR值
4、糖尿病+缺血性卒中史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
淄博市中医医院 胡浩
中国脑血管病疾病管理 - 指南的发布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5
涵盖了卒中的各种类型的诊断与治疗 经历了全国各省市专业分会的推广
2010年,专门针对缺血性卒中的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疾病管理 – 新指南的发布
2015年,针对缺血性卒中的新指南
指南内容提纲
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症和禁忌症
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 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卒中严重程度采用量表评估及早期血管检查为II级推荐, 其余为I级推荐;Door to needle <=60分钟
病因分型(TOAST)
大动脉粥 样硬化型
小动脉 闭塞型
心源性 栓塞型
(三)特异性治疗-改善脑血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者,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北方高于南 方。 • 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带来沉重 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分类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
脑血栓形成 (三)完全卒中(CS) 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溶栓
阿替普酶(50mg)—用法用量:
• 推荐剂量0.9mg/kg(最大剂量 90mg);
• 总剂量的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 推注,其余持续滴注l小时。
降纤
• 药物: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 • 时间窗: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h以内) • 不适合溶栓,特别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可选用降纤
治疗
抗凝
• 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 • 一般急性脑梗死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 • 使用溶栓治疗的,一般不推荐24h内使用 • 如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gHg等
禁忌证时,下列情况可考虑使用抗凝剂:1.心源性梗 死 2.蛋白缺乏抵抗 3.卧床
抗血小板
• 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血小板膜糖
• 药物与时间窗: rt-PA(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3h内或3-4.5h内 尿激酶,6h内
• 适应证: ①年龄18~75 岁。 ②发病在6h以内。 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 ④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
溶栓禁忌症
① 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 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 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② 近3个月有脑梗或心梗史。但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 体征者除外。 ③ 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 ④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⑤ 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 ⑥ 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糖<2.7mmol/L。 ⑦ 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全文版)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全文版)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全
文版)
目的
本诊疗指南旨在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关于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诊断要点
- 根据患者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脑血
管缺血性疾病。

-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偏瘫、言语困难等。

- 必要时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

治疗原则
- 早期干预: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多学科合作:在治疗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应密切合作,共
同制定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预防血栓
形成。

- 强化脑循环药物:如丙酸倍他乐克、麦角乙素等,可改善脑
血流灌注。

- 降脂药物:如果患者存在高血脂,可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进
行降脂治疗。

非药物治疗
-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体重,增加体
育锻炼。

- 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其生活
质量的提高。

- 心理支持:提供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疾病。

指南更新
本诊疗指南将根据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定期进行更新
和修订。

建议医务人员关注最新版本的指南以获取最新的信息。

以上为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全文版)的简要内容。

完整的指南内容请以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

《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和社会适应能力。
0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01
药物治疗
近年来,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死亡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死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 在急性期。
认知障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导致 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 减退、思维障碍等。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 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
起脑部供血不足。
栓塞
来自心脏、颈动脉等部 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

0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或面部麻木、 视力模糊、语言不清等症状,持 续时间短,通常在24小时内恢复

脑梗死
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 济失调等,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 甚至导致永久性损害。
脑栓塞
由于心脏来源或动脉来源的栓子导 致脑血管栓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 脑功能障碍,多见于年轻人。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 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 、如厕等,提高患者的生活 自理能力。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家属支持
向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 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家庭护理。

202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指南附表(全文)

202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指南附表(全文)

202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指南附表(全文)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二年,撰写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指南主要分成7个主要部分:卒中组织化管理、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脑出血临床管理、SAH临床管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和卒中康复管理。

以下主要为指南节选版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部分的管理流程图。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 出JtL 阴性 出血性率中管理出皿阳件称忌題%邢¥担门權氏.苦不仝診致葩已斬#滞栓时间i 料通功能知ft 址餡刼、延渥仙话,可癖曲打头烦翠CLH 或MRMRA 、若可ffj(&起料可評理特缶劝能诀蝎) 是翎盘n-球抬拧捋SL 在43时剛世内圮否町暗刊—J &書打rt-FA 静flliS 瞬嶽>24li♦建立曲牛静肚通减,以便箱药 • JK>LROmm H R 或ftfJt.:K 》LOSnimHg,kumftni.第-tz4HT 降溯 *血畴制柱AIQHlKwkt•轴F L P A 静彌桂(挥准治打片赛,«硼寻求会逡血切泉延般曲揪) * rt-PAlF 魅阵牡匸£测血管内诒疗if 怙fT^^IUCTA,若钊方影偉学检程卡犹得和应信息写虑转湖1灿吿血野円耕疗亲淋f 氐院m?r他訂谥疔 肾苗治拧 其他治疗 冶功治疔规范内科治疗启动血管评价芨挤接血管内治疗完善溶栓前影像检查(推荐普通CT )溶栓前临床、化验及影像评估 符合溶栓标准it-PA 静脉溶栓怀疑急性大血管闭塞者溶栓标准不符合溶栓标准完善溶栓前抽血化验(若无特殊病史,仅有血糖为溶栓前必须获得结果)溶栓后24h,复査头颅影像,lil 调罄后续治疗方案确认初步诊断及发病时间(Vh,3^4.5h )可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症溶栓过程监测]图1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图2发病4.5h 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血管内救治流程图3AIS 血管内治疗救治流程否是否是否是神甕觸味魏学檢査骨选呵创收止衆虑淫,也诩愼用抽啞取栓或超合球饗歸引护北中何导管黑装骨首冰T 揶劇血无创齡像檜査有无廩内大Mm.结合时间慚选择卷燦评佶方案是杏齢静關擀性忖间宙*是否TI 静脉帮栓怏忌J酬要点」并翌症处理AEh 内皿警内治疔标准: •卒中前mRSiiBbl 井•莎見由颈内动脱近罐大脑中动脉帕段闭塞引起*年齡歹1E 岁• MHSS 评分刮汾• ASPECTS 评分窘分•計冉廿始洽芬(股劭脉穿剧)>6-16h ;DAWN/DEFUSE 3标准 >16*24htDAWN 掠准推荐餅机精取栓治疗坡病24h 内符合指南标椎的急性前舖环尢(1曾闭罪性耶中机械取拎的麻醉方第我个怵化.尽就戦取栓延迟*术中柚据情况便用押救摘施.如球囊观宜禎曲解•根娜闪、病变、术中撫惟制订抗橙泊疗策略ff 养血甘内洽疗患者术后置干禅缠症监护病臥24h 内困台头朋CT 和訓库博像检査朮全面歸檢査大血管闭发匍h 内叫HS3评分A 呀壶发病点b 内WHSS 评分*4比丁分时”斷存在知1普闭隹:血管内泊疗后頃内出H 可参考AIS 瞄出血曲化赴顾则。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

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

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

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

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

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急性期)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急性期)
◆(3)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III级推荐,C级证据)
抗凝-推荐意见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 凝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2)关于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 择(IV级推荐,D级证据)
◆(3)使用溶栓治疗后又需要抗凝治疗特殊的患者,不推荐在24小时 内使用抗凝剂(I级推荐,B级证据)
rt-PA的使用方法为: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维持 1小时,其中10%在1分钟内静脉推注,用药期间及用药24小时内应严密 监护患者(I级推荐,A级证据)
静脉溶栓-推荐意见
◆ (2)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rt-PA可考虑 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应根据适应证严格选择病人。使用方法:尿激酶1 00~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用药 期间严密监护患者(II级推荐,B级证据)
其他疗法
研究现状: ◆(1)丁基苯肽、人工激肽原酶是近几年国内开发的I类新药,一些随
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显示其有效和安全。
◆(2)高压氧和亚低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 对照证实。
谢 谢!
推荐意见(2)
◆ 应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 ◆ 应对所有卒中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B级证据) ◆ 建议用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II级推荐,C级证据) ◆ 建议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C级证据)
急性期治疗
◆ 一般处理(如吸氧、心脏、体温、血压、血糖等处理) ◆ 特异性治疗(如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其他等) ◆ 中医中药(中成药、针灸) ◆ 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

2023版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要点及解读PPT课件

2023版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要点及解读PPT课件
2023版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 要点及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06
目录
• 引言 • 诊断与评估 • 治疗策略与方法 • 药物选择与使用 • 手术介入与非药物治疗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指南实施与持续改进
01 引言
缺血性卒中概述
1 2
缺血性卒中定义
由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流中断,引发脑组织缺 血、缺氧及坏死的病症。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医源性感染的 发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处理感 染,避免感染扩散。
心肺功能监测与支持治疗
01
心电监护
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等心脏并发症。
机械通气支持
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及时给予机械 通气支持,维持呼吸功能。
03
02
呼吸功能监测
监测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 指标,评估呼吸功能。
01
效果评价
制定缺血性卒中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和方 法,定期对治疗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2
03
质量改进
根据数据监测和效果评价结果,持续 改进缺血性卒中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 ,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指南更新需求
03
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需要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指
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指南目的与意义
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推广和应用临床指南,规范缺血性卒中 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水 平。
改善患者预后
指南的实施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和有效治疗 缺血性卒中,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
及预后。
A
B
C
D

缺血性脑血管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缺血性脑血管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供血障碍发生的变性、坏死或一过性的功能丧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

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包括动脉硬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病、外伤、药物、血液病等。

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单侧面部麻木或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意识障碍或抽搐等。

目前,头颅影像学检查(CT 平扫、MRI)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手段。

英文名称: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中风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多基因性遗传病发病部位:颅脑常见症状:单侧面部麻木或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眩晕伴呕吐、严重头痛、意识障碍、抽搐主要病因:血管壁病变、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脑 CT 平扫、MRI)、血糖、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肌钙蛋白、心肌酶谱等心肌缺血标志物、心电图、颈动脉双侧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 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重要提醒:本病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发病后请尽早于医院专科就医。

临床分类:《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将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以下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分为颈动脉系统 TIA 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

2、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包括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脑栓塞(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源性栓塞、其他栓塞,如反常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烟雾病、动脉夹层)、原因未明脑梗死。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46页PPT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解读46页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 南解读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时有饮食障碍,并直接影响预后。 我们总结了我科稳定期意外死亡 的 中 风 病 人 26 例 , 其 中 死 于 窒 息 或吸入性肺炎5例。
导致饮食障碍的因素
–意识障碍(30-40%):即使是嗜睡, 也应高度重视。
–吞咽困难(25-50%):90%可在2周内 改善。
– 颅内高压:频繁呕吐、上消化道出血。 – 食欲缺乏
脑保护治疗
• 低温 • 药物
1 钙通道拮抗剂 2 胞二磷胆碱 3 自由基清除剂 4 抗炎 5 抗兴奋性氨基酸
• 时间窗----3 小时, 6小时。 • 药物----tPA,尿激酶、链激酶
溶栓治疗
• 适应症—血栓性或栓塞性脑梗塞 • 禁忌症---出血性
CT可见的大梗塞病灶 昏迷 血压过高
溶栓治疗
• 科研阶段 • 有条件的医院适当开展 • 不宜全面推广
抗凝治疗
• 适应症: 1 TIA 2 心源性脑栓塞 3 溶栓后的辅助治疗 4 椎-基底动脉血栓性脑梗塞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
脑梗塞的诊断
• 突然起病 • 局灶神经体征 • 一般无全脑症状 • 排外其他疾病 • 神经影象学检查
脑梗塞的诊断
• 栓塞性-----急、活动时起病、 抽搐、意识障碍、头痛、左 大脑半球 多见、栓子来源。
脑梗塞的诊断
• 血栓形成性------安静时起病、 进展、局灶体征、全脑症状。 (动脉-动脉)
脑梗塞的诊断 • 腔隙性----腔隙综合征
脑梗塞的分型
• OCSP分型
1 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三 偏+意识障碍
2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二偏或程度较轻的三偏
OCSP 分型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包括头颅CT、MRI等,用 于明确病灶部位、范围和 性质。
血管检查
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血管成像( CTA)等,评估血管狭窄 、闭塞或畸形情况。
血液检查
包括血脂、血糖、凝血功 能等,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及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与预后预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NIHSS评分等工具,评估患者神经功 能缺损程度。
康复技术与策略更新
了解康复领域新技术、新策略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 用及效果评估,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包括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
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术式选择
外科手术适应证
对于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等 病变,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性质及患者情况 ,选择合适的术式,如颈动脉内 膜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等。
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介绍及评价
1 2 3
高压氧治疗
通过吸入高浓度氧气,提高脑组织氧供,改善神 经功能。适用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
通过影像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测等手段预测出血 转化的风险。
药物调整
根据风险预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 的使用。
血压控制
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血压导致出血 转化。
感染防控策略部署
无菌操作
在手术、穿刺等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
新技术、新进展动态跟踪与分享
新型溶栓药物研究
关注新型溶栓药物研发进展, 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神经保护剂研究动态
关注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血 管病中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其 对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在价值。

缺血脑血管病最新指南

缺血脑血管病最新指南

缺血脑血管病最新指南一、引言缺血性脑血管病(也被称为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脑血管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关于缺血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缺血脑血管病的最新指南,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缺血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如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根据表现的不同,缺血脑血管病可分为大动脉闭塞和小动脉闭塞等不同类型。

2. 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缺血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脑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血管病变情况、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三、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缺血脑血管病,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缺血脑血管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和溶栓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血栓形成、降低血压和溶解血栓,从而改善脑血流,预防或减轻脑组织损伤。

2.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严重的缺血脑血管病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植入血管支架、动脉旁路术和血栓切除术等。

这些手术可以改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恢复正常的血流。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方式,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或器械送入到血管内,以溶解血栓或拦截血栓来源,达到快速恢复血流的效果。

四、预防措施预防是缺血脑血管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生活方式改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缺血脑血管病的基础。

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等。

2. 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推荐药物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A
疑似TIA或卒中患者 急诊头颅CT I级推荐 A级证据 MRI,包括DWI和L 加权梯 度回波序列 II级推荐 A级证据
TIA、小卒中或早期 诊断性检查 自发性恢复患者 包括急诊血管影像学检查 (超声、CTA或MRA) I级推荐 A级证据
2006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is
3、国内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指南的区别
中国脑血管疾病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
经典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预防等
国际脑血管疾病指南
多学科学会专家组制定 采用循证医学的证据 多个指南
循证医学 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 试验研究或 临床决策 科学依据 严格论证 最佳的证据
1、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卒中单元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 急诊诊断和处理 常见脑血管病的处理和治疗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的介入治疗 并发症的处理 脑血管的护理 脑血管病的康复
不可干预 可干预 健康教育
高血压 糖尿病 房颤 缺乏体育锻炼 饮酒 吸烟 颈动脉狭窄 血脂 饮食摄入不合理 药物滥用
内发生卒中比正常人高13-16倍,5年内达到7倍多。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 )
定义: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部脑组 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软化。 症状:⑴ 多数字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着以心源性脑 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⑵ 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可以 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⑶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 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流行病学:发病率219/10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60-80%。 死亡率116 /10万,患病率719 /10万
疾病发作的时间:急性、慢性 其他动脉疾病 血液动力学:出血性、缺血性 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
静脉血栓形成
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短暂性脑血管病(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 定义: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短暂性发作,临床症
卒中单元 医院管理模式
医院环境 神经内、外科医生,神经放射医生,护理单元 CT,超声,实验室
SPECT ,PET 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康复的评估 ?
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急诊诊断及处理
CT
SPECT/CT ,PET/CT 能否快速完成检查?
TIA CI
CT,MR, 颈动脉超声,TCD,TEE CTA,MRA,DSA 实验室 CT,MR,DWI,PWI TCD CTA,MRA,DSA SPECT,PET
Ⅱa级推荐 Ⅱb级推荐 Ⅲ级推荐
健康教育
公众认识和宣教
推荐通过教育计划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 Ⅱ级推荐,B级证 识 据 推荐通过教育计划提高专业人员(辅助 医务人员/急诊医生)对卒中的认识 Ⅱ级推荐,B级证 据
卒中单元 医院管理模式
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该在卒中单元内接受治疗 推荐医疗部门应该确保急性卒中患者在需要时能得到高 科技的内科和外科治疗
2、国外有关脑血管疾病指南制定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roke, 2006, AHA/ASA/CVR/IC。 《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07, AHA/ASA/CVRC/IC。《成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 指南》 《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Ischemic Stroke》,circulation,2007,AHA/ASA/CCC/CVRC/IC。《成人缺血性卒中的 早期治疗指南》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roke,2008。 《AHA/ASA推荐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预防指南的修正》 《 Diagnosis and initial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2008。《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 ESO, 2008.《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指南》
I级推荐, A级证据 Ⅲ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建立临床网络(包括远程医疗)以确保患者能接受高科 技的专业卒中治疗
II级推荐,B级证据
初级卒中中心
24h CT扫描的可用性 明确的卒中治疗指南和操作规程,包括全天 候的静脉rtPA治疗方案 神经科、内科和康复专家的密切合作 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 包括语言训练、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的早期 多学科卒中单元康复治疗 24 h内进行神经超声学检查(颅外多普勒超声 )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 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功能) 血压、EO3、血氧饱和度、血糖和体温监测 床旁动态ECG监测
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 h,并且无脑梗死的证据。
症状:⑴ 发病突然;
⑵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⑶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10-15min, <1hr; ⑷ 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⑸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⑹ 症状表现多样,取决于受累的血管。
流行病学:1月发生脑卒中的 4-8%,1年内12-13%,5年内24-29%,1年
1. Ultrasound (US) Carotid, duplex Transcranial, Doppler 2.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Neck, with or without contrast Head, with or without contrast 3.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brain, without and with contrast 4.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brain, 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 5. MR spectroscopy (MRS), head 6.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Neck Head, without and with contrast 7.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ead, without and with contrast 8. Nuclear medicine (NM), single-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brain 9.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brain 10. Invasive (INV), arteriography, head and neck
综合卒中中心
MRI/MRA/CTA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脑血管造影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颅内和颅外彩色编码双功能超声检查 专业神经放射学、神经外科学和血管外科学 专家会诊,包括使用远程医疗网络 颈动脉手术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血压和脉氧饱和度自动监测 建立康复治疗网络以提供持续的治疗过程, 包括与院外康复中心的合作
1、SPECT ,PET 能否评估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2、让公众了解SPECT ,PET 的意义? 3、SPECT ,PET 能否评估脑卒中的复发的可能性? 4、SPECT ,PET 对卒中后的临床指导意义? 5、SPECT ,PET 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康复的评估 ? 6、SPECT/CT ,PET/CT 能否快速完成检查? 7、SPECT ,PET 能否用于诊断TIA? 预测TIA患者卒中的可能性或几率? 评价干预对TIA的转归? 8、SPECT ,PET 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评价侧枝循环? 评估治疗? 评估缺血带脑组织的转归? 9、SPECT ,PET 能否监测功能性的恢复? 能否评价功能康复治疗的作用?
2、美国、欧洲TIA、CI诊断、治疗、预防指南
A级证据 B级证据 C级证据 I级推荐 Ⅱ级推荐
资料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 资料来自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 专家的意见或病例研究结果 证据支持和(或)一致认为某种操作或治疗有益和有效的一些情况 对某种操作或治疗的有效性/疗效有相互矛盾的证据和(或)意见 有分歧的一些情况 证据或意见倾向于支持某种操作或治疗 根据的证据或意见有效性/疗效不太明确 证据支持和(或)一致认为某种操作或治疗无益和(或)无效,在某 些情况下可能有害的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让公众了解SPECT ,PET 的意义?
卒中后复发
实验室:血常规,生化,半胱氨酸 血沉, C反应蛋白,抗心脂抗体 心电图 颈动脉超声,心脏Holter, TCD CT,MR,CTA,MRA,DSA
SPECT ,PET 能否评估脑卒中的复发的可能性? SPECT ,PET 对卒中后的临床指导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临床问题与应用指南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