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3、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

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

§4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

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方式几种分类:

(1)对客观事物判断常以自己内部参照,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是场独立型。反之是场依存型。(2)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是沉思型;很快假设检验并常常出错是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3、(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会影响学习方式。智力不影响学习的发生,只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曾提出双重进度方案,即按年级和能力分级)

(2)才去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3)运用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和手段(例如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4、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5、性格的分类: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根据独立或顺从程度,分为

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广义的学习指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2、我国心理学家定义的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媒介,自觉地、主动积极

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了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三个区别)。

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此类属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此类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离不开此类学习)(4)语言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学习系列刺激,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反应)(6)概念学习(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5、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2 联结学习理论

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试误说”。其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

律。

2、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

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启示:在教育过程中,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手段来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3 认知学习理论

1、(简答)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外部环境刺激下的被动形成的刺激反应连接,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

(3)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以来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学习受主体的期待所引导,而不是为习惯所支配。

2、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学说,其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此学说作为最早的认知学习理论,肯定了主题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作用。但他并不排斥“试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则是联系到达某种程度的结果。

3、布鲁纳是美国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基本结构转

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一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理论。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方法(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理论启示:

○1教师首先全面深入分析教材,理解学科基本结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在引导过程中,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胜任感,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组织形式来教学。

○3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提高学习自觉性。

5、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

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

和非人为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有意义、学习者有相关的认知结构、有主动联系新旧知识的

倾向、积极主动的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作用。(2)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指导下,接受事物的意义。它是概念同化的过程“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

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以前,毫无权威可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对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3知识在各种情况下不是简单套用,而是掌握它在不同情境中的复杂变化。

(2)学习观

○1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

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

○2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括了由于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它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相互作用。(3)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积累起的经验,以现有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而不是简单呈现给学生知识。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讨论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应到他们表达出来。

○3学生的经验背景差异,也即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要促进学生间合作,注重个性差异。

第四章

§1 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动机的三个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是行为朝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

种内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需要的作

用上看,即为内驱力。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

4、动机的种类:

(1)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3)内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和外部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的)

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将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激起的状态。

5、(简答)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是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抓住了这一条件,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和不一致。

§2 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强化可以加强和巩固刺激反应联结。但是过于强调外部

力量的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学与主动性。

理论启示:合理利用强化,减少惩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改善学习行为。但是要注意外部力量的强化是有局限性的,还是应该提高学生的自觉与主动性。

2、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此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论启示:○1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动机的缺乏可能是由于学生某个低级需求没有满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排除一切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

○2教师要通过树立典型、不断鼓励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可以发挥自己其价值和潜能,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要注意激发学生这一动机。

3、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森金。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力求成功

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理论启示:对于力求成功者,可以加大任务难度和新颖性,安排竞争情景来推动其学习动机;

对于避免失败者,可以降低任务难度,安排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要及时的表扬和强化,对其评定分数时要稍微放宽些要求。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归因责任主要归结为下列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以、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理论价值:○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形下产生的学习行为。

○3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来推测个体的心理特征。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即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

主观判断。

理论启示:自身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效能感,成功经验提高期待,反复失败降低效能期待;归因方式影响效能期待,要知道正确归因。

§3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简答)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互动关系(辩证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1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形成,首先是直接发生途径,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和重要的动机,因此满足学生认知需要最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耐心回答学生提出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满足学生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已形成掌握更多知识的愿望。

○2间接转化途径,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爱好,从而学僧造这些方面的满足转化为新的学习需要。

2、(简答)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首先教师要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内在结构,掌握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其次了解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状态,是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有一个良好的而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的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揭示了教师恰当控制任务难度以激发学生动机)(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通过改变主体归因方式改善主体学习行为。即一方面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从有利于今后学习发展的角度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为主观努力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 学习迁移的概述

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类型:

(1)正迁移(其中对另一种起促进作用)和负迁移(起阻碍作用);

(2)水平迁移(逻辑关系并列的)和垂直迁移(自下而上的是归纳,自上而下的是演绎);(3)一般迁移(迁移对象是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具体迁移(迁移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4)同化迁移(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如闻一知十,其一反三)、顺应迁移(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重组迁移。

3、(简答)迁移作用?

(1)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培训人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学习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里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2、共同要素说:两种情景中要有相同的刺激反应连结才能迁移,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3、经验类化说: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

习者概括出来的,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关系转换说: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相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

原理的孤立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要素间行横的整体关系,原理与

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5、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现代迁移理论)。

§3 迁移与教学

1、(简答)影响迁移的要素?

○1相似性,即两个任务间的共同成分。

○2原有认知结构

(其对迁移的影响体现在: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关背景知识、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有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正视定势的双重性:利用积极的定势来解决问题,同时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僵化定势)。2、(简答)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 知识学习的概述

1、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分类:

(1)感性知识(感知、表象)和理性知识(概念、命题)。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3、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按照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

(1)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包括词汇学习(汉字、英语单词)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地理位置)

(2)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3)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符合意思。如“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二)按照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概念归属于原来认知结构的而学习。如有了三角形的观念,

再学习直角三角形概念。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会的意义的学习。如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体

积后,学习一般柱体体积V=SH。

(3)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如学习质量和能量。

4、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保持、提取的三个阶段。

5、(简答)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学习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力产生的必要前提。

§2 知识的获得

1、知识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简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差异律,强化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特点;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概括是指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对知识的概括存在两种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4、(简答)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概括?

(1)配合使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使用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实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概括。

§3 知识的保持

1、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0.25-2秒,记忆量相当大);短时记忆(5秒到2分钟,容量有

限7±2组块),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2、记忆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呈附加速型(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3、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起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的“练习律”得到发展);

○2干扰说(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段材料两头记得比较好,中间记得比较差);○3同化说(奥苏贝尔提出,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4动机说(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以往是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信息排除在记忆之外)。4、(简答)如何让运用记忆规律增强记忆?

(1)深度加工材料;

(2)运用有效记忆术(运用联想、口诀等方法);

(3)进行组块化编码(依据个人经验,讲较大单位的信息分块为自己熟悉的小块记忆);(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和尝试背诵结合)。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 技能的一般概述

1、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特点:对象的客观性、动作的外显性、结构的展开性。

3、心智技能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常见的心智技能有: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心智技能特点:对象的观念性、执行的内潜性、结构的简缩性。

§2 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了结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2)操作模仿: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动作固定下来,并使个动作成为相互结合,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2、(简答)操作技能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 心智技能的形成

1、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将心智技能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动作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2、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简答)我国心理学家将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分为?

(1)原型定向,这一阶段是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主体首先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其次是是这种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2)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题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內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4、(简答)心智技能培训的要求?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除上述三点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要注意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情况,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最大限度发展学生心智技能。

第八章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 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包括: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

○4多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将一种新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包括: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或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

(3)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它包括:○1列提纲○2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3利用图形(流程图、系统结构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2、元认知策略:

(1)概念: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调节的知识和对这些过程调节的能力,即元认知知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和元认知控制(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事计划和执行计划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2)分类: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率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3 学习策略的训练

1、(简答)学习策略的训练的原则?

主题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体自我效能感。2、学习策略训练的指导方法有: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环境。问题可分为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

2、问题解决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3、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4、(简答或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几个要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就是物体从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4)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个体的治理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等也会制约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简答或论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包括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包括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包括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2 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的特征。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3、(简答)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的选择余地、改革考试的制度与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装造型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到的社会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 中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1、皮亚杰的道德发生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和六个阶段。

3、(简答)中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包括: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加强、到的品德更加完善。、

(2)品的发展由动荡向成熟发展。初中阶段品德具动荡性,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于成熟。§3 态度与品德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2、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因素、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4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与恰当的奖励或惩罚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概述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的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

3、(简答)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进行配合与补充

§2 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的来的资料,对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已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3 心理辅导

1、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的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3、(简答)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

(1)行为改变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

(2)行为演练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方法。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 设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其指导意义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导学生学习。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1)认知:知识、领会、分析、应用、综合、评价。

(2)情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末D.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单维思维 B.思维的不可逆性 C.思维的可逆性 D.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0.奥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答案:1-5:DCCBD 6-10:ABCBA 二、概念比较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4.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 6.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三、简述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按照维纳的观点,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主要涉及哪三个维度? (举例说明)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 )。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末 C 、18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A 、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 B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5、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8、 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 1867~1869 年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A 、《大教学论》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学大纲》 10、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的( ) 1 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 A 、卡普杰列夫 B 、乌申斯基 C 、维果斯基 D 、布隆斯基 11、 (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 、教学环境 B 、教学过程 C 、教学媒体 D 、教学手段 12、 ( )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 80 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A 、布鲁纳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 了心理学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是前苏联著名 的心理学 家( )。 A 、维果斯基 B 、布隆斯基 C 、鲁宾斯坦 D 、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前苏联 著名的 教育心理学家( )。 A 、鲁宾斯坦 B 、维果斯基 C 、布隆斯基 D 、列昂节夫 15、 在教育心理学中, (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 要 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16、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17、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C 、学生 D 、教学环境 18、 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 、教师 B 、教学环境 C 、学生 D 、学校领导 19、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 )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姆 D 、詹姆士 20、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学过程 B 、学习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22、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D 、管理过程 E 、互动过程 23、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 A 、如何教 B 、如何评价 C 、如何学 D 、如何管理 E 、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C 、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 D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 世纪 80 年代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6、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7、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华生 D 、布鲁纳 )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 、华生 D 、桑代克 )。 ,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