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3.0T磁共振成像序列对脑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在3.0T磁共振各成像序列上的影像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对其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搜集57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患者的3.0T磁共振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序列(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大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Dark-fluid、DWI序列扫描。

结果:

57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32例,年龄24~78岁,平均48.3岁;单发者54例,多发者3例(共8个病灶),共计62个病灶;位于额叶27个,小脑21个,顶叶6个,枕叶2个,颞叶2个,基底节区4个;62个病灶行MRI常规序列(T1WI及T2WI)扫描,引流静脉显示不清者21个,呈条状流空信号影者37个,呈长T1长T2条状影2个,呈长T1等T2条状影2个;髓静脉呈点状、细条状向引流静脉放射状汇聚者7个,余显示不清; 57个病灶行Dark-fluid及DWI扫描,

Dark-fluid上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者36个;DWI上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者49个; 62个病灶行SWI扫描,呈“海蛇头”状低信号者30个,呈条状低信号者32例;24个病灶在相位图上,呈“海蛇头”状高信号者15个例,呈条状高信号者9个;13个病灶行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改变者3个,呈条状强化血管影者7个。幕上病灶共41个,浅部引流25个,深部引流16个;幕下病灶共21个均位于小脑半球,浅部引流10个,深部引流11个。灶周伴陈旧性出血2个,伴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10个,伴脑实质信号异常3个。

结论:在3.0T磁共振成像序列中, SWI是检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最敏感的序列。

关键词: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MR常规序列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ies,DVA),又名脑静脉性血管瘤(crebral venous angioma,CVA)或脑静脉性血管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CVM),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变,如今随着MRI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逐渐提高,现在认为其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畸形。收集本院57例DVA患者,分析其在3.0MRI各序列上的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搜集本院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经3.0MRI证实的DVA患者5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2例;年龄24~78岁,平均48.3岁。所有患者均接受SIEMENS Verio 3.0T 超导型磁共振仪检查,进行了常规MRI序列(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大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Dark-fluid、DWI序列扫描。

影像检查

使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仪,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序列(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大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Dark-fluid、DWI序列扫描。患者去除身上所有金属及磁性物品,采取仰卧位,头部置于16通道相控阵线圈中央,左右对称,制动,取定位线于听眦线,确保每次扫描定位一致,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MR平扫参数如下:(1)TSE序列:T2WI扫描参数:TR 4000 ms,TE 96 ms,ETL=8,ES 10ms,矩阵256*256,Average=2,层厚5mm,层间隔1mm,视野22cm*22cm;(2)GRE 序列:T1WI扫描参数:TR 250 ms,TE 2.48 ms, 层厚5mm,层间隔1mm,视野

22cm*22cm;

MR增强扫描参数:采用顺磁性对比剂Gd-DTPA(马根维显),剂量为

0.1mmol/kg,注射速率3~5ml/s,注射时间3~5s,注射结束后,紧接着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冲洗。采用GRE-EPI序列,T1WI扫描参数:TR 250 ms,TE 2.48 ms, 层厚5mm,层间隔1mm,视野22cm*22cm,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Dark-fluid序列: TR 8420 ms, TE 102 ms, NEX=1;

扩散加权成像(DWI): DWI:TR 8200ms,TE102 ms,FOV=220,矩阵=192×192,NEX=2,层厚=5mm,层间隔=1.5mm;

磁敏感加权序列(SWI) :TR 27 ms,TE 20 ms,FOV=230,矩阵=256×243,NEX=1,层厚=1.5mm,层间隔=0.3mm,Flip angle=15°,扫描完成后计算机自动重建得到SWI图像及其最小强度投影图。

图像分析:

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高级职称医师(从事MR影像诊断工作10年以上)单独阅片、分析, 如有异议, 讨论达成一致。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发生情况:57例DVA患者中,单发者54例,多发者3例(共8个病灶),共计62个病灶;

性别及年龄:男性25例,女性32例;男女比1:1.28;年龄24~78岁,平均48.3岁;

病变部位:共计62个病灶;位于额叶27个,小脑21个,顶叶6个,枕叶2个,颞叶2个,基底节区4个;

病变信号及形态:

62个病灶行MRI常规序列(T1WI及T2WI)扫描,引流静脉显示不清者21个,呈条状流空信号影者37个,呈长T1长T2条状影2个,呈长T1等T2条状影2个;髓静脉呈点状、细条状向引流静脉放射状汇聚者7个,余显示不清;

57个病灶行Dark-fluid及DWI扫描,Dark-fluid上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者36个;DWI上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者49个;

62个病灶行SWI扫描,呈“海蛇头”状低信号者30个,呈条状低信号者32例;24个病灶在相位图上,呈“海蛇头”状高信号者15个例,呈条状高信号者9个;13个病灶行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改变者3个,呈条状强化血管影者7个。引流方向: 幕上病灶共41个,浅部引流25个,深部引流16个;幕下病灶共21个均位于小脑半球,浅部引流10个,深部引流11个。

灶周情况:

1.灶周伴陈旧性出血(2个):呈结节状短T1长T2的出血灶,边界清楚;

2.伴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10个):类圆形结节状异常信号影,信号混杂,外缘呈环状低信号改变;

3.邻近脑实质信号异常(3个):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Dark-fluid上呈高信号改变;

临床表现:

DVA临床表现多样,以头晕、头痛、肢体无力、癫痫、记忆力下降等多见;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13例,其中与脑静脉畸形病灶发生于同一部位者10例,余3例发生于颅内其它部位;合并单纯颅内出血患者3例,其中2例为灶周

陈旧性出血,余1例发生部位与脑静脉畸形不同;合并脑梗死患者2例;合并有

颅脑肿瘤患者5例(脑膜瘤、星形细胞瘤、转移癌、听神经瘤、胶质母细胞瘤各

1例)。

CT及脑血管造影:行颅脑CT平扫10例,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脑血管造影在静

脉期均可见条状或放射状血管强化影。

常规MR序列、Dark-fluid、DWI、SWI对脑静脉畸形病灶检出率的比较常规MR序列、Dark-fluid、DWI、SWI对脑静脉畸形病灶检出率的比较

MR常规序列Dark-fluid DWI SWI

61.4%(35/57) 63.1%(36/57) 85.9%(49/57) 100%(57/57)

定义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ies,DVA),又名脑静脉

性血管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CVM)或脑静脉性血管瘤(crebral venous angioma,CVA),是一种组织学上完全由静脉成分构成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由多支扩张的异常髓静脉呈放射状或树根状排列构成,并共同汇流至粗大的

中央引流静脉,最后引流入脑深部静脉或脑表静脉系统, 病灶周围脑组织表现正

常3,不伴有供血动脉和直接的动静脉短路7。

病理

DVA在组织学上是完全由静脉组成的血管畸形4,病理上可见髓静脉异常扩张,血管壁增生、纤维样变及钙化,缺乏弹力纤维,其间有正常脑组织间隔,可

为单个扩张静脉伴多个分支,亦可为一组静脉异常扩张1。髓静脉为薄壁静脉,

弥漫性分布于脑白质, 粗大的中央引流静脉管壁较厚,主要由纤维及胶原成分构成, 缺乏弹力层且平滑肌层排列疏松3[4]。

发病机制

DVA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对此没有确切的统一结论,故文献报道

中学者对该病采用的名称亦不统一,“脑静脉性血管畸形”、“脑静脉性血管瘤”

及“脑发育性静脉异常”三个名称均有使用。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该病并非真性血

管畸形, 而是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2,故多使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名称。

一般认为,在脑动脉系统发育结束后,脑静脉发育过程受阻导致胚胎性髓静

脉引流汇入单支或几支粗大的引流4,或为继发于妊娠期宫腔内胎儿脑血管栓塞

后的一种代偿性发育结构。由于区域性静脉发育异常,其静脉引流由 DVA代偿2。其形成时间在脑动脉形成之后,故仅含静脉成份6,没有异常的供血动脉1。而DVA本身即无畸形血管也无血管瘤存在, 其周围的脑实质多数是正常5。

6解剖学基础

DVA由许多扩张的髓静脉和单支至数支引流静脉所组成,正常的髓静脉和

脑贯穿静脉的直径分别为<0.02mm和0.05~0.3mm,在造影时不显示;在DVA中,

髓静脉的直径扩大10~100倍,可在造影时被显示。髓静脉根据其位置和血流方

向分为表浅和深部髓静脉。表浅髓静脉血管较小,位于灰质下1~2 cm的白质内,向皮层走行汇入软膜静脉;深部髓静脉较大,起源于表浅髓静脉的深面,与其走

行相反,直接汇入侧脑室室管膜下静脉系统。深部髓静脉排列呈楔形,其尖端可聚在侧脑室前角的前外侧、尾状核头部和体部、侧脑室体部的中央、侧脑室颞角。侧脑室室管膜下静脉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深部髓静脉引流脑白质的血液。

幕下髓静脉亦分为深部和表浅两组。幕下深部髓静脉可汇聚在桥臂和齿状核水平的第四脑室,汇入四脑室的室管膜下静脉,最后进入四脑室侧隐窝静脉或桥静脉;幕下表浅髓静脉向小脑蚓静脉或小脑表面静脉引流。

引流情况

髓静脉细小且数量多,呈放射状聚集并汇入中央引流静脉,引流静脉多为单支,少数为多支条。多数引流静脉进入浅静脉系统,少数进入深静脉系统,亦有同时入浅、深静脉系统。

根据髓静脉的部位把DVA分为皮层表浅型、皮层下型和脑室旁型。皮层表浅型引流入浅静脉系统或浅、深静脉同时引流;皮层下型引流入深静脉系统或深、浅静脉同时引流;脑室旁型仅引流入室管膜下深静脉系统。

更多的学者则根据引流静脉的类型分为表浅和深部两型。幕上浅型经皮层静脉进入静脉窦或大脑表浅静脉2,幕上深型注入侧脑室上外侧角的室管膜下静脉,幕下浅型向小脑蚓静脉或小脑表面静脉引流,幕下深型向第四脑室侧隐窝静脉、前中央静脉或桥横静脉引流6-3,6,10。

幕上者通常汇入皮层静脉、硬膜窦、深部静脉、室管膜下静脉,幕下者多汇入表浅皮层静脉或硬膜窦6,7。

发病率

DVA是四种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约占60%, 尸检估计其发生

率最高可达2. 5%3 [ 1, 2]. Ostertun 等在4069例连续的脑尸检中发现 105 例DVA, 其发病率为 2. 5% ,而在这一组中仅有24 例动静脉畸形和16例海绵状血管瘤, DVA 占所有血管畸形的63%5[ 3]。而Garner 对 8200 例颅脑MRI的回顾性研究中, 发现 DVA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0%5[ 4]。

年龄、性别及发生情况

好发年龄在35-40岁,男女比例接近6。DVA多数为单发,部分可多发,uchino 等报道大约12%的存在两个DVA5[ 9];DVA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额叶及小脑半球最常见2,其次为顶叶、颞叶、基底节和丘脑、脑干、脑室4。它可发生于全脑任何部位,但常起源于小脑前下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及Galen's静脉系统8。

本组57例脑静脉畸形患者中,单发者54例,多发者3例,多数为单发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组年龄24 78岁,平均48.3岁,男性25例,女性32例;男女比1:1.28,与文献报道存在差异,考虑与本组病例数目有关;本组共计62个病灶,位于额叶27个,小脑21个,顶叶6个,枕叶2个,颞叶2个,基底节区4个,以额叶及小脑半球最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

静脉畸形的磁共振诊断

62个病灶行MRI常规序列(T1WI及T2WI)扫描,引流静脉显示不清者21个,呈条状流空信号影者37个,呈长T1长T2条状影2个,呈长T1等T2条状影2个;髓静脉呈点状、细条状向引流静脉放射状汇聚者7个,余显示不清;

57个病灶行Dark-fluid及DWI扫描,Dark-fluid上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者36个;DWI 上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者49个;

62个病灶行SWI扫描,呈“海蛇头”状低信号者30个,呈条状低信号者32例;24个病灶在相位图上,呈“海蛇头”状高信号者15个例,呈条状高信号者9个;,呈条状强化血管影者7个。

DVA的引流静脉由于较粗大且流速相对较快,故在MRI上呈流空信号,扩张的髓静脉流速缓慢,管腔纤细,呈长T1长T2信号,本组中59.7%(37/62)病灶的引流静脉在MRI常规序列上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影者,33.9%病灶的引流静脉显示不清,余病灶呈长T1长T2条状影2个,呈长T1等T2条状影2个,可能由于病灶较小,引流静脉扩张增粗不明显,管腔较细小、流速较缓慢或空间伪影有关。当髓静脉较纤细或流速过于缓慢时可显示不清1-4(4),或部分髓静脉网由于部分容积效应而显示不清。本组病例中仅7个病灶在MRI常规序列上可见髓静脉呈点状、细条状向引流静脉放射状汇聚,髓静脉显示率约为11.3%。多数作者认为,T2较T1更能清晰显示 DVA。1-6。增强MRI扫描能够发现平扫不能发现的多条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放射状向引流静脉汇聚,形成典型的“海蛇头”样表现,这是脑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表现1-1(4),本组中13个病灶行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改变。

合并情况及周围脑实质情况5

以往文献认为DV A临近的脑组织多数正常,但部分学者研究发现DV A 可以伴有其它发育异常,包括血管和脑实质的异常。DVA 常并发其它血管畸形,如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动静脉瘘,其中并发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而后者易出血,可能是其出血的原因1-3。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DVA 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异, 极少引起临床症状, 也有 DVA 发生出血机会非常高的观点1-3[9]。文献报道DV A合并CA的几率为8% 33%5[3]。

DVA引流区域的局部脑实质存在异常。San等报道在84例DVA患者中约65. 4%的DVA在引流区域的局部脑实质存在异常,包括脑萎缩( 29. 7% )和脑白质病变( 28. 3% ) , 合并海绵状血管瘤(13. 3%),引流静脉的狭窄(13. 1%),CT上可见钙化(9. 6%),合并出血(2.4%)5[11]。Augustyn 等报道在7例DVA患者邻近脑白质存在异常,57%的患者表现为异常的长T2信号,40%的患者表现为异常的长T1信号5[ 13]。Camacho等在磁共振血流灌注研究上发现在DVA引流区域存在血流的灌注异常,包括局部灌注减少或异常增多5[14]。

DVA周围脑白质的信号异常,可能与血管介导的脑白质缺血有关,这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脑缺血过程,与急性脑梗死不同。DVA引流区的脑白质异常,可能与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的脱髓鞘、退行性改变有关。

导致这些改变的原因是DVA的管壁增厚并且玻璃样变性,导致管腔狭窄、

顺应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大、适应血流压力变化的能力下降; 另外多数DVA 是一支引流静脉, 引流量异常的大, 导致相对容量过载, 促使DVA 发展形成静脉压力增高, 因此导致局部的脑实质萎缩和白质信号异常。当某些情况下颅内静脉压力突然增高,超过DVA 的适应内力, 就会导致颅内出血。反复的少量出血可能导致CA的形成。

本组中DVA灶周伴发海绵状血管瘤10个,邻近脑实质信号异常3个,合并出血2个,

发生率约为16.1%、4.8%及3.2%。灶周出血表现为结节状短T1长T2的出血灶,边界清楚;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状异常信号影,信号呈高低混杂,外缘呈环状低信号改变,可见较明显的“铁环征”;邻近脑实质信号异常,表现为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Dark-fluid上呈高信号,边界欠清。

临床症状

DVA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头颅CT/MRI检查时偶然发现或在尸检时发现4-1。临床上常有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等,另有约1/3患者无神经症状1-2。颅内出血多半是由于混合性静脉-海绵状血管瘤与动静脉畸形共存所致1-3。由于20%~30%的DVA可合并海绵状血管瘤, 而后者易出血,因此与DVA并存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是导致出血并引起症状的原因2[6, 8, 9],但该理论尚待证实2[10]。因此,出血是源于并存的海绵状血管瘤, 抑或DVA自身出血尚难确定,MRI随访有助于判断2。

1.SWI的基本原理

SWI主要利用组织间磁化率(磁敏感性)的差异形成图像对比,它可以应用于所有对不同组织间或亚体素间磁化效应敏感的序列3[3]。不同磁化率的结构能够导致感应磁场的变化,这种磁场变化会产生2个作用:一是会导致成像体素内的质子去相位,使得梯度回波的T2*弛豫时间缩短,T2*弛豫时间的缩短导致信号降低,产生对比,形成SWI的幅值图(magnitude image):另一个作用是导致质子本身的进动频率变化,从而使不同组织产生相位差异,从而产生相位图(phase image)1。幅值图像包含了绝大部分的组织对比信息;相位图像反映组织间磁敏感性对比,特别是磁化率差异较大的组织。此两种图像在扫描中成对获得,且对应的解剖位置一致,二者可分别分析,也可经后处理进行图像融合2。

1.2 磁敏感性及常见的磁敏感物质

SWI主要利用组织间磁敏感差异形成图像对比,磁敏感性反映了物质在外加磁场(H)作用下的磁化程度,可以用磁化率(χ)来度量。常见的磁敏感物质有顺磁性物质、反磁性物质及铁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具有未成对的轨道电子,它们在外加磁场存在时自身产生的磁场(M)与外加磁场(H)方向相同,具有正的磁化率(χ>0)。而反磁性物质则没有成对的轨道电子,自身产生磁场(M)与外加磁场(H)方向相反,具有负的磁化率(χ<0)。铁磁性物质可被磁场明显吸引,去除外磁场后仍可以被永久磁化,具有很大的磁化率[8]3。无论是顺磁性还是反磁性物质,均可使局部磁场发生改变而引起质子去相位,去相位程度的强弱仅取决于像素内磁场变化的大小5。

1.2.1 血液产物及其磁敏感效应

人体组织中绝大多数磁敏感改变与血液中铁的不同形式或出血等相关。血红蛋白的4个蛋白亚基(珠蛋白)分别包含一个由卟啉环包绕的铁离子(Fe2+),当血红蛋白中的Fe2+与氧结合时,无不成对电子,形成的氧合血红蛋白呈反磁性。当氧与铁离子分离形成脱氧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的构像改变阻碍周围的水分子接近铁离子,形成的脱氧血红蛋白有4个不成对电子,呈顺磁性[9]。当脱氧血红蛋白中的Fe2+被进一步被氧化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在红细胞内这一过程被还原型辅酶所抑制,当这种机制失效(如出血)时,脱氧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仅有很弱的磁敏感效应,稳定性差,易于解体,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组织内含铁血黄素沉积,含铁血黄素为高顺磁性物质3。

1.2.2 非血红素铁和钙及其磁敏感效应

非血红素铁是人体组织中另外一种高磁敏感性的物质,常以铁蛋白的形式存在,铁的蓄积与帕金森病[7]和阿尔茨海默病[8]等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非血红素铁表现为顺磁性4。组织内的钙化通常呈反磁性,虽然钙化的磁敏感效应比铁弱,但也能导致可测量到的敏感性的变化[5,10]3。

3.静脉结构显像

静脉结构成像依赖于其内脱氧血红蛋白引起磁场的不均匀性导致的T2*时间缩短和血管与周围组织的相位差加大两种效应[11,12]。

第一个效应是指含脱氧血红蛋白的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容积磁化率差别,由于静脉血内脱氧血红蛋白的增加使其T2*时间缩短,从而使静脉血信号强度降低。例如,1.5T的MR仪上动脉血的T2*时间约为200ms,而对血氧饱和度70%的静脉血而言,T2*时间就缩短至100ms,这样应用适当时间的TE脉冲序列就可以将动静脉区分开来,此时,脱氧血红蛋白便成为一种内源性对比剂使静脉显影。

第二种效应为静脉内容积磁化率引起血管内质子的频移,使静脉血与周围组织之间产生相位差,选择适当的回波时间(例如在1.5T的MR仪上可选择TE 40ms),可以使体素内静脉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差达到最大,可以使体素内静脉与周围组织相位差值正好为π,即完全失相,失相将进一步削弱静脉的信号,增强图像的对比3,从而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可以清晰显示甚至小于一个体素的细小静脉[3,11]3。

于脱氧血红蛋白具有非成对的电子,成为顺磁性物质,引起局部磁场不均匀,导致质子自旋快速失相位。结果造成局部组织T2缩短,信号降低。脱氧血红蛋白的这一特点是出血灶和脑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相关信号变化的物质基础,SWI对静脉的成像依赖血氧饱和度形成的磁敏感差异,不受血液流速的干扰,对小血管的成像具有特别的优势[9]。因此SWI 无需使用对比剂或是药物就能对静脉结构进行很好的显示L1]。而信号变化幅度取决于血红蛋白分子的数量和磁特性,以及周围组织和病变的结构。此外,SWI还包含了不同组织间磁化率差异引起的相位差信息。在序列运行时,须同时采集磁矩图和相位图。相位图经过高滤过,消除非病变引起的背景T。信号丢失之后,生成新的相位图像即相位蒙片。由相位蒙片与磁矩图像相乘,即可得到SWI图像,明显加强了血管和微出血的显示。将此图像进行最小信号强度投影处理后,更可获得静脉影像。SWI的特性使其对静脉系统、血液产物以及铁含量的变化极其敏感。1-7

SWI的后处理

由于磁场不均匀性造成的背景磁场效应的干扰(例如空气-组织界面相位伪影),需要对SWI的原始图像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后处理,以增强组织间的磁敏感对比度,使对磁敏感效应的敏感性最大化,更好地清晰地显示解剖结构。

首先对在原始相位图像施加一个低通滤波器,然后在复数域中用原始图像除以低通滤波后的k空间数据,去除由于背景磁场不均匀造成的低频扰动,最终实际得到的将是高通滤过图像,即校正后的相位图。第二步需要将校正相位图中不同组织的相位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相位蒙片,并将相位蒙片与幅度图像多次相乘进行加权。经过相位蒙片与幅度图加权,静脉等顺磁性物质的负性相位信号得以最大抑制,在磁敏感加权图像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所生成的图像在失相位区域与正常组织间便具有很好的对比。最后,运用最小信号强度投影使分散在各个层面的静脉信号连续化,显示连续的静脉血管结构。SWI独特的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过程提高了磁矩图像的对比,对静脉血、出血和铁沉积高度敏感,甚至可以检测到小于一个体素的血管3[19,20]

脑静脉畸形的鉴别诊断

CVM的典型表现是许多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一条或多条粗大的引流静脉,后者经表浅的皮层静脉进入静脉窦,或向深部进人室管膜下深静脉系统,这种表现为“水母头”(Caput medussa)征,亦有作者描写为“海蛇头”、“伞状”、“轮辐状”或“星簇状”改变。上述变现较具特征性, 易与其他血管畸形鉴别。

但DVA 需与枕颞静脉鉴别, 后者为大脑下静脉分支之一, 走行于枕颞沟内。

脑静脉畸形的治疗

对DVA的治疗,早期部分学者认为其有较高的出血率和死亡率,因此主张手术治疗,并且认为手术全切DVA不会引起任何并发症。近年来,对DVA的进一步认识,认为其是一种良性病变,出血的危险性每年仅0.15%,并且组织学上发现尽管是畸形的引流静脉,仍然引流正常脑组织,若其周围缺乏正常的引流静脉,手术切除DVA会导致严重的脑静脉回流障碍,故多数学者趋向保守观察,不进行手术治疗。基于同样的原因,放射治疗有30%的放射并发症,静脉对放射线不敏感,也不主张放射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DVA的解剖特点和低血流特征,不适作介入治疗。由于DVA常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等,因此,治疗方案应个性化,对非功能区小病变,引起癫痫等症状应手术切除,手术能减少或消除癫痫发作;对功能区的病变则可严密观察;而对发生急性出血,血肿量大危及生命的病人要积极手术,但术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3 脑静脉畸形的方法评价

脑静脉畸形与其他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案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治疗前的确诊对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 DVA 的主要方法,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特异性最强,不仅能够确诊CVM,了解引流静脉的类型,而且能够发现合并的其它脑血管畸形并与之鉴别。但是脑血管造影为创伤性检查,且对血管以外的脑实质病变不能显示1-6,这局限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对极少数合并脑出血而MRI和MRA显示不清者,仍应作脑血管造影确诊1-1。

CT

CT平扫对诊断CVM的价值有限,不易检出病灶,且特异性低,常为阴性表现[3]1-4,其阳性表现也只能起提示血管畸形的作用,不能确诊CVM。其中CVM 的CT平扫阳性表现最常见为圆形或条索状略高密度影,为扩张的髓静脉网的影像, 形态取决于引流静脉与扫描层面的关系, 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可以显示合并的出血或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颅内合并症。增强扫描或 CTA 检查则可以显示明显强化的扩张髓静脉和引流静脉呈“水母头”样改变,因为CVM为静脉异常,所以在静脉期扫描显示最清楚1-5。虽然CT平扫对诊断 CVM无特异性,价值较小,但它可用于定位及筛选检查1-6,在CVM合并超早期出血的诊断中比MRI 直观、显而易见。

MRI(平扫,增强,SWI)

MRI组织分辨率高,可三维成像,发现CVM病灶的能力高于CT,对CVM合并亚急性和慢性出血的灵敏度也优于CT1-6;并可显示幕下 CVM和伴随的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血管性疾病1-6。

MRI平扫可以显示较大的CVM, 在T2WI序列上,小的扩张的髓静脉呈条状高信号,而大的扩张静脉由于流空效应的影响, 则呈条状无信号区, 其边缘可呈高信号改变;但对小病灶和皮层区的病灶可能会漏诊。MRI增强扫描是发现CVM最敏感的方法,呈明显强化, 典型表现为“水母头”样改变, 特别是位于小脑半球较大的病灶显示较佳,而位于皮层区的较小的病灶往往仅能显示条状的高信号改变。

同时MRI可以清晰显示合并的脑实质异常, 特别是合并的CA, 而在脑血管造影上难以显示CA,因此对脑血管造影确诊的CVM患者仍需要行MRI检查,以明确是否显示伴随的其它脑血管畸形。

SWI无需注射对比剂,借助静脉血管的磁敏感效应,能够直观地观察到CVM 的形态特征、引流情况,清晰地显示CVM典型的“水母头”样改变及更多更细小的髓静脉;还能够发现更多的病灶,尤其是隐匿的常规检查未能发现的。与MRI 常规序列相比,SWI可以更好的显示CVM病灶,又能够避免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MRI常规序列诊断CVM的重要补充, 可以作为脑静脉性血管畸形首选的检查方法4-4。

有学者认为 CT增强扫描及MRI平扫是诊断和随访CVM的有效方法, 对于无症状病例的筛选, MRI平扫是首选1-3[ 6]。虽然 SWI存在扫描时间较长、对运动伪影敏感等缺点, 但随着Gd对比剂的不良反应肾源性纤维化逐渐受到放射学界的重视,在满足诊断要求条件下少用或不用对比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故我们认为在CVM的诊断和随访中, SWI将会替代MRI增强检查1-3。

磁共振诊断 脑梗死、脑出血各个时期不同表现

脑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硬化、栓子栓塞以及血液病、血管炎等基础病变。病理上于12-24小时后肉眼可见坏死脑组织肿胀、变性,镜下见神经元肿胀,细胞核和细胞质固缩、深染。 大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常有高血压病史。起病急,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 诊断要点 1.脑实质内片状或楔形,并与血管分布一致的异常信号影,灰白质肿胀,分界消失,可有轻度占位效应; 2.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基底核、内囊区、侧脑室旁白质及脑桥内,直径小于15mm,无占位效应; 3.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以内)T1WI,T2WI及FLAIR序列阴性,DWI呈高信号,PWI呈低灌注区; 4.急性期(发病后6-72小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 PWI呈低灌注区; 5.亚急性期(发病后72小时-10天)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而DWI呈 信号下降趋势; 6.慢性期(发病后11天到数月)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低信号,DWI呈低信号; 7.注射对比剂后,可呈脑回状、片状或线状强化; 8.大面积脑梗死MRA可见动脉狭窄、闭塞、中断等征象。 出血 1.超急性期出血数分钟到数小时内。漏出的血液尚未凝固,表现为长T1长T2,因此在T1WI上大多 表现为略低信号,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需注意两点:1。与肿瘤等其他病变鉴别;2.该期血肿在低场MRI上T1WI可呈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2.急性期一般出血后2天内。红细胞的包膜保持完整,细胞内为去氧血红蛋白,具有顺磁性,可造成 局部磁场不均匀,加快了质子失相位,因此T2值明显缩短,在T2WI或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 但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对T1值的影响较小,因此T1WI信号变化不明显,呈稍低或等信号。DWI低信号ADC低信号 3.亚急性期早期一般为出血第3-6天。红细胞膜仍保持完整,血肿周边红细胞内最先出现正铁血红蛋白, 他有很强的顺磁性,使T1值缩短,在T1WI上表现血肿周边高信号,T2WI上因顺磁性物质的磁敏感效应而呈低信号。DWI低或者高信号ADC低信号 4.亚急性期晚期一般为出血1-2周。红细胞完全溶解,血肿内以正铁血红蛋白为主,血肿在T1WI、T2WI 均为高信号。血肿周边的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并形成含铁血黄素,后者具有明显顺磁性,在T2WI 上形成血肿周边低信号环。DWI低或者高信号ADC高信号 5.慢性期一般为出血3周乃至数月之后。血肿逐渐吸收或液化,病灶周边的巨噬细胞内有明显的含铁 血黄素沉积。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周边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环。DWI低信号ADC高信号

超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超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钟士江, 谢鹏, 方维东, 罗天友, 吕发金, 牟君 作者单位:钟士江,谢鹏,牟君(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神经内科), 方维东,罗天友,吕发金(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放射科,重庆,400016) 刊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29(4)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1条) 1.FisherM;Prichard JW;Warach S Newmagneticresonancetechniquesforacuteischemicstroke 1995(11) 2.ParsonsMW;Li T;Barber PA CombinediHMRspectroscopyanddiffusion-weightedMRIimprovesthepredictionofstrokeoutcome 2000(04) 3.arkerP;Gillaard JH;Vanzijl PCM Acutestroke:EvaluationwithserialprotonMRspectroscopicimaging 1994 4.PetroffOAC;Graham GD;Blamire AM Spectroscopicimagingofstokeinhumans:histopathologycorrelatesofspectralchanges 1992 5.GideonP;Henriksen O;Sperling B EarlytimecourseofN- acetylaspartate,creatineandphosphocreatine,andcompoundscontainingcholineinthebrainafteracutestroke 1992(11) 6.SaundersDE;Franklyn A;Boogaart AD Continuingischemicdamageafteracutemiddlecerebralarteryinfarctioninhumandemonstratedbyshort-echoprotonspectroscopy 1995(06) 7.Yamamotok;Roshimine T;Ranagihara T Cerebralischemiainrabbit:anewexperimentalmodelwithimmunohistochemicalinvestigation 1985 8.Neuman-HaefelinT;Wittsack HT;wenserski F Difusionandperfusion- WeightedMRI:TheDWI/PWImismatachregioninacutestroke 1999 9.FedericoF;Simone IL;lucivero V Prognosticvalueof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inischemicstrok [外文期刊] 1999(4) 10.Ross;Kreis R Clinicaltoolsforthe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andmetaboliteimaging 1992 11.WardlawJM;Marshall I;Wild J Studiesofacuteischemicstrokewith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Relationbetweentimefromonset,neu rologicdeficit,metaboliteabnormalitiesintheinfarct,bloodflow,andclinicaloutcome 1998 引证文献(2条) 1.赵继泉.钟应泽.欧卫谦.温浩茂1H-MRS在超急性脑梗死中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医疗 2008(17) 2.鲁晓燕.毕永民.方红.祝红线.张挽时.宋云龙.时惠平.熊明辉.喻敏脊髓小脑变性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7(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957302.html,/Periodical_cqykdxxb200404020.aspx

脑梗主要的五种诊断方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957302.html,/ 1 脑梗主要的五种诊断方法 脑梗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诊断这种疾病需要慎之又慎,一旦误诊,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结果。因此,脑梗在进行诊断的时候通常需要多种检查措施并用,而不仅仅通过一种仪器来确诊。这样做主要是为病人负责,防止误诊的出现的几率,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脑梗的几种检查措施。 (一)CT 于脑梗起病4~6小时内,一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但早期CT 检查目的是排除脑出血、硬脑膜下血肿、颅内肿瘤等类似脑梗的疾病。大部分病例在24小时后出现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1周左右可出现梗塞灶不均匀的强化。CT 优点为方便、迅速,适用于重危病人、不合作病人。能发现梗塞周围水肿区、脑占位效应和是否转为出血性梗塞。但小于5mm 的梗塞和后颅凹梗塞不易为CT 显现。皮质表面的梗塞也常不被CT 察觉。 (二)磁共振(MRI)高磁场(1.5Tesla)的MRI 在起病1小时内就可能显示皮质表面和后颅凹的梗塞。起病6小时后的梗塞几乎都能被MRI 显示,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和T2加权高信号。MRI 的缺点为价格高,成像时间长,不适用于重危病人、不合作者和装有金属假牙和心电起搏器的病人。 (三)非创伤性血管检查双功超声(duplexsonography)可用于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病变及狭窄程度。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 ,TCD)可检测脑底大动脉流速,发现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远端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阻断,可评估侧枝循环情况。新近发展的双焦探头TCD 仪、双通道或四通道TCD 仪可用于检测无症状栓子和椎测栓子的心源性或动脉源性。磁共振血管造影(MRIangiography)可用于检查颅外和颅内供脑大动脉的病变。 (四)动脉造影选择性脑动脉造影和数减动脉造影(DSA)适用于超声检查发现严重狭窄的颈内动脉而考虑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人或临床表现不寻常而怀疑动脉分层或动脉炎者。这是一种创伤性检查,2%~12%的受检者可能并发动脉分层或栓塞性中风。 (五)血液检查应常规测血细胞计数、分类、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糖、电解质、肌酐。对部分病人根据临床情况,选择性测定蛋白C 、蛋白S 、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抗心磷脂抗体、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梅毒血清学试验等。卒中发作影响血脂水平,故应在急性期后测定。 脑梗患者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往往还会引发其它并发症的产生,所以在诊断和检查的方面要全面一些。脑梗患者对于个各种仪器检查不要产生抵触情绪,越全面,对于患者的诊断的正确性就更高,只要找准了症状,对症下药,才能够及时地有效地治好疾病,早日恢复健康。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957302.html,/ngshyz/2014/0804/187398.html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王峰大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1/ 5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其他三种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72%在40岁前起病,男女比例约1.1-1.2:1

---------------------------------------------------------------最新资料推荐------------------------------------------------------ 3/ 54

病因? 胚胎时期,原始动静脉并行排列,紧密邻接,如果此时脑血管正常发育受阻,动静脉之间直接沟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相隔,即形成动静脉畸形 ? 有人发现动静脉畸形中的动脉业已发育成熟,而静脉内皮细胞在形态上停留于胚胎时期的水平,认为动静脉畸形是静脉发育障碍所致

---------------------------------------------------------------最新资料推荐------------------------------------------------------ (一)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年龄:72%在40岁前起病 ? 部位:85%幕上,15%幕下 ? 98%单发,多发者见于Wyburn-Mason和Rendu-Osler-Weber综合征 5/ 54

CT与MR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

鹤璧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CT与MR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 专业: 医学影像技术 班级: 14级影像8班 学生姓名: 栗喜鹏 学号: 2014210816 2017年3月 CT与MR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 栗喜鹏(鹤璧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摘要] 目的 探究CT 与MRI 在脑梗死检查中的不同。方法 对121例脑梗死病人分别进行CT 和MRI 的检查,最后数据汇总进行对比。结论 CT 与MRI 检查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都属于影像断层成像,但对于不同的疾病这两种检查方式有着不同的优势,MRI 在检查脑梗死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 。 [关键词] CT ; MRI ; 脑梗死; 优势; 脑梗死又叫脑梗塞,也叫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有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了老年人群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1】 。 脑梗死的诊断目前主要是靠CT 和MRI 检查,本文就这两种影像学方法来筛选出在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更高效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漯河市柳江老年病专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1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55~89,平均66.09岁。梗死原因:高血压58例,动脉硬化52例,糖尿病1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入院后为进一步确诊均行头颅CT 及MRI 检查。CT 检查:CT 选用GE 16排,基线为OML ,患者仰卧位,层厚和层距为10mm 。MRI 检查:MRI 为国产BASDA 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选用横轴位T1加权像(T1WI ),横轴位T2加权像(T2WI ),横轴位FLAIR 序列(自由水抑制序列)以及矢状位T2加权像(T2WI )。 1.3 数据分析 由本院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以双盲法对CT 及MRI 扫描图像加以分析。并由锐嘀达远程影像工作站请多名外院医生协诊。最终数据由EXCEL 表格汇总分析。 1.4 观察指标 比较这两种影像学方法在不同部位梗死的阳性率。 2 结 果 2.1 脑梗死发病位置 将所有病人按照梗死的部位来分:其中额叶梗死13例占比约为(11%)、颞叶梗死16例,占比约为(13%)、顶叶11例,占比约为(9%)、基底节区57例,占比约为(47%)、脑室旁18例占比约为(14%)丘脑 及小脑6例,占比约为(5%)见表1【2】。 额叶梗死 颞叶梗死 顶叶梗死 基底节区 脑室旁丘脑及小脑 脑梗死发病位置的统计 表1 2.1 不同影像手段对不同位置梗死的阳性率对比 CT 检查阳性率约 (60%)明显低于MRI 阳性率约(95%)见表2。

脑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脑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畸形的超声诊断。方法: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大、中型脑动静脉畸形检出符合率96%,使供血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供脑组织的血液也转向畸形血管团中,从而引起正常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这种窃血现象可以引起局部缺血。结论:脑动静脉畸形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有较明显特征性表现,大多数病例超声检查可作出诊断。 关键词:脑动脉畸形;超声诊断;频谱多普勒超声【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8602(2014)03-0216-01 脑动静脉畸形(A VM)是是一种先天性、非肿瘤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约占脑血管畸形80%以上,临床以颅出血、癫痫、头痛为首发症状。通过测定大脑中、大脑前、大脑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初步判断脑A VM存在[1]。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超声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男27例,女23例,年龄9~52岁,平均32岁。临床表现头痛25例,癫痫22例,意识障碍16例,偏瘫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 1.2 检查方法:通过双侧半球和椎-基底动脉血流检测,确定供血动脉。检测供血动脉的特征性血流多普勒频谱。颈总动脉压迫试验,观察供血动脉的自动调节功能。过度换气和屏气试验,观察供血动脉的血管舒缩反应力。供血动脉的血流速度呈收缩期与舒期流速非对称性增加。患侧收缩与舒比值(S/D)<2:1,正常脑血流的S/D为2~ 2.4:1。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表现舒期流速增加,频谱增宽,舒期血流下降无平滑线形特征。频谱部声强分布不均,出现涡流或湍流频谱。血流多普勒信号呈高低强度声频混杂。供血动脉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减低,呈低搏动性改变。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前后脑血流无明显变化,提示供血动脉的自动调节功能减低或丧失。过度换气和屏气试验,供血动脉血流变化不明显,提示脑血管舒缩功能下降或丧失。 2 多普勒超声表现 2.1 经颅多普勒彩色血流图:颅有较大的动静脉畸形时,在相应部位可见多彩的血流彩斑、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等血管,供血动脉血管增粗,因血流速度快而显示较明亮的色彩。 2.2 多普勒频谱:因病变动静脉之间经瘘管相通,因而

脑动静脉畸形诊疗规范(最新版)

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 VM)是脑血管畸形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其产生是由于胚胎期脑原始动脉及静脉并行,紧密相连,中间隔以两层血管内皮细胞。如两者之间发生瘘道,血液就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形成血流短路,而引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显微镜下畸形组织呈一大堆较成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结构,其间夹杂有硬化的脑组织。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头痛:多数病人主要症状为长期头痛,常为偏头痛样,但部位并不固定而且与病变的定位无关。当畸形出血时,头痛加剧,且伴有呕吐。 2.癫痫:约1/3以上的病人以发作起病,多呈限局性抽搐。该症状有一定定位意义。确诊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癫痫症状。癫痫发生风险统计:10-19岁;20-29岁,30-60岁。偶然发现或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多无癫痫发作。 3.出血: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和硬脑膜下出血等。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亦可无任何原因。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出血的高峰期为15-20岁,每次出血的死亡率为10%,病残率为30-50%。小的动静脉畸形常比大的更易表现为出血。 4.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及智力减退:由于脑盗血现象病变远端和邻近脑组织缺血,旧之对侧肢体可出现进行性肌力减弱,并发生萎缩。在儿童期发病,当病变大而累及脑组织广泛者可导致智力减退。 5.颅内杂音:当畸形体积大、部位表浅,特别是伴有硬脑膜动静脉畸形时可听到。6.占位效应:比如小脑桥脑角(CPA)的A VMs引起的三叉神经痛7.儿童动静脉畸形常有大的中线位置的动静脉畸形并引流入增大的大脑大静脉(Gale静脉,即"Galen 静脉动脉瘤")。还可伴有: A.脑积水合并大头畸形:多由于增大的Galen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所致。 B.心功能衰竭伴随心脏肥大。 C.前额静脉突起,多因静脉压增加所致 8.临床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