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瞿秋白
鲁迅替他誊写,找地方发表,又收入自己 的文集给以流传。后来瞿秋白死后,鲁迅 又花重金替他出版了豪华版文集《海上述 林》。猩猩相惜,瞿秋白研读鲁迅著作, 编辑了《鲁迅杂感选集》,写出了杰出的 《鲁迅杂感选集· 序言》。这篇文章是当时 左翼文化界研究鲁迅的最伟大成果,
在这篇序言里,瞿秋白对长期以来遭人轻视的鲁 迅杂文的文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精辟的 分析,对它们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作了高度的评价。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醒目的问题:“鲁迅是谁?” 瞿秋白当时这样提问,具有特别的尖锐性和迫切 性。自“五四”以来,众多新文化人士是敬仰鲁 迅的,感受到他思想见解的深刻、文学才能的杰 出、向旧世界不断进击的勇毅和特立独行的人格, 但对他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 的意义并无清楚的认识
。还有不少人则不断地攻击他,歪曲他,贬损他。到了30 年代,更有一些浅薄之徒与反动文人,讥嘲他接受马克思 主义和参加左联是为了避免自己“没落”、失去了知识分 子的独立性,甚至诋毁他是为了拿共产党的卢布以维持生 计。这些倒还没有多大的舆论市场。最使瞿秋白感慨并觉 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左翼阵营内部不少人对鲁迅的不 理解。在序言里,瞿秋白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作了这样的概 括:“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 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 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 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 新的阵营里来的。
瞿秋白
瞿秋白 (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 霜、瞿爽。江苏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 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191 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 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19 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 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 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 科采访。
瞿秋白
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秋白:柔情似水而又坚毅如 钢的秋白,温良谦和而又清高傲岸的秋白,隐忍 克制而又惊世骇俗的秋白,以菩萨心肠行雷霆手 段的秋白,一生忧郁的秋白,千古寂寞的秋白, 万代流芳的秋白。
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 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 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 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毛泽东
他是一个弱者:文弱的外表,多病的身体, 常说的是吴侬软语,爱吃的是家常豆腐,忍耐、 躲避、讲和气的标本道德,温文尔雅、隐忍谦 让的性格,使他屡屡成为某些所谓的强者的打 击对象——被李立三批判,被王明打击,被周 扬排挤,直至长征时被遗弃而最终魂断汀州。
他又是一个强者,在心交力瘁的情 况下,固守自己做人的标准不肯稍 有降低,剖析自己的灵魂不肯稍有 敷衍,其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 使敌对阵营里的人也不由得为之感 慨,为之动容,为之落泪,为之改 变人生的选择。
主持会议的瞿秋白
“八七”会议旧址内景
三十二岁的时候
他被自己阵营里的人残酷斗争、无情打 击,在政治上永不被重用,经济上仅能 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情况下,忙着为鲁 迅的杂文作序,忙着帮茅盾改小说,忙 着制订汉字拉丁化方案,笔端所到之处, 洋洋洒洒几百万言。
三十六岁的时候
他成了国民党的俘虏,他承受着肉体 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在黑暗的牢狱 中孤军奋战;死亡来临的前夜,陪伴 他的国民党军医为其揪心彻夜未眠, 他却酣然入梦;长汀街头,对瞎眼乞 丐的一瞥是他悲天悯人的最后情怀, 罗汉岭下,一句“此地甚好”成为他 诗情画意的千古绝唱。
他死后的遭遇更令人感慨:为了一篇《多余的话》和几首绝命诗, 他死后三十年又成了昔日战友实现政治目的的牺牲品——被诬为 “叛徒”、“变节者”,被掘墓扬灰,辱及妻女。然而其人性的 光辉毕竟不是谁能掩盖得住的,七十年过去,人们的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那些强者,那些自诩纯 净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那些没了领袖光环就什么也不是的所谓 政治家,或荣或辱,或进或退,大都在人们的记忆中烟消云散, 而几经荣辱的秋白,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爱戴。
瞿秋白
人物简介
矍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曾参 加党的"三大——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大革命 失败后的危急关头,主持召开“八七”会 议,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 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 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 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苏区任 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被留 在苏区,1935年2月26日在福建长汀县水 口镇小径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六月 十八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 天井
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四周回廊楹格,天空 日光云影。中间有石栏古井一眼,水色清冽,深 邃如镜,极具江南风情
► 门房
最前面的一进原来是厢房的门房。当时秋白家用 作厨房,炉灶炊具都是依原样修建的,很能触发 我们对当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像。门房前壁开 一道小侧门,是平时出入的便门。1912年“双十 节”,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红灯笼庆祝,瞿秋白却 在自家门前挂了一盏写上“国丧”两字的白灯笼。 那盏小小的白灯笼,在一片粉饰太平的红灯笼中, 犹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是常州地区唯一的一家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物类纪念馆,也是 中国唯一全面收藏、陈列、展示瞿秋白同 志业绩、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扬瞿秋白精 神的专业馆。瞿秋白纪念馆由故居和纪念 馆两部分组成。纪念馆是仿明清建筑物, 占地面积2282.19平方米,内设展览大厅、 学术厅、影视厅、资料室、电脑室、贵宾 室等,陈列、收藏丰富而完备的有关瞿秋 白生平和思想的照片、实物、文字、文献 和研究资料,为宣传、纪念和研究瞿秋白 提供了多功能现代化的服务。
瞿秋白课件
• 人物介绍 • 主要作品 •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 瞿秋白的两次爱情
人物介绍
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1899年1月29号 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是中国共产 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 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 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 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 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34年,任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 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 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 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在他看来,“顺”和“信”虽然是一对矛盾,但 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可以有机的统一 在一起。求信(即忠实)必须“估量每一个字 眼”,但同时又可能会招致“不顺”,但是翻译 者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将“不顺”理顺,因为“不 顺”就是“不达”,就势必影响译文对原文精神 的再现,影响“信”。在秋白眼里,“顺”就是 顺畅易懂的真正的中国白话。所以,他强烈反对 赵景深的“宁错而务顺”的说法,又不赞成鲁迅 的“宁信而不顺”的观点。
第二次爱情故事正在继续……
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 盾,她选择回避,跑到了萧山母亲家。 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 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 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 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
第二次爱情
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 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 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与音乐, 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 堕落了。 杨之华心里很怨愤。 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 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的系主任,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 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之华努力学习,有时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 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
瞿秋白
瞿秋白与鲁迅
•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对瞿秋白称 赞不已。在1933年,鲁迅送给至 交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瞿秋白就义后,鲁迅在生命最后的 几年时间里,编辑整理了瞿秋白的 译文集《海上述林》。 • 1936年10月18日,鲁迅看到了他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广告文字,这段 文字正是《介绍〈海上述林〉》一 文。次日凌晨5点许,鲁迅逝世。
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 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 学系主任。瞿在上海大学期间的经 历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一页,是从文 弱书生向中共领袖转变的一个中间 阶段。
1925年6月4日, 中国共产党的 第一份日报 《热血日报》 (由瞿秋白主 编)创刊。
2.从书生到领袖
•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 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 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主持召开会议,并指定瞿秋白 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人。瞿秋白的领导 方式与作风强势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 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在此次会议中,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总 方针。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 (1927年8月-1928年5月),策划了三次起义, 1927年11月11日的武汉起义、12月10日的长沙 起义、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瞿 秋 白 被 害 前 的 留 影
餐毕,瞿秋白走出中山 公园,慢步走向二华里 之外的长汀西门外罗汉 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 的刑场。沿途瞿秋白手 挟香烟,缓缓而行,而 且用俄语唱《国际歌》、 《红军歌》,高呼“中 国共产党万岁”,“中 国革命胜利万岁”, “共产主义万岁”等口 号。到达刑场后,瞿秋 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 刽子手微笑点头说: “此地甚好!”然后平 静地让刽子手从脑后开 枪]时年36岁,当日下午, 瞿秋白遗骸被埋葬在罗 汉岭盘龙岗。
【翟秋白简介】翟秋白
【翟秋白简介】翟秋白翟秋白翟秋白作品他的第一篇文学译作是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闲谈》,1919年发表于《新中国》,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
1920年,相继在《曙光》翻译发表了果戈里的短剧《仆御室》,在《妇女评()论》发表了果戈里的小说《妇女》,在《新社会》发表了法国都德的小说《付过工钱之后》。
其他译作还有《论“不死”书》、《告妇女文》、《答论驳“告妇女书》节录、《祈祷》、《论教育书》、《社会之社会化》等。
这些作品主要是从俄文出版物翻译或转译过来的。
瞿秋白还带动和影响耿匡等进步青年进行俄罗斯文学翻译。
瞿秋白为耿匡等翻译的《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第一集作序。
和耿匡共同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十篇短篇小说,编成《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一书。
[6]在从事职业革命工作的同时,“红色翻译”成为他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翻译了高尔基等苏俄作家的文学作品,还大量地翻译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政治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体现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和革命斗争色彩。
瞿秋白还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
歌词与当今流行版本不太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
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
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及天下……”要让“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平民,也能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1931到1933年间,翻译了高尔基的《高尔基论文选集》、《高尔基创作选集》、《二十六个和一个》、《马尔华》、《市侩颂》、《克里慕·萨莫京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别德讷衣的《没工夫唾骂》,绥拉菲摩维支的《一天的工作》、《岔道夫》,普希金的《茨冈》,革拉特柯夫的《新土地》等,并与鲁迅、茅盾等人风雨同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的主要文艺批评家、左翼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共同推动革命文化的发展。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原名瞿秋白,字秋白,号樵夫,江苏常熟人。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为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他曾经多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一边,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瞿秋白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局委员。
他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大,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无私奉献的革命者,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瞿秋白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深受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瞿秋白是一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形象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息。
瞿秋白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29—1925.6.18)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人。
生于一破落“书香门第”母因债台高筑,被迫自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生的领导任之一。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又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俄访问,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大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文化战线工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文学活动分两个阶段:一是创办《新社会》到第一次回国初期。
《新社会》同人,正是后来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他本人也是文学研究会会员。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短评、新闻报导和散文;其中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游记为代表,思想深刻,文笔优美,是我国最早报导苏俄实况的作品,在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另一阶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这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主要时期,他参与领导“左联”的工作,团结广大作家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同时致力于无产积极文艺理论建设,最早相当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鲁迅曾收集他编译的部分译作和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作品的译文,亲自校订,编为《海上述林》出版,并誉之为“信而且达,并世无两。
瞿秋白
瞿秋白先后为上海大学及其所组织的夏令讲学会开设了《现代社会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民族问题》 《社会科学概论》、《新经济政策》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他向学生们讲授了几乎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武装了学生的头脑。瞿秋白的 《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哲学概括》以及 稍后所写《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开创中国无产阶级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纪念
人物纪念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7日在长汀正式开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建在长汀县城西罗 汉岭下,占地59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于2005年开始筹备,建成后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 秋白烈士纪念碑联成一体,集中展示了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 《复查报告》指出:瞿秋白同志被国民党逮捕后,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 义的英勇气概。“文化大革命”中把瞿秋白同志诬蔑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应当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与杨之华
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1922年杨之 华 只 身 到 上 海 参 加 妇 女 运 动 , 认 识 了 向 警 予 、 王 剑 虹 等 人 , 并 于 1 9 2 3 年 底 被 上 海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录 取 。 1 9 2 4 年 11 月7日与瞿秋白结婚。
1923年底,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 主义政策。
翻译大家瞿秋白
翻译大家瞿秋白瞿秋白学贯中西,多才多艺,是我国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的第一人,其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总体数量在20世纪的翻译领域都是颇具代表性的。
他在翻译及翻译理论方面独树一帜、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文将对他的生平、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做一个阐释。
标签:瞿秋白;翻译观;翻译方法;信与顺引言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翻译的历史长河中,他在翻译及翻译理论方面成就突出,并且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他的翻译思想与主张以及翻译的标准及方法作一个研究分析。
瞿秋白所处的政治历史背景对他翻译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文学能够影响社会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学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促进革命斗争的进程。
而这也正是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同时,他也认为翻译应该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他认真研究我国文学,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将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与翻译结合在一起,这才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个翻译家确实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甚至一个领域的发展。
而瞿秋白正是利用了自己深厚的功底,基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从而比较系统的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为当时的社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使得中国加深了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并成为中国翻译成就最大、翻译水平最高的翻译大家之一。
(一)翻译的标准对于翻译的标准,瞿秋白主张“忠实、准确”,他强调译文必须“既信又顺”,翻译时,“应当估量每一个字眼”。
并且瞿秋白还提出“读者概念等同”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与现代的“等值翻译”和尤金·奈达提倡的“功效对等”相提并论,而且比他早了几十年提出。
他强调并坚持翻译要“信”又要“顺”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得到“等同的概念”(等同于读原文),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功效对等”。
在他看来,“顺”和“信”虽是一对矛盾,但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并能有机统一。
瞿秋白
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 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 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瞿独伊 说:“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 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信物, 后来伴随母亲度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曾有人问杨之华,为何瞿秋白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 回答:“再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1955年,经过 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 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 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杨之华的心得 到了安慰。她怀念、铭记着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终了。
相关事件
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 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 馆 (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 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参加了中 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 释放。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 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 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 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 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 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 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以 及秋收暴动。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 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 完全放权。
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 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 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 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音乐,但他和朋友一起 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 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 可见杨之华心中的怨愤。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 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 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肝胆相照的同志和朋友——鲁迅与瞿秋白
神交已久瞿秋白(1899―1935),原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1931年1月,瞿秋白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分子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岗位。
会后,他因肺病发作留在了上海,直到1934年1月离开。
“脱离了政治舞台”的他又开始从事自己中意的读书写作,而更使他感到“最惬意”的是,他得以认识鲁迅,并成为肝胆相照的朋友和同志。
不久瞿秋白与杨之华一起,同在上海临时中央局宣传部工作。
1931年5月上海中央局宣传部机关遭敌人破坏,瞿秋白夫妇暂时避居于茅盾家。
一天,在左联担任党团书记的冯雪峰把几份刚出版的左联机关杂志《前哨》第一期送到茅盾家,第一次见到了瞿秋白夫妇。
瞿秋白看了《前哨》上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说道:“写得好,究竟是鲁迅!”(冯雪峰《回忆鲁迅》)瞿秋白还表示他打算利用在上海养病的机会,准备着手写作和翻译一些苏联的文学作品。
不久,在冯雪峰的帮助下,瞿秋白住进南市区紫霞路68号谢澹如家。
谢澹如喜欢文学并同情革命,社会关系也比较单纯,把瞿秋白安排在谢家住,冯雪峰是比较放心的。
冯雪峰经常把左联编印的刊物送给瞿秋白看,并向瞿秋白汇报左联和革命文学运动的工作和情况,他们在谈话中,经常提到鲁迅;同时冯雪峰向鲁迅汇报左联工作时,也经常提到瞿秋白,因冯雪峰的关系,搭起了鲁迅和瞿秋白友谊的桥梁。
瞿秋白虽然在政治上受到了打击,但在进步文艺界却享有极高声誉。
早在五四时期,瞿秋白就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
1920年11月筹备文学研究会时,他已经以《晨报》记者身份前往苏联,所以没有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名单,但文学研究会一直视他为会员。
他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均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所以,当冯雪峰向鲁迅转达瞿秋白对翻译的意见时,鲁迅并不先回答和解释,而是怕错过机会似的急忙说:“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以他的俄文和中文,确是最适宜的了。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原名瞿秋白,字韶华,号瑶华,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后来考入清华学校预科班。
在校期间,他就展现出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关注在他后来的革命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瞿秋白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不改初衷,坚定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
他参与了五四运动,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爱国青年领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并成为了中共一大代表。
他还参与了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然而,瞿秋白的革命生涯并不长久。
1924年,他因积劳成疾,年仅30岁就不幸去世。
他的去世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中国的革命事业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瞿秋白的一生虽短暂,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是一位无私的革命家,是一位英勇的斗士。
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瞿秋白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的道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让我们铭记瞿秋白,向他学习,永远不忘初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名人名言】瞿秋白的名言
【名人名言】瞿秋白的名言瞿秋白,这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先驱者,他的名言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启迪着无数人的心灵。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这句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瞿秋白将自己比作江南的第一只春燕,肩负着传递春天、带来希望的使命。
它展现了瞿秋白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他不满足于现状,渴望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变革,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决心和勇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生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去经历和体验。
瞿秋白深知生命的有限和珍贵,这也促使他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如何让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创造出永恒的价值。
“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
”瞿秋白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成长和思想形成的重要性。
他认为,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学习是空洞的,只有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教训。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从实际生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从而形成更加深刻和正确的社会思想。
“坦荡的大道,只要你大踏步前去。
”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态度。
人生的道路或许并非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敢地大踏步前进,就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瞿秋白的这句名言激励着我们在面对挑战和挫折时,不要犹豫、不要退缩,要以坚定的步伐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瞿秋白的名言中,还蕴含着对人民的深情和对社会的关怀。
他说:“要磨炼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种种‘异己的’意识以至最微细的‘异己的’情感,然后才能从‘异己的’阶级里完全跳出来,而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里站稳自己的脚步。
瞿秋白
评 价
• 近年来,有关瞿秋白的研究成果很多,学界对 于瞿秋白的认识,鲁振祥的评价最为中肯:瞿 秋白即使在犯“左”倾盲动错误时期,他的理 论与实践也不是一切皆错,而是功与过、正确 与错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瞿秋白既是“左” 倾盲动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又是纠正实际工作 中盲动行为的推动者;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 国革命发展的方式、道路,虽然没有从根本上 突破“城市中心”论的局限,但却是“农村割 据”思想的倡导者;他对“无间断的革命论的 阐述,既有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界限的错误,又 包含有可贵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正确与错误 的交织,是瞿秋白犯“左”倾错误时期思想与 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次爱情
杨之华,中国妇女活动家, 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第二任 妻子。杨之华是他的学生,她 和前夫沈剑龙自由恋爱,她是 大家闺秀,又有新女性的热情, 拥护妇女解放,渴望志同道合 的感情。王剑虹去世后,杨之 华对瞿秋白的崇敬渐渐转变为 爱情,和自己丈夫已经从思想 上,感情上都分道扬镳了,她 鼓起勇气向瞿秋白表白了心迹, 瞿决定和她一起回老家与丈夫 离婚,在萧山三个青年经过一 夜的交谈,达成共识,瞿秋白 和杨之华结婚,沈剑龙和瞿秋 白结为朋友。
主要事迹
• • • 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 文专修馆读书。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8月参 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 1920年初参加了李大钊、张崇年发 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聘为特约 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是最早向中 国描绘列宁形象的人,也是中国记 者中唯一与列宁交谈过的人。 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 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 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 党。 1923年1月回到北京,兼管中共宣 传工作,《新青年》《前锋》主编 和《向导》编辑。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 会委员。 • • •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 行委员,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在汉口召开中央紧急会议, 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 人之一。 1928年4月去苏联,任中共中央驻 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 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 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 治局。 1934年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任苏维 埃大学校长。 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英勇就义, 年仅36岁。
瞿秋白
瞿秋白一、生平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享年36岁。
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与缔造者。
后被国民政府逮捕并执行枪决。
目前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
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
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小名阿双、霜。
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7个弟妹。
(5男2女)1903年,瞿家的家道开始中落。
(4岁)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私塾启蒙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
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用了半瓶虎骨酒吞服了剥好的火柴头丸自尽。
瞿母死后,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到无锡城南门外杨氏小学以做乡村小学教师谋生。
1916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
是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中央委员,四大中央局成员,五大、六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五大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八七"紧急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
常州三杰——精选推荐
常州三杰常州处于长江三角洲,被称为“龙城”。
常州的历史悠久,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传奇人物。
“常州三杰”是中国现代江苏常州三位英烈的合称,他们是: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时期江苏常州4000多名英烈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人称“常州三杰”。
瞿秋白,原名瞿双,江苏常州人。
1916年底起先后在武昌、北京学习外语。
1919年就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便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8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受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
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俘,6月18日就义。
瞿秋白是党内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孜孜以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革命领导权的论述,为开拓革命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他很早就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中枢是农民革命”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耕地农有的要求,是中国革命客观上的结论”。
发动农民起来进行土地革命,是“铲除军阀统治及买办剥削的经济基础”。
在他主持的“八七”会议上,更进一步强调“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
”他在武装斗争问题上,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
1926年4月,他发表了《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明确指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建立革命的正式军队。
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满腔热忱地贯彻“八七”会议所确立的总方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装斗争上,迅速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腥风血雨中点燃了耀眼的革命火炬,创建了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并为开展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斗争、探索以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被誉为“文化伟人”的革命烈士瞿秋白
青少年时期写的《咏菊》诗和《哭母》诗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母亲金璇出生于书香世家。
在父母的影响下,瞿秋白从懂事起就认真学习。
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
1913年,十四岁的瞿秋白见秋菊凌霜,即写了一首嵌入自己名字的五绝《咏菊》,诗曰“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在赞颂秋菊高洁耐寒,寄托高尚志向与情操的同时,又巧妙地在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字,即霜、秋白三字。
瞿秋白出生后,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母亲就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
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又比喻高洁,于是,他后来就改名为“秋白”。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瞿秋白十分喜爱傲霜的秋菊。
他把原来的名字瞿双,改作瞿霜,即取菊花傲霜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一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五)晚,瞿秋白的母亲金璇因债台高筑,于绝望中噬火柴头自杀身亡。
8日上午,正在无锡表姐夫秦耐铭处谋求小学教职的瞿秋白接到父亲打来的电报,急忙从无锡赶回常州。
瞿秋白看到母亲的遗书、剩下的火柴头和惨白痛苦的脸,悲恸地抚尸呼唤母亲,倒卧在床前放声大哭。
母亲的死,极大地震颤着瞿秋白的心弦。
1916年4月5日清明时节,瞿秋白由无锡回到常州宗祠祭奠母亲的灵柩。
小时的朋友来看他,他悲伤地吟诵了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哭母》,诗曰:“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那个不合理的世道的怨恨。
1923年两首白话诗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北京后,在北京的堂兄瞿纯白家暂时安顿下来不久,就动手从俄文翻译《国际歌》,同时创作了一首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题为《赤潮曲》的白话诗,诗曰:“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简介及个人作品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祖上是宜兴的望族。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
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北上到北京。
原本瞿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9年6月3日瞿秋白参加上街演讲活动时,被非法逮捕,6月8日被释放。
1919年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警察厅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
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在安德莱厅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
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于1923年1月13号回到北京。
1923年2月,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
为了更好地传播列宁主义,瞿秋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同年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上发表。
在此之前,瞿秋白还撰写了许多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
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亦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也在1923年8月撰写发表了《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为上大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
他们设想把上大办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并着手制定学校章程、整顿师资队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等项工作。
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季刊《新青年》的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
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经常奔波上海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
1924年7月,根据孙中山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自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5人委员。
这一时期,瞿秋白同时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
[9]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瞿秋白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
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
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同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
当晚,出席中央和区党委联席会议,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提交中央特别委员会。
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
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
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
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在第一天陈独秀做中央报告后,第二天瞿秋白便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的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
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令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
7月13日,瞿秋白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
7月下旬瞿秋白回到武汉,参加了7月25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
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
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
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
1927年夏,米夫、王明一伙捏造了“江浙同学会”事件。
1929年夏,王明等人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一切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瞿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
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26日回到上海。
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险主义路线。
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
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至此米夫达到了控制中共中央的目的,王明也一步登天,6月向忠发叛变后成为代理总书记,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由博古(秦邦宪)接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
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
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任凭敌人严刑逼供,坚不吐实,敌人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4月初,被国民党第八师俘获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了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1923年4月,李大钊到上海,推荐瞿秋白出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1923年夏,瞿秋白任校教务长。
8月8日,上海大学全体教职员在一江春酒家开会,成立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评议委员会(后称行政委员会),处理全校重大事务,于右任为评议主席,瞿秋白、邓中夏、叶楚伧、陈望道、邵力子等人任评议员,委员中既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又有国民党右派。
瞿秋白在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主讲《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现代民族问题》等课程,使许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
后来他在对讲稿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发表了《现代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等论著。
他还翻译了苏俄哲学家歌列夫的《新哲学——唯物论》一书。
瞿秋白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现代哲学史上,他第一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也是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的中国哲学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瞿秋白为社会学系设置了近40门课程,称得上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教学规划,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力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毕业的学生,既是社会科学方面的通才,又能从事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