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胀

胆胀

【定义】

胆胀是以右胁痛胀,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满,并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由七情所伤、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肝胆疏泄失职,脾胃升降乖逆,胆腑壅胀而成。

【范围】

西医学中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慢性胆管炎、胆道功能失调症、胆汁瘀积症、胆石症等,如具有胆胀特点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因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度,寒温不适及六淫外袭致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或脾胃升降失司,胆汁瘀结或胆络瘀滞,胆腑壅胀而成。

一、病因

1.情志所伤,以过怒及过度忧思为主怒为肝志,过怒伤肝,忧思则气聚气结,肝郁脾损,或恐惧不除,久则伤胆,均可使肝胆疏泄失职,经络不畅,胆汁瘀结而致胆腑壅胀。

2.饮食失节过食油腻、生冷、甘咸之品,嗜酒过量

或饥饱失调,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食湿内郁则土壅木郁,肝胆失于疏泄,胆失通降,胆汁内结不畅而致胆腑壅胀。

3.劳逸失度劳心过度伤及心脾,劳力过度则可伤气,过度房劳可伤及肝肾精血。肝脾肾虚损为本病发病的体质因素。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肝气不足,胆汁排泌障碍,瘀滞胆腑而成胆胀。而肝肾不足,可致经脉失养.胆腑失和而致胆胀。脾胃为过劳、过逸、过食损伤,受纳运化失司,则食、湿、痰阻滞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肝胆疏泄失常,胆失通降,胆汁郁结而致胆壅腑胀。

4.六淫外袭六淫之中以寒邪、湿邪致本病为多。外邪或由皮毛、肌腠而入,或由口鼻而入,或借饮食内犯,直趋中道,潜入募原,横犯肝胆,寒湿凝滞,肝胆气血经脉失畅而发为胆胀。其它外邪亦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此外,还有因蛔厥之疾致邪气内淫,少阳升发失常,胆失通降,胆络瘀滞而成者。

二、病机

1.发病胆胀病一般发病可急可缓。病经者起病较急;病腑者发病较缓,但病程较长。往往先病其经,病程较短;后病及腑,病程久而易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后期可病损及肾。

3.病性病性多实,以气滞为主。常可兼湿、热、痰、瘀。

4.病势胆胀病总的趋势是由气及血,由肝胆及脾胃,进而及肾,终致肝脾肾俱虚。

5.病机转化胆胀病初期多为肝胆疏泄失职而致肝胆气滞证,或肝胆气逆、胆胃不和证。肝胆气滞,木不疏土,脾气受困,或木郁克土,脾失健运,湿痰内阻,可致肝郁脾困、肝郁痰阻证。气滞郁久化热可致肝胆郁热,郁热克犯脾土,可致湿热内阻,胆腑壅滞。病久入络或由气及血可致肝胆气滞血瘀,瘀久不除,正气受损,可转化为正虚邪留。肝胆郁热证,湿热日久耗伤阴精可致肝肾阴虚证。阳虚脾弱,寒凝血脉,肝气郁结。胆腑通降不能,又可致阳虚郁滞之胆胀证。少数胆胀患者,气滞血瘀较重,复因湿热蕴积,可致热毒内炽之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右胁痛胀,口苦或有善太息,脉弦。多伴有脘腹胀满或胀痛、食少纳呆等症。

2.有反复发作病史。

3.B型超声波、X线胆囊造影、十二指肠引流、胰胆管造影等检查可有阳性发现。

二、鉴别诊断

1.胁痛胁痛是一类以两胁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胆胀则是一种以右胁痛胀,口苦,善太息、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胁痛可包含胆胀。

2.胆瘅胆瘅以口苦、呕苦为主症,一般无右胁痛胀及善太息。《素问·奇病论》说:“口苦者……病名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

3.胃脘痛胃脘疼痛部位主要在心窝(即上腹部位),胆胀病疼痛部位在右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机胆胀病病机以气滞为主。右胁胀满或胀痛,善太息,即属气滞;右胁灼痛,口苦口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属气滞化热;口吐痰涎,胸膈满闷,形体肥胖,属气滞痰阻;右胁胀痛,脘痞腹胀,舌苔白腻,属气滞脾困湿阻;右胁刺痛,痛处固定,舌质紫黯,属气滞血瘀;右胁隐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病性属阴虚;畏寒肢冷,神疲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病性属阳虚。

2.辨病位右胁痛胀,口苦,善太息,位在肝胆;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胸闷泛痰,大便失常,病及脾胃;头晕目眩,腰酸耳鸣,盗汗,咽燥口干,病损及肾。

3.辨起病缓急,病经病腑病经者起病多急,常由外邪骤袭或过食肥甘引起.多突然发病,证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右上腹胀痛拒按,伴有恶心呕吐,吐甚则呕胆汁等。病腑者,起病多缓,可由经病及腑,证见腹胀,右胁内及上腹绵痛不休,或时作时止,多牵及右肩胛下酸楚,或见腰酸,伴有嗳气、矢气、胃中灼热、大便时干时溏等症。

二、治疗原则

胆胀病发病机理主要为肝胆疏泄失职,胆失通降,胆汁瘀积而成。故治疗以疏肝利胆,理气通降为主。根据痰阻、血瘀、正虚之偏重,又宜相兼采用祛痰、活血、扶正之法。

三、分证论治

1.肝胆气滞证候右胁胀满或胀痛,甚则痛涉右肩背,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口苦,善太息,情志抑郁,食少纳呆,妇女乳房胀痛,舌红或淡红,苔薄白,脉弦。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

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加减:

1. 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2. 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槟榔或元明粉;

3. 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茯苓;

4. 腹胀满者,加大腹皮;

5. 脘腹痞闷,舌苔白腻者,加厚朴、苍术、陈皮或藿香、佩兰;

6. 食少纳差者,加焦麦芽、焦山楂、鸡内金;

7. 口苦心烦甚者,加山栀子、黄芩、龙胆草;

8. 头晕目眩明显者,加菊花、钩藤。

9. 胆中有砂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临证参考:柴胡疏肝散加减,为临床治疗以气滞为主证的理想有效方剂。临证所见气滞兼夹湿、痰、食、热等诸邪合病者为多。常多伴胃脘胀痛,便秘腹胀,治疗应加强和胃理气通便。解除胃气壅滞,腑实不通,对胆胃和降,至关重要。

本类患者多伴情志抑郁,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应进行心理疏导,睡眠欠佳者,应解郁安神,用合欢皮、清半夏、生龙牡较好。睡眠差日久,纳食不香,心情抑郁者,用百合30g、生麦芽10~15g、合欢皮15g、生地黄10g治疗效佳。有些患者对胁痛胁胀不予重视,而多注重胃病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