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躁症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脏躁的病因与诊断及辨证治疗

脏躁的病因与诊断及辨证治疗

脏躁的病因与诊断及辨证治疗脏躁的病因与诊断脏躁之发生与患者体质因素有关,脏躁者,脏阴不足也。

精血内亏,五脏失于儒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以致脏躁。

病因1、心血不足:忧愁思虑,心脾两伤,营血不足;或产后精神创伤,失血过多,心失血养,神不守舍。

2、阴虚火旺:情志素激或久郁化火,火灼阴液,上扰心神。

3、痰火上扰:素体脏虚或五志过极化火,熬津成疾,痰火上扰清窍。

4、肝肾内亏:年近七七,肝肾亏虚,阴阳失调,虚火上扰心神。

诊断1、本病是以精神情志异常为主的病证,可发生于妇女各个时期。

与病人的体质因素关系密切,易发于阴液不足之体,临床以虚证多见。

2、本病与更年期综合征之鉴别,更年期综合征发生于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可见阴阳失调的多种症状。

3、本病与经行情志异常有相似之处,但后者主要在于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

4、脏躁与百合病相似,但脏躁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而百合病以沉默寡言,抑郁少欢为主。

脏躁的辨证论治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生地12克麦冬10克仇灯心2扎合欢皮12克郁金10克加减:头晕者,加生石决明15克(先煎)、白蒺藜10克;痰多者,加制半夏10克、陈皮6克;哭笑无常者,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

1、心血不足:神疲恍惚,喜怒无常,呵欠频频,心烦不安,心悸失眠。

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

2、阴虚火旺:心烦易怒,夜寐久安,梦多善惊,坐卧不定,时悲时笑,搜赤便秘。

苔黄舌红,脉细数。

3、痰火上扰:心胸痞闷,喉中痰黏,烦乱即怒。

甚则狂怒,殴打扯衣弃物,或意识不清,语无伦次。

4、肝肾不足:神志恍惚,无故悲伤喜哭,不能自控,呵欠频频,彻夜不寐,轰热汗出,心悸神疲。

苔薄,脉细。

治疗1、心血不足治法:养心安神,甘缓和中。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

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生地12克、麦冬10克、仇灯心2扎、合欢皮12克、郁金10克加减:头晕者,加生石决明15克(先煎)、白蒺藜10克;痰多者,加制半夏10克、陈皮6克;哭笑无常者,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

脏躁病辨证论治

脏躁病辨证论治

脏躁病辨证论治
脏躁症?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
张症、癔病等证。

其多发生于中青年妇女,表现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哭笑无常,睡眠不安,更有甚者出现意识朦胧。

对脏躁病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一)痰火交炽
症见心胸烦闷,语无论次,殴打怒骂,不避亲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涤痰,开窍。

方用二陈汤加味:姜夏10克,陈皮10克,制远志7克,菖蒲8克,茯苓20克,苡米40克,象贝10克,郁金10克,甘草3克,大枣6枚。

(二)心肝火旺
症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闷胁痛,哭笑无端,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弦细数等。

治宜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方用百合地黄汤配甘麦大枣汤加味:百合20克,生地30克,浮小麦60克,甘草10克,大枣6枚,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火麻仁20克,天冬10克,山药15克。

(三)心阴不足
症见心悸、心烦、悲伤哭闹、失眠健忘、神疲乏力或五心发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虚细而数。

治宜甘缓和中,养心安神。

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浮小麦40克,麦冬20克,酸枣仁15克,地骨皮10克,鳖甲(先煎)20克,龟胶(烊化)10克,甘草12克,大枣6枚。

注意:在治疗上①忌苦寒强行清热泄火。

②要结合思想开导。

妇人脏躁,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

不必拘于何脏,而既已成躁,则病症皆同。

但见其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现出心病。

又见其数欠善伸,现出肾病。

所以然者,五志生火,动必关心,阴脏既伤,穷必及肾是也。

仲景名方治疗女子脏躁

仲景名方治疗女子脏躁

仲景名方治疗女子脏躁
脏躁是指女子无故悲泣不止,或歌哭无常,喜怒无定,频频呵欠,称为脏躁。

本病在西医学中,称为“神经官能症” 中的“癔病”。

唯发于女子者,方称为脏躁。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忧愁思虑,情志郁结,或突受惊骇,以致心伤血虚,心火亢盛,致使内脏功能失调。

证见:无故悲泣不止,或喜笑无常,呵欠不休,饮食时多时少,或不欲饮食,有时安卧,有时不寐,大便干燥,舌红苔薄,或中心光剥无苔,脉弦细,或大或小,迟数无常,如挟痰,则有神疲倦怠,心悸气短,烦躁易惊,恶心干呕,痰,脉细数而滑。

法: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药:甘草,小麦,大枣。

法:上药以水800毫升,煎取240毫升,一日分三次温服。

挟痰者佐以祛痰,前方加:人参,茯苓,半夏,麦门冬,竹茹,生姜。

法: 上药以水 1000毫升,煎取300毫升,一日分三次温服。

中医辨治脏躁病

中医辨治脏躁病

中医辨治脏躁病脏躁症,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癔病等证。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黄启辉介绍,据《金匮要略》的分析:“妇人脏躁,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

不必拘于何脏,而既已成躁,则病症皆同。

但见其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现出心病。

又见其数欠善伸,现出肾病。

所以然者,五志生火,动必关心,阴脏既伤,穷必及肾是也。

”脏躁症多发生于中青年妇女,表现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哭笑无常,睡眠不安,更有甚者出现意识朦胧。

?对脏躁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一)痰火交炽。

症见心胸烦闷,语无论次,殴打怒骂,不避亲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涤痰,开窍。

方用二陈汤加味:姜夏10克,陈皮10克,制远志7克,菖蒲8克,茯苓20克,苡米40克,象贝10克,郁金10克,甘草3克,大枣6枚。

(二)心肝火旺。

症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闷胁痛,哭笑无端,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弦细数等。

治宜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方用百合地黄汤配甘麦大枣汤加味:百合20克,生地30克,浮小麦60克,甘草10克,大枣6枚,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火麻仁20克,天冬10克,山药15克。

(三)心阴不足。

症见心悸、心烦、悲伤哭闹、失眠健忘、神疲乏力或五心发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虚细而数。

治宜甘缓和中,养心安神。

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浮小麦40克,麦冬20克,酸枣仁15克,地骨皮10克,鳖甲(先煎)20克,龟胶(烊化)10克,甘草12克,大枣6枚。

注意事项:在治疗上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忌苦寒强行清热泄火。

②在平时要多注意沟通,在患者心烦时给予思想开导。

妇科类-甘麦大枣脏躁愈-三十年临证经验集2009-05-11 11:28:33来源: 仅供学习和研究,部分内容不保证与正版完全一致,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如果觉得电子书资料不错,请购买纸质书籍。

作者:网络收集脏躁一症,首见于《金匮要略》,皆由忧思日久,子脏枯燥,心火炎上,神明不宁而成。

脏躁(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脏躁(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脏躁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脏躁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脏躁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脏躁是临床常见的神志病之一。

临床以情志抑郁、无故悲伤、哭笑无常、频作欠伸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妇女有抑郁寡欢,思虑过度,喜悲伤欲哭,有时精神失常,唉声叹气、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等临床表现。

病程2周以上。

排除中毒、热病导致者。

3.1.2 病史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发病早期常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心悸善太息。

3.1.3 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脏躁当与百合病、郁病、癫病作出鉴别。

4 辨证辨脏躁之脏为本病的辨证要点,《灵枢·卫气》有云:“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脏躁为情志不畅,肝郁日久,郁而化火,伤阴耗液以致心脾气血两虚,终久及肺肾,以肾阴虚为主。

即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肺肾,与五脏都有密切关系。

脏躁病在五脏,而非仅在于心脾。

就脏躁而言,五脏中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脏躁的发生。

就其发病机理看并非仅由脏阴不足所致,即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皆可导致脏躁。

4.1 心脾两虚证神志恍惚,悲伤欲哭,言语错乱,神疲乏力,心悸易惊,胸闷叹息,善悲欲哭,少寐多梦,食少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4.2 心肝血虚证烦躁易怒,彻夜不寐,或多梦善惊,哭笑无常,善太息、头晕头痛、胸胁胀痛或手指拘挛,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细数等症状。

4.3肺肾阴虚证精神抑郁,闷闷寡欢,气短懒言,悲伤欲哭,耳鸣如蝉,心悸烦乱,健忘多梦、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5 治疗5.1 治疗原则脏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女子以血为养,故治疗过程中以养血安神为主。

中医医案——脏躁

中医医案——脏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豁痰透窍、理气清热法治愈脏躁病案:史某,女,42岁。

初诊:1979年1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近1年来,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寐则噩梦纷纭,记忆力明显减退。

长期服用安定、利眠宁无效。

就诊时,心烦急躁,喜悲伤,甚至哭泣无常,头晕头沉,失眠、噩梦惊恐,胸闷气短,腹胀纳差,倦怠乏力。

诊查:面色少华,精神委靡,舌质淡红,苔薄腻,舌体胖大,脉象弦滑。

辨证:肝脾失调,湿郁化热成痰,痰随气升,干扰清窍。

为脏躁。

治法:豁痰透窍,理气清热。

处方:白术10g 茯苓15g 橘红10g 半夏10g 香附10g 郁金10g 栀子10g 胆南星10g 节菖蒲10g 莲子心5g 龙骨15g 琥珀3g 淡竹叶12g 甘草3g二诊:1980年2月1日。

上方药共服25剂,烦躁除,能安睡,诸症减轻,但时感胃脘隐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弦。

原方加厚朴10g,砂仁6g,广木香6g。

1三诊:3月5日。

上方药服23剂,诸症悉平,惟时有心慌。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

处方:当归10g 白芍10g 白术10g 茯苓15g 柴胡6g 香附10g 郁金10g 节菖蒲10g 枣仁15g 远志10g 龙骨15g 炒栀子10g丹皮6g 甘草3g四诊:3月29日。

上方药服10剂,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诸症痊愈。

仍守上方,带药5剂返里以巩固疗效。

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症状喜悲伤以致哭泣无常,噩梦恐惧,有如神灵所作,和《金匮》“妇人脏躁”病基本一样。

20世纪50年代,余治此病亦用甘麦大枣汤,屡用不效。

后据症状进一步分析,认为本病一般均有胸闷气短、心急烦躁易怒、脉弦等症,显系肝郁气滞,气郁化热;再据头晕头沉、腹胀纳差、舌体胖大、苔薄腻、脉有滑象等症,又系脾虚痰湿。

肝郁化热、肝气上逆可致痰随气升、干扰清窍,故现悲伤欲哭、甚至哭笑无常、噩梦失眠、恐惧善感、健忘等。

按肝脾失调、痰随气升、干扰清窍这一病理,用豁痰透窍、理气清热之法,易甘麦大枣汤为导痰汤加减,收到满意效果。

脏躁症的名词解释

脏躁症的名词解释

脏躁症的名词解释脏躁症,又被称作OBSESSED-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了显著的困扰。

它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的重复循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焦虑。

脏躁症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人们已经开始观察到这种疾病的特点。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才逐渐对脏躁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脏躁症的主要特征是强迫思维,即一种无法控制的重复出现的恶心、可怕或煞风景的思想。

患者会感到自己被这些思绪困扰,导致极度的不安和焦虑。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患者会采取一系列强迫性行为,如频繁洗手、数数、整理等,以防悲剧的发生。

其中,洗手是脏躁症中最常见的强迫行为之一。

患者无意识地陷入“洗手循环”,他们会反复洗手,用力擦拭,甚至使用大量清洁剂和肥皂。

他们的洗手行为并非真正的清洁追求,而是为了战胜心头的担忧和恐慌感。

这种强迫性洗手导致了皮肤干裂、损伤和过敏等问题。

除了洗手,强迫思维也可以体现为强迫检查。

患者可能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电源是否关闭,或者各项事务是否完成。

他们害怕放松警觉,担心一旦失去控制,某种灾难就会发生。

于是,他们陷入了反复检查的怪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强迫症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遗传、社会环境和脑化学因素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认为,强迫思维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患者试图通过控制和反复来减轻这种不安。

然而,这种行为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困境,让他们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循环中。

治疗脏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常常会配合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以调节患者的脑化学平衡,减轻焦虑和强迫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则主要通过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解释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降低他们的焦虑和痛苦。

认识并理解脏躁症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受到脏躁症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宽容和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这种疾病。

癔病(歇斯底里症)(“脏躁症”)

癔病(歇斯底里症)(“脏躁症”)

癔病(歇斯底里症)(“脏躁症”)
癔病,又叫歇斯底里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

本病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感情用事,富于幻想和好表现自己等性格特点。

常由于精神因素如激动、惊吓、委屈、悲伤等,而突然起病,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或精神障碍。

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但无器质性病变。

中医根据其精神忧郁,烦躁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称之为“脏躁”。

[诊断要点]
患者病前有精神刺激史,突然出现表情忧郁,神志恍惚,悲伤欲哭,喜怒无常的临床表现,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即可诊断本病。

[治法]:养血安神,行气开郁,化瘀散结
白芍15、龙骨20、牡蛎30、法夏9、海藻18、陈皮8、石菖蒲10、当归10、川芎9、郁金12、砂仁10、葛根15、桑白皮12、枸杞子12。

癔病(脏躁)——针灸

癔病(脏躁)——针灸

癔病(脏躁)——针灸
脏躁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神志异常疾病,常见于年青女性。

现代医学认为癔病是神经官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情感,运动、感觉等方面的障碍。

临床表现本病女性居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有复发,且每次发作其症类似,情志异常表现为最多见,如无故嘻笑、悲泣、歌唱、呻吟、缄默不语、呆坐不动等。

亦可见于突然失语失
聪,睁目不见、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以及突然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瘫痪等。

表现的特点为“戏剧性”和“表演性”。

治则平肝降逆、理气宽胸、宁心安神、疏调气血。

刺法以毫针刺人五分~一寸,施用泻法,留针一小时。

癔病是神经官能症之一。

患者以年轻女性多,绝大多数患者在精神因素刺激后发病,多呈阵发性发作。

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主要症状可类似其他疾病表现。

其发作主要分为精神障碍与躯体功能障碍两大类。

发病症状可表现为:大哭大笑、昏厥、唱歌、失语、失明、失聪、瘫痪或肠鸣腹胀等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若不能给予积极适当的治疗,可导致其症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治疗脏躁首选内关穴以平肝理气、疏通气机、通调经络。

使厥阴调畅,气血得和。

然后根据脏躁的不同症状表现及不同性质、病机酌情选用其他俞穴 .
由于本病是精神因素而致的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给病人以必要的安慰鼓励,使病人建立起信心。

充分利用患者的视、听、等感觉器官沟通外界信息,提高他(她)们的信念,从根本上治愈本病。

中医脏躁名词解释

中医脏躁名词解释

中医脏躁名词解释
中医脏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脏腑功能紊乱或失调,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易烦躁、焦虑等症状。

脏躁主要与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相关,肝为人体调节情绪的重要器官,当肝气郁结或肝火上炎时,容易出现情绪的不良波动。

中医认为,脏躁的出现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有关,例如长期压力、情绪不畅、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问题,进而引发脏躁。

治疗脏躁时,中医会通过调整饮食、调节情绪、适当运动等综合调理的方法来改善脏躁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旨在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缓解脏躁的症状。

脏躁科普讲座PPT课件

脏躁科普讲座PPT课件

脏躁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特别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常用于治疗脏躁症。
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 效果。
脏躁症的治疗方法
自我管理策略
患者可以通过冥想、运动和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减 轻症状。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缓解脏躁症状非常重要。
脏躁症的预防与支持
脏躁症的预防与支
谢谢观看
脏躁症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脏躁症的定义与特点 2. 脏躁症的成因 3. 脏躁症的诊断与评估 4. 脏躁症的治疗方法 5. 脏躁症的预防与支持
脏躁症的定义与特点
脏躁症的定义与特点
什么是脏躁症?
脏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经常感到内心焦虑 、强烈的不安及重复的负面思维。
这种症状可能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日常工 作和社交活动。
脏躁症的成因
生物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脏躁症可能与大脑化学物质失衡 有关。
特别是神经递质如血清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情 绪和行为。
脏躁症的成因
心理因素
个体的性格特征、早期经历和心理创伤可能增加 脏躁症的风险。
例如,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和强烈的责任感可能 与该症状相关。
脏躁症的成因
环境因素
生活中的压力源,如工作压力和家庭问题,可能 诱发或加重脏躁症。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可以预防脏躁症 的发生。
例如,定期锻炼、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都是 有效的预防手段。
脏躁症的预防与支持
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
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 情。
脏躁症的预防与支持

中医论治精神疾病脏燥

中医论治精神疾病脏燥

中医论治精神疾病脏燥1脏躁之“脏”究指何脏脏躁之“脏”,后世医家见仁见智,说法不同;如宋代赵以德认为“脏”主要指肝脏。

清代沈目南认为“脏”指子官,尤在泾支持此说,谓:“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3。

清代陈修园认为脏躁之“脏”“不必拘于何脏nO ;近亦有学者支持此说,谓“以陈说不拘何脏为是”$)。

《医宗金鉴》认为“脏,心脏也”[6;先父丁浮艇谓:“盖心者,藏神,主神明者也,观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之心神惑乱象,《医宗金鉴》所说之脏指心,是也”。

近有资料亦持此见,谓:“《医宗金鉴》认为脏躁之脏主要应指心脏,这个解释比较合理께2。

2脏躁之病因病机脏躁之病因病机,后世医家多根据自己对脏躁之脏之认识,而予以阐释;如赵以德释为“此症因肝虚肺并,伤其魂而然也01。

沈目南释为“此子宫受邪,上淫肺气之病也,子宫血虚,……受风化热,相随任脉冲上,而挟心包之火,逼迫肺脏,然肺声为哭,魄气不宁,则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21。

陈修园释为“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 O 。

近人谢观释为“按此症多由寒水攻心,或肺有风邪所致”o3。

《医宗金鉴》释为“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作,是心不能神明也”;“数欠伸,喝欠也,喝欠顿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6]。

《医宗金鉴》所释不足之处,仅强调七情所伤之外因,未注意心脏虚之内因;若心脏无虚,敛持有恒,虽为七情所伤,神得敛持不躁扰,脏躁焉作耶?盖患脏躁者,多具先天禀赋性心气或心血不足之体质,并具其上代所患此症致病因子情志因素之易感易伤性,及此症易发之倾向性;在此素质基础上,虽稍遇七情伤及,则心虚无持,神失敛藏而脏躁作矣。

先父丁浮艇谓:“观仲师脏躁之症状记述,察之临床,实含两证;即'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者为心血虚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者为心气虚证”。

3.1心血虚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易惊易悸,虚烦少眠,人寐梦多,或多梦魇;稍遇惊恐或不悦,“象如神灵所作”之哭笑则起于瞬间;哭声厉,笑声惨,或撕衣抓胸,躁急烦乱,或手舞足蹈,伸舌瞪眼;“数欠伸”多见发作之始。

中医医案——脏躁(四)

中医医案——脏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四逆散治愈肝厥脏躁重证病案:刘某,女,41岁。

初诊:1976年春。

主诉及病史(家人代诉):因与单位同事口角,气郁胸闷欲悲,继而厥逆不醒,经厂医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逐渐缓解,但不识亲疏,语无伦次,二目不活,医又给鲁米那、安定、冬眠灵等药,仍不识人,亦不能眠。

来诊症如前述。

诊查:手足厥凉,喜笑无常,切脉沉伏推之而涩。

辨证:暴怒伤肝,气郁神扰,四末为气所阻,致成肝厥脏躁之候。

治法:条肝行气,解郁安神,以四逆散加味。

处方:南柴胡9g 炒枳实9g 生白芍9g 合欢皮15g 生甘草6g 2剂水煎,日1剂,分温两服。

上方为《伤寒论・少阻篇》四逆散加减组成。

方中以柴胡疏肝,宣气血;以枳实利胸膈之气,辅助柴胡一横一纵,使气机得调;以合欢皮解郁和心志,宽胸理气;以芍药甘草汤柔肝育阴能缓其急。

方药之目的是使肝厥之证有所转化,四末气阻得以通畅,1使厥冷除。

二诊:2剂药后,手足已温,夜寐较安,但仍不识亲疏,出言无序,且多喜笑。

脉来沉细稍弦。

此气郁已解,但心神未宣,拟甘麦大枣汤法,以养心安神、润燥缓急。

处方:北小麦30g 炙甘草6g 合欢皮15g 石菖蒲9g 大枣切10枚朱砂面1.2g(分冲)1剂,水煎,分温两服。

三诊:一剂药后,即能识人,夜寐安和,语次如常,喜笑自然,问其病中语言一无所知。

因其神志已清,能够望舌,苔呈微白,尖边稍红,脉沉细弦缓。

知病去八九,嘱早晚分服舒肝丸半丸善后。

后其女告之痊愈。

按语上方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甘麦大枣汤加减。

该篇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其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

本例亦因情志所伤,先以四逆散解其厥,后拟此方安其神,有养心安神、润燥缓急的作用;更用菖蒲入心宣窍、芳香醒脑,朱砂镇心清肝而定神明,故服药一剂即能识人。

小中医讨论:何为脏躁病?

小中医讨论:何为脏躁病?

小中医讨论:何为脏躁病?这个疾病出自金匮要略,那我就作为中医讨论,希望各位也来说一说此病的见解。

因为说实话,这两个疾病不是很明确,病机病因甚至临床表现都各说纷纭。

脏躁出自《妇人杂病》篇,原文对其主证的描述为“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脏躁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肝郁化火伤阴,脏阴不足,虚火躁动。

本病的治疗以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缓急润燥。

脏躁之脏究竟何指,医家看法不一。

有认为指子官,有认为指心脏,有认为指肺脏,也有认为泛指五脏者。

虽然各大医家对病位的理解有异,但津液阴血不足为基础还是都赞同的。

那么脏躁到底是什么临床表现呢,原文只是简要地作了提示,强调患者的情绪极不稳定,但诊断时仅凭原文又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就提出过脏躁的诊断标准:“①言行失常,或无故悲伤或喜怒不节;②心烦不得眠或恍惚多梦,或坐卧不安,或身如蚁走样;③汗多,口干,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常数日不更衣;④怕一切声光,怕与人交言,喜独居暗室;⑤腹诊见右腹直肌挛急,或右胁下脐旁拘急有结块者。

这个表现只是作为参考,再简单点对于脏躁的描述可以是:精神忧郁,悲伤啼哭,神情呆滞,胸胁满闷,呵欠频作,心烦急躁,少寐易惊,经闭腹痛,持续发作或间断、周期性发作。

对于此病的病机,各大医家也有不同论述,有的归纳为心神失养,阴虚阳亢、痰气阻滞、阴阳失调四型。

有的分为血虚脏躁、心神不宁,情志抑郁,心脾失调,剧烈的精神刺激,扰动心肝二经等三种类型……这个疾病说实话,就算碰到一个脏躁病人,我也不一定认得出来,当然认不出来没关系,我们中医更讲究证型的治疗。

我个人对于此病的理解,可能更倾向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癔症之类的吧。

我很多时候都会用甘麦大枣汤,当然不一定是脏躁,我用于一些肝郁脾虚,血虚,心神不宁这类患者中,在主方的基础上加用甘麦大枣汤,个人感觉效果不错的。

当然晚点我会说一说百合病,这个疾病也是有一点难点,不过临床上还是比较容易辨别的。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整理某些常见病的单方治疗,当然单方还得加减,西医有指南,某些疾病说不定中医也会有指南,不过任重道远吧。

中医医案——脏躁(三)

中医医案——脏躁(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养肝肾佐以疏利治愈脏躁病案:林某,女,39岁。

初诊:1965年10月27日。

主诉及病史:半年前其长女突然病故,遂精神恍惚,心悸怔忡,头晕烦躁,夜寐不宁,或悲或喜,反复无常。

有时喃喃自语,有时放声嚎啕,多忧善虑,面容憔悴,形体消瘦,骨蒸潮热。

周身疼痛,引及胁肋,其痛楚难于名状。

胃纳呆钝,二便不畅。

诊查:按其脉弦,舌淡红,苔薄黄相兼。

辨证:肝郁化火,累及中土,上扰心神,下灼肾阴。

治法:滋养肝肾,略参疏利。

处方:一贯煎化裁。

北沙参9g 川楝子9g 丹皮9g 生地黄6g 全当归9g 乌梅3g枸杞子12g 麦门冬9g 桑皮6g 瓜蒌仁6g水煎服,6剂。

二诊:1965年11月5日。

服上方药6剂,纳已增,寐渐安,全身及胁肋疼痛均见减轻,唯仍有时头晕。

拟增平肝扶脾之品于前方之内。

处方:北沙参9g 川楝子9g 当归9g 牡丹皮9g 生地黄6g 山1药12g 枸杞子12g 乌梅肉3g 石斛6g 石决明9g 白蒺藜18g 苡米18g水煎服,6剂。

三诊:1965年11月12日。

药后诸症悉除,嘱其家属注意疏导劝慰,以防再复。

按语脏躁一病,或喜或怒,或欠或伸,其症不一。

而肝气郁,脏阴亏,实为癥结所在。

气郁则化火,化火必伤阴。

上扰乎心,则心血虚而神不宁;下累及肾,则肾阴亏而相火独旺,并殃及中土,运化失职,化源受累。

同为肝郁化火,须视其何脏受累为重;脏阴亏虚,当究其何脏亏损为甚,然后定其滋养何脏为主,方能切中病情。

肝郁化火,心血亏虚为主,则甘麦大枣汤为主。

甘润生阴,养心之血,润肝之体也;甘解缓急,柔肝之用也。

肝郁化火,下累及肾,肾亏为主,则魏柳洲一贯煎为妙剂也。

方中之药,或养血,使肝体自荣也;或补阴,滋水涵木也。

本例患者,延及半年,病情复杂,殃及心、肝、脾、肾四脏。

然抓住肝肾阴虚这一主要矛盾,两诊后便取得较好疗效。

《魏柳洲医话》治方某胁痛一案,以生熟地黄同用,吾于应用此例时舍熟地黄而取生地黄;一取一舍,是由于患者胃纳呆钝、中运不健,熟地黄妨食腻膈,故去之;且患者现有气郁化火之肝热,又具肝肾之阴亏,而生地黄既可养阴,又可清热,两善其长,故取之。

李振华教授治疗脏躁病经验

李振华教授治疗脏躁病经验


李师强调恢复期治疗要掌握好分寸, 若过早使用逍遥散,反可使病情加 重,可能与早用归芍等阴分药滋阴 而敛痰湿有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应注重调畅情志,增强患者战胜 疾病的信心,才能收到更好疗效。
恳请各位同仁
批评指正!

4.病案举例
黄某,女,47岁,干部,2004年5月9日初诊。 患者自述1年前因家庭问题而心情不畅,近半年来渐 致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寐则恶梦纷纭,记忆力减 退。长期服用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脑清片、 安神补心片等药物,疗效不佳。曾经做脑血流图、 心电图等多种理化检查,未发现异常,患者非常痛 苦,甚时多疑善感,悲伤欲哭,烦躁欲死。不能正 常工作。现症见:头晕头沉,心急烦躁,失眠恶梦, 心悸惊恐,哭泣无常,胸闷气短,腹胀纳差,倦怠 乏力,舌边尖红,体胖大,苔黄稍腻,脉弦滑。
李振华教授治疗脏躁病经验
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 李郑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 强在国医大师表彰会上接见 李振华教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马建中会见李振华教授
提纲
1.脏躁简述 2.病因病机 3.治疗经验 4.病案举例 5.临床体会
1.脏躁病简述
脏躁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 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在断经前后发病率较 高或病情加重。西医学称更年期综合症。本 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在仲景之后,历代 医家认识脏躁多以《金匮要略》原文为蓝本 进行解释。在证治方面,始终未能真正超出 甘麦大枣汤之范围。在病因病机方面,众说 纷纭,至今难以定论。李师积多年临证经验, 对本病病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数十年临 床实践,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5.体会
脏躁以喜悲伤甚则哭笑无常,恶
梦惊恐,烦躁易怒,有如神灵所 作为临床特征。因其病程长,反 复发作,治疗不易,且病机认识 不统一,故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疗 方法。

“脏躁”明、清至今文献及方药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脏躁”明、清至今文献及方药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脏躁”明、清至今文献及方药规律研究的开题报

题目:明、清至今“脏躁”文献及方药规律研究
一、选题背景
“脏躁”是一种中医病证名词,指身体内脏器官“躁动不安”的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神经症等病症类似。

明、清时期
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脏躁”的病证名和治疗方法,现代临床也经常使用
中药治疗这种病症。

然而,“脏躁”这一中医术语的临床定义和定位、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二、选题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明、清至今文献中关于“脏躁”的记载,分析
其病证发展史和变化规律,探讨“脏躁”病证特点和临床表现,进一步
研究其中医病因病机,系统总结并比较明、清至今中药方剂治疗“脏躁”的临床经验和规律,从而为其更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选题意义
1. 丰富“脏躁”病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研究,理论更加全面、
应用更为灵活。

2. 进一步挖掘和概括明、清至今中药方剂治疗“脏躁”的经验和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3. 加深对中医学及其理论的理解,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开拓中医药的新领域。

女人“脏躁”几乎没有人知道

女人“脏躁”几乎没有人知道

女人“脏躁”几乎没有人知道当妇女消失精神愁闷、情志反乱、无故哀痛欲哭、不能自主、频频哈欠等症状时,称为“脏躁”,此病若发生在孕期,亦称“孕悲”,若发病于产后,则可称为“产后脏躁”。

妇人“脏躁”是咋回事儿?如何预防?一、诊断要点1)病史具体询问家族史;了解生活史;把握经、孕、生育史;特殊是对本病第一次发作的状况(应有周详的记录),以及是否有类似的发作病史等,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临床表现女子精神愁闷,情志烦乱,无故哀痛或哭笑无常,呵欠频,可诊断为“脏躁”。

其临床特点是症状多变,发作往往有示意性,且极富心情化,故《金匮要略》云:“象如神灵所作。

”有时患者自己所叙述的症状与实际检查往往不全都。

3)妇科检查无特别发觉。

4)检查可进行心理人格检测以及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的检查,排解有关的器质性疾病,有助于本病诊断的成立。

二、心理疗法脏燥的主要表现为精神情志转变,其病机涉及心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其病因多与患者的性格,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等条件有关,发病的诱因往往由精神刺激而起,故心理治疗对本病显得尤为重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医院,应让患者定期到心理专科进行治疗,一般而言,每个医生都应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赐予心理询问。

1)急躁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家庭状况,工作环境,职业性质,发病缘由及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每一次接诊中,应做好病情的解释和思想工作,鼓舞患者树立乐观乐观的生活态度,减轻他们的哀痛与忧愁,增加患者自身的调适力量。

2)联系患者的家属和四周人群,指导他们协作医生做好患者的调护工作,尽量削减精神的刺激与压力。

3)必要时,可有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药物或物理刺激方面的示意疗法。

三、预防及调护1)加强妇女生理卫生的宣扬与训练,普及妇女的科学学问,在有条件的地市级医院开设心理卫生和心理询问专科,为广阔妇女患者供应询问,实为预防此类疾病发生之重要举措。

2)对有既往发病史的患者,应针对其体质,病情进行预防性调制,虚热者,清热补虚;血虚者,滋血柔润;气郁者,养肝疏导;津枯者,增液降火,防止复发。

精选-脏燥病例分析

精选-脏燥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脏燥王某、女、53岁,2009年2月12 口就诊。

患者近2年来,常感腰酸胀,头晕心悸,动则尤甚,时感悲伤欲哭,心烦易怒,颜面烘热,易出汗,多梦,停经2年,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略弦。

妇科检查:阴道、子宫及附件正常。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曾多次就诊,予以安定、谷维素、乙烯雌酚等治疗,效果欠佳。

诊为脏燥,证属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心失所养。

治当滋补肝肾、疏肝理气、清心除烦之法。

处方:生地黄、山萸肉各15g, 山药15g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0g柴胡14g当归15g白芍15g炒酸枣仁30g焦梔子15g浮小麦30g麻黄根30g制香附14g珍珠母30g龙齿30g。

日1剂.水煎服。

服1疗程•诸症渐向愈。

1月后,少有心烦、潮热之感,随访未见不适,情绪乐观稳定。

按:更年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索问•上占人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哀少……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哀.冲任脉虚.天癸将绝.因而易致阴阳失调.脏腑气血逆乱.出现月经紊乱、渐少至绝经。

伴潮热而红、自汗、盗汗、心烦、失眠等。

本病以肾虚为本,肝郁为标,虚实夹杂.寒热兼见。

治疗的关键是从肝肾着手,以肝肾并治为佳。

老师以“乙癸同源” “精血同源”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理论指导,从肝肾论治,立足于燮理阴阳,调和营卫。

以滋肾清肝饮加味治疗。

组方中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强体增精,改善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延缓哀老,以鼓动肾气。

佐以当归、生地、麦冬等养阴补血之品,使精血充沛,以抑虚火,酸枣仁、浮小麦,麻黄根养心安神、益气敛汗,改善睡眠及汗出,梔子清泻肝火,以保肾阴,配以当归化瘀通络,白芍、柴胡、制香附柔肝理气、解郁,达到“以通为用”。

全方具有滋补肝肾、养血调经、疏肝解郁、益气止汗、滋阴除烦之功,对改善和控制更年期综合征有良好作用。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签名:年月日(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躁症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
脏躁症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第二十二》。

仲景开脏躁辨证论治之先河,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明确地描述了脏躁症的症状。

其对症状的描述可引伸为时常的情绪低落、悲伤、委屈易泣,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精神不振,体倦乏力,伸懒腰打哈欠。

正常人在平常生活中都会产生情绪的波动,这是正常的情感体验,通常能在“神”的调节下恢复正常,进而不引起社会功能受损。

只有无故心境低落、悲伤欲哭而难以自制、情绪变化无常,会对患者产生困扰,同时出现躯体不适,并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时,才符合脏躁的诊断标准。

当代有研究者对历代167例脏躁医案的进行统计,得知脏躁症状频率出现较高的除了悲伤、哭泣外,还有烦躁、哭笑无常、失眠、抑郁、胸闷、心慌、精神恍惚等临床表现。

这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十分相似。

对于脏躁症的病因病机,后世医家多根据自己对脏躁之“脏”的认识予以阐释。

《灵枢·卫气》言:“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认为心的功能失常是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匮玉函经二注》将其解释为“此症因肝虚肺并,伤其魂而然也”,《金匮要略心典》:“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

”此两者皆认为肝的功能失常在脏躁的病因病机中占主导地位。

清代沈明宗明确指出,脏为子宫,在《沈注金匮要略》中说:“此子宫受邪,上淫肺气之病也。

子宫血虚故为脏躁”。

陈修园则认为“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并提出“不必拘于何脏”。

严格来讲,仲景条文中并未涉及脏躁的病机,并且对“脏”究竟是何病位、“躁”究竟是阴虚而燥还是躁动不安,直到现在仍颇有争议。

《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说明五脏不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在各自所主情志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笔者认为陈修园的观点较为全面,仲景重视的不是具体病为何脏,更多的是强调“病在内脏、不在形体”,疾病影响到“神”,以“脏”反映病位邪气之深浅。

就脏躁而言,五脏中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其发生。

但就发病机理看并非仅由脏阴不足所致,正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魏荔彤提出“血虚而津亡,脏空而发躁之证”,以及金寿山提出“邪少虚多、阴阳俱不足”,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皆可导致脏躁。

现代也多有学者对精神疾患的中医病机进行探讨,有从脾论治,认为脾失健运、痰湿阻滞、蒙蔽气机,湿邪的黏腻停滞与神志病缠绵难愈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也有专家认为“郁乃百病之由所起也”,起病多为气滞,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但若久郁不解,
郁而化火,伤阴耗液,进及营血,气血瘀滞,由实转虚,所致脏腑失濡及损耗气血阴阳各有不同,最终导致不同临证表现,而其中导致心脾失血养,心神不宁,发为脏躁。

脏躁方用甘麦大枣汤,《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大枣,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小麦养心液、安心神、舒肝郁;合以甘草方可起到甘润以滋养脾精,养心气而缓肝急之功。

历代医家也对甘麦大枣汤的功效大加赞赏,叶天士曰:“本方药似平淡,可愈疑难大症”;唐容川曰:“甘麦大枣汤三药平和,养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达于脏,则脏不躁,而悲伤太息诸症自去”。

凡符合脏躁症者,早期方以甘麦大枣汤治疗,病久则不能急于求成,须以缓缓图之,持之以恒。

因此证多兼见郁、痰、火、癖等的病理变化,可适当加减养心安神、滋阴、补血活血等药物,以期达到较好疗效。

但因是情志病,再遇七情伤及而甚易复发长达年余之巩固治疗。

按照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去认识脏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需要强调治未病,遵循《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多参加功能活动,使其劳动与锻炼二者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