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
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下面呀,我们一起去诗中寻找答案。
四、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父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父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父在这座山里,但是山高云雾浓重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5. 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父,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为什么没有看到隐者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课后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学生能够模拟表现当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3.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4.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父采药去了。)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你师父在家吗?
5.齐读第1.2句。
6.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
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7.当童子告拆诗人师父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父到哪里采药去了
8.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句
(2)指名读第3句
9.释疑:“只在此山中”,“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
10.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
11.既然童子的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那作者找到了吗?我们还看第四句。
“云深不知处。“
释疑:“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12.那诗人是怎么询问童子才得出这样的答案呢?
你师父具体位置在哪里呀?是在山脚下?山腰?山顶?
13.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14.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二、背诵古诗
三、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童子。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四、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