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启示

引子1:抛秧的启示

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更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办理,但作物的产量依旧。后来,人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是把过去从苗床里拔(起)秧苗,再在大田插秧,改变为用育秧盘培育出块状秧苗,然后将块状秧苗抛秧。这样做,劳动强度大大减小,

- - 总结资料

却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这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的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有悖于天道酬勤,也不符合“七分靠拼打”的汗水主义。这是为什么呢?

细思之,在起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这是因为它不像起秧那样地折磨秧苗的根系,而是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同时,抛秧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密植秧苗拥挤着无法发展的无奈,以及抛秧方式下秧苗自由生长的欢快,对欢快的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的秧苗来说,当然有可能高产。

类比到教育上来,说明什么教育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教育需要理性的反思!

类比到教育上来,过去我们大量地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就像不惜损害根系,强行进行秧苗密植一样,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只要落实了这些细密的要求,就会达到我们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期望。

- - 总结资料

引子2:国外课堂教学

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一日本历史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XX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XX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XX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XX海峡进东海,

- - 总结资料

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XX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

更多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XX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教育(含考试)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定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款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忙着记忆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XX、澎湖,赔款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样呢?最主要的应当是将来可能会怎样啊!

- - 总结资料

——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这恐怕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确定。

- - 总结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

1、以教定学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 总结资料

2、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

- - 总结资料

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X甚至对立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 - 总结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