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1

29诗词五首1
29诗词五首1

《诗词五首》教案

《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的感情,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技能目标:学习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

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

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

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

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长相思

纳兰性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

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板书设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爱祖国——重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 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 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语文版】七上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17. 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 《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3.注音。 绮.窗()著.花未()潇.湘()城阙.() 宦.游()歧.路()侧畔.()长.精神() 4.文学常识填空。 (1)《杂诗》作者是代诗人。字。 (2)《夜雨寄北》作者是代诗人。字义山,号, 与“”合称为“小李杜”。“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字子安。诗题中“之”的意思是。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乐天”就是。“酬”的意思是。 5.解释下列字词。 来日 ..:翻.似.: ..:却.话:无为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突破 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准备 制作PPT,设计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一、导入 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 二、出示目标 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 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 四、合作探究《观刈麦》 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2、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割麦者与拾麦者的辛勤劳碌与痛苦生活?造成如此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五、拓展延伸 1、此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那种不同寻常的矛盾心理,你还知道哪首诗里有类似的描写吗? 2、对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巩固练习 1、抢答:(见课件) 2、背诵《观刈麦》。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突兀.() 塘坳.()庇.护()阑.干()风掣.()狐裘.() 2.根据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1)结庐.在人境:(2)问君何能尔.: (3)玉盘珍羞直.万钱:(4)风掣.红旗冻不翻: (5)都护铁衣冷难着.:____________ (6)瀚海阑干 ....百丈冰:________ __ (7)高者挂罥 ..风定云墨色: ..长林梢:(8)俄顷 (9)安得 ..广厦千万间: 3.了解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 岑参(715~770),唐朝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朝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病梅馆记》,诗歌代表作《己亥杂诗》,著作《定庵文集》等。4.了解背景知识。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观刈麦》。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首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刈.()荷.()箪.()饷.田()吏禄.()岁晏.()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饷田:丁壮:秉: 曾:岁晏: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朝代)作家,字号。我们读过他的诗有《》《》《》等。 【设问导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本诗的内容。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 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5.探讨本首诗的主题。

【自学检测】 1.用诗句填空。 1)《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 2)《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 3)《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 4)《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 【巩固练习】 背诵并默写全诗。 【拓展延伸】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1.若时光车轮把白居易带到现代,当他看到以上信息,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你又想对他说什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寥.落()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起一经: 2)零丁: 3)照汗青:

30.诗五首导学案新

邢台市第十中学导学案 年级:初二年级科目:语文使用人: 周 学习目标: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默写课后古诗词《登飞来峰》 1.每组7、8号学生上板,其他在练习本上默写。 2.板上学生互查,其他对子互查,老师抽查。 二、探究导航(1分钟) 齐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互动(30分钟) 组织方式:各组组长课前抽签决定讲解题目,带领组员进行小展示,讨论交流确定讲解要点,然后指派1—3名组员展示讲解,力求脱稿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或解决质疑问题。每组讲完,由下一组组长点评评价项目得分,老师板写分数。 (一)研读第一首诗词《饮酒》理解 1.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饮酒》中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和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 ,。 (2) 《饮酒》中描绘傍晚时节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3) 《饮酒》中蕴含禅机,表达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意的句子: ,。 2.赏析《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诗人超然物

外的思想情趣。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的美丽景色。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看似作者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真正意义,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这两句蕴含禅机,表达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3. 思想情感: 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二)研读第五首古诗《己亥杂诗》 1. 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的句子: ,。 (2) 《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心志的句子: ,。 (3) 《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 ,。 2.赏析名句,理解词义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或:表现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内容和情感: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 四、聚焦点拨(5分钟) 1.根据讲解情况,在学生展示中间或完毕后,老师及时进行点拨。 2.预设点拨问题: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他共写《饮酒》诗20首,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里选的是其中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 《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结庐(lú)东篱(lí)悠然(yōu)烽火(fēnɡ) 搔(sāo) 簪(zān) 提携(xié) 燕脂(yān)折戟(jǐ) 殷勤(yīn) 嗟(jiē)谩(màn) 2.通假字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漫”,空,徒然。) 3.古今异义 (1)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 (3)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义:拿、取;今义:将要。) 四、课内探究 (一)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二)赏析诗歌 1.《饮酒》前四句写身居闹市却宁静自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 ①“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②诗人身居闹市,但无世俗纷扰,因为远离官场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诗词5首 精品导学案1 新人教版2

24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掌握五首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几类体裁的诗歌中的五首。 一、预习自测 1.借助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 庐.( ) 搔.( ) 簪.( ) 戟.( ) 殷.勤( ) 长嗟.( ) 2.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多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赤壁 主备人辅备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分课时 2 总课时姓名小组组号 课题:赤壁课型:阅读欣赏课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理解诗意。 4、探究主旨,体会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目标一】: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杜牧,字,号,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京兆万年人,是著名诗人。著有。诗歌体裁以著称于世,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和合称“小李杜”。他的七绝有以下特点:画面鲜明,辞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目标二】: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每个词语读两遍。 折戟 ..()销.()二乔.() 2、本诗是七言绝句,请用“/”在课本上画出节奏, 韵脚是:、、。押韵。 3、有节奏的朗诵这首诗(在下面原句划出节奏),并试着背诵。 【目标三】: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译这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销:。将:。前朝:三国时期。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意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春风,指火烧赤壁的事。不与:。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意思 【目标三】: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主旨。 (一)独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从内容看这是一首;所咏的历史事件是()。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3.诗中抒发历史感慨,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句子是: ()。。 4.诗歌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案 课题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读懂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激情导入 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是谁?因为什么而流泪?我们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作者作品 1、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后世称他“杜工部”。他的诗反映人民的疾苦,谴责统治阶级的残暴,被人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有《杜少陵集》。他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二人并称“大李杜”。安史之乱期间他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2、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国破山河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 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这时,在樟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正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诵读诗歌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五、诗歌翻译 在剑门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jì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六:诗歌主旨 表达了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欲奔回老家的无比喜悦之情。 29.《卖炭翁》教案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7.古诗五首 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重点)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③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 愁杀.(shā) 潇湘 ..(xiāo xiāng) 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杂诗》

《诗五首--》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内含答案MY

课题30《诗五首》导学案课时:3 教师:毛勇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4.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导学 方法 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初中语文】古诗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古诗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了解王维、李商隐、郑谷的生平及作品。 2. 能抑扬顿挫地诵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3.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 诵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会赏析诗歌。 【温故互查】 1.《杂诗》作者王维是代著名诗人。 2.《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字,号与“”合称为“小李杜”。“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字。 4.给下列字注音。 绮.淮.潇. 【设问导读】 1. 听读前三首诗,自己标出节奏。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 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 思考: 《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 【自学检测】 1.解释下列字词。 着花未 .. ..:风笛 ..:却话 ...何当 2.原文填空。 (1)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上与友人别》中,最能体现离情别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拓展延伸】 1. 请积累关于友谊的诗句。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解王勃的生平及作品。 2.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3.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自学检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字。诗题中“之”的意思是。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给下列字注音 城阙.:宦.游:歧.路:五津.:3.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

《诗词五首》 《行路难》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背景探秘】 他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在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古文译注】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雪铺满了山颠。 闲来垂钓碧溪(5)上,忽复乘舟梦日边(6)。 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像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板书设计】 (1)(2):宴席华美 欲扬先抑苦闷 (3)(4):苦闷迷惘 (5)(6):道路难行用比喻 (7)(8):满怀希望用典彷徨 (9)(10) :现实缈茫反复、设问 (11)(12) (13)(14):乐观向上用典,抒情乐观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

【品味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自〈宋书宗悫传〉,宗 悫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意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 施展政治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 信心。 【文章特色】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 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凉州词》 【作者简介】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背景探秘】 王翰是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进士,曾官驾部员外郎。王翰性喜任侠纵酒,恃才不羁, 后亦因此获罪,贬死岭南。他的诗在当时极负盛名,不少人以能和他结邻为荣。杜华的母亲 崔氏说:“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上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 十韵》也说:“王翰愿卜邻。” 【资料链接】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 【古诗译注】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频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回来? 【板书设计】 (1)酒席场面宏大 场景 (2)催人宴饮急促 (3)酣醉之时不奇 抒情 (4)没有几人能回 【主题思想】 这首诗充分的显示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所带给征人的痛苦。 【品味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 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 绪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短诗5首 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3

3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词语。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3.朗读诗歌《风雨吟》,赏析词语。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5.诗歌中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断章》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7.结合你对《断章》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9.《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答案: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 主备“田丽娜 一、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能背诵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重点难点 1、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名句佳句。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古代诗歌可分为近体诗和 ,近体诗又分为 、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刈.﹙ ﹚ 荷箪..﹙ ﹚ ( ) 童稚.﹙ ﹚ 饷.田 ﹙ ﹚ 灼.﹙ ﹚ 秉. ﹙ ﹚ 穗. ﹙ ﹚ 吏禄.﹙ ﹚ 三百石.( ) 二、定向自学《观刈麦》 【知识链接】《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1、 作家作品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 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 ,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覆陇黄... 妇姑.. 荷. 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背灼.炎天光 右手秉.遗穗 曾. 不事农桑 岁晏. 有余粮 3、赏析诗歌。 ⑴诗中描绘割麦人辛勤劳动的句子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⑵为什么割麦人“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⑶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 三、归纳总结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你知道“悲”从何来吗? 四、巩固提升 1、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②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③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 背诵《观刈麦》。 五、学习反思 30.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备人:高春峰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师 导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 ) (快要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开怀痛饮)(春天)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即刻)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