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发展原则
儿童发展原则:
1、阶段性原则。
主要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因为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就要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适当的调整。
2、顺序性或连续性原则。
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接进行教育。
3、不平衡性原则。
不平衡性就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中把握住儿童身心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内环境能有效的起到最大作用,这就是劳伦兹提倡的“关键期”。
4、互补性的原则。
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互补性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5、个别差异性原则。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它主要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比如有的人属于聪明早慧型,有的人属于大器晚成型,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征。
一、顺序性顺序性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固定的,并且不能后退,也不能跨越。
比如人的发展就是由上到下,先发展头部,然后四肢才发展,并且这个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教育启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对应古语:《学记》提到的“学不躐等”与“不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各不相同,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特点,中学有中学生的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要看到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教学。
如“小学教育成人化”就是违背了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人的记忆力发展,在20岁左右是记忆的黄金期,随后会稍有减弱。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时,比如,情绪和情感,婴儿在很小就已经情绪成熟,但是情感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不平衡性强调的是发展的时速。
生理和心理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样的时期,即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阶段性强调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一样,强调的是发展阶段,因此,二者不一样。
互补性主要指生理和生理的互补,比如视力不好的人,听力比较好。
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比如,霍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很强,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因此,老师要看到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要注意用长处去克服其短处与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五、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智力不同,记忆力不同,思维不同等。
因此老师看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1. 引言1.1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现状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现状主要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在经济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日益突出。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水平,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导致了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进而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在社会福利领域,一些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程度明显不足,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他们在面临疾病、失业等困难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现状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突出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1.2 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在当代社会中,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导向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根本矛盾。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对物质文明的需求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们不仅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注重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强调尊严、平等、公平、公正等精神追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对当代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直接反映。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平衡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不同因素之间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稳定与繁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涵盖了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外界环境的不同,人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可能在其中一方面过快或过慢地发展,对个体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本文将从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方面探讨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身体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在生理上,一些人可能早熟,身体发育提前达到成年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相对较晚发育。
这种不平衡可能对个体自尊心和身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人天生具有优越的体质条件,如力量、耐力和灵敏度,而其他人则需要通过努力来弥补不足。
这种不平衡性在竞技体育或运动领域尤为明显,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成就。
其次,智力的发展也会出现不平衡。
在认知和学术方面,一些人可能在早期就表现出卓越的能力,迅速掌握学科知识,并在学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
然而,其他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相同的知识。
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竞争和自尊心方面的困扰。
此外,人的智力在不同领域也呈现出不平衡性,有人在数学方面擅长,有人则更善于语言表达。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在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时偏向一些领域,而忽略其他领域的潜力。
此外,情感的发展也可能不平衡。
个体对情感的表达和感受能力差异很大。
一些人可能天生较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其他人则可能较为内敛,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差异可能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产生影响。
一些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够有效地处理情感问题,而其他人则可能更容易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
最后,社会的发展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不平衡的影响。
社会背景和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些人出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生长在贫困和不公平的环境中,缺乏机会和资源,导致其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在教育、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会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参与产生影响。
简述个体发展特征
简述个体发展特征简述个体发展特征?一、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二、阶段性:指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三、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晚上不均衡性;四、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五、个别差异性:先天与后天因素不同,会表现个别差异性。
德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纪教育;智育:收于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美育: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中心)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教育,包括体育运动和学校卫生。
一堂好课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组织合理,方法多样,教学效果好。
教育个体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影响系统而全面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有:培养人额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有促使智力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传递社会规模4、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功能;: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国学制发展现状:1、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大力发展高中教育3、高等教育大众化4、成人教育蓬勃发展。
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师德—职业道德,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核心为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师知—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师知识结构主干)条件知识、教育情境、文化知识。
师能—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
师心—心理素养,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在个体的综合相对稳定的内在特质。
师体—耐受力精力充沛,仪表风度。
教师劳动特点复杂、示范、创造、长期、迟效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1.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的比较快?
logo
婴儿期
1.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的比较快?
青春期
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的比较快?
青春期Βιβλιοθήκη 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哪个成熟的更早一些?
神经系统在孕期三个月左右就发育了。
生殖系统在青春期左右趋于成熟。
01
表现在两方面:
狼孩
(三)不平衡性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03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问题二)
02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问题一)
(三)不平衡性
logo
启示
不平衡性 中小学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补偿。
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其身心特点和行为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的过程。
身心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1. 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4. 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 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这就是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 整体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了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摘要:一、引言二、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四、总结正文:【引言】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在不同方面取得各种进步。
了解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逐步发展。
2.阶段性: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
例如,儿童时期主要以认知和情感发展为主,青少年时期则以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
3.不平衡性: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
在某些阶段,个体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在其他阶段则相对较慢。
这种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关注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针对性教育。
4.互补性:人在面对自身不足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这种互补性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在教育中,我们应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了解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制定教育策略。
例如,根据顺序性,我们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根据阶段性,我们要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同时,我们要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互补性原则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尊重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展。
【总结】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和促进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常见问题
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常见问题分析报告一、概述心理发展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本报告将针对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实例分析常见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观点和建议。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例如,儿童时期的无忧无虑、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探索、成年后的职业发展等。
2.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前一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而后一阶段的发展也会对前一阶段产生反馈。
3. 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且在同一年龄段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不平衡性。
这取决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4. 规律性:尽管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但总体上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大多数人的情感发展遵循相似的模式。
三、常见问题分析1. 情绪调控:情绪调控是心理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许多人在面对挫折、压力或负面情绪时,难以有效地进行情绪调控,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2.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心理发展中常见的困扰。
例如,社交焦虑、人际冲突等。
这些问题可能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沟通技巧等方面有关。
3.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心理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但也是许多人容易迷失的方向。
个体可能因为缺乏对自身的清晰认识,导致职业选择迷茫、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
4.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不足也是心理发展中常见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对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不足等。
四、观点和建议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通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心理素质。
2.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个体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反思、内省和经验积累等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优势。
3. 培养情绪调控技巧:情绪调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应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认知重构、放松技巧等,以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发展前进的过程,比如,初中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的关键期,那么教师在这个阶段就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偿的,比如,学生在某方面有缺陷,他可能通过其他方面来补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充分相信每位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是每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不顾学生特征而编制的课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为目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中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要充分适应和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因此,数学课程内容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学生一旦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
在课程种应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一次抽象完成不了的课题,可以通过反复出现,多次抽象来完成。
教材中应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他们提供形像支持的素材,以帮助他们理解。
发展不平衡主要包括哪些
发展不平衡主要包括哪些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二、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是人与自然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
五、是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
一、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已经由绝对落后水平转变为相对落后水平,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前列。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质量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民对社会公平、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二、从经济方面看看,首先就是总收入不均衡,包含地区、城乡总收入发展的不能均衡;其次就是消费不充份,消费开支占到gdp的比例严重不足40%,仍然就是世界大国中最高的国家之一,难以满足用户经济快速增长对消费的须要。
从社会方面看,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在教育方面,从教育的经费资金投入、教育质量和求学机会看看,农村还滞后于城市,中西部还滞后于东部;在医疗方面,从卫生健康投入、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程度及卫生健康水平看,城乡和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开支占到gdp比重以及养老保险覆盖率均比较充份,难以满足用户人民对社会保障的市场需求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须要。
三、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
直面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我国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无法较好地满足用户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市场需求,进一步革命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
四、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长期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国际分工使得中国资源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此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浓、法制不健全、生态投资不足,使得人民对新鲜空气、清洁水、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完全满足。
用一句话总结人的发展的整体性。
用一句话总结人的发展的整体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具体内容如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展期这两个阶段发展最快,称之为发展高峰期;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在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后。
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靠后。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过程由具体的上升到抽象思维,在情感变化上由喜怒哀乐等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身心发展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着,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便产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或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除之而外,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如人的精神、意志、情绪状态对对整个机体能起到协调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即使他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被击倒。
5、个体身心把发展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
从群体的角度来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较色和交往群体的差别。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
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
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
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的身心发展的五大特点
人的身心发展的五大特点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了五大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顺序性。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身心发展就遵循着一定的顺序。
比如,身体的发展通常是从上到下,先头部后四肢;而心理的发展则往往是从简单到复杂,先感知后思维。
这种顺序是不可逆转的,就像我们必须先学会走路,才能学会跑步;先学会识别颜色,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它就像一条预设好的轨道,引导着我们逐步成长。
在教育中,认识到顺序性至关重要。
家长和老师们不能揠苗助长,急于让孩子跨越某个发展阶段。
比如,在孩子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加减法时,就强行教他们复杂的乘除法,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挫败,还可能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个特点是阶段性。
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任务。
童年时期,我们主要通过游戏和模仿来学习和探索世界;青少年时期,我们开始对自我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学业压力也逐渐增大;成年后,我们则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各种现实责任。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挑战。
比如,在青春期,孩子们可能会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意识增强。
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变化,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第三个特点是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方面的速度并不是均衡的。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发展得比较快,而有的方面则相对较晚。
比如,语言能力在幼儿时期发展迅速,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则在青少年时期才开始显著提升。
这种不平衡性也体现在个体之间。
有些孩子可能在音乐方面天赋出众,而有些孩子则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色。
了解这种不平衡性,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发现并培养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潜力。
同时,不平衡性还提醒我们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给予适当的刺激和训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孩子在 2-3 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多与他们交流、讲故事,能够极大地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当代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当代人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代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资本积累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却相对滞后。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不公等。
一些地区的人民面临着贫困、失业等经济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当代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
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而另一些地区的教育条件则相对较差。
这种教育发展不平衡使得一些人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的提升,人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然而,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当代人的发展。
此外,就业问题也是当代人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一些行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再加上教育不平衡带来的人才供需失衡,使得一些年轻人就业困难,出现了“高学历人才待业”和“就业岗位稀缺”等问题。
就业问题的存在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当代人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和就业等方面。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区域间的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教育发展不平衡使得一些人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限制了个人发展的机会;就业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为了解决当代人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教育公平,优化就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每个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机会和环境。
简述人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人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人的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人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2. 定向性与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和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3. 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重点可能不同,每个阶段的发展时间和条件也有所不同。
4. 目标性与自调性:人的发展具有目标性和自调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自我调节的特点,人能够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自我完善。
5. 整体性与个别性: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和个别性,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同时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6. 阶段性与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任务,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发展。
7. 可逆性和代偿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和代偿性,如果某个方面的发展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代偿作用来弥补。
8. 模糊性和易变性:人的发展具有模糊性和易变性,不同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时间难以准确预测,容易受到环境、情境和个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总之,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表现出多种特征和规律,需
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平衡力在个人发展和幸福中的作用和追求
不平衡力在个人发展和幸福中的作用和追求在我们的生活中,平衡常常被描述为一个理想的状态,一个人需要在工作和生活、身体和心理、个人发展和幸福之间保持平衡。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有时不平衡力在个人发展和幸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不平衡力在个人发展和幸福中的作用和追求。
一、不平衡力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不平衡力有助于推动个人发展和成长。
当我们处于一个舒适、平衡的环境中时,往往会感到安逸和满足。
然而,只有在面对挑战、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潜力并获得个人成长的机会。
1. 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当我们遭遇不平衡时,我们被迫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这种适应需要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并应对挑战。
2. 激发个人创造力:不平衡力迫使我们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个人创造力。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被迫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这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自我驱动力:当我们面临不平衡时,我们需要主动采取行动来恢复平衡。
这种自我驱动力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和自主性,使我们能够主动追求个人发展和成长。
二、不平衡力对幸福的作用不平衡力也在我们的幸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于平衡的状态可能导致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不平衡的力量给予了我们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动力。
1. 激发内在动力:不平衡力激发了我们内在的动力和渴望。
当我们感到不平衡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寻找方法来改变和调整。
这种内在动力促使我们努力追求幸福和满足。
2. 增强成就感:当我们努力克服不平衡时,我们经历了挑战和困难,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成就感。
通过克服不平衡,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提高幸福感。
3. 培养适应能力:不平衡力需要我们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
通过适应和调整,我们培养了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这对幸福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追求不平衡力的方法和策略追求不平衡力并从中获益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几个实践的建议:1. 持续学习和发展: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己。
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发展不平衡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
2. 产业结构不平衡: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个特定产业,如资源型经济,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多元性,对外部环境变化较为敏感。
3. 财富分配不平衡:一些人拥有大量财富,而另一些人则面临贫困和贫困,贫富差距拉大,使得社会不稳定。
4. 基础设施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交通、通信、水电等,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5.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快速,经济繁荣,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较低。
6. 人力资源分配不平衡:一些行业和职业拥有过多的人力资源,而其他行业和职业则短缺,造成劳动市场的不平衡。
7. 教育资源不平衡: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其他地区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不平衡。
这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矛盾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通过政策调控和综合发展来解决。
简答题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研究个体的差异性对做好困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5、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扩展资料:
教育对人类的作用:
1、学校教育是制度化、规范化、规律化、专门化的教育,它可以让青少年迅速而有效地掌握各专业方面的技能,比起家庭教育、自学、社会教育的诸多局限性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学校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是一个人踏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3、当今的劳动和社会分工,无不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技能来分配的,而学校就是专门提供这种人才的场所。
因而年青一代接受学校教育,也是他优化职业选择的必由之路。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可是洛仑兹后来又发觉,假如在出生后旳20小时内不让小
鹅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二天后,不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仑兹,
尽管再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即小鹅这种认母行
为丧失了。
•
于是洛仑兹把这种无需强化旳,在一定时期轻易形成旳反
应叫做“印刻”现象。印刻现象发生旳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
• 主要旳是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但在小鹅身上发生,许多旳研
究还发觉,几乎全部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而且在人
类身上也有类似旳现象。 洛仑兹后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
多种行为(涉及心理、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旳关键期旳研
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剪发展关键期理论。
24
25
26
27
•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做过一项惨无人道 旳婴儿早期隔离试验,他把孤儿院里旳一批 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旳暗室内生活,除了给 食物外,不给任何外界刺激。一段隔离生活 后,这些小儿脑功能逐渐衰退,直到痴呆。 后来,在被迫停止试验后,虽有少数小儿恢 复了,但大多数孩子毕竟未能恢复到正常智 力水平。
22
• 人旳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旳发展期现象,越来 越引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旳注重,心理学家提 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旳概念。
• 所谓发展关键期就是指某一心理机能旳发展对 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最合适于形成旳旳时期。在 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旳训练能够取得最 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旳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或在这一时期受到阻碍,训练旳效 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弥补。
21
• 第二,人旳身心在不同方面发展旳不平衡性, 体现为有旳方面在较早旳年龄阶段就已到达 较高旳发展水平,趋于成熟,而有旳要到较 晚旳年龄阶段才干到达成熟旳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人的发展也是有规律性的。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以及不平衡性。
人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另一方面,不同系统的发展速率、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童年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发展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则开始出现下降。
①例如,身高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速度就不大相同;人的智力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速度是不同的,在0-4岁就已经发展了50%;人的知觉一般在10-17岁就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而人的比较与判断要到18-29岁才能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
②
既然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心理现象,在特定的年龄时期产生,发展极为迅速,而在这种时期学习某种经验也十分容易。
那么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该如何开展教育呢?显然,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注意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实现卓有成效的发展。
因为在关键期,学生学习的速度最快,知识、技能最容易形成,而错过了关键期,教育效果就会下降。
然而,在现实中,有一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没有抓住关键期来实施教育。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小孩从出生到很长一段时间几乎都是父母陪伴着的,在这一时期,孩子几乎都是受父母的教育。
但是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这使得孩子的智力在幼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2-5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这时期,儿童可以十分迅速地掌握大量语言材料,也是儿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但是,我发现很多家长及幼儿园老师在这一时期都比较喜欢叫孩子们写字,而很少开展一些语言训练活动。
这种现象在农村特别严重,家长及老师们都觉得孩子们会写、会算、能考高分就好了。
然而,正是这种观点使得孩子们的许多能力达不到更好的发展。
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因为笨而学不好一样东西,而是因为他们错过了学习
的关键期。
例如,5岁是学琴的关键期,如果到了20岁再学琴的话就达不到在关键期学习的效果了。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抓关键期的重要性。
因为一旦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就会事倍功半,勤苦而难成。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狼孩”吧。
在刚被发现时,他们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
儿童时期是人学会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基础的关键期。
但是由于“狼孩”从小就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些学习的关键期,这使他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龄的正常儿童。
虽然“狼孩”被找回来后也有优秀的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正常人类的教养,但他们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与正常人相比。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顺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者们也必须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训练。
这样的话,教育既省时又省力,且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第33页;
②王朝庄、万平主编:《教育学:理论与应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8. 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