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减低:见于①细菌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以化脓 性脑膜炎早期减低最明显;葡萄糖含量越低,则预后越差;② 脑肿瘤;③神经梅毒;④脑寄生虫病;⑤低血糖。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氯化物
(一)检测原理
➢测定的方法有硝酸汞滴定法、电量分析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等。临床常用电极法。
(一)检测原理
1.细菌 (1)显微镜检查(2)细菌培养(3)ELISA法
2.寄生虫 (1)显微镜检查(2)脑囊虫检查 3.梅毒螺旋体检查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质量控制
1. 苛养菌宜在床边采集和接种脑脊液标本,同时作涂片检查,以 获得初步诊断。 2.颅内脓肿需考虑标本在厌氧条件下转运和培养。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蛋白电泳
(一)检测原理
➢ 常用乙酸纤维薄膜电泳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二)方法评价
1. 电泳条件与血清蛋白电泳相同。 2.若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可提高电泳图谱的分辨率。 3.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辨率更强,且脑脊液标本无需浓缩。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放置12~24小时后无薄膜、凝块或沉淀。
(三)临床意义
➢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白质,尤其是与纤维蛋 白原的含量有关。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小时内即可出现凝固或沉淀物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可见液面由纤细的薄 膜形成。 ➢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可有小絮状凝块。 ➢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呈黄色胶样凝固。
2.减低
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分泌减少;脑脊液流失过 多等因素。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三节 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细胞学、病原学检查)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细胞学检查
(一)检测原理
1.细胞总数计数
(1)仪器计数法。 (2)显微镜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和稀释计数法。
(二)方法评价
➢脑脊液氯化物检测的方法学评价见表13-4-4。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13-3-4 脑脊液氯化物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质量控制
1.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应及时擦去或更换电极。 2.电量分析法可选用纯试剂进行空白校正,通过预电解除去 杂质。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质量控制
1.蛋白质定性检查 (1)假阳性 (2)假阴性 (3)红细胞过多时,须离心处理。 (4)Pandy试验过于敏感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蛋白质定量检测
(1)如有多量细胞或浑浊,应先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2)蛋白质浓度过高,稀释后重新检测。 (3)注意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法手工测定。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方法评价
1.蛋白质定性检查方法学评价见表13-4-2。 表13-4-2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 蛋白质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见表13-3-3。
表13-3-3 脑脊液蛋白质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 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称为Froin-Nonne综 合征,这是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点。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比重
(一)检测原理 ➢常用折射仪检测比重。 (二)参考区间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成年人:约120m1~180m1, 总容量
新生儿:约10ml~60ml
(1)缓冲保护作用
(2)运输 生理作用
(3)调节颅内压力和pH的稳定性
(4)参与神经内分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通过对脑脊液的检验,可了解脑脊液的改变,达到对中枢 神经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目的。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 腔壁细胞、肿瘤细胞和污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表 脑脊液腔壁细胞、肿瘤细胞和污染细胞 检查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图
图
脑脊液脉络丛细胞 脑脊液原始粒细胞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图 脑脊液肿瘤细胞 (胃癌转移)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病原学检查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检测原理
➢ 除溶菌酶外多用酶速率法,溶菌酶多数采用比浊法进行测定。
(二)质量控制
1. 避免溶血出现假性增高。 2. 避免高温、剧烈振荡果。
(三)参考区间 脑脊液主要酶参考区间见表13-4-5。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临床意义
表13-4-5 脑脊液主要酶参考区间及浓度增高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参考区间
1.蛋白质定性:阴性或极弱阳性。 2.蛋白质定量:
腰椎穿刺:0.2~0.4g/L; 脑室穿刺:0.05~0.15g/L; 小脑延髓池穿刺:0.1~0.25g/L。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是血脑屏障被破坏的标志,常见于: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 脑脊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透明度
(一)检测原理
➢肉眼观察脑脊液透明度变化,分别以“清晰透明”、“ 微浑”、“浑浊”等描述。
(二)参考区间
➢清晰透明。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脑脊液的临床意义
➢透明度与其所含有的细胞和细菌数量有关。
(一)检测原理
1.蛋白质定性检查 常用方法: 潘迪试验(Pandy试验) 硫酸铵试验(Ross-Jone试验、Nonne-Apelt试验) Lee-Vinson 试验
2.蛋白质定量检测 常用方法: 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双缩脲法、染料结合 法、免疫学法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原理
(四)参考区间
成人:120~130mmol/L;儿童:111~123mmol/L。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约为血浆的1.2~1.3倍。 1.减低:见于①细菌性或真菌性脑膜炎早期等;②细菌性脑
膜炎的后期;③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肾脏病变;④ 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肿瘤。
(三)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临床意义
1.细菌检查:排除污染因素,检出细菌均视为有病原菌感染。 2.寄生虫检查:检出寄生虫虫卵和虫体即可诊断为寄生虫病。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四节 脑脊液化学与免疫学检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蛋白质
(三)质量控制
1.细胞计数:
(1)及时检查(2)校正(3)形态(4)辨别
2.分类计数:
(1)离心速度不宜过快、时间过长。 (2)细胞涂片应厚薄均匀,固定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高 温固定。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参考区间
红细胞:
无;
白细胞: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检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脑脊液的标本采集与处理 第二节 脑脊液理学检验 第三节 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第四节 脑脊液化学与免疫学检验 第五节 脑脊液检验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主要是由脑室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作用以及脑室的室管 膜和蛛网膜下腔产生,循环流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 央管中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2.白细胞计数
(1)仪器计数法。
(2)显微镜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和稀释计数法。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3.白细胞分类
(1)仪器分类法。 (2)显微镜分类法:①直接分类法: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 胞所占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②染色分类法制备涂片后 Wright染色。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腰椎穿刺:1.006~1.008; ➢脑室穿刺:1.002~1.004; ➢小脑延髓池穿刺:1.004~1.008。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临床意义
1.增高
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 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 化等颅外因素等。
(二)方法评价
1.细胞计数
(1)仪器计数法精密度高、速度快、报告及时。形态学 报警,必须进行显微镜计数法复查。
(2)显微镜计数法操作繁琐,但可作为校正仪器的参考 方法。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白细胞分类计数
表 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呈明显乳白色浑浊。 ✓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浑浊。 ✓穿刺损伤带入红细胞,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色浑浊。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 脑脊液新鲜出血与陈旧性出血的鉴别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凝固性
(一)检测原理 ➢肉眼观察脑脊液放置是否有沉淀、凝块或薄膜。 (二)参考区间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标本处理
1、应立即送检,并于1小时内检验完毕。 2、若不能及时检查,需在2~4℃环境下保存,4小时 内完成检验。 3、标本放置过久可导致细胞破坏、葡萄糖等化学成分 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二节 脑脊液理学检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脑脊液葡萄糖的高低与血糖浓度、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 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
1.生理性变化 (1)早产儿及新生儿 (2)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病理性变化
(1)增高:见于①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血性脑脊液 ;②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③急性颅脑外伤、中毒、缺氧、脑 出血等所致丘脑下部损伤等;④糖尿病等。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颜色
(一)检测原理
肉眼观察脑脊液颜色变化,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棕色、 黑色、绿色等描述。
(二)参考区间 无色或淡黄色。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临床意义
➢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 脊液屏障,使脑脊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2.神经根病变 3.椎管内梗阻 4.其他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葡萄糖
(一)检测原理
➢ 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己糖激酶法。
(二)方法评价
1.葡萄糖氧化酶法 反应特异性低。 2. 己糖激酶法 特异性和准确性。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质量控制
有核细胞分类: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7:3)
内皮细胞偶见。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图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
图 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1.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的程度及细胞种类的临床意义
表 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及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一节 脑脊液的标本采集与处理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标本采集
➢脑脊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由临床医师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每管2mL脑脊液 第1管 化学与免疫学检查 第2管 微生物检查 第3管 常规检查
★疑有恶性肿瘤,另采集1管作脱落细胞检查。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2.增高:主要见于肾炎、心力衰竭、尿毒症、脱水和浆液性 脑膜炎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酶
➢ 临床检测常用酶: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乳酸脱氢酶(LD) ✓ 腺苷脱氨酶(ADA) ✓ 肌酸激酶(CK) ✓ 溶菌酶(LZM)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1. 将标本用量加倍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2.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常含有细胞和细菌,应在留取标本后及时 检测。 3. 不能及时处理需要加适量防腐剂预防假性降低。
(四)参考区间
➢ 腰椎穿刺:2.5~4.4mmol/L; ➢ 脑室穿刺:3.0~4.4mmol /L; ➢ 小脑延髓池穿刺:2.8~4.2mmol/L。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氯化物
(一)检测原理
➢测定的方法有硝酸汞滴定法、电量分析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等。临床常用电极法。
(一)检测原理
1.细菌 (1)显微镜检查(2)细菌培养(3)ELISA法
2.寄生虫 (1)显微镜检查(2)脑囊虫检查 3.梅毒螺旋体检查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质量控制
1. 苛养菌宜在床边采集和接种脑脊液标本,同时作涂片检查,以 获得初步诊断。 2.颅内脓肿需考虑标本在厌氧条件下转运和培养。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蛋白电泳
(一)检测原理
➢ 常用乙酸纤维薄膜电泳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二)方法评价
1. 电泳条件与血清蛋白电泳相同。 2.若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可提高电泳图谱的分辨率。 3.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辨率更强,且脑脊液标本无需浓缩。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放置12~24小时后无薄膜、凝块或沉淀。
(三)临床意义
➢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白质,尤其是与纤维蛋 白原的含量有关。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小时内即可出现凝固或沉淀物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可见液面由纤细的薄 膜形成。 ➢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可有小絮状凝块。 ➢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呈黄色胶样凝固。
2.减低
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分泌减少;脑脊液流失过 多等因素。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三节 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细胞学、病原学检查)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细胞学检查
(一)检测原理
1.细胞总数计数
(1)仪器计数法。 (2)显微镜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和稀释计数法。
(二)方法评价
➢脑脊液氯化物检测的方法学评价见表13-4-4。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13-3-4 脑脊液氯化物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质量控制
1.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应及时擦去或更换电极。 2.电量分析法可选用纯试剂进行空白校正,通过预电解除去 杂质。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质量控制
1.蛋白质定性检查 (1)假阳性 (2)假阴性 (3)红细胞过多时,须离心处理。 (4)Pandy试验过于敏感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蛋白质定量检测
(1)如有多量细胞或浑浊,应先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2)蛋白质浓度过高,稀释后重新检测。 (3)注意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法手工测定。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方法评价
1.蛋白质定性检查方法学评价见表13-4-2。 表13-4-2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 蛋白质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见表13-3-3。
表13-3-3 脑脊液蛋白质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 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称为Froin-Nonne综 合征,这是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点。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比重
(一)检测原理 ➢常用折射仪检测比重。 (二)参考区间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成年人:约120m1~180m1, 总容量
新生儿:约10ml~60ml
(1)缓冲保护作用
(2)运输 生理作用
(3)调节颅内压力和pH的稳定性
(4)参与神经内分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通过对脑脊液的检验,可了解脑脊液的改变,达到对中枢 神经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目的。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 腔壁细胞、肿瘤细胞和污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表 脑脊液腔壁细胞、肿瘤细胞和污染细胞 检查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图
图
脑脊液脉络丛细胞 脑脊液原始粒细胞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图 脑脊液肿瘤细胞 (胃癌转移)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病原学检查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检测原理
➢ 除溶菌酶外多用酶速率法,溶菌酶多数采用比浊法进行测定。
(二)质量控制
1. 避免溶血出现假性增高。 2. 避免高温、剧烈振荡果。
(三)参考区间 脑脊液主要酶参考区间见表13-4-5。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临床意义
表13-4-5 脑脊液主要酶参考区间及浓度增高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参考区间
1.蛋白质定性:阴性或极弱阳性。 2.蛋白质定量:
腰椎穿刺:0.2~0.4g/L; 脑室穿刺:0.05~0.15g/L; 小脑延髓池穿刺:0.1~0.25g/L。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是血脑屏障被破坏的标志,常见于: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 脑脊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透明度
(一)检测原理
➢肉眼观察脑脊液透明度变化,分别以“清晰透明”、“ 微浑”、“浑浊”等描述。
(二)参考区间
➢清晰透明。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脑脊液的临床意义
➢透明度与其所含有的细胞和细菌数量有关。
(一)检测原理
1.蛋白质定性检查 常用方法: 潘迪试验(Pandy试验) 硫酸铵试验(Ross-Jone试验、Nonne-Apelt试验) Lee-Vinson 试验
2.蛋白质定量检测 常用方法: 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双缩脲法、染料结合 法、免疫学法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原理
(四)参考区间
成人:120~130mmol/L;儿童:111~123mmol/L。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约为血浆的1.2~1.3倍。 1.减低:见于①细菌性或真菌性脑膜炎早期等;②细菌性脑
膜炎的后期;③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肾脏病变;④ 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肿瘤。
(三)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临床意义
1.细菌检查:排除污染因素,检出细菌均视为有病原菌感染。 2.寄生虫检查:检出寄生虫虫卵和虫体即可诊断为寄生虫病。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四节 脑脊液化学与免疫学检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蛋白质
(三)质量控制
1.细胞计数:
(1)及时检查(2)校正(3)形态(4)辨别
2.分类计数:
(1)离心速度不宜过快、时间过长。 (2)细胞涂片应厚薄均匀,固定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高 温固定。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参考区间
红细胞:
无;
白细胞: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检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脑脊液的标本采集与处理 第二节 脑脊液理学检验 第三节 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第四节 脑脊液化学与免疫学检验 第五节 脑脊液检验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主要是由脑室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作用以及脑室的室管 膜和蛛网膜下腔产生,循环流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 央管中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2.白细胞计数
(1)仪器计数法。
(2)显微镜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和稀释计数法。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3.白细胞分类
(1)仪器分类法。 (2)显微镜分类法:①直接分类法: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 胞所占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②染色分类法制备涂片后 Wright染色。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腰椎穿刺:1.006~1.008; ➢脑室穿刺:1.002~1.004; ➢小脑延髓池穿刺:1.004~1.008。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临床意义
1.增高
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 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 化等颅外因素等。
(二)方法评价
1.细胞计数
(1)仪器计数法精密度高、速度快、报告及时。形态学 报警,必须进行显微镜计数法复查。
(2)显微镜计数法操作繁琐,但可作为校正仪器的参考 方法。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白细胞分类计数
表 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呈明显乳白色浑浊。 ✓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浑浊。 ✓穿刺损伤带入红细胞,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色浑浊。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表 脑脊液新鲜出血与陈旧性出血的鉴别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凝固性
(一)检测原理 ➢肉眼观察脑脊液放置是否有沉淀、凝块或薄膜。 (二)参考区间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标本处理
1、应立即送检,并于1小时内检验完毕。 2、若不能及时检查,需在2~4℃环境下保存,4小时 内完成检验。 3、标本放置过久可导致细胞破坏、葡萄糖等化学成分 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二节 脑脊液理学检验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脑脊液葡萄糖的高低与血糖浓度、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 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
1.生理性变化 (1)早产儿及新生儿 (2)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2.病理性变化
(1)增高:见于①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血性脑脊液 ;②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③急性颅脑外伤、中毒、缺氧、脑 出血等所致丘脑下部损伤等;④糖尿病等。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颜色
(一)检测原理
肉眼观察脑脊液颜色变化,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棕色、 黑色、绿色等描述。
(二)参考区间 无色或淡黄色。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临床意义
➢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 脊液屏障,使脑脊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2.神经根病变 3.椎管内梗阻 4.其他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二、葡萄糖
(一)检测原理
➢ 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己糖激酶法。
(二)方法评价
1.葡萄糖氧化酶法 反应特异性低。 2. 己糖激酶法 特异性和准确性。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三)质量控制
有核细胞分类: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7:3)
内皮细胞偶见。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图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
图 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五)临床意义
1.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的程度及细胞种类的临床意义
表 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及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第一节 脑脊液的标本采集与处理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一、标本采集
➢脑脊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由临床医师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每管2mL脑脊液 第1管 化学与免疫学检查 第2管 微生物检查 第3管 常规检查
★疑有恶性肿瘤,另采集1管作脱落细胞检查。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2.增高:主要见于肾炎、心力衰竭、尿毒症、脱水和浆液性 脑膜炎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
四、酶
➢ 临床检测常用酶: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乳酸脱氢酶(LD) ✓ 腺苷脱氨酶(ADA) ✓ 肌酸激酶(CK) ✓ 溶菌酶(LZM)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1. 将标本用量加倍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2.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常含有细胞和细菌,应在留取标本后及时 检测。 3. 不能及时处理需要加适量防腐剂预防假性降低。
(四)参考区间
➢ 腰椎穿刺:2.5~4.4mmol/L; ➢ 脑室穿刺:3.0~4.4mmol /L; ➢ 小脑延髓池穿刺:2.8~4.2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