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诗歌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重大喜讯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听闻家国喜讯后的喜悦心情。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但对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目标1.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大意。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体会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内涵。
2.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和节奏韵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带领学生朗读诗歌,重点指导学生把握诗中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默写重点诗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重点复习诗歌中的生字词和诗意。
2. 通过抽查背诵和默写,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1.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2. 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18)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8)一. 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写了唐朝时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景。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对历史故事充满好奇。
但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景,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唐朝时期的战争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句的理解、朗读与背诵。
2.难点:战争背景的了解,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音乐、战争背景资料等。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诗句含义,小组讨论战争背景。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诗句和战争背景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战争后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
7.家庭作业(5分钟)背诵古诗,了解一个爱国诗人,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战争背景、诗句含义、诗人的爱国情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理解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7)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7)一. 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古代战争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学生应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战争的残酷,理解和平的珍贵,培养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和平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2.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诗人情感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战争背景等。
2.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等。
3.教学道具:战争场景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
提问:“你们认为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呈现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如:“诗中描绘了哪些战争场景?”“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些场景?”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应该如何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2)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2)一. 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传播开来,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表达了他对国家兴盛和人民幸福的殷切期望。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安史之乱和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述的情境。
2.关键词教学法:分析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参考资料: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背景。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安史之乱和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文的历史情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诗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如“剑外”、“蓟北”等,并解释其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理解诗文大意。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传遍全国,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
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及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较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战争和历史背景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安史之乱和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诗中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读,以读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诗文、图片、历史背景等资料。
2.音频:古诗朗诵作品。
3.视频:关于安史之乱和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纪录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播放古诗朗诵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老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和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老师展示诗文,引导学生逐句阅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字词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3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设计及反思篇1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顺1、欣赏配乐范读。
2、师: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
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
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
(板书:明诗意)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
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
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全文感情真挚,语言奔放,是杜诗中少见的轻快诗作。
同时,对于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对于杜甫个人遭遇的了解,对于安史之乱的平定经过的了解,也是理解本诗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 通过品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安史之乱的影视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对于杜甫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期?”通过影视资料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作者简介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重点强调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诗歌的人民性。
通过介绍杜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同时,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为理解本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纠正字音,感受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跟读,进一步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情感基调。
2. 结合注释,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生字词及语义上的困难。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1. “剑外忽传收蓟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忽传”二字:“‘忽传’表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忽传’表现了消息来得突然,出乎意料。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3)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一. 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诗的正确朗读和背诵,诗中意象和词语的理解。
2.难点:诗人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古诗的背景、作者、意象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意象、历史背景等内容。
2.图片: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如地图、古代战争场景等。
3.音乐:选择与古诗氛围相符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古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古诗。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3.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作者,知背景,解诗题
1. 师:在唐朝,有一个瘦弱的老人,因为战乱而不得不带
着全家四处漂泊,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当他带着全家流浪到四川的时候,他忽然听到外面传
来官军收复他的家乡——河南、河北的消息,于是,
他就做了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闻:听说;官兵: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
生: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生:唐代诗人杜甫
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
生:介绍杜甫资料。
师:(课件出示杜甫资料,提炼学生回答内容)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河南省人。
一
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
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他的诗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
称为“诗圣”。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
部集》传世。
师: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歌?
生回答
2.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杜甫的这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那到底是一个什么
样的故事呢?
生:安史之乱
师:安史之乱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首先,让我们走进强大的盛唐时期(梦回大唐视频,师解说,引出“安史
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前后历时八年,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师:这一场叛乱的结局又如何呢?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一个金戈铁马的岁月。
(视频出示“安史之乱”结局,引出诗
人写下这首诗的缘由。
)
三、明诗意
1.师:长安城的百姓泪流两行,那么我们的诗人写这首诗的
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齐读,纠正字音。
出示读诗节奏以及韵律,自读诗文。
个别读,读出感情。
(相机回顾诗歌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明作者、知背景、解诗意、悟诗情)
2.师: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借助课本注释以及
课件中的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词。
(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师相机提示)
难点预设: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
如:剑外妻子青春
3.个别汇报、整体学习。
(师相机给予提示解答)
4.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5.根据诗句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理解诗意
相机板书
四、悟诗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喜)欲狂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默读诗句,找出表现作者喜欲狂的诗句。
生回答,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板书:放歌纵酒)
生:杜甫还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杜甫急切地返回了故乡呢?
生:即从、穿、便下、向。
这时老师补充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现在在哪?(四川)
出示由剑外到洛阳的地图,感受距离之远,诗人心之急。
师:这么远的距离,跨省市、隔江海,诗人却想要快速的回到家乡,从这里可以看出洛阳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真是(生回答)啊!
(板书:急切、归心似箭)
师:诗人是这样表内心的喜欲狂和急切的,那你又如何去表达呢?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欲狂”的感受通过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生展示)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听到这样的消息是喜极而泣,除了“喜欲狂”,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板书:爱国之情
男女生分读,引出爱国诗词
李清照《夏日绝句》
岳飞《满江红》
陆游《示儿》等
师: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师: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
最
后让我们全体起立背诵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作业:学习了这么多爱国的诗词,你能不能也试着写一首爱国的小诗词呢?课下试着写一首自己的爱国小诗词。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满衣裳
↑
放歌、纵酒← 喜欲狂→即从、穿、下、向
↓
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情分析
古诗词教学,激趣方法很多,小学六年级学生对于古诗文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并不透彻,甚至于只会读,不会用,因此我们运用由浅入深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同时,激发起其对古诗文深层含义的了解,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对古诗文肤浅的认识。
本诗浅显易懂,相对六年级的学生较为简单。
但难点在于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浓浓爱国之情,需在读、悟当中深入体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效果分析
本首诗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
诗人的形象立体、丰厚,深深根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浸润在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作为马上要接触历史的六年级学生,我更想让孩子们通过语文的学习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体味胜利消息传来时作为诗圣杜甫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
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
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
做的事。
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
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分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杜甫携带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一胜利喜讯时,大喜若狂,极度兴奋的种种表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本诗格调轻快活泼、语言爽朗奔放,绝对称得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写两个生字“涕”、“蓟”;
2.能说出诗中重点词及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指导朗读、背颂本诗,初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4.学习本诗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测评练习
一、阅读诗句,完成相关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的描
写方法,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诗篇。
那么你也试着写一首小诗来赞美一下我们的祖国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标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生平
第一首快诗”,写于公元763年。
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措、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全诗字字表现了激动心,句句洋溢着喜悦情,使人读后,无不被“喜欲狂”的情绪所感染。
既然这跃然纸上的“喜欲狂”之情是贯穿全诗的主旋律,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巧借这个关键点入手,在激发学生探究“喜欲狂”的始末中,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和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