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创新谈(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精选多篇)
第一篇: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

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

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

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

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

如抗(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

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
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

但要防范另一个误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

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
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

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篇:历史文集: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
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

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

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

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

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

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


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

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
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

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
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

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

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

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

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
新,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

但要防范另一个误
用心爱心专心1
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

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

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用心爱心专心2
第四篇: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法初探
论文所属科目:历史
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法初探湖南省娄底吉星小学姚海华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学生对一篇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语有很大关系。

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语,多是新旧联系式,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尽管这种形式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并被历史教师普遍采用,但是千篇一律有时就显得平淡刻板,缺乏新意,既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常常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创新导语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则一定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语呢?笔者就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归纳,现就如下几种设计方法来求得各位同仁的同感。

1、疑问悬念式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接着,板书课题,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
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2、猜谜式
在讲《秦末农民战争》一节时,先给学生出两个人物谜语:“捷报”和“太湖风光”。

学生对猜谜一般兴趣较浓,教师出了这两个谜语之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快答案就出来了:“捷报”是陈述胜利,谜底为“陈胜”;“太湖风光”是太湖(吴)风光一望无际,视野宽广,同时“湖”、“光”又是“吴”、“广”的谐音词,谜底为“吴广”。

教师肯定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后引入课题:“大家知道陈胜、吴广是什么时期的人?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呢?这堂课我们就是要围绕这两个中心人物来学习《秦末农民战争》。


这样的导语,集教师的揭示兴趣与学生的思考于一体,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教学相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故事传说式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如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先讲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的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

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成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们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

出发前,岳母用针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打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讲完后激发学生想不想了解岳飞其他的故事,顺势引入新课的教学。

4、影视课件导入
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时,运用电教手段,制作一个影视课件,集中选取一些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和视频,再配以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

这种方式的导语,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5、热门话题式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如在讲《三足鼎立》一节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任务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6、评论式
讲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把对这场战争的评论搬到了讲授新课前作为导语:“法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雨果,他是一位正直的法国作家,他曾对英法侵略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形象的描绘:‘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子装满。

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的这些话,表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英法等侵略者无比的愤怒和强烈
的控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去声讨英法侵略者的罪行,去总结它留给后人的教训吧!”
这种导语,不但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这场战争,而且在上课一开始就使学生接受了爱国注意思想教育,达到了知识传授和德育渗透的双重效果。

7、图解式
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节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

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它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

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东部的十三个州。

因此,星条旗就与美国独立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


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住了,进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语设计方式,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自我感觉较成功的一些方式,当然,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而且“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
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式,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第五篇: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使国家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功能和学生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就是历史学,还历史学科一个本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中应当注意的。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


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可见,前人认为学习历史并非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更多地是从现实应用出发。

我们学习历史并非只
是为了记住一些零碎的史实,而是为了从前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人提供治世的策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在培养学习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

我想这就是我们进行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

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各学科被掩盖了学科本来应有的作用,而成了应试的工具,而学科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却得不到体现。

所以,我们应该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时候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如果是曹操取胜,那中国历史的局面又将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

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
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
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

一般来说创新热情来源于好奇心、独立性、想象力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好奇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而创新又恰恰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可以说好奇心是提问的前奏,提问时创新的开端。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如,讲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秦始皇的兵马俑等人类历史的遗迹时,应尽量收集好网上制作好
的cia软件,将其建造情境呈现给学生,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探索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内容。

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功用,培养学生探索求异思维,拓宽思考渠道,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提问学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赞同哪种看法,”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

第二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辛亥革命成功与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设思考的空间,拓宽思考的渠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新见迭出,创意扑面。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下空隙,让学生去填充,留下难点,引导学生去攻破,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释,留下隐线,
启发学生去挖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去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

四、精设习题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帆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

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

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法国大革命”时,针对“拿破仑对内对外政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

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