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新授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新授策略

增城市实验小学姚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就低年级计算而言,基本口算,简单的笔算和一些简单估算,尤其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和表内乘除法计算,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级老师的计算教学能力。在此,本人谈谈我们低年级组教学的一些策略与大家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约束力差、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在数学课堂上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也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数学课充满了生趣。我们低年级组老师们的实践,我们一致认为故事、游戏、动画、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低年级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原版本,灵活设计(或改编)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年级下册“加减混合”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中“上车下车”的问题。如此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切切实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增强计算的兴趣。

教学一年级钟表以后,让学生设计自己星期天一天的休息时间,从起床、睡觉、到学习、玩耍等几个方面,从而巩固已学的知识,又能学会简单的计算,更能合理的安排时间。

2、创设操作性情境

“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例如:算“17 –6”,学生先摆一捆7根,然后从7根里拿走6根,这样,为学生理解记忆算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也为学生正确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创设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调节他们的精神,唤起学习兴趣,使他们左右脑部处于兴奋的同步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这样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在教一年级较大数组成时设计小猫钓鱼,猫妈妈钓了8条鱼,准备放在两个篓子里,想一想猫妈妈怎样分。首先让每个小朋友做猫妈妈,用已经准备好的8条鱼形的纸片分。让学生到黑板前戴小猫的头饰扮演猫妈妈,把8条鱼插在两个篓子里,看谁分的种类多。在学生刚学加减法时利用扑克牌为道具,从中抽取一张让学生用手中的牌利用加减得出规定的数字。这样使题目既具有培养学生智力的作用,又富有学生活动情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智力得到发展。把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寓于愉快的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是学得既扎实又灵活。

4、创设开放性探索性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探索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如二年级学了进位加后出现:

1 8

+8 1 你能像左边那样写出两个数相加,得数是99的竖式吗?

9 9,

像这样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重视算理、算法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要使低年级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新大纲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教学规律。”要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首先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儿童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

1、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小学生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知识还很难理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在教学30+2和2+30时,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算这样的题,30+2的算法从孩子的口中脱口而出:(1)从30往后数两个数:31、32就行了;(2)把0和2加起来等于2,3写在前面,那就是32。为了让学生不是单纯地机械计算,我问道:“为什么要把0和2相加,而不是3和2相加呢?”果然,很多孩子懵住了,个别学生支支吾吾地说:“那不是变成50了吗?”有的学生听了还是一脸茫然。为了学生能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我利用计数器拨一拨,让学生直观的看到30表示的3个十在哪个位置,2表示的2个一加在哪个位置上,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既然3在十位上,它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那么其实30+2其实就是“三个十和二个一合起来是三十二”。学生明白这个的道理后,又进一步问:2+30=32,一个2在前一个2在后,结果却都写在个位上,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让学生有了思考,也可以让他们加深了解2是表示2个一要写在个位上,和它在算式中的前后位置没有关系。

2、在操作中揭示算理,探索感悟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