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泥石流勘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泥石流勘察

5.1 勘察准备工作

5.1.1 泥石流勘查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当地形、区域地质、水文、气象、地震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2)泥石流沟所在流域或地区的泥石流活动历时和当前的泥石流情况,泥石流观测站观测资料,泥石流灾害调查报告。

(3)泥石流工程范围内既有工程资料,有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资料。

(4)流域地形图及泥石流沟近期的航空、卫星照片。

5.1.2 应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航空相片进行初步的不良地质区域圈划,进行考察线路的拟定,制定勘查工作计划。

5.1.3 泥石流沟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沟谷分水岭至泥石流扇形地的全流域,及受危害或间接受危害的地区,如由于泥石流堵河而被淹没的地区。

5.1.4 泥石流沟的地貌形态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流域几何形态:流域面积、流域性状、相对高差、支沟发育情况。

(2)山坡形态:山坡剖面特征、平均坡度和坡长、切割程度。

(3)沟槽形态:沟长、沟槽坡降、纵剖面形态,横断面形态,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形态和特征。

(4)冲积扇:形状、长度、面积、纵坡、发育历史、变迁和

利用情况。

(5)植被情况:植被类型及覆盖率。

(6)泥石流沟汇入的河流:汇入处以上的汇水面积,洪水情况和洪峰流量,含沙量,最高洪水位、河流宽度、断面形态(包括河漫滩、阶地)、河床土(岩)质和河岸土(岩)质。

5.1.5泥石流沟的地质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泥石流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特征,断裂、节理发育情况。

(2)流域内的地层、岩性及接触情况,有无软弱岩结构面,岩石的风化、破碎程度,流域内地表土壤的冲蚀情况。

(3)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岩性、稳定程度、移动岩土体的数量、固体物质补给数量和发生、发展特征。并测绘典型剖面图(1:200~1:500)

(4)沟谷内河床土(岩)质情况,堆积深度、层次结构、颗粒组成,有无粗化层。沟谷沿程漂砾分布、数量、平均粒径、最大粒径及三轴向尺寸,搬运情况。

(5)地下水情况及水文地质特征,与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

(6)泥石流沉积物:沉积区的形态、面积、坡度,典型剖面的描述,沉积颗粒成分、粒径,平均粒径,冲出的最大石块三轴向粒径等。

(7)地震情况及地震烈度。

(8)测绘泥石流环境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2000~1:5000,视流域大小而定。

5.1.6泥石流活动特征应调查以下各项:

(1)泥石流发育史:地质时期泥石流发育情况,泥石流历史传说和机载,近期泥石流发育的频次、规模、冲出物质粒度及数量,泥石流流动过程和入河情况。

(2)灾害史及灾害特征。受灾时间、灾害程度、范围、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间接损失。

(3)泥石流物理力学特征:泥石流类型、重度、粒度、粘度等。一次可能冲出量及年均泥沙冲出量。

5.1.7 泥石流沟的水文、气象特征应调查:

(1)降雨特征:年降雨量,降雨的年内分配,暴雨特征,灾害降雨资料及不同频率和24小时以内各时段的降雨强度,一次降水量及径流参数。对冰雪融化或溃坝洪水形成的泥石流应作相应原因及情况调查。

(2)气候特征:气候、气温、积雪及最大地冻结深度。

(3)流量情况:一般应采用形态调查法,调查到近期最大泥石流流量资料,及其发生频率及降雨资料,调查的形态断面,应选择在沟道顺直、断面一致。泥痕比较清晰及无阻赛、汇流、回流的沟道内。

(4)泥石流沟道冲淤特征,沟道的变迁,对汇入大河的影响等。

5.1.8 流域内人文因素应调查:

(1)工农业生产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居民点和人口的分布,农林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

(2)水土流失现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及对泥石流的影响。

(3)原有防治措施及其效益。

(4)该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

5.2 泥石流勘探及观测

5.2.1 泥石流沟应做一下勘探和试验:

(1)对泥石流沟中的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可用槽探、坑探、物探等较简易手段测定滑动深度及范围,了解泥沙补给情况,必要时进行钻探查明。

(2)测定冲击扇上泥石流冲积物的天然容重、含水量、颗粒级配、固体颗粒容重等,并确定地基承载力、沉陷特征及其湿陷性。

(3)对大中型拦挡工程建筑物的基础,应进行钻探,查明第四季沉积层厚度、基岩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5.2.2 对资料缺少地区和危害严重,情况复杂的泥石流沟,应进行实地观测。对治理后的泥石流沟也可通过观测,以判断治理效果。5.2.3 泥石流的观测项目主要由以下几项,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泥石流运动要素观测:如流向、流速、流量、泥位、流态、冲击力及弯道超高、冲起高度等。

(2)泥石流静力学观测:重度、粒度、粘度、静切力。

(3)流域内的气温、降雨强度和雨量。

(4)泥石流形成过程。

(5)沟道冲淤变化。

(6)各种类型防治工程的效益。

5.2.4 泥石流观测时,可采用以下办法:

(1)雨量观测。

一般在沟口、流域中心及分水岭处各设置一个雨量计。在流域面积大时,应考虑随地形高度增加而造成雨量及强度梯度变化的因素,适当增加雨量点。雨量计应以遥测自记型为主,以求的个时段的降雨强度。

(2)运动要素观测。

①断面布设。

泥石流观测断面应选择在沟谷下游的主沟段,选择沟道顺直,沟岸稳定,纵坡平顺的地段,一般设置2~3个观测点,断面间距一般在20~60m,应根据沟道条件确定,在沟道内泥石流流动为波状时,其间距应不大于波间距的2陪。

②泥位观测:可采用矮桩式水位尺、大刻度镶嵌式水位尺、阶梯状水位尺、悬锤法、护壁网格线法、超声水位计等法。

③流速观测可采用浮标法、线传感法、转筒式测速仪、电磁波流速仪、雷达测速仪。

④流态观测可采用目视描述和照相、电视摄像相配合的方法。

⑤冲击力测定可采用振动式、电感式或应变式压力盒、加速度传感器或压痕式压力计等方法。

⑥重度及颗粒成分观测,应在泥石流流动时采取典型样品并进行分析,采样体积根据泥石流颗粒大小、样品数量采用5~15L。

⑦在每次泥石流后,应调查泥石流沟的冲淤情况及淤积数量,为此应对沟道进行纵横断面观测,断面间距根据流域大小,采用20~5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