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遇时,通常密度较大的大洋 板块会俯冲到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消减熔人软流圈。 俯冲作用通常会形成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地貌组合。 环太平洋构造带是俯冲型边界的典型代表。 • 当两块大陆板块相遇时,二者相互挤压,以变形缩 短和岩浆作用为主,并最终“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 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这里是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 起来的地方,所以也叫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 特提斯构造带是碰撞型边界的代表。 • c.转换型边界 • 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表现为转 换断层。转换型边界两侧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与边界平行, 这里没有物质的增生和消减。
•2) 两种大陆边缘 •活动性大陆边缘:地貌上具有海沟以及与海沟 共生的岛弧或山弧,缺失陆隆。 •海沟:位于洋底边缘的一种狭长凹地,水深常 超过6000米。横剖面为不对称的V字形,近洋 侧缓,近陆侧陡。环太平洋四周都有海沟,印 度洋中也有分布,太平洋缺失。 •岛弧:是在海底火山喷发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岛 屿,呈弧状展布,故称岛弧。组成岩石主要是 安山质熔岩及相应成分的侵入岩。
•2.8 区域构造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一、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以坝区为中心 300km范围内的地层、岩性、构造、区域 活动性断裂、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历史活 动性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 •(2)现代活断层的判定。 •(3)地震危害性。 •(4)水库诱发地震。
二、区域构造稳定性分级
• 3)板块的边界类型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 转换型边界。 • a.离散型边界 • 在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区,板块在这里向两侧分 离,以拉张作用为特征,地幔的玄武 •质岩浆从这里上升沿着拉张裂隙侵入或喷出。这些岩 浆冷却之后成为岩石圈板块的一部 •分。所以这里也是岩石圈新生(增生)的地方。 • b.汇聚型边界 • 汇聚型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向运动,形成强烈的挤 压,它以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变质作 •用为特征,相向运动的结果表现为两种形式:俯冲型 边界和碰撞型边界。
•(2)地台是大陆地壳相对稳定地区,多呈不规则外 形,直径可达数千公里,升降运动幅度小、速度慢,褶 皱、断裂活动微弱,岩浆活动少,无区域变质作用。地 台下部为由区域变质岩构成的结晶基底,上层为沉积岩 层形成的盖层。基底与盖层间存在着明显的不整合,说 明地台是从地槽形成褶皱带后,地壳趋于稳定,并经历 过长期剥蚀、夷平和沉积。地槽可转化为地台,如我国 的华南地台和华北地台等。 • 地槽区和地台区都是大范围的地区,是大地构造 的一级划分。它们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至四个等级的小 单位,目前进一步划分的单位名称繁多且不统一。一般 地台区多冠以“台”字,地槽区冠以“地”字,如台背 斜、台向斜、台凹、台凸、地背斜、地向斜等。另外, 在地台区内可以有某个地质时期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 称沉降带或台褶带。在地槽区内也可有相对稳定的地区, 称为中间地块。
•三、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说 •1915年德国人魏格纳正式提出,他是气象学家兼地质 学家。证据: •①大西洋两岸大陆的轮廓非常吻合,可以拼接起来。 •②古生物:二叠纪生活在内陆的爬行类——中龙分别 发现于非洲与南美。 •③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非洲南部二叠系岩层组成的 开普山脉向西延伸部分出现于南美的布宜诺思艾利斯; 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高原在巴西也有。 •④古冰川遗迹(堆积物、冰川痕迹)。 •⑤古气候证据(煤岩沉积)。
•
•本节主要要求掌握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内容 •有关大地构造的地槽地台学说、地质力学 学说及板快构造学说的基本依据,全球板 快构造的划分。
•
5.地质力学学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创立发展 起来的。它是用力学的原理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 规律的一门科学。 • 地质力学的观点认为,地壳的构造运动主要是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由水平运动所引起的。在水平 运动的挤压、拉张作用下,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压、 张、扭结构面等),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力学成因上 的联系(成生联系)。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 力学性质、不同级别和序次,但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 迹所组成的构造带。构造体系有三种大的类型。
2000m深度处大陆板块斜坡的最佳拼合
•2、海底扩张 •洋底从洋脊裂谷带不断地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底在海 沟处潜没,使洋底不断消减。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 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力量 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 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内部就导 致大陆的分裂和大陆的形成。 •1)转换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 的两端发生了变化或转换,表现为以脊轴为界,左右 两侧的地质体整体的作同步的分离运动。
•
4)全球板块划分
板块的年平均运移速率
• 4.地槽地台学说 •从地壳升降运动的强弱出发、按地壳活动性大小在 岩石圈内分出地槽、地台两类不同的构造单元,研究 其发生发展过程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的学说,称为地槽 地台学说,简称槽台说。其基本观点是地壳运动以垂 直升降为主,水平运动是由垂直运动派生的。 •(1)地槽是指地壳上的强烈活动地带,长可达数 百至数千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构造运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升降幅度和速度大,沉积岩层的厚度 可达数千米,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强烈。 地槽区经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后,可形成复杂的褶皱和 断裂构造,因此,也称褶皱带。
•3.板块构造 •1) 定义: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即 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 板块互相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 带。板块的互相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 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构造说就是关于板块互相作 用的理论。 •2)根据:洋脊扩张带――分离板块边界系成生性边缘、 消减作用带――汇聚性板块边界,位于海沟以及转换断 层――平错型板块边界都属于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它们是板块的边界。
•(1)纬向构造体系。我国主要有三条巨型复杂的 纬向构造带:①阴山—天山构造带;②秦岭—昆 仑构造带;③南岭构造带。这些构造带地质历史 发展很长,经过了多次的褶皱和断裂作用。 •(2)经向构造体系。又称为南北向构造体系,是 由走向南北的强烈褶皱挤压带和巨大张裂带组成。 以我国川滇、黔中、贺兰—六盘山等地区的经向 构造带为代表。 •(3)扭动构造体系。是由地壳的某一部分对其相 邻近的部分发生相对扭动而成的。一般规模不大, 只有少数达到大型或巨型规模。构造型式甚多, 主要有如下两种:①多字形构造; ②山字形构 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