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之毫针刺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针灸器具
传统针灸器具 现代针灸仪器
针刺器具 施灸器具 拔罐器具 电针仪 灸疗仪 拔罐仪
《灵枢·官能》:九针之宜, 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 施也。
名称
形
状
用
途
鑱 针 1.6寸,形如箭头,头大末锐,当末 浅刺皮肤泻血,治热在头身和皮肤疾患
端1分处收小
员 针 1.6寸,针身圆柱形,针尖卵圆
按摩体表,治分肉间邪气,不伤肌肉
5. 行针手法
行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针
概
念
狭义 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
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及使针
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运针)。
候气、催气、守气、行气
5. 行针手法
基本手 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手 法
作用于穴位的 行针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 操作手法。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 毫针的构造
1. 毫针的构造
多以含镍铬的不锈钢制作而成,强度高、韧性好、耐 高温、防锈、耐腐蚀,具有导电性。
环柄针(圈柄针) 花柄针(盘龙针) 平柄针 管柄针
1. 毫针的规格
毫针直径规格表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直径(毫米)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作用于穴位的 行针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二)基本手法: (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针刺腧穴 的上下部位轻柔循按的方法。
推动气血 激发经气 促使针后得气
(二)基本手法: (2)弹法:医者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 的方法。
催气 行气 加强针感
(二)基本手法: (3)刮法:医者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 中指或拇指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 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 腹抵住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 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 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 双手进针法: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为爪切进针法。此法适宜于短针的 进针。
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 甲掐切穴位上 刺手:持针将针紧靠左 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病情程度 疾病性质
针灸学
中篇 针灸技术
第五章、针灸技术各论
内容
1 毫针刺法 2 灸法 3 拔罐法 4 特殊针具刺法 5 电针法
6 穴位注射法 7 穴位敷贴法 8 穴位埋线法 9 头针法 10 耳针法
第一节 毫针刺法
目的要求: •熟悉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包括进针法、进针的角 度和深度、行针手法、针刺补泻; •熟悉得气的意义,了解候气、催气、行气等操作方 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四)影响得气的因素:
患者
患者功能状态
医者 环境
取穴的准确性 针刺的角度、深度 行针的手法 医者“治神”
7. 毫针补泻手法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
补法:凡是能够使机体 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泻法:凡是能够使机体 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二)针刺补泻的原则:
⚫ 针管进针法:利用针管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 针器进针者。
押手: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 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针管内, 放在穴位皮肤上,押手持针管 刺手:食指叩打或用中指弹击针尾, 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 掉,再将针刺入穴内
进针法
鍉 针 3.5寸,针头如黍栗壮,圆而微尖
按压经脉,治病在脉,气少当补者,不
得深入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锋 针 1.6寸,针身圆柱形,针尖锐利,三 泻血,治痈肿、热病,泻除毒热之邪
面有锋棱
铍 针 4寸,宽2.5分,形如剑,锋利
割治,治痈疡外证,切开排浓
员利针 1.6寸,圆而且锐,针头微大
深刺,治育种痹证,调和阴阳
毫 针 3.6寸,针细如毫毛,针尖如蚊虻喙 刺入留针,治寒热痹痛,可补益精气
激发经气 加强针感的传导和扩散
(二)基本手法: (4)摇法: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直立针身而摇:加强得气感应; 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传导。
加强针感 促使针感的传导和扩散
(二)基本手法:
(5)飞法:医者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 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90次/分 >0.5厘米 >90次/分
艾炷大小
艾灸治疗量的 形成要素
壮数多少 灸火强弱 施灸时间长短
• 基本因素:
– 温度、 – 空间、 – 时间。
第四节 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施术前的消毒
针具器械 医者的双手 患者施术部位 治疗室
刺灸法的宜忌
施术部位的宜忌 患者状态的宜忌 病情性质的宜忌
避开重要脏器 避开重要组织器官 避开某些特殊部位 体质状态 机能状态
开使之绷紧 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天枢穴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宜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特别是面 部腧穴的进针。
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 的皮肤捏起 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 刺入
印堂穴、阳白穴进针;后溪穴进针
(5)弹针速刺法:此法适宜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押手:拇、食指末节指腹捏一无菌干棉球握住针身下 段,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位 刺手:食指或中指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入
刺激量较大
催气 行气 增强针感
(二)基本手法: (6)震颤法:医者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 、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催气 增强针感
刺激量较温和
5. 行针手法
基本手 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手 法
作用于穴位的 行针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6. 得气
(一)得气的概念: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
4.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持针法(刺手):操作毫针保持端直坚挺的方法。 两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两手持针法
单手进针法
临床上常用的 进针方法
双手进针法
针管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弹针速刺法
⚫ 单手进针法:仅运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多 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尤适用于双手同时进针。
(1)捻转补泻
《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 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毫针长度规格表
寸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5
长度(毫米) 13 25 40 50 60 75 90 100 125
尺寸: Φ0.25 X(13mm - 75mm) Φ0.30 X(13mm - 75mm) Φ0.35 X(13mm - 75mm) Φ0.40 X(13mm - 75mm)
对准针尾弹击
叩打或弹击针尾
将腧穴部位的 皮肤浅薄的地
皮肤提起
方
捏棉球留出针 尖2-3分,对准
穴位
持针管
短针
不痛,适用于 儿童和惧针者
⚫ 进针要诀:稳、准、轻、快 稳:持针稳固,有较强的控针的能力。 准:进针准确,透皮入穴,一针中的,不偏不倚。 轻:进针手法轻灵巧妙,得心应手。 快:进针透皮过程快疾,以减少进针疼痛。
进针顺利,减少痛苦
速刺?缓刺?
(二)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顺经为补 逆经为泻
⚫ 针刺的方向
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
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针向病所、气至病所
⚫ 针刺的角度
针身与皮肤表面的夹角
直刺 斜刺
平刺(横刺、沿皮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处 重要器官
平刺(横刺、沿皮刺))
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 (二)得气的标志: 患者(自觉) 酸/麻/胀/重 (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 医者(他觉) 手下沉紧/涩滞/针体颤动
《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 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三)得气的意义: (1)得气与否影响疗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2)得气与否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 《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3)得气是实施补泻手法的前提基础
绝大多数腧穴均适用,尤适合初学者
(2)夹持进针法:此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
押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 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 出针尖 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 双手配合:当针尖贴近皮 肤时,将针刺入皮下
环跳穴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宜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
4.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
⚫ 刺手:针刺操作时针刺入穴位的手称为刺手。 右手 掌握针具 施行手法
⚫ 押手:辅助进针的手称为押手。 左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取穴多少
针具粗细
针刺深浅
轻刺激,针下感应柔和
手法轻重
中刺激,针下感应明显
重刺激,针下感应强烈 留针时间长短
捻转角度 捻转频率 提插幅度 提插频率
轻刺激 <90度
<60次/分 <0.3厘米 <60次/分
中刺激 90度-180度 60-90次/分 0.3-0.5厘米 60-90次/分
重刺激 >180度
长 针 7寸,针身细长而锋利
深刺,治深邪远痹,内部深层疾患
大 针 4寸,针尖如梃,针身粗圆
泻水,治水肿、大气不能过于关节者,
后人用作火针,治瘰疬、痈肿
第二节 常用针灸体位
常用针灸体位
4分55秒
卧位
坐位 立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活动针法
第二节 常用针灸治疗量
针刺治疗量的 形成要素
反复纵向垂直运动 幅度(3-5分) 频率60次/分左右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 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平面运动 捻转角度180°-360° 不能单向捻针
不涉及补泻,每次用力大小、方向、频率、快慢 均匀一致。
5. 行针手法
基本手 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手 法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特殊穴位:天突
◆ 透穴刺法:一种将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有机结合,从一个
穴位刺向另一个穴位的特殊针刺方法。
《玉龙歌》 偏正头风最难医, 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 一针两穴世间稀。
直透 斜透 横透
阳陵泉透阴陵泉 条口透承山 地仓透颊车
本经穴透刺
丝竹空透率谷
特点:针刺少,而 刺激穴位多。
刺手
押手
特点
单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拇食指持针,中 指充当押手
紧靠押手指甲面 进针
切按腧穴皮肤
短针,双手同 时进针
短针,提高痛 阈
夹持进针法
向下捻动针柄
持棉球固定针 尖
长针
双手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持针从押手间刺 入
将腧穴局部的 皮肤松弛的穴
皮肤撑开
位
提捏进针法 弹针速刺法 针管进针法
持针从皮肤上端 刺入
针灸学
中篇 针灸技术
第四章、针灸技术总论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与原则
针灸技术
主要包括针刺技术与灸治技术,概指针灸工具 、手段及其操作运用的方法和技能。
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协调脏腑阴阳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 常用的针灸器具
内
2 常用针灸体位
容
3 常规针灸治疗量
4 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常用针灸器具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 号(0.32-0.38毫米)和长短 为1-3寸(25-75毫米)者最 为常用。
2. 毫针刺法的练习
(一)指力练习 指力与捻转
(二)手法练习 提插、捻转、进针、出针
(三)手感练习
3. 毫针的选择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灵枢·官针》
依据患者的体质; 依据病情变化; 依据腧穴的所在具体部位; 毫针应长于腧穴应至之深度。 ★ 注意:一穴一针
表里经透刺
内关透外关
相邻经穴透刺 风池透风府
⚫ 针刺的深度: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年龄 个人情况
体质
深刺 中青年身强力壮者
形胖体强者
浅刺 年老体弱、气血虚
衰、小儿稚嫩
形瘦体弱者
病情
阴证、久病
阳证、新病
部位
四肢、臀、腹及肌 头面、胸背及皮薄
肉丰厚处的腧穴
肉少处腧穴
时令
秋冬宜刺深
春夏宜刺浅
原则:安全、取得针感。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三)针刺补泻的意义:
针灸所以能治病,就是因其具有调节阴阳相对平衡 的作用。在针刺治疗中,则是通过选穴和补泻手法来 实现的。
阴阳 失衡
阴平 阳秘
(四)常用的补泻手法:
基本补 泻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其他补 泻 疾徐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