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思维与和谐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辩证法思想,就 是“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 东西产生和谐。”中国古代哲学讲“和实 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认 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靠的是“和”而 不是“同”,靠的是“和而不同”,即靠 的是多样性的和谐统一。追求和谐,正是 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因为没有了 矛盾和差异,也就没有了和谐与不和谐问 题。
So:


追求和谐,绝不是回避矛盾,不承认差异 和矛盾,幻想“无矛盾社会”。这是不可 取的。 因此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维”, 它与马克思的“矛盾思维”相对立是不成 立的。
制作人:
会计1007班 • 颜果 • 龙桂平 • 曹映娟
矛盾解释:
• 即社会的不和谐,往往就会引起相应的矛 盾。比如说:财富、权势、力量对比的悬 殊,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成员以势 挟贵对他人的生存境遇漠然视之的时候, 更容易引起社会冲突。因而孔子强调人际 应该以仁心相感,仁的感通恰如各社会要 素的和谐剂。
矛盾思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精彩而深刻的揭示: “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 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 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 一般说来,这就是实际矛盾赖以得到解决的方 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 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 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妥善处理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各利益主 体之间共存、共生、共利的和谐,也需要找到 这种和谐的具体形式。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 维”,它与马克思的“矛盾思维” 相对立
• 孔子 • 马克思
“和谐”一词早在2000多年前就Fra Baidu bibliotek现于古章典籍中, 并一直被应用于社会实践。在《周易· 乾卦· 彖辞》中 载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合,乃利贞。” 汤一介先生认为,这里的太和可以理解为“普遍和谐” 的意思。它包括四个层次:“自然的和谐”、“人与 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 外的和谐”。其中儒家首先强调的是“人自我身心内 外的和谐”。进而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最终达到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与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 和谐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强 调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对立统一学说强调矛
二:
盾的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 一方就不复存在。对立强调斗争,统一强 调和谐。在实践中,往往存在错误的思维 方式,或者片面强调斗争,忽视统一;或 者片面强调统一,忽视斗争,这两种思维 方式必然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和谐思维立 足于更高的层次,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统一。 我国古代珍贵的思想遗产“和而不同”正 是这种和谐思维的精确表达。因此,正确 理解和谐思维,就不能把和谐思维等同于 无矛盾思维。
二者的联系:

和谐思维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和为贵” 的价值观。在目前我国社会大量存在的人民内 部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都是在全国人 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都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过程中的 矛盾。因此,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人民内部矛盾,都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 盾,但却有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有共同利益 的纽带,有共同理想的指引。所以,“和为贵” 应该成为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体价值目 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 离开了人得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 儒家将人伦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来保障的。 和谐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一种方法,而且也 是一种世界观或宇宙图景。特别是在阴阳学说 中,不仅把阴与阳看作是宇宙的终极矛盾,而 且认为阴和阳只有达到和谐才能使宇宙万事万 物蓬勃发展。这种对立的和谐不是机械的,静 止的。古人很聪明的用太极图表达了这种深刻 的哲学思想。


而在社会实践当中,人们会把“和谐”作为
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对抗、斗争乃至发动战 争,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和缓、和解,也 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 事实上,在处理矛盾时一概排斥斗争是不现实 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在矛盾中求得 和顺或和谐,作为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是有 道理的,也是可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