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月 Vol. 2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5

──────────

收稿日期:2004-04-20

作者简介:陆小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湘潭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 56 -

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探究

陆小成,杨英顺

(湘潭大学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吕不韦基于效法天地、借鉴历史的基本认识,提出一整套建国施政的思想主张,体现出新兴封建统治阶级力求君临天下、各得其所、清平盛世的强烈愿望和社会理想,其中主要包括听任天道、无为而为的行政管理思想;八观六验、不分贵贱的人事管理思想;急疾捷先、精兵利器的军事管理思想;不误农时、为农祈求的农业管理思想等。

关键词:吕不韦;管理思想;无为而为;八观六验

中图分类号:C93-09;B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1-0056-03

吕不韦(约公元前290年—前235年)在相位十余年间,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定出一系列内政外交的管理举措和治国方略,基本上改变了秦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对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吕不韦在秦国当政时期,凭借政治上掌握的权力,结识了当时各家学派的人作他的

“宾客”,使其“从著所闻”,

(《史记·吕不韦列传》)写成秦代唯一的一部巨著《吕氏春秋》。该书是中华民族先秦总结期最后一部具有总览性的文体要籍,一部集先秦诸子精英之大成的学术专著,一部被司

马迁誉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史记·吕不韦列传》)东汉高诱称为“大出诸子之右”(《吕氏春秋序》)的自称全书式的宏编巨制,一部欲为大一统封建社会的秦帝国制定“钦天授时立政之典”的管理思想宝典。《吕氏春秋》一书多方面反映吕不韦思想,是以维护新兴商人和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而形成的治国纲领,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为而为的行政管理思想

吕不韦基于效法天地、借鉴历史的基本认识,提出一整套建国施政的思想主张,体现出新兴封建统治阶级力求君临天下、各得其所、清平盛世的强烈愿望和社会理想。作为行政管理者应做到这些方面的要求:(1)听任天道,无为而为。“无为之道曰胜天,义曰利身,君曰勿身。勿身督听,利身平静,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督

听则奸塞不皇。”

(《先己》)。无为之道就是听任天道,无为之义就是利于自身,无为之君就是事非躬亲。行政管理者要作到事非躬亲就必须公正听言,听任天道。这事实上也就是“法天地”思想的具体表现,顺应自然,秉公行政、对人对己一视同仁,做到所谓“身善”、“人善”、“百官已治”、“万民已利”。(2)虚君实臣、集结众智。“君也者,以无当为当,以无得为得者也。当与得不在于君,而在于臣。故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以来

也”。

(《君守》)吕不韦认为君主站在旁观、公正的立场,以对臣下指导、监察、纠偏为职责,而不能陷入具体的种种冗杂的事务,应发挥君主高瞻远瞩、掌握全盘的通观作用,即要求虚君实臣,君主不要随意干预臣下的具体行政事务,以使他们尽职尽能,防止臣下无所适从和自我猜疑。同时,“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吕不韦认为君主要把并非自身智能看成自己智能之延伸,而要积极利用群众智慧,要虚怀若谷、居于清虚、执守素朴,才能调动群体智慧而使行政管理工作臻于完善。貌似无智无能无为,实质上要求从事行政管理者要博采众智、虚心谨慎、群策群力,发挥集体力量,而具有保持自身大智若愚的行政艺术。(3)各尽职守、贤而不奸。吕不韦认

陆小成,杨英顺: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探究

- 57 -

为从政者应确立名份职守,做到各守其职,各尽其责,治理好所管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不得有丝毫

的偏差闪失。“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当染》)。以染丝之喻说明臣僚对国君的感染作用,说明了国之兴亡不只在于君主如何勤政,还在于贤佐怎样,要求臣下作到贤明而不奸愚,要清廉正洁,“洁白清

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

(《离俗》),为人正派,要直而不阿,忠臣之贤不仅是忠于君主个人而已,更重要的是忠于国家、忠于理义、忠于原则。

二、八观六验的人事管理思想

吕不韦认为“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

不危,名无不辱。”

(《求人》)选贤用能实乃治国之根本,关系到国家存亡荣辱、天下得失安危。“主贤世

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谨听》)这指出尚贤与否乃是衡量君主明昏、世道治乱的重要标准。选贤用能是如此重要,因此加强人事管理,得到贤才智者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要求:(1)八观六验以察贤。何以知道人之贤能呢?《论人》中具体指出论人察贤之法,“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者。”(2)不分贵贱以求贤。求贤须要从耳闻目睹、经人推许引荐之中以竭访求。鉴于社会混乱的现实情况,“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

幸于得之矣。”

(《谨听》)因而求贤须不避贵贱,“极卑、极贱、极远、极劳”之人都要访求;须待之以诚,“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与殚智竭力犯危行苦,

志欢乐之”;

(《本味》)须济之以困,“人之穷困,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

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爱士》)须待之以礼,“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谨听》)(3)扬长避短以用贤。选用贤能贵在用其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须扬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不要以小恶掩大德。“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

博而贵取一也。”

(《举难》)要博采人之所长,不拘一格,能责己以严,而待人以宽,切勿求全责备,强

人所难,而要量材以用,任人以专。选用贤能“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

人数矣”。

(《知度》)任人以专则任用贤能要使之全力任命,安心任事,尽展其才。(4)辨察善言以听贤。“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

其环难矣。”

(《听言》)凡人之言辞善不善有它的一定标准,这就是其本意与效果是否于君于国于人有爱利之处。凡能听取善意之见,明察善言与否,则帝王之业就不难成就。听贤还要求纳取直言、肯听忠言、敢听极言。“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

直言。”

(《贵直》)“至忠逆之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至忠》)听取忠言,是智者之所为,作为君主更见其难。所谓极言即言极,为痛切激进言。“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者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

若此则无以存矣。”

(《直谏》)可见吕不韦的八观六验的人事管理思想折射出渊深的用人哲理和管理理念。

三、急疾捷先的军事管理思想 吕不韦认为战争由来久远,“兵所自来者久

矣”,“兵之所来者上矣”,

(《荡兵》)战争起源于人的天性、治理天下的需要和来自人们的反抗等方面的原因,因而战争只有正义与否之分,而无废弃之理,用兵有信义与狡诈之别,反对见利忘义那种卑鄙龌龊之行径,认为“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

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

(《论威》)战争为的是除暴安良、讨伐不义,并以“德”、“义”为基础,从而提出“义兵”说,“义者,百事之始也,

万利之本也”;

(《无义》)“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荡兵》)在具体战略战术方面,则要求:(1)军心统一,军令严明。正义之师“死生荣辱之道一,

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论威》)。吕不韦认为征兵打仗必须军心统一,同时三军统一于“义”的基础上,还必须军令严明无阻。“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论威》)军令如山倒,则无敌于天下,军令的严明无阻就在于它是三军万众的集体意志之体现,“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于此,则必胜于彼矣”。所以历来强大无敌的正义之师,其军令都为军民所重,“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于天下,贵乎天子”。(2)急疾捷先,老谋深算。“凡兵,欲急疾速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