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荣生教授共同备课
王荣生台阶式教学设计理念
![王荣生台阶式教学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c2bb044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1.png)
王荣生台阶式教学设计理念的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王荣生台阶式教学设计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批判性思考,并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2.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方法王荣生台阶式教学设计理念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合作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方法:1.阶段一:导入阶段–创设情境:通过引发兴趣、激发好奇心,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出问题: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2.阶段二:探究阶段–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共同探究一个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查找、整理、分析和评价所需的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互动: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阶段三:展示阶段–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所学知识。
4.阶段四:拓展阶段–拓展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要求:逐步增加难度,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和应用所学知识。
3. 教材选择根据王荣生台阶式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1.问题导向:教材中应包含丰富的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2.探究性质:教材内容应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究知识;3.多样性:教材应包含多样的内容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评价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在探究阶段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评价;2.学习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展示阶段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4.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查找、整理、分析和评价知识方面的能力;5.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老王》教学案例分析
![《老王》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6ba5e6866fb84ae55c8d0a.png)
中学人教版语文《老王》教学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针对《老王》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叙事散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老王》;教学案例;评析引言《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其作者杨降女士以淳朴真挚的语言对老王与“我家"的交往作了细节性的描述。
通过外貌、语言和心理活动三个方面使老王的形象真实而深刻的印在每个读者心中,作者对老王的感情也跃然纸上。
本文针对选取的《老王》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评析,下面以程翔老师《老王》的教学案例为例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期对今后叙事性散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老王》教学目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任课教师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语文教学制定的具体目标,下面我将对选取的《老王》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评析。
程翔老师《老王》教学设计的目标随着他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临时作了调整。
起初程老师计划以新授课的方式展开《老王》一课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为了解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但通过课堂与学生的互动程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基本的内容和生字词,于是把教学目标调整为“深入理解课文".下面就程老师的教学目标作详入的分析.程翔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总结《老王》的中心思想.(二)提出预习中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问题,教师引导,小组间互相作答、补充。
三、情感与价值观唤起学生的怜悯心和爱心,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学会换位思考、体贴他人,以爱心回馈爱心。
以上是程翔老师就《老王》一课的最终教学目标,其知识与技能的设定,显然这是通过对学情了解后调整后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老王》一文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有一种感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总结《老王》的中心思想,升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学生对预习中未能解决问题的提出,进一步掌握各层次学生的学情,有利于下一步授课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精品课程建设汇报(王荣生)
![精品课程建设汇报(王荣生)](https://img.taocdn.com/s3/m/0c93cefe647d27284b7351f4.png)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单元
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材料概览 关键知识学习 问题研讨 课例研究 名师讲堂 单元作业 模块测试 课外延伸学习任务 本单元课程资源包
一、适应在线学习组织课程
围绕知识点 组织课程资源
根据知识点 分别录制教学录像
第一单元 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八单元 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
(3课时)
第4节 学习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匹配 一、与反思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 二、与形成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 三、与技巧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 第5节 于永正口语交际课例研习 一、学习任务单 二、《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 三、《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
第1节 小学口语交际的目标与内容 一、口语交际的学段课程目标 二、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含量 第2节 口语交际情境的分类 一、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 二、组织中的口语交际 三、特殊场合中的口语交际 第3节 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 一、反思性的课程内容 二、形成性的课程内容 三、技巧性的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师团队
王荣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丁炜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李海林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吴忠豪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于龙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高晶
博士
薛法根 特级教师
岳乃红 特级教师
陆曙毅 高级工程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框架
00:06:54 第3节2.2 语文课程的独特价值 00:04:54 第3节2.3 社会通道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00:12:58 第3节3.1 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
韩兴娥老师解读“课内海量阅读”三
![韩兴娥老师解读“课内海量阅读”三](https://img.taocdn.com/s3/m/8ffa44f155270722182ef7e3.png)
语文教学至简为上人生法则从简如流1.家常课随意听周三下午新华社记者到我班听课,上午第二节课下通知时我正为一件私事烦恼着,下午第一节听,三、四节是我的课,没有一点时间准备。
我惯用的听录音、朗读、简单理解的形式似乎过于简单了,于是打算准备一个简单课件。
午饭后备课,困意袭来,睡了一觉后已近2点,素英校长告诉我潘院长已来了。
我急匆匆地把于新宇老师暑假时准备的“一字组多词”设成大号字,搬着笔记本电脑进了教室。
等待的时候觉得我的备课还是太简单,又找出家长们写的“学以致用”小故事设成大号字。
市区两级教研室的领导带着两位记者走进七班教室,学习了两篇课文之后,认读屏幕上的词,面对这些第一次见面的生词,有着认读2100生字基础的弟子们竟然不费吹灰之力,个个顶呱呱。
最后学习“学以致用”小故事。
课后记者问我精读的课文怎么教,我说这就是精读。
二年级的小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理解不了的课文是还没到理解的时候,比如第六单元那些关于朱德、大禹、孔繁森的文章,要理解的深刻肯定是很费劲的,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现在不必“一步到位”。
这样的“歪理邪说”源于女儿小的时候读成语的教训。
成语故事一般来自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小孩子理解童话、寓言故事很容易,但理解那些历史故事难度很大。
这也难怪,几岁的小孩子头脑中怎么会有“几千年前、几百年前”这样的时空概念?然而当时我想不明白,为什么给她讲了那么多遍,她还是搞不懂?现在想来不是孩子笨,而是大人糊涂!好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强求我的学生“深刻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6号送女儿参加军训,进校门时遇到初中部的李宏伟校长,宏伟邀我到她办公室。
她谈起3号那节课说:“你的课实在太简单了,但学生的表现很出色!孩子们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童真童趣童言稚语太可爱了。
”“你认为这节课简单吗?这是开学后我第一次提着电脑进教室,平日的课比这还简单。
再读《老王》 改说“素养” ——《老王》教学设计探究
![再读《老王》 改说“素养” ——《老王》教学设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1742a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b.png)
生的内心激不起很多涟漪。文本中明明字里行间潜藏着那么
多“动人”笔触,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感动。笔者以为,关键问题
在于,学生没有走进“人”的内心世界。这个人当然是“老王”,
更是作者杨绛。学生未曾读到老王文本背后的深层底蕴,只见
冰山一角,却不知其下根之沃硕。
怍”。只有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不安,才是触及内心,才是作
者不敢说的不安。
进一步探究原文: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
现代汉语对“愧怍”的解析: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
而感到不安。倘若说作者自觉得是个幸运的人,那老王又“犯
下”何种错误,以至自责悔恨呢?也许是身体健康的幸运比较
身体缺陷的老王,显而易见,我们是幸运的;也可能是我这个
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很低,身体残疾,靠拉车为生,经济拮据,
无亲无故,孤独但精神纯洁的人。
在这个环节中,为增加学生对老王形象的理解,笔者特意
设计场景续描活动——描写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时的动作,以及
杨绛收了礼物之后,老王的心理感受。
通过学生活动,老师进一步引导:老王送出鸡蛋时的表情
动作,倘若着更多的笔墨,也许会颤颤巍巍,伸着双手,双手毕
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关键词:老王;幸运与不幸;愧怍与自省;素养
杨绛先生的《老王》,收入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
作为经典篇目、名家作品,向来是人们称道的一篇佳作。对文
本内涵、人物形象的解读也是读者们喜欢深入研究的话题。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构思的重点,传统地都偏向讲老王形
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而
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
![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357e4015f78a6529647d53a6.png)
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福州教育研究院何捷受徐冬梅女士邀请,到南京参加2017年亲近母语教育论坛。
其间,有幸聆听了王荣生教授和徐冬梅女士的互动访谈。
王教授谈起了他的观课评课很独到的见解:怎么评价一节课的呢?一般而言,好的课,绝不是什么都教的。
好的课,教师会找准一个教学点,把这个点教“透”,在这个点上,让学生学“会”。
访谈结束,我陪着王教授先来到休息室,趁着大家还没到的间隙时间,我向王教授提问:“王老师,您的观课评课简约方法很形象,但我并未领悟透彻,能否和我再说说。
”真的,没想到王教授很细心地给我解答。
很庆幸,我遇到的都是这样有修养,有包容心的学者。
他说:“小何,你看,无效的课堂有两个特征。
第一,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
一篇课文能讲的东西特别多,而老师往往从头讲到尾,什么都扯进来讲。
遇到一个知识点就讲一个知识点,看上去很用心,实际上零零散散的,教得破碎。
这样教,学生是没有真正学到知识的。
语文课堂,终归是要教些知识的。
第二,课堂看上去很民主,你讲几句,他讲几句,大家讲几句,老师再讲几句。
信息在师生间游走,丰富却不深刻。
”两个标准,真的很形象,时下我们看到的课堂,好多都呈现这样的“象”,因为老师的心中没有“数”,执教缺乏的就是“理”。
《易经》的三个关键词——“像”“数”“理”,用来衡量课堂,检测教学,真的管用。
王老师还举例说,他曾经在课后紧跟着到老师的办公室去问他:刚才那个小朋友说些什么?老师已经不记得了。
试想,才刚刚下课,连老师都不记得了,那学生又记得什么呢?好课,是要找准“教学点”的,是要“宁凿一口井,不挖十条沟”的。
问题来了,如何确证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呢?文学解读是见仁见智的,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或者说是方法呢?这个问题,是讲座中大家没有提及,也是解开“观课评课简约方法”的核心。
王教授给了我实用的“三维定位”法。
一篇课文,总有学生读得懂的地方,也总有学生读不懂,需要教的地方。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https://img.taocdn.com/s3/m/6ce6d2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9.png)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是每位教师亟需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王荣生先生在阅读教学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介绍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以王荣生先生的观点为主线,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注重目标设定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王荣生先生强调,教师需要明确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达到何种程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学生是否能够获取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等等。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文本王荣生先生认为,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教材和文本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简练清晰的文章。
同时,还可以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科知识,在教材选择上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三、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王荣生先生主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提问、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填空、配对、判断等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阅读策略是有效阅读的关键,王荣生先生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种阅读策略。
例如,预览、速读、精读、主题词汇归纳等,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解释、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策略。
五、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王荣生先生认为,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验、阅读报告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六、鼓励学生持续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王荣生先生鼓励教师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好书、组织阅读俱乐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使阅读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决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决](https://img.taocdn.com/s3/m/ebb1e55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8.png)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决阅读是学习的基石,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王荣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阅读教学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决,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一、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和需求王荣生的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要决是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需求。
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需求都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如阅读测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交流等。
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教学计划。
二、设置明确的阅读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设立明确的阅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例如提高词汇量、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等。
此外,阅读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评估学习的进展。
三、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在王荣生的阅读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材料的难易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等因素需要被考虑。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包括故事书、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四、注重阅读策略的教授阅读策略的教授是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阅读策略包括预测、推测、概括和找主题等技巧。
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这些技巧,并引导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
通过教授阅读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
五、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在王荣生的阅读教学设计中,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活动,如小组合作阅读、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讨论、辩论和分享活动,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
六、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王荣生强调了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国培)PPT课件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国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8a007487c24028915fc35b.png)
39
.
课例讨论十五堂议论文40 Nhomakorabea.
课例讨论
《七根火柴》
41
.
(二)研判学生自主阅读的状况 选择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42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备课备两头
终点:教学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43
.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能自主 理解、感受的
学生理解、感受 有困难和问题处
44
1. 散文阅读,必需联系作者的背景。 2. 从反复出现的同类语句中,感受作者的人生经验。 3.分析议论语句的重心,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语句的具体 涵义。 4.文艺性标题(尤其是用了修辞格)往往有特殊意味。
29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教学目标 学生应理解感受课文的关键点
教学内容
能理解感受关键点 需要学习的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
——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环节的组 织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组织
10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义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665bef0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5.png)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义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的教学方案。
而阅读教学设计则是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阅读水平。
本文将介绍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义,以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
一、阅读教学设计的目标阅读教学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 提高阅读速度:通过设计阅读任务,锻炼学生快速理解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采用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能力。
3. 培养阅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意图。
4. 拓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课堂中的词汇和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1. 教材选取: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英语水平,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例如短篇故事、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2. 预习指导:提供合适的预习指导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任务设计: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等。
4. 阅读技巧讲解: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技巧,如扫读、略读、详读等,帮助他们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 词汇和语言教学:在阅读过程中,重点教授一些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阅读、讨论和解答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 案例分析教学法: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材料,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 视听资料辅助教学:利用图片、短视频等视听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
4. 讲解示范法: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
9“共同备课”如何进行
![9“共同备课”如何进行](https://img.taocdn.com/s3/m/8ceb890b0066f5335a812152.png)
专题三:“共同备课”如何进行?教学要求本专题需要掌握的能力点如下:共同备课能力点解释:通过共同备课实践学习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共同备课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
参见“共同备课”知识点解释。
微讲座1 共同备课交流的导言今天第四单元讲了小学中高段阅读教材研读,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这篇课文教什么,教什么才是合适的,我们讲课堂教学,如果讲复杂,有很多因素,教师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很复杂。
但是如果讲简单,讲要点,其实所有的教学论讲的就2个要点。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1.合宜的教学内容就是你的教学内容要正确,要对头,要学生学了有用,要学生能学会。
我们讲的这篇课文教什么呢,其实讲的就是这个要点。
2.有效的教学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来组织,怎么样把它组织成为一个教学的环节,怎么样把它组织成为一个教学的活动,我们叫有效的教学组织。
而这两个要点之间最重要的是第一个要点,今天讨论时会涉及到这方面,你的教学环节怎么来组织,根据什么呢?根据内容。
你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组织变化根据什么呢?根据目标和内容。
所以归根结底,尤其对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合宜的教学内容。
从阅读教学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怎么来做呢?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备课的模板。
备课备两头终点:学习目标语文经验人生经验语文经验人生经验起点:学情估量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
这是第二个模板:教学环节的组织内容落点3学习方式内容落点2学习方式内容落点1学习方式教学环节的组织,呈阶梯状,教学环节的组织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这个环节的内容落点在哪里,第二个要点是学习方式,这个环节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什么,而我们的研究已经知道了,学习方式其实不是根据大的环节,而是根据小的步骤,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求大家写出来步骤1、步骤2、步骤3,比如说第一个步骤: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个步骤学生来谈论他们阅读课文的感受,这样他的学习方式是根据他的学习的步骤来的。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72974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1.png)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
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
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便条变成了诗歌。
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诗歌来读。
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91cf53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d.png)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凤冈一小:孙锡辉前段时间,课题组的同事们推荐了一本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在刚听到题目时,还以为此书就是简单的评课议课技能介绍,但刚读了几页内心对此书的看法便有了改变,原来不但有技能的介绍,更有作者对语文课程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有他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独到见解,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结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将作者的思想全部吸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没有作者那么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语文的诸多思考,下面我只将自己认同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是思路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观课评教要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学”。
平常我们去评价一节课或者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学生需要怎么学,需要学什么,而是更多的去思考我要怎么教。
“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方法”,这个我们都理解。
“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知识点的梳理,而是你为了达到你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的一步一步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去观课评教,他说:“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极为有限。
相反,如果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些,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
”因此,今后我在进行备课构思的时候就需要将重心进行转移,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学生么,需要什么方式方法去进行学习。
我想如果能真正做到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当然这也是作者从教学内容入手观课评教观点的核心体现。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王老师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分为了三个层面:最低标准、较低标准和较高标准。
用王荣生教授的方式听评课 稚者无疆
![用王荣生教授的方式听评课 稚者无疆](https://img.taocdn.com/s3/m/5caa862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7.png)
用王荣生教授的方式听评课稚者无疆用王荣生教授的方式听评课--稚者无疆用王荣生教授的方式听评课――2021年郑州市语文优质课决赛“课例研究”(重编、修订“妄评”,“妄评”严肃版)目录写下在前面:毁坏语文者,唯我们自己第一节:语文课堂里的“推土机”――《氓》课例研究第二节:教导无休止的“念出感情”――《短歌行》课例研究第三节:“多讲”背后的心理自卑――《归园田居》课例研究第四节:吊人胃口的技术创新大餐――《蜀道难》课例研究第五节:调儿起至太高难驾驭――《琵瑟行》课例研究第六节:清清爽爽见到真淳――《盼海潮》课例研究第七节:最存有颠覆性的课堂教学――《雨霖铃》课例研究第八节:一节教学内容“乱伦”的语文课――《念奴娇》课例研究第九节:习题化的诗词教学――《登建康赏心亭》课例研究第十节:那份偏执很可怕――《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例研究第十一节:婉约怡人与旋律优美凄恻的协奏――《声声慢》课例研究后话:唯有学习才能进步正文写在前面:毁语文者,唯我们自己……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到王荣生教授评课》论著中更明确提出必须展开“课例研究”,并建议:“对教案与课例展开研究,关键就是搞学理的阐述,必须在盖住教师个人因素之后阐明出来一堂课的何以不好何以不好;这样社会各界教师就可以从中有所自学,有所先进经验,优秀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就可以转变为语文教学的公共财富。
而搞学理的阐述,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关照,可能将必须比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着眼更存有做为”。
依此思想,下面对11节参赛课,尝试着用王荣生教授的教育理念,以王荣生教授倡导的课例研究的方式,从学理上进行一些粗浅的研讨。
语文课堂里的“推土机”第一节,《诗经氓》。
总体这文言较为纷乱,教师变得稀奇古怪自学目标,思维不明,变得准备工作不充份,复习经验不足,新课改的理念更没彰显。
球手基本上不晓得这文言到底该谈什么,她不明白教导什么,但她“就是这么教导”了,像是推土机一样,把东西一个劲地“发推”完了,这便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专题讲座----教材研读是备课的重中之重
![专题讲座----教材研读是备课的重中之重](https://img.taocdn.com/s3/m/9ff2ee1b5f0e7cd1842536ea.png)
专题讲座教材研读是语文备课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成因复杂,忽视教材研读是一个主要问题,其中浅读文本、随意接受现成结论或对学段课标心中无底等,都是造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选择失当的问题根源。
《教材研读是语文备课的重中之重》专题,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陌生化阅读”、“文本细读”和北师大王荣生教授、吴忠豪教授有关的语文教学等相关理念、主张,配合大量一线课堂教学实例,与教师探讨教材研读对语文备课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提供了鲜明教学主张与众多珍贵课例。
什么是研读?研字从石,本义指细磨,碾为粉末。
研读这里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
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
唐朝虞世南有一首《咏蝉》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
一、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
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翔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一)教材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亲历亲为,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语文教师又不是一般的读者,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
有一种阅读叫“好读书不求甚解”,语文教师的阅读则不能这样随意,浅尝辄止。
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
教材研读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篇目,其实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教材研读方法。
教材研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
[ 课例 1]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螳螂捕蝉》(“十一五”期间我主持的一个国家级课题课)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王荣生的讲座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的观后感
![王荣生的讲座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a63b8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b.png)
王荣生的讲座: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观后感哎呀,刚听完王荣生的讲座,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浓浓的咖啡,精神一振!他讲的那四个要点,真是让我对课文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让我来好好说说这四个要点,还有我的感受。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他说,老师得先自己把课文读透,理解作者的意图,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魅力。
这让我想到,以前我备课时,总是匆匆忙忙,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现在想想,这就像是做菜没放盐,味道怎么能好呢?以后我得花时间好好品读课文,让自己先被感动,再去感动学生。
第二个要点是“学生立场”。
王老师提醒我们,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上课,总觉得自己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一脸茫然。
原来,是我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以后我得多问问他们的想法,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第三个要点是“教学目标”。
王老师说,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具体。
这让我意识到,我以前上课,目标总是模模糊糊的,学生自然也不清楚要学什么。
以后我得明确告诉他们,这节课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方向。
最后一个要点是“教学活动”。
王老师强调,教学活动要多样化,要有趣。
这让我想到,我以前的课堂,总是一成不变,学生都听得打瞌睡了。
以后我得多想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总的来说,王荣生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这四个要点,就像是教学设计的四根支柱,缺一不可。
我以后要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好的教学设计,能让课文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
我也要努力成为这样的老师,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力。
“台阶式备课模板”中“起点”和“终点”的制定策略
![“台阶式备课模板”中“起点”和“终点”的制定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42340e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7a.png)
“台阶式备课模板”中“起点”和“终点”的制定策略摘要:“台阶式备课模板”是上海师范大学国培团队在王荣生教授主持下研发及使用的备课工具。
这一模板能很好地体现教学设计的层次性,条理性。
其中“起点”和“终点”的制定是首要的任务,也决定了备课要的目标、方向和定位。
本文将从“台阶式备课模板”的“起点”和“终点”的制定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台阶式备课模板起点终点一、“台阶式备课模板”概述“台阶式备课模板”是上海师范大学国培团队在王荣生教授主持下研发及使用的备课工具。
2012年9月,在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 免费师范生语文学科培训项目中,王荣生教授首次使用台阶式备课模板对学员们进行设计实践操作的指导。
2014年,这一备课模板被尝试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王荣生教授和李重博士都用台阶式备课模板对学员进行实践指导。
虽然这一模板没有在理论和策略上进行详细地论述,但它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这一模板能很好地体现教学设计的层次性,条理性。
其基本框架如图所示:二、“台阶式备课模板”中的“起点”和“终点”“台阶式备课模板”的“起点”环节即学情分析。
即对照本课教学的目标项分析学生的前认知或需求,可以是基于年段课标的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现有的能力水平等等,或者是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已具备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是哪些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达成的等内容。
“台阶式备课模板”的“终点”环节即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基于教材和学生实际而确定的教学内容。
它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教学的主攻方向,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做到依标扣本、结合学情,同时努力做到整合、恰当、具体、可测,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
“台阶式备课模板”的“起点”和“终点”的关系:“台阶式备课模板”各板块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互为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王荣生教授共同备课——《藤野先生》共同备课纪实培训得多了,也不禁感慨培训也无非就是这样。
而这次,与王教授共同备课如同冬天的旭日,在这阴阴的天气里,温暖我们组里每位老师的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让我们回到与王荣生教授共同研讨《藤野先生》的现场。
首先王教授给我们每位培训教师讲了教学设计的模板:在学情估量的起点上,通过二级或三级台阶达到终点目标。
在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学生哪里能读懂,哪里读不懂,什么地方可以教,什么地方不用教。
瓯潮谢茜。
其中,学术组长起引领带头作用。
行政组长有指挥作用。
而与王教授同组,大伙儿不免都有几许的紧张。
紧张归紧张,我们的讨论还是开始了。
首先,王教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教《藤野先生》?”请大家轮着讲。
我们思考了一会儿,学术组长侯小芬老师就讲了她的教学思路:1.人物形象的分析;2.把握情感。
而我的思路就是先整体把握情感再进行人物分析。
李瓯潮老师也开始述说他的想法就是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师生情,爱国情),再就是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最后是怎样分析这样的情感(从环境,为人,思想)着手。
王教授只是静静的倾听着,没有做任何的言论,只是让我们一个一个接着讲自己的思路,后面四、五位老师的思路与前三位的老师的想法大同小异:分别说是从难忘的事和藤野先生的伟大入手。
当轮到谷海霞老师讲教法时,我隐约的看到她满怀自信心的说:“题目是《藤野先生》,写人的么,我肯定从藤野先生入手,再讲述其中他与鲁迅的情感”。
这时,倾听了许久的王教授终于按捺不住了。
立马就说:“这位老师就直接说是从人物入手,好,我们再总结下刚才大家关于《藤野先生》的发言共同点。
王教授列出了两点:1.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2.分析藤野先生的品质。
我暗暗的发现大伙儿当时的心情欣悦的,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教,肯定是教对了。
正当我暗自兴奋的时候,王教授就说大家都教错了!哗然间,我们的头好像被重重的打了一棒,怎么可能,我们以前都是这么教的,霎时,一团谜团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
揭开谜团让我们佩服的是王教授那剖析文本独道的见解!他把我们先前的自认为是成熟其实是不成熟的理论一个个推翻。
比方说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情感,经过王教授指引我们一段一段寻找他们的情感时,我们发现,真的,只有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比如15段的不安和感激,又比如16段的逆反情感,还有28段的信任之情和37段的“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的感激之情。
在这里王教授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说是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呢?”我们大伙儿相视而笑轻松的回答说:“因为有些老师,鲁迅没有把他当老师”,由此,我们的讨论也开始变的轻松而愉悦起来了。
接着我们开始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殊情感,王教授就让我们找,有找到说是给鲁迅修改讲义这一事件。
一找出来王教授就反问我们难道他没有给其他同学修改讲义么?我们就回答:“不清楚,有可能对其他学生也是这样。
”所以特殊情感之一被王教授推翻了。
但我们依旧不肯罢休,我们每个人都致力的去找。
我很兴奋的找到一处就是文章的32段,紧接着其他组员也一起把一个句子“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读了出来,赞许的说对,这句应该有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情感吧!王教授又有话说:“这是鲁迅想的还是藤野先生他自己这么做的?”结果,大家看来看去,思考来思考去,发现这也仅仅是鲁迅他自己单方面的猜测。
所以我们至始至终都找不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别情感。
我们从文本中发现鲁迅的情感是单向的、心里的、精神上的。
再续精彩开始有老师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王教授就发问了他伟大在哪里?有老师说他帮鲁迅修改讲义的严谨治学,他周六帮鲁迅讲学的负责,他关爱学生等等,我们又开始打磨经过一段段的探究最后我们总结,其实,藤野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老师,就是普通的老师和学生交往。
那时候我们推论:藤野先生唯独对鲁迅这么好!王教授就开始质疑我们,难道你能找到藤野先生对其他学生不好的句子么?我们说找不到!因为文本里面根本没有提到其他的同学,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对其他的同学好还是不好!于是王教授就说:“教学要基于文本,勿猜测和推论。
” 豁然间,我们个个都哑口无言,但心里满是敬佩啊!豁然开朗最后,王教授对我们说:“我们研讨文本要看一处延伸出来:a要先看文本;b教的东西是什么;c要先有结论再有思路。
这是解读文本的方式。
当然,我们的重头戏也随之而来,这篇文章我们到底得教什么?经王教授的引导说文章需从体式入手,而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王教授就让我们说《朝花夕拾》里面有哪些文章。
有老师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猫·狗·鼠》《范爱农》等等,其实好多篇我们还回想不出来。
后来王教授一一向我们讲述,这会儿我们才豁然开朗。
原来这是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比如先开始到东京,看到的一些现象,发出这样的感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王教授就让我们评析那里的留学生,李瓯潮老师就很快的回答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王教授笑道:“你哪里看出?”他就回答道因为他们在跳舞!王教授继续问:“他们是什么时候跳的”我们集体迅速的答道:“傍晚”。
于是,王教授就说那你们怎么知道他学习的时候是怎么样?大家又呆了下,感觉王教授分析的甚是!最后结论就出来了:只是道明鲁迅不喜欢东京!接着我们继续讨论鲁迅的历程,后就去了别的地方——仙台!那么鲁迅在仙台又遇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有记忆深刻的藤野先生,既然鲁迅觉得藤野先生给了他鼓舞,那他为什么又要离开呢?经小组讨论得出,是他遇到到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致使他最后选择离开了仙台。
在此环节上,王教授提出了一个我们从未思考也从未发现的问题,“思考29段这里叙述了两件事情,为什么不分段?”这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什么感觉,后经讨论解释才发现不分段的原因!这里我也想引用王教授的这个问题留个读者思考!到最后鲁迅离开了仙台!因此我们探究出这是叙述作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从到东京离开东京再到仙台以及在仙台学医专时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最终决定弃医的经过。
最终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日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而其中的学情和台阶在最后的时刻我们也相应而出了。
整个教学设计为:学情起点是学生能读懂藤野的形象以及当中发生的事件;落点一是为什么离开东京到仙台?落点二为在仙台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人、事)落点三是为什么以藤野先生作为标题?(因为他在那段时间最给他温暖的就是藤野先生)最后要到达的终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日本的心路历程。
回味反思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道路是曲折的,分叉路口也是有的,经王教授的点拨,我们才发现以前是那么的无知,以前我只会为了教课文,完成任务而教学生,现在才发现原来教给学生都是“错误”的。
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细细的去品味文章。
大部分老师的思维都是拘泥在一个模板上,不管学生是会了还是不会!大部分老师都在教学生会的,学生不会的他就避开不教,因为学生不会的东西有的时候也正是老师自己难以解释的地方。
直到今天,我才感觉到活水的浸入,相信它会慢慢改变我们教学上的一些思路——一定要基于文本,细细琢磨文本。
经过与王教授的共同备课,可真的算是获益匪浅啊,我从来没有想过教学设计原来可以这样从起点慢慢地一步步走向终点,让教学设计能如此清晰。
最后引用王教授的一句话“备课,备课,要返回到课文中去,要让你的问题有据可依!”总而言之,这次共同备课有很多启发,仿佛黎明的阳光,希望这样的阳光能照亮每个人的心,相信经大家的努力未来的语文教学会更美好!钱理群: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一、引言:文章的“纲”在哪里?琢磨标题鲁迅《朝花夕拾》的标题,或以人为题:《藤野先生》、《范爱农》,或以事为题:《父亲的病》,或以民间庙会、戏剧角色为题:《无猖会》、《无常》,或以熟悉的小动物命题:《猫·狗·鼠》,比较特别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以一个人与一本书为题。
还有就是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童年的两个空间。
“从……到……”的结构,自然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而且形成了一个对照,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
神来之笔于是,就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神来之笔。
鲁迅的散文里常有神来之笔,就是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情之所至,就会出现不合常规的句法或表现手法。
有时,这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收“先声夺人”之效。
如《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阻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防害白话者。
有时,神来之笔出现在结尾处,把文章的情感、意味、气势、境界,陡然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
如《阿长与〈山海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样的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而且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真是太特别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而且鲁迅自己也就这么用过一次。
这是不可重复的灵感的创造。
但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园的“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其中了:这真是神妙极了。
这样的神来之笔,是必须抓住的:某种意义上,这是全文的一个纲。
“纲举而目张”,抓住它,整篇文章就都拎起来了。
我们的阅读和教学不妨以此为出发点,先简单提出问题,引发阅读好奇心:为什么“我”要对蟋蟀们以朋友相称,这么舍不得离开“百草园”?又这么不愿意去“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到底有什么?对于“我”又意味着什么?在读完、学会全篇后,也还要回到这里:体会其更深的内在意义和韵味。
把其背后的情感体会透了,这篇文章就读懂了,读进去了。
二、“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现在,我们依照文章题目的提示,先来读第一板块,可命名为“我的乐园——百草园”。
这一部分有四个层次,可以分别采取四不同的读法。
辨析词语文章开头这一段的词语,可辨者有二。
首先,自然是命名。
一是“相传叫做百草园”,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习惯称呼。
二是“那时”的“我的乐园”,是童年的“我”心里的爱称。
其实,在后文回忆雪地捕鸟那一段里,还有一个命名:“荒园”,这大概是接近园子的实际状况的,或者说是成年人眼里的园子:“人迹罕至”,谁也不去关心,今天的人们也早已忘却了。
它只存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