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罐涧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李强,杨小明,王华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中国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关键词: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1—7003(2008)12--0052-03

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界定过窄.导致其研究仅限于染织类传统手工技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子项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是对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的共性进行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总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基石: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是个别的、具体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分

类,会影响其概念的定义,必须梳理其分类才能更好地定义其概念。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内容的规定。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在传统手工艺中川(图1)。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字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工艺则以技术史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虽然这种划分标准细化了分类.但割裂了文化的系统性。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并不十分准确.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存在较大的争议日。这必然影响了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这种分类标准使染织类1E物质文化遗产仅限于传统染织类手工艺技术的研究。

任何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的分类割裂了文化的系统性.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在分类研究时应避免脱离文化去研究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基于文化维度的分类标准.笔者将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中的第二级(图2),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级分类内容即文化维度的分类标准位移到分类体系中的第i级。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

化遗产

图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类标准-ir染织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位置

这种划分具有明显的缺陷.一级分类与二级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一级分类是以文化的维度将非物质

文化遗产分为5类:①El头传统和表现形式;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二级分类的标准更是不同: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以文学分类标准进行细分.表演艺术以艺术分类标准进行细分,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以民俗学分类标准进行细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分类标准是以哲学为基础.传统手

收稿日期:2008--07-03

作者简介:李强(198卜),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

国古代纺织T程。

,染织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1

I染织类表演艺术

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2f染织类社会实践、礼仪、节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叫庆活动

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3

l与染织有关的自然界和宇

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4

宙的知识和实践’染织类传统手t艺

图2文化维度分类标准F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位置

染织类El头传统和表现形式是指染织神话和一些染织类传统手工技艺的121诀等。我国自古就有蚕神、纺织神、染神等染织行业神的神话传说I”J和染织类传统手工技艺的口诀。这需要重新发掘和整理.有利于弘扬染织文化。染织类表演艺术是使用木机织造精美的纺织物。它有利于向全民普及古代染织技术。染织类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指祭祀染织神仙及著名人物的活动.它有利于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建设。染织类传统手工艺由于现代机器工业的冲击很多濒临失传.染织类传统手工艺作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52—

万方数据

的核心,它的传承有利于古代染织技术和染织文化的延续。至于与染织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去研究。这种分类体系既继承了菲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研究成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161.又拓宽了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有利于染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根据文化维度的分类标准.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界定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f有时为个人1视为染织类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品和文化场所。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载体的物质性、文化根源的独特性、传承的活态性与流变性。考察这些特征.是科学认识和保护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2.1

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

染织类非物质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

有固定物化形态.即是它的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它是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用。例如染织神话与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表达人民对染织发明者的崇敬.尽管对染织发明者的崇敬之情可能表现在文献和建筑等物质实体之上.但崇敬之情的内在精髓是非物质的.它是一种感激,物质实体只不过是激发人类情感的工具而已。元代松江妇人黄道婆从黎族同胞处学会了整道棉布染织技术.三十余年后思乡归根。返转敝里.将先进的棉布染织技艺毫无保留地向乡邻街坊无偿传授.并在家乡松江大力推广。同时又对纺织器械和技术进行革新.大大提高了效率.家乡人民因此得福致富.松江亦成为元明时期的织造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美名.并渐渐泽惠江南。元明清i代,江南与长三角百姓感其恩德。纷纷择地建庙立祠纪念她,仅松江及上海老城就建有黄母祠、黄婆庙、先棉祠、布匹庙等数十处。而元代以来的江南织造人家多有将黄道婆雕像供奉神龛中顶礼祭拜的风习,感激之情溢于建筑和礼仪、节庆

簿涧

活动之中。又如蜀锦、宋锦、云锦是中国三大名锦,其传统手工技艺是织匠的一种技能。只有在织造过程中才能看见。通过分析只能窥其织物特色。并不能看到传统染织手工技艺的流程。很多时候人们将织物特色误解为传统染织手工技艺。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