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的风险评估和处理精选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性早搏的风险评估和

处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室性早搏的风险评估和处理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广泛,临床症状差异颇大,

患者的临床预后各不相同,正确的临床处理有赖于对室性早搏的危险性评估。以下简要简绍几种室性早搏的风险评估。

1

Lown氏分级

1971年由Lown提出,该分级法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伴发室早的危险评估。Ⅲ级以下:轻度室早;≥Ⅲ级:室早危险度高,有着较高的猝死预警意义,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性治疗。

等级定义

0?无室早

Ⅰ室早<30/h

Ⅱ室早≥30/h

Ⅲ多形性室早

Ⅳa 成对、连发的室早

Ⅳb ≥3个连发的室早(短阵室

速)

ⅤR on T室早

Lown氏分级简明扼要,为临床医生认识和防治室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亦认识到Lown氏分级的局限,首先Lown 氏分级未结合临床情况判断预后, 而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室早

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2.考虑基础电生理机制,而折返激动, 后除极与异位自律性增强所致室早的预

后也不尽相同;3.过分夸大了R on T 室早的危险性;所以,不应把Lown 氏分级推广至AMI以外的情况,特别是无器质性心脏病个体。

2

Schamaroth室早的分类根据室早的QRS-ST-T形态,Schamaroth提出了功能性室早和病理性室早的心电图鉴别要点,其也适用于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表现功能性病理性

QRS波群

3

室早指数

室性早搏指数(PI)是指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与前次心律QT间期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室性早搏指数(PI)=RR′(联律间期)/QT间期,室性早搏指数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当PI<0.85:容易引发室速或室颤,而PI>0.85:相对安全。而同一患者同次或不同次心电图记录中,室性早搏指数可能不同,可从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判断室性早搏的风险,室早的联律间期400ms,室早指数0.95;室早的联律间期350ms,室早指数0.83,该次室早诱发了室颤。

4

心室的易颤指数

有学者根据室早的联律间期计算心室的易颤指数,该指数=RR′×QT/RR,易颤指数>1.4的室早易引发室颤易颤指数为1.1-1.4的室早易引发室速。

5

R on T 室早

R on T室早是最具潜在危险的室早,T波的峰顶是心室两种不应期的分界线,前为有效不应期,其后为相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心室肌的兴奋性从零正在逐渐恢复到100%;T波峰顶前20~30ms为心室易颤期,落入此期的室早如同导火索,可引发室颤。但R on T室早发生率很低, AMI前24h,R on T室早仅占2%;ACS发生10min内,R on T室早发生率为8%,仅有4%的室速或室颤是R on T室早所引发;不是所有R on T室早都能引发室速和室颤,R on T室早是否引发室速、室颤与多种因素有关:1)心脏基础状态;2)交感神经的活性;3)室颤发生的阈值等。

室早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其临床意义,在评价室早的临床意义时, 应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 包括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状况、存在心肌缺血与否进行综合分析, 而不应仅孤立地考虑室早的频发程度与类型。以下简要介绍几种不同类型室早的处理原则。

1.无器质性心脏病伴室性早搏

一般预后较好,让患者明确早搏的良性本质,首先使打消其各种顾虑,进行心理治疗。发作时如无明显症状,可不治疗。有症状者,可予心里疏导,消除诱因,必要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缓解症状,从预后角度讲不推荐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于频发伴明显症状而无法耐受者的室早,特别是起源于流出道的室早,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导管消融,成功率较高。

2.冠心病伴室性早搏?

冠心病室早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室早,特别是前者有一定的风险。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频发室早可能触发血流不稳定的恶心心律失常,应严密观察和处理。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室早患者如无症状,一般无特殊治疗。

①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室早应积极处理心肌缺血和电解质紊乱,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兴奋性,减少触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②陈旧性心肌梗死室早除了β-受体阻滞剂,不推荐对无症状的室早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但心梗后频发和连发室早伴EF值明显下降者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应积极干预,改善远期预后。

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和抗心律失常上游药物。前者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后者为无直接心电生理效应,但可改善心脏重构、预防或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上游药物,如ACEI、ARB、调脂药、螺内酯等。

导管消融:使用于有明显症状的频发、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接受服药的患者。

血运重建和室壁瘤切除:对室性早搏治疗有一定效果。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仪(ICD)缺血性心脏病室早不是ICD适应症,除非室早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3.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

研究证实,频发室早可增加心脏性猝死率,因此应重视心衰病人室早的治疗。

①积极寻找诱因并纠正导致室早的潜在因素,如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血运重建等。

②药物治疗

最佳药物治疗: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及利尿治疗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早不引起明显症状的心衰患者也可给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于频发的室早尤其是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给予胺碘酮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但禁用IC类药物。

③导管消融

对于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单行性室早,在心功能可以的情况下,少数患者可尝试导管消融。

④ICD

对于室早合并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患者,如果预期生存时间在1年以上,应植入ICD进行S CD二级预防。如果心衰合并室早患者,其LVEF>35%,则不应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除非LVEF>3 5%。

4.儿童伴室性早搏

研究显示: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患者较少发生室早。随着儿童的成长,起源于左室的往往会消失,而起源于右室的室早则多存在。对于右室起源的室早儿童,应长期随访,包括心功能的检测,尤其谨慎右心室心肌病室早。

5.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伴室性早搏

有些Brugada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起源于希-浦系统或右室流出道室早,这种室早常可触发室颤,其唯一有效预防猝死的手段是ICD。对于长QT综合征患者主要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药物无效者可采用ICD在内的其他治疗措施,导管消融治疗遗传性室早,其效果有待评价。

6.运动所诱发室性早搏

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频发室早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但是否会导致心脏性猝死尚无肯定的依据。运动诱发的室早可见于正常人,除非与心肌缺血或持续室速有关,否则可无需治疗。

综上所述,临床处理室早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有无合并心脏病、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对室早进行风险评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