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通过地图、表格等形式,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衍生。
3.以史料为补充材料,分析探究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深远影响。
4.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理解其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难点:丝绸之路、亚欧大陆及其他重要商路。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李希霍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导入新课。
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
——德国•李希霍芬《中国》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49页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回答:是谁开辟了丝绸之路?答:张骞
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梁启超
【新课讲授】
一、丝绸之路
1.名称的由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9页第一段的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丝绸之路名称由来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
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中国丝绸之路的影响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中国丝绸之路的影响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
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
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自然史》材料二: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共他来源。
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
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
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
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
——戈岱司编,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中国丝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丝织品已流传到阿尔泰山以西。
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赛里斯是古代希腊和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意思是丝国。
当时居中亚而作为西销丝绸之中间商的各部族,有时也被称为赛里斯人。
相传,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吸引了满剧场的人。
在古希腊的陶壶上也有身着丝绸妇女的形象,可见丝绸广受欢迎。
3.张骞通西域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史记·大宛列传》【教师活动】根据材料,请同学们指出汉武帝为何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原因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交好月氏,希望能够约为盟友,共击匈奴。
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基于军事、政治目的的偶然行为。
材料二: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乃封骞为博望侯……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
(2)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
的繁荣。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凿空”的含义
凿空,即开通道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由于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人得以由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各国而前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区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朝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4.发展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丝绸之路发展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的变化: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草原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材料:这条道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而且基本上没有间断过,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最早交通路线是欧亚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之一。
虽然“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在不同时代是变动不定的,但由于蒙古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从中原地区进入草原的通道和草原上东西往来的通道均受限于高山大川的分布和走向,因此草原内部和草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通道仍是有迹可循的。
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长期充当着东西方文明的沟通者。
我国北
方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民族,都曾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做出过贡献。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2)相关史实: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材料:臣在大夏(阿富汗)时,见邛(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
身毒国(古印度)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
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署热。
其民乘象以战。
其国临大水焉。
’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
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
——《汉书·张骞传》【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概念: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材料: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概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演变
①西汉时期: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4.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的相关内容。
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
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特点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
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物质和技术交流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洲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丝绸
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摘编自彼得·佛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画《群神宴》中就绘有中国的青花瓷,可见西方人对于中国陶瓷的喜爱。
考古学家在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区以及中国南部沿海沉船中发现的历代瓷器不计其数。
如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海1号,就是一艘南宋时期从事远洋贸易的古船,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还有在埃及首都开罗南郊的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
这些考古发现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明证。
材料三: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唐朝墓葬中出土的彩绘胡装女立俑,胡服女俑头戴卷檐虚顶帽,身着翻领小袖上衣,绿色小口裤,足登红色锦靴。
俏丽潇洒的装粉,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
还有李白在《少年行》中写到“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酒肆中经营的酒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名酒,像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等,诗句反映了李白等文人常出入这些酒家,胡酒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传入西方的物质和技术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的出口与交流
a.出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b.交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型、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传入中国的物质和技术
①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
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文化交流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史料的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经列举了中国传入西方的26项技术,认为中国重要的发明技术不止“四大发明”。
……直到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诞生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引自《简明科学技术史》材料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的传入欧洲的26项发明是:
1.龙骨车;
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
3.水排:
4.风车和簸扬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
5.活塞风箱:
6.平放织机和提花机;
7.缫丝、纺织和调丝机;
8.独轮车;9.加帆手推车;10.磨车;11.马具胸带和套包子;12.弓弩;13.风筝;
14.竹蜻蜓和走马灯;15.深钻技术;16.铸铁的使用;17.游动常平悬吊器;18.弧形拱桥;19.铁索吊桥:20.河渠闸门:21.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22.船尾的方向舵;23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24.罗盘针;25.纸、印刷术活字印刷术;26.瓷。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传入中国的文化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2)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课后总结
商路的开辟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调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世界其他区域商道,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板书设计
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名称的由来
2.中国丝绸之路的影响
3.张骞通西域
4.发展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2.西南丝绸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
4.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传入西方的物质和技术
(2)传入中国的物质和技术
2.文化交流
(1)传入中国的文化
(2)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