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点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公共管理专业整体知识》①基本定义:公共管理吧,简单说就是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公共事务就是跟大家伙都有关的事,像城市里的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啥的。
政府啊、一些社会组织啊,就用各种手段去规划、组织、协调这些事,让社会运转得更好。
②重要程度:在学科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它就像是社会机器的润滑油,能让整个社会的公共部分顺畅运行。
没有好的公共管理,城市交通可能乱套,公共设施也没人维护,大家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
③前置知识:你得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解。
比如说,最起码得知道啥是政府职能,市场经济大概是怎么回事儿。
不然你理解不了公共管理为啥要这么做。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太大了。
比如疫情期间,政府部门对医疗资源的调配就是公共管理的应用。
他们得安排好医院、医护人员、医疗物资,既保护好居民健康,又让社会秩序稳定,这可不容易。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公共管理在学科里就处于中心的位置。
周围联系着像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
好像是一个大蜘蛛网的中心节点,通过各种蛛丝(关联)与周边的知识相连。
②关联知识:和政治学联系紧密,毕竟很多公共管理决策都是在政治框架下做出的。
和经济学也分不开,因为管理公共事务时常涉及资源分配,这和经济紧密相连。
比如决定修一条公路,既要考虑政治意义(为了开发某个偏远地区造福那里的百姓),又要考虑经济成本和收益。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在于它老在变。
社会在发展,公共事务的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增加。
关键点是要能把握各方利益平衡,因为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一样。
就像一个小区要改造,年轻人可能想要更多的健身设施,老年人可能更关心安静的环境休息和散步,得协调好。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挺重要的,考查方式多样。
既有理论性的选择题,考考你基本概念,也有论述题,让你分析某个公共管理事件的解决方案。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公共管理最主要的概念就是管理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概述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行为和过程。
它涉及公共机构、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的管理,旨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共管理的范围广泛,涉及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私营部门等各种组织形式。
它的核心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划和资源配置,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管理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等。
在这些领域中,公共管理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公共管理的核心原则是公正、效率、透明和责任。
公正意味着公共资源的分配要公平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效率要求公共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透明要求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对公众透明可见,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责任要求公共管理者对公众负责,为公众利益服务。
公共管理的实践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公共管理者需要了解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组织管理和决策分析的技能。
他们还需要具备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时,公共管理也需要具备道德和伦理的约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众利益。
公共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建设和创新。
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机制。
同时,公共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创新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公共服务的提升。
公共管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系统可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如果公共管理不善,将导致资源浪费、腐败和社会不公平。
因此,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涉及到公共事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它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共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循公正、效率、透明和责任的原则。
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可以不断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个人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个人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公共事务的组织、运行和管理方式的学科。
个人对公共管理的理解是指通过合理、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达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利益是指整个社会所共同享有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对。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和措施,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
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指社会公众在公共事务中参与决策、监督和评估的权利和机会。
公共参与可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性,使公共管理更加公正、公平。
公共管理的过程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合作和协商的方式,形成共识,推动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
公共管理需要注重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公共目标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效果是指公共管理的成果和影响。
公共管理应当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以实现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管理还需要注重公正和法治。
公正是指在公共管理中保障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和谐。
法治是指在公共管理中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权益和自由。
公共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自由。
公共管理的决策和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超越法定权限,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
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创新和协同。
创新是推动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公共管理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和改进。
协同是指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公共管理需要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和协商,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共同治理和共同发展的局面。
个人对公共管理的理解是通过合理、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达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对公共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公共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公共管理学嘛,说白了,就是管事儿的学问。
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这个社会,想要正常运转,各种事儿总得有人去做,对吧?这些事儿大大小小,都是公共管理的范畴。
你想想,从我们上学到买菜,从坐公交到办手续,甚至是天气预报,这些看似和我们关系不大的事情,背后都有一大堆的公共管理在支撑着。
要是没有这些管理,估计我们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所以,公共管理学呢,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幕后英雄”。
说起公共管理,大家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相关部门管理”,确实,相关部门是管理的主要角色,但这也不完全是它的全部。
公共管理学就是在研究社会资源如何合理分配,如何让每个系统、每个环节都能“运转自如”。
就像是我们看电视里的导演,幕后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每个部门都得协调,分工合作,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这个“大机器”不出故障。
而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是这个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跟我们息息相关。
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它的“公共性”。
别看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小的个体,其实每个个体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运作。
就拿环境保护来说,大家都觉得是“相关部门”在管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垃圾分类,尽量减少浪费,空气质量好了,环境更美丽,这样的管理效果才会更明显。
所以说,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不仅仅是的制定和执行,更是要通过每个人的参与,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要说公共管理学的实际应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大家都知道,交通管理特别重要。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交通管理,车子随便开,红绿灯没人管,堵车成堆,交通事故不断,大家生活肯定没法安稳。
公共管理学就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制度安排,确保每一辆车、每一个行人都能遵守规则,保证大家的安全和效率。
你看,这背后的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定交通规则,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规则得到执行、让大家都自觉遵守。
这就是公共管理学的魅力,细致入微,润物无声。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一、公共管理的主要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三、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的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四、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类型,而人类的社会治理是与人类社会一道生成的,绵延至今,进化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治理文明形态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大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工业社会已经走到了自己的顶峰,开始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
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
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先提出。
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后工业社会”的认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观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依据的,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贝尔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轴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知识日益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
自从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后,在知识界,一场探讨后工业社会并寻求建构方案的运动就展开了。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只能活动。
包括如下含义:①公共关系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②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收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③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关系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社会变迁不断调整④公共关系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肩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的以利润或效率作为衡量标准。
⑤公共关系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它认为,社会治理系统由政治和行政两个部分构成,政治与行政可以分离:在行政领域,对问题进行争论,做出了一些有关指导公共政策的决定;而在行政领域,政策由中立的职业化官僚来执行。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中提出,1900年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系统论述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党政政企分开,实践中被质疑。
公共管理环境:是指影响公共关系系统性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公共管理环境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类构成。
外部环境是指在公共关系系统界限之外,直接影响公共管理系统制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公共管理目标:是指公共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未来状态而设定的一种可以激励组织及其成员投入特定资源,并且可以用作组织管理工具的公共导向。
内涵为四点:公共管理目标对于组织成员的活动局域公共指向性;公共管理目标代表这一种未来状态;实现公共管理目标需投入特定资源;公共管理目标具有评估组织及其成员绩效的工具作用。
特征五点:强制性、服务性、和谐性、复杂性、动态性。
作用四点:导向、激励、整合、管理工具作用。
目标管理:是一项围绕公共管理目标开展的系统管理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效率,它采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共同参与、目标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与控制。
公共管理 心得体会
公共管理心得体会公共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公共管理课程,我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决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公共管理的本质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其核心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也存在于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各种组织机构中。
公共管理要处理的问题往往是复杂而困难的,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问题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系统观念出发,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我学会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公共管理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项目管理等。
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制定项目计划、组织资源、协调工作,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在绩效评估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设定合理的指标体系、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评估工作的效果和成效。
这些方法和工具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再次,我认识到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和合作。
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将公众的利益纳入考虑,实现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
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机制,推动公共决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公众参与和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决策的合法性和效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最后,我意识到公共管理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公共管理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分析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等。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积极参与公共管理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新动态,保持更新的观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科,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学习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体会到公众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与认识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和方式。
它涉及到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权力分配、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等方面,旨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为公众提供高效、公正、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公共管理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
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这些资源,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是公共决策的制定问题。
公共决策需要考虑到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需要倾听公众的声音,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来制定政策和规划。
三是公共服务的提供问题。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是公共管理的关键任务之一。
公共管理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等。
在行政管理方面,公共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行政机构和管理体系,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
在经济管理方面,公共管理需要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在社会管理方面,公共管理需要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环境管理方面,公共管理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公共管理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政策分析、组织管理、决策制定、沟通协调、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公共管理也需要注重专业化和专业化,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共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公共事业管理()教材
一、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 1、公共性
2、公共需要 1 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可以分为哪两类? 2 现代社会的公共需要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3 对公共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 4 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的区别 3、公共事务
5 公共事务的特点: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4、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 1 事业单位社会化。 2 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什么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其一,社会事业社会办。 其二,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6、什么是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分类改革
1、政事分开 2、政事分开的基本要求 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内容
三、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 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辩证关系 1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 2 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2、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对公共事业管理影响较大的因素 1 地理位置 2 人口 3 公众日常生活的技术化 4 社会发展程度 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人口环境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公 共事业管理?
1、公共权力的基本形式 2、公共权力的特征 社会性。 政治性。 综合性。 约束性。
3、公共权力的形成 4、公共权力的分配 5、公共权力的控制 首先是公共权力的自我控制。 其次是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三、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
1、公共事业管理 2、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管理 3、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公共性。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强制性。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非营利性。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服务性。 四、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公众为本的原则。
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1.概念解释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涉及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及企业等各种参与主体,其核心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公众利益。
2.内涵公共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公共目标导向: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私利。
公共管理活动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公平、公正和效率。
2.2 公共资源配置:公共管理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包括财政资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
公共管理者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3 公共参与与治理:公共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和公共治理的理念,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决策和管理中,通过信息公开、民主讨论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实现公共管理的透明和民主化。
2.4 绩效导向:公共管理需要以绩效为导向,强调成果导向和责任考核,注重管理的结果和效率,促进公共组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
3.特征公共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公共性:公共管理是针对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惠性和公平性。
3.2 政府主导: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是政府部门,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
3.3 多元参与:公共管理不仅仅由政府单一主体来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专业团体、公民等,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3.4 法治原则:公共管理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尊重法律法规,保障公共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我的观点和理解:从内涵和特征上来看,公共管理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管理活动,其核心在于服务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在实践中,公共管理需要坚持公正、效率和责任,促进公民参与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五讲:公共性与合法性
目的
规则 内容 原则
自我需求
个人理性 劳动与消费 利益最大化
交往需求
公共道德 交易与交往 公平合理
规则与秩序
法律与制度 管理与协调 有序均衡
3、消极理解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领域应有的属性,或者公共领域的特征 消极定义:公共性是指在特定空间地域内诸多主体之 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只要存在交往与交易,就存在公共性,但其内容却不 可言说
2、合法性的获取(韦伯-三种权威理论) 传统型:合法性来自于传统的神圣性和传统受命实施权威的统 治者 魅力型:来自于英雄化的非凡个人以及他所默示和创建的制度 的神圣性 法理型:合法性来自于法律制度和统治者指令权力
3、合法性的获取(现代政治学解释) 合契约性:民主、宪政 回应性:及时响应社会需求 有效性:采取的行动的实际效能 意识形态:对特定价值理念的宣传普及程度
4、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 合法性危机:秩序或权威遭遇合法性的缺失,但政治 -行政系统却难以弥补,政治系统的大众忠诚度不足 的状态 危机过程:社会危机-回应(不及时)-有效性(不足 )-功能(增长)-成本(提升)-价值(受质疑)-意 识形态(难以为继)
谢谢大家!
二、公共管理的合法性
1、合法性理论 韦伯:由命令 和服从构成的每一个社会活动系统的存在,都 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建立和培养对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 这种信念也就是其存在的合法性 阿尔蒙德: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 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 是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 哈贝马斯: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及事实 上被承认的状态。
5、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公共部门(组织)——公共权力—— 公共资源。 公共管理内容的公共性:公共问题、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产品 ,公众间矛盾与冲突。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参与。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合理、合法、正当。 公共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实现、维护、增进、合理分配公共利 益,合理协调社会利益、个人利益。
如何理解公共事务的性质
如何理解公共事务的性质?政府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是公共事务两个重要的分支,区分政府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依据是两者的行为主体不同,政府行政事务的行为主体为主体是合法行使公权力的政府组织,而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社会公共事务的提供和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1.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公共事务的收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大众。
虽然社会公众的具体范围可大可小,但既然为公共事务,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中的全体公众都可以享受这种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事务所体现的物品和服务既是由全体公众来享用,又是整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映的是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2.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是指提供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所体现的物品和服务时是不需要交费的。
有时为了弥补提供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经费不足,或者为了平衡在享受公共事务所体现的物品和服务方面实际存在的差异,也会采用收费的办法,但是,这种收费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3.规模性。
公共事务的规模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公共事务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这虽然有技术上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其二,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体现出应有的效益。
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
4.阶级性。
由于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期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必然包含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要求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
从阶级性的角度,可以把公共事务分成两类,一类反映出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反映出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
当然,这种区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动性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公共管理概论练习题
主要知识要点第一章1、由于当代中国的公共事业,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问题不断增长和变化所促成的传统事业内涵和范围的扩大和公共性的凸显或公众公共性的觉醒而形成的,因而公共事业又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2、公共或公共性: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同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3、公共需要: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满足和保证公众基本生活的需要.4、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5、公共事务的类别:1、社会政治事务(社会公共层面上的政治事务)2、社会经济事务(社会公共层面上与整个经济运行直接有关的事务)3、狭义的社会事务(在社会公共层面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通常的社会事务即在此)。
6、社会公共事务的三个层面:1、大概念,即公关部门管理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社会公共事务,内容包括上述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或整体利益层面的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狭义的社会事务。
2、中概念,即除经济事务外,公共部门管理的其他事务,主要是社会公共政治事务和狭义的社会事务.3、小概念,即除经济、政治事务外,公共部门管理的其他事务都属于社会公共事务,也就是狭义的社会事务.7、公共事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8、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9、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货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10、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11、公共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一般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公共事务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3、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错误!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错误!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遍特点..错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4、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错误!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行政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社会公共组织的特点是非营利性:社会其他组织主要是指营利的企业、投资基金等;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有营利的要求;但是其营利的程度是被严格控制的;错误!作为公共管理的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不断扩大;整体性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公共事务涉及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出现全球范围的社会公共事务;错误!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所谓协调发展;是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基础社会大系统内的多个子系统合理有序的原则;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保证整个社会平衡和均衡的发展..协调发展体现了公共事务整体性的要求..所谓公共利益;是社会成员在共同使用基础上共享利益..公共利益既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错误!公共管理的只能是调节和控制..错误!公共管理体质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管理体制和手段必须与管理内容和目标相一致;这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5、公共权力是指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狭义上说;公共权力是一种基于广泛的社会契约;并以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历史的连续性为条件;对契约各方否有约束力的权利..现代民主社会中;公共权力的产生极其效力;通常是通过民主程序;经由法定的民意代表和机关授权;并由有关法律所确认的..从广义的意义上说;则适用于一切同公决而产生的;并对决议各方都有约束力的权利..(1)公共权力有四个一般特征:a、权利的强制性;b、权利的不对等性;c、权利的利益性;d、权利的社会性;(2)公共权力独有的特征包括:a、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不是每个人或某部分人;b、公共权力的主题以国家机构为主;同时还包括非政府组织;c、公共权力的客体是有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d、公共权力维护的目标是维护和追求全社会的公共利益;e、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是分离的;f、公共权力是社会的基本权利;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存在与社会关系中;作用与社会;维持一定社会基本秩序;它是政治、文化、经济权利的综合;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关键的影响;g、公共权力具有政治性..6、公共项目是指根据公共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于是;公共项目成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其特点:a、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和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b、仔细考虑每一步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结果之间的关系..它指向与达到某种与一定社区内所有人利益相一致的结果..C、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管理人员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d、有明确的时间表;包括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期限;e、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规划是否吻合..整个项目的预算应当是确定而合理的;不能模糊不清或不切实际..应对每一步骤使用的资源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检查..7、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科学..公共部门既包括“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又包括“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因此;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型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其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8、实践抽象法是指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比较稳定化、定型化的思考方式和操作程式;加以总结、概括和抽象;形成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这是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实践性的特征..9、实体分析法是指把公共管理主题作为实体看待;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体分析法是从公共管理主体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公共管理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10、案例分析法是指提供一种真实或假设的公共管理场景;要求研究者去思考和寻求答案..其中真实的场景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案例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真实感;从中可以得到现实的启发;给研究者和学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1、比较分析法是指把不同的特征和相同的特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以鉴别异同;寻找原因;加深对公共管理过程的全面认识..比较分析法可具体划分为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是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化及特点进行比较;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横向比较是从区域现状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区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造成差异的原因;择优弃劣、取长补短..12、政府失灵政府的作用不能把资源有效分配到最佳状态..也就是说政府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政府的行为必然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政府的能力有一定限度;起不到决定一切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作用的效率往往并不高.. 13、集体决策是指各参与者根据某项协商规则;相互协商而确定的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这里的协商规则是人们的投票规则;包括一致同意规则、多数票规则、加权投票规则、否决投票规则等..两层含义:a、集体性;单个人决策不算在研究范围内;但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不可避免;b、规则性;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规则把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群众偏好的规则..14、寻租在经济学中;“租”或“经济租”的原意是指在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出这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寻租是利用行政的或法律的手段;想方设法取得政府的干预;通过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经济利益再分配;使寻租者获得最高的经济利益..寻租是寻租者从政府那里获得特许;从而对某项社会经济资源具有垄断权;保证寻租者更高的经济利益;因此;政府在寻租过程中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造成的后果:a、造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组织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b、是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在一些无益于社会的活动上;c、寻租活动使政府官员享受特殊利益;扭曲行政行为;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无休止追求行政权力的寻租竞争;d、寻租行为还会引起“避租”行为的抗衡;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更多的浪费在无益的方面..15、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认为的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组的条件..16、抽租是指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私人企业割让一部分既得利益给政府官员..17、交易费用人们在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了解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必须进行大量的比较和选择..在某种场合;为了达成交易需要进行签约和谈判;同时;承担违约的风险..这一切都要耗费人力和财力..也就是说;达成某种交易是要付费的;这类费用称为交易费用..18、虚拟企业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日异月新;消除了人们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障碍;也带来了经济意识、管理观念的巨大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构建虚拟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正逐渐成为许多企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虚拟且也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有的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能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就是把人的资源为自己所用;从而突破企业的游行界限;延伸自身的功能;进而增强自己的实力..虚拟企业的特点:a、实现核心功能与有形部门的分离..b、实现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的转移;c、实现信息流支配物质流;d、实现从命令控制到集中协调..19、学习型小组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类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特征:a、成员拥有共同愿景;b、有多个创造性团队组成;c、边界被重新界定;d、结构趋于扁平化;e、成员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f、领导者的角色更换..彼得·圣吉的“五项训练模式”;a、自我超越;b、改进心智模式;c、建立共同愿景、d、团体学习;e、系统思考..20、管理目标任何管理都有一定的目的;把特定的目标具体化;变成可掌握、和衡量、可操作的内容;就成为管理目标..目标是指人们进行某项活动所需达到的预期目标..目标管理则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活动..管理目标不到要考虑预期结果;还要考虑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管理目标具有两种内容:a、预期结果;b、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21、长期目标是指是与公共管理的根本利益、价值观、整体利益相联系的总体发展目标;它体现公共管理的宗旨;是比较原则和抽象的目标..22、中期目标是指围绕长远目标而制定的较长期努力的方向;它通常不能完全实现公共管理的长远目标;但可以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实现长远目标;或者为最终实现长远目标而奠定良好的基础或条件..中期目标常以五年左右为期限..23、短期目标是公共管理机构根据某一时期所处的环境或主客观条件的实际而制定的必须在短时间内变成实现的努力目标..因为短期目标的实现期常以一年为准;因而又可称为年度工作计划..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固有的功能..政府职能是适应国家的根本目的而形成的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政府职能包括在国家职能之中..政府行为是政府活动的具体运用;既然政府行为必须表达和执行国家的意志;那么;政府职能也不然包括在国家职能之中..相比较而言;国家职能强调的是功能的本质性和总体性;行政职能侧重于功能的具体化与实际的运作过程..2、行政手段——各级政府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管理人员的权利越高;其管理效果越大;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上级通过命令、指令、指示等形式向下传达决策;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决策;行政手段具有垂直性;信息是通过组织机构垂直输送的..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手段表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优势..3、法律手段——法律除了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与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之外;还包括国家其他政权机关和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制定的法令、条例、章程等行政性法规..特点:a、它的制定和修改经过一定的程序;具有最大的严肃性和连续性;b、它以国家的权利作为后盾;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强制力..4、经济手段——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用物质的利益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管理方法..经济手段的运用需要借助于经济指示和经济杠杆;这些指示和杠杆涉及社会公众自身的利益时必然引起及时的、充分的反映;而且;对物质的反映更有真实性..5、第三部门组织——是指除了行政机构和营利机构除外的一切社会组织..第三部门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而是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第三部门的主要特征包括:a、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b、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c、独立于政府组织;d、是自主管理的组织;e、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b、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c、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d、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e、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f、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时间领域..6、社团组织——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a、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演绎;即现有的组织理论出发;寻找出社团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特征;其主要特征是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b、是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归纳;即从中国的社团组织的现状出发;概括社团组织的一般特性;其主要特性是民间性和非营利性..总括起来说;社团组织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化的组织特性..7、中介组织——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类组织..8、非营利性机构——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是在公众的支持下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而存在的机构..非营利组织执行不产生利润的社会职能;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企业和政府充分提供的社会服务..在公共服务方面;非营利组织发挥的主要功能:a、发展公共政策;b、监督市场;c、监督政府;d、直接提供公共服务;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f、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9、非政府公共部门——是指政府部门以外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的;指处理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部门..约翰.霍普金斯认为非政府部门有以下属性:a、组织性;b、民间性;c、非营利性;d、自治性;e、志愿性;f、非政治性;h、非宗教性..10、目标管理法——是指使每个时期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明确化的方法;这些具体目标必须始终与项目的总目标相一致;而项目总目标又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小目标;项目分目标与项目总目标是一致..采用目标管理法的优点:a、树状目标体系是目标之间形成链条式结构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有利于公共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化;从而协调好高一层次的总目标与低一层次子目标之间的关系;b、有利于减少目标的盲目性和误导性;从未节省资源;c、有利于调动具体公共管理人员的参与积极性;d、有利于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和监督;e、有利于对分工管理人员、项目小步骤和小目标的评估..11、拟订方案——对决策目标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假设、推理和判断;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准备一系列行动方案的过程..12、方案抉择——领导者在对智囊团制订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对比和评价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一个最满意方案的工作..13、合同出租——把公共服务的一些工作任务推向市场;由公共管理机构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或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接与公共管理机构签订的供给合同提供公共服务..14、政府采购——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和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从国内外市场上为财政开支单位统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其核心是统一购买、公开招标..15、可竞争市场——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出没有成本的..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害..特点:进入退出壁垒很低;一个绝对可竞争市场是完全没有进入及退出壁垒的..可竞争市场具有“打了就跑”理论的特点;即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谋取短期利润;当市场中的已有企业降低价格以回击新竞争者时;竞争者便立刻退出市场..因此这种情况下;即使市场上仅有一个企业;该市场仍然具有极具竞争性..内部市场——就是讲公共管理机构人为的划分为生产者和购买这两个部分;在公共管理机构内部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具备三个要素:a、要能够明确划分出生产者和消费者;b、内部市场的主题签订准合同和商业契约;并在此基础上运作;c、要求有合理的付费制和会计制度作保证..1、政府投资——各级政府用于形成资本性资产的专门性投资;它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或改建..2、财政贴息——投资者在政府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进行投资而获得的利息补贴和投资补贴;补助金从中央财政支付..3、财政投融资——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投资;而产生的有关资金集中和资金运用的活动..4、政策性金融——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的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的金融制度、体系及其相应的业务活动..5、项目融资——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6、BOT开发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特许期内;授权项目发起人为特许权的项目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经营和维护..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特许项目的设施无偿归还国家..7、社会机会成本——因这部分资源由微观经济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微观经济部门的效益损失..8、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政府用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某些支出项目可以减少公众有关的支出;从而使得公众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趋于增加..9、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政府给社会某些成员以补贴;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不改变任何商品的价格;从而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10、公共支出的替代效应——政府的某项公共支出导致了该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社会成员用于该项的支出会随之减少;从而可以产生支出的节余;并用于其他商品的购买..11、公共管理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管理过程加以判断和评定;并由此对公共管理绩效作出结论的过程..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对它的绩效评价有别于其他管理机构..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占主流评价标准的是:效率、有效性、政治和公共职责的履行..12、社会指标——观测各部分人口的社会情况与长期变化趋势的统计数字..13、服务质量体系——为实施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1、组织形象——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要求及标准..2、自我期待形象——公共管理机构期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具有的对自身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标准..3、社会实际形象——社会公众及社会舆论对公共管理机构的真实看法和评价..4、虚拟政府——以国际网络技术为基础;联结政府机关内部现有和正在建设的网络;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数码电视等技术形成。
公共管理概述
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述一,公共管理及其基本特征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是公共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结果。
就理论研究而言,公共行政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着重研究行政组织的内部取向、机构组成、活动程序、行政原则等行政组织和官僚体制。
这一时期公共行政学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管理占据了主导地位。
效率、效益价值要素成为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导向,追求行政效率是这个时期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最高目标。
60年代以后,以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高斯、雷格斯等行政学者为代表,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寻公共行政的解决途径和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强调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动态的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
70年代以来,以弗雷德里克森(H.G.Frideric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并将其引入公共行政领域,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
新公共行政学主张应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将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首先遵循的目标。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和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公共行政的主流学派。
为了适应公共行政部门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管理的要求,以普雷斯曼(Jeffreyl•Pressman)和瓦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为主要代表,谋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的结合,使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转向重点研究政策执行和公共项目,而不再将机构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为此意。
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
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1.1王乐夫的观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
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
具体分为: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1.2付翠莲的观点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
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
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什么是公共管理
什么是公共管理展开全文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一套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安排。
经验表明:一个民主的、法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公共管理能力和效能的竞争。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管理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每一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改革传统的公共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遏制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势头;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始调整和转变政府的职能,政企分开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初步理顺了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局面;政府的行政程序正在不断简化,行政行为正在不断规范化;等等。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公共管理制度从整体上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我国公共管理也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比如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应对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的挑战、应对各种危机和灾难的挑战等。
突如其来的非典公共卫生危机,凸现了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也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建立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新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思考和行动,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不断进步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新体系。
具体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
论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环球市场市场论坛/-47-论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杨 云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特性,它贯穿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
其概念标示的是最为基本的行政理念,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和原则。
公共性的价值促进了现代化公共行政管理的进步,极具现实性意义。
因此,要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公众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完善我国的民主监督制度,保证我国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使人民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性;优化1、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的含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性的产生是社会治理从统治型向管理型变革的结果,“只有当社会治理活动成为管理活动而不是统治活动的时候,才会包含着公共性的内容”。
具体地说,是在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对于公共领域的治理成为国家职能的重要内容,公共性才得以显现,而之后美欧民主化运动又在不断地丰富对公共性的理解。
总体而言,公共管理的宗旨是表达公众意志、主张公众权益,其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纳为“公共管理价值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和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等四个方面。
2、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性的缺失是主要存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2.1公共行政价值观取向偏颇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为公众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但过于强调公共行政,就会导致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丧失,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最终导致低效率行政结果的出现。
政府忽略了对改革行政活动价值追求,导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降低了行政效率。
2.2政府机制还需调节宏观调控功能是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率。
我国政府在实施调节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漏洞,在市场不均衡的情况下,政府失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对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利益的认识和思索
对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利益的认识和思索【摘要】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利益的认识和思索是一项重要课题。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中心,优先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平衡各方利益,并不断优化机制来保障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者需要时刻牢记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承担起责任与使命。
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利益至关重要,需得到充分保障和重视。
每个公共管理者都应当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公共管理活动、公共利益、责任、使命、优化机制、平衡利益、保障、重要性、公共管理者、认识、思索1. 引言1.1 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公共管理活动是指政府机构或公共组织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项目,以及监督和评估结果等活动,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共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协调社会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通过公共管理活动,政府能够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集中,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政府和公共组织通过管理活动,能够更好地进行公共服务的规划和提供,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公共管理活动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通过规范和强化管理活动,政府能够有效应对社会问题和危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
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不可忽视,其发挥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公共利益的定义公共利益是指整个社会共同的、共享的利益,是所有公民共同追求的利益。
公共利益不仅仅包括个人利益,更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公共利益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一种表现,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为了个人或少数利益集团的私利。
公共利益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方面,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利益的定义是必不可少的。
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
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分别为:公共性、服务性、公共利益至上、职能外包、主体多元化、权力依赖。
一、公共价值理念的核心是公共性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
公共管理强调公共性的时候,它会牵涉到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责任、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公共监督,以及公共道德一系列的问题。
公共性又表现为:一是合法性,公共权力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必须受民众的监督、民众的制约。
二是公共利益性,即追求公共利益就是公共管理所追求的的目标。
三是互动性,即公共管理过程是互动的,政府将保证每一名公民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二、服务性(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管理分为:监督管理型公共服务,如国家行政管理;纯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环境保护;准公共服务,如发展非义务教育、新闻出版等。
三、公共利益至上公共管理部门把服务对象界定为顾客,其行为受顾客驱使,满足顾客的需要,让顾客有所选择,与顾客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四、公共管理社会化取向(职能外包)政府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尽可能多地把社会公共事务交由社会管理,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
五、权利主体多元化权利主体多元化带来以下五个作用:第一,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第三,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
第四,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
第五,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财产。
六、权利依赖权力依赖,指的是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为公营还是私营,都不拥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彼此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由于存在着权力依赖关系,公共管理过程便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为此意。
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
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王乐夫的观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
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
具体分为: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付翠莲的观点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
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
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王学军的观点1.首先是其合法性上 ,这就意味着公共管理的权力是受公众委托的权力 , 因而是受公众制约的权力。
2.表现在其所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 , 也就是和每个公民的利益相关的事务 , 而不是与某个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关的事务。
3.表现在公共管理的内容应该体现对公民的服务。
4.表现在公共决策过程应该是公民与政府之间互动的过程。
5.表现在面对政府,每个公民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二、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必要性所在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公共权力主体一方面是以国家和全社会正式代表的名义来行使权力,并且也总是服从和受制于社会整体性发展的需要,所以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
另一方面,公共权力除了维护公共管理者的利益以外,还具有对全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组织、调节和治理的功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执行社会职能。
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
而公共管理主体运用的公共权力的法律设定的合法性基础即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存在的基础。
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社会性基础一方面,社会性是公共性存在的基础。
公共性是指公共事务体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虽然社会公众的具体范围不一定相同,但既为公共事务,也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的全体公众都可以享受这种利益。
公共性是公共社会事务最突出和基本的特征。
因此,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是公共性的存在基础另一方面,公共性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社会性以公共性为指导。
社会性是公共性的要素来源,公共性是建立在社会性基础上的公共性,脱离了社会性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公共性。
公共性本质上要反映社会性,可以应用社会性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公共性的真实程度。
社会性是公共性的存在基础,公共性则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
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基础是以其社会性为要素来源进而建立在人民赋予的法律设定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的。
三、公共性是我国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外,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政协、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的公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代表性:从起源上,国家、政府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
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本身就是团体因各种需要尤其是利益需要而结合成的共同体,它总能够代表这一团体的意志,维护其共同利益。
二是公务性:公共管理主体之所以是公共机构,主要在于其机构组织事务的公共性。
不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公共组织及其成员,都是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而不是私人事务。
三是公益性:公共管理组织及其代表的行为目标或宗旨必须具有公益性本质,公共性组织依靠特殊的公共权力和组织制度规定,把实现公众依靠个人无法实现的利益作为自身存在的价值体现。
现代政府也被当作维护社会公正、效率,弥补市场不足的制度性工具。
四是权力的法定性:不仅国家、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的产生、设立与废止是法定的,具有合法性,而且他们的行为和结果都必须合法,并且承担相应责任。
公共管理主体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才真正具备合理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把如何经济地和富有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价值观更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
公共管理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
效率一直是公共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而伦理原则的加入则增加了管理绩效的公共性。
公共组织是公平的依靠,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组织的天职。
现代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调控行为被看作解决自由市场经济产生的各种不公正问题的合法途径,在平衡效率与公平、效率与民主、效率与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
这种责任可以表现为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肩负的引导义务,也可以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约束既是对社会正面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其负面偏差的一种纠正。
公共管理者应当有道德意识,通过公共服务的道德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现出社会责任感。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
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利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作为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权力充分实现公共性的过程是历史的和具体的过程。
从起源上说,公共权力最早表现为大众的共同权力。
公共管理客体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首先从公共问题的解决入手,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同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正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及其代表,而不是私人组织或私人。
如果把全部事务划分为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的话,那么公共组织机构,如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就天然地成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公共事务的公共性还在于它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
公共利益是一定范围内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产生于社会又独立于社会。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主体从社会性本位出发所进行公共选择的结果,并且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制度安排体现出来。
相对于私人利益来说,公共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实现起来也更加困难。
所以,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公共管理主体往往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身的责任。
特别是现代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的质量更为关心,要求管理者从公众需求入手,以社会公众的喜好为导向,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补充资料:中国的公共管理公共性情况(若时间充裕可补充)我国公管的发展现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公共管理从机构设置、职能调整和人员配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范围、方式等有所变化,但是,由于体制的惯性,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家为核心来运作的,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公民是公共管理的接受者,这种由政府向公民运动的单向性公共管理局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公共管理的理念看——传统管理理念中“当官为民做主”的“官本位”仍然盛行,而把公共权力的真正主人—公民当作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强调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服从义务。
从公共管理体制上看——官僚体制结构在公共管理部门之外也大行其道。
公共管理的官僚制结构的泛化实际上使公共管理的效率不可能充分实现,甚至造成低效率和无效率。
从公共管理的运作方面看——首先,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基础上所依赖的信息通常来自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两个渠道。
其次,公共管理主体在有关公共管理决策所依赖的信息选择上,以迎合上级口味和需要为主,从而形成信息性质单一、信息损耗等问题。
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取得一定进步,但专门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约束性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长官意志、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行政违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我国的市场体制仍不成熟。
发展中国家常常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市场在具备许多因素之后才能有效运转。
因此,成熟的市场体系是新公共管理运作必不可少的基础。
我国的第三部门还难以担负起公共管理的重任。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不仅人均拥有量少,而且存在经费不足、活动能力不强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他们介入公共事务的广度、深度和能力。
公共管理中公共性回归的有效措施政府应树立公众至上的理念,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市场不足,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就要有高度的公共性,要以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为出发点,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要有公众的高度参与,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
因为,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最本质的特征,它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遵循公平的原则来解决公共问题,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充分考虑满足公民的利益,考虑政策实施最终要维持社会的长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公共性。
政府等公共部门要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让公众满意。
公众满意是一个以公众为主体,以公众感受为评价标准的概念。
只有将管理理念定位于公众满意,才有利于使公共管理与时俱进地不断贴近公众需求,促使管理者不断地调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完善公民参与制度,逐步建立起参与式国家的参与机制。
加大政治透明度是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率的关键。
在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公民对政府有治理的权利,只有执行了公意,公共政策才有公共性可谈,只有符合公意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