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学案
教师寄语: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豁.然()俨.然()阡陌
..()便要.还家()间.隔()诣.太守()刘子骥.()
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
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老人和小孩。()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
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C、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
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
一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试采用“这是一个------的桃花源,请看--------”的格式来描述一下。
2、合作探究:桃源中人当初是怎样到桃源的?他们是否愿意离开?桃源内与外界应该有何不同?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探寻考证:你认为美丽的桃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何以为证?
2、深入理解: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他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你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巩固练习
1、重点实词和虚词解
释。
甚异.之__________ 欲穷.其林_________ 才.通人 ________
便扶向
..路_________
诣.太守_________ 阡陌
..___________ 豁然
..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
怡然
..___________ 志.之_________ 规.往 ____________ 俨然
..________ 2.解释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意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绝境:古意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无论:古意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解释。
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每组中的同义词:
A、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缘溪行—便扶向路()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一词多义
(1)乃: A乃大惊________B乃不知有汉________;(2)舍: A 便舍船________ B 屋舍俨然__________ ;(3)寻: A寻向所志_______ B 寻病终 __________ (4)为 A捕鱼为业______ B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 C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 7、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怎样?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两处描述最能表现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文段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2)、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
(3)、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文:关于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为5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他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