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风格”的经典演绎——费穆的《小城之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文学

44

[摘 要]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将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了完美的嫁接,是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经典演

绎。该片所富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达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这也

正是该片长久艺术魅力所在。

[关键词]诗化风格;民族特色;时代气息

◆李 晓(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上海 宝山 200444)

《小城之春》,黑白故事片,文华影业公司1948年摄制。 1995

年,《小城之春》被推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

一,更被香港电影评论界推选为世界100年电影史上的10部经典

影片之一。

重赏《小城之春》,费穆的镜头为我们切割到几十年前的城墙

头上,春草痴迷地摇曳疯长,好掩去章志忱离开的脚印,好一幕

黑白版的《花样年华》。 一座小城,春又来,春无语,春且住,春

去也,如此而已,不管是人在春中行,还是一江春水毕竟向东流

去,每次春天都会整整齐齐地来,零零碎碎地去,被每个人活生

生地剥削一道,边边角角点点滴滴,固化沉淀。导演为了传达古

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造本剧,我想

可以借用吴贻弓的描绘:“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

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

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

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旋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下去”。

《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所谓“诗化风格”,

是以表现、揭示具有普遍人生况味、生命体验的意义价值为目的,

追求表达永恒。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

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

的银幕诗学。

本片导演费穆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确而自然,我想

可以用“淡淡的哀愁,浅浅的哀思”来概括本片的总体基调。导

演用淡淡的叙述给我们演绎了50多年前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感

情命运。一个寂静荒芜的小城里,沉如死灰的婚姻生活突然遭遇

了老朋友、旧情人,此时,女主人公玉纹的心态是无奈和颓唐的,

骨子里热情奔放但却被一些时代的保守思想束缚住了,同样的故

事,在另外导演手下,可能被处理为具有浓烈悲剧性、强烈情感

性的风格,而费穆则既落在“哀愁”处,又尽可能将这些较为强

烈的悲剧冲突点、情感爆发点“淡淡”处理,使之“引而不发”,

保持很强的内在艺术张力。玉纹的形象确乎挣脱了黑白色和年代

久远的银幕之限,展现在色彩斑斓的观众眼中,本片的几个段落

本可以赋予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但影片却在舒缓、静默的情调中

慢慢展开…… 

片子的开头,就是玉纹在城墙走着,踩着八年来重复而似乎

无镜头的小路,给观众一丝挥不去的冰冷,她的自述更使影片一

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沉重的灰色,城墙外自始至终都是空茫茫的一

片,而玉纹永远面朝着城外,踩着自己的命运……这城墙是桎梏,

是玉纹一次又一次挣扎的边界,到此为止,不能再越一步;城墙

已经蜕变成她心理的寄托。费穆的旧片,深沉、含蓄,如一则寓

言。中国之美,在只有五个人物的电影里,简单的人事描画间,浓

淡适宜,余韵悠长。

《小城之春》这部影片通过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间的感

情纠葛与矛盾冲突,极富于民族文化内涵地揭示了中国人的优美

情感与道德风貌。更加可贵的是,在情感与理义的矛盾冲突上,艺

术家分寸得当地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识与封伦理的界线,体现

出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和真挚的人性,这正是这部影片长久的艺术

魅力所在。

对于“意境”的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文化中独具个性特征

的某种标志。“意境”的构成,不像西方艺术文化中传统将自然景

观与人文情怀、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对立、分离,而是将感性与

理性、主体与客体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将主观、主体的情感、体

验、思想,融化在客观、自然的景物、景象、景观之中。影片《小

城之春》的总体情感基调为“淡淡的哀愁,浅浅的哀思”,具体的

情感情绪为“岁月流逝感”、“世事沧桑感”等,这些情绪融化在

城墙、破败的庭院、蜿蜒山路等景物、景观、景象中,构成淡雅、

含蓄、隽永的“意境”,极大地增强、提高了影片的思想力度、情

感力度及艺术表现力。艺术家费穆为中它的突出特征在于优美、精

致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感情、道

德伦理、民族心理、行为方式。整部影片贯穿着一条情与理的冲

突线,然而却以“发乎情止于礼”终结。

“诗化风格”电影尽管未必立足于现实生活,未必直接表现对

现实生活社会的倾向与态度,而追求对普遍、永恒人性的表现和

揭示,但却无法摆脱特定时代的烙印与痕迹。《小城之春》体现着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整体时代特征,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达。

在影片中伦理意识的积淀如此厚重,正因为如此,玉纹听天

由命的态度才真是抓住了国人的痛处。演员把角色将伦常作为妇

道来守着而涵养出的淡漠闲静,以及情思泛动时的举手投足言语

表情,演绎得入木三分,牵动人心。在我看来,玉纹形象在某种

意义上还是知识分子的自比,是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化身。我们

看到,她的两难窘迫、克己节制、责任感伦理心、矜持与躁动、含

蓄曲折、新与旧集于一身,等等,与知识分子的乖张历历何其相

似。故事的结局,玉纹没有像现代观众想当然的那样,投入旧恋

人的怀抱,追求爱情幸福地扬长而去。不少人认定这是败笔和遗

憾,但是,我却认为,编导的独到与深刻恰恰在于他在这里反多

数电影的套路而行之,有意与观众的良好意愿背道而驰。

《小城之春》创作拍摄之时,中国正置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

时局,编导聚焦于一个抽离了党派政治的侵袭滋扰的小城一隅,费

穆以这部影片的艺术探索,体现了那一代电影人丰沛的艺术创造

力。《小城之春》在艺术表达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中表现

在镜头的运用方面,我们发现影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处在比较低

的位置拍摄,并非是水平线的角度,这个角度完全是舞台剧观众

的角度,然后动作的处理都是平面的,演员的演出基本是面对镜

头。以对角线构成了一个非常对称的画面。最明显的一个场戏,就

是章志忱刚到,所有的人都在房间里,然后妹妹在唱歌,这完全

是舞台化的安排,所有的人都面对镜头,也就是面对舞台前面的

观众。但是,镜头跟着人物的移动,只是摇来摇去,形成不同的

构图和动作,而其中几个人物的关系全部在这个横摇的镜头中表

现出来。”

[作者简介]李 晓(1982—),女,浙江杭州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

院05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市场。

“诗化风格”的经典演绎

——费穆的《小城之春》创作思潮

2 0 0 7 年 8 月 下 半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