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缓解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缓解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人生导师的重要职责,是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也日益严重,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剖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探索性地提出缓解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层次理论;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耗竭现象,是职场人士在工作的重压之下形成的一种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了解学生最全面的服务者,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保证其工作质量至关重要。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琐碎且复杂,致使部分辅导员的身心压力大大超过了其承受能力,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成为职业倦怠问题的高发人群体。主要表现为工作过程状态不佳,忧郁,身心疲劳、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工作满意度降低,对周围环境和组织管理充满不满和牢骚,缺乏工作的成就感,对学生教育消极被动,敷衍了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复杂多样的需要进行了分类,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还指出,人类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进一步衍生出高层次的需要;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之前,首先要满足最迫切需要,只有该需要得到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生理需要: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整体收入一般,不合理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对收入的满意程度取决于社会比较,人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收入量,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量,也就是说人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寻求一种分配上的公平感,当出现收支比例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工作积极性随之降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及其复杂,无所不包,除了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承担院系行政事务、教务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就业指导、催缴学费、传达通知等方面的工作,只要是与学生层面沾边的工作最终都会落到辅导员身上。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各类违规发放福利的现象整体减少,当然这也包括辅导员合理的加班费、误餐补助、交通费、通信费等等。与工作量相对较少的专任教师相比,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整体收入一般,付出与收入往往不成正比,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易滋生职业倦怠。据统计,30 ~39 周岁年龄阶段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最强,缘于这年龄段处于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的阶段,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花销较大,其收入水平与专职教师相比却低很多。

2、安全需要: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影响身心健康,在职业发展上缺乏安全感

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大多超过教育部1:200 的规定,这就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辅导员的工作要做到面面俱到,高职学生素质参差不一,问题学生较多,逆反心理严重,安全意识淡薄,这就要求辅导员24 小时保持通讯畅通,遇到学生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及时处理,这就使得辅导员连正常的休息时间都得不到保证,第二天还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处理日常工作事务,还得时刻警惕关注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担心稍有不甚会引发各种极端行为,这些都

迫使辅导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诱发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另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造和做研究,在科研和职称上低于专任教师,使得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出路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职业前景也比较模糊。

3、社交需要:在组织中缺乏归属感

大部分辅导员都面临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但辅导员整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超负荷量的工作使得他们的上下班时间模糊,周末、节假日时间也经常因学生的事务而被挤占,导致很多辅导员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人,与朋友交往的时间减少,社交圈子狭窄,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各种兴趣爱好。受制于特殊的工作环境,辅导员不像专任教师有顶岗实习的机会,能参加培训、进修,到外校交流的机会较少,一般只能与本校学生工作群体分享经验或独自解决,在组织中缺乏归属感。

4、尊重需要:职业声望较低,缺乏职业认同

虽然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很高,但由于辅导员处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底层,实际权力很低,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大部分人认为专任教师比辅导员的地位要高,福利待遇及升迁机会也要比辅导员多;部分专职教师认为辅导员是“保姆”、“万金油”、“勤杂工”,就是负责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专业技术不强才去当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人为辅导员的价值不大,对辅导员的教诲持反感情绪与消极态度,甚至在内心蔑视辅导员。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职业声望是比较低,在这种低职业认同的环境下辅导员易产生较大的挫败感、职业倦怠感。

5、自我实现需要:工作考核缺乏量化指标,职业发展规划黯淡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其工作成果难以量化,不易看到实际成效,这就使得辅导员工作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性,即使评价为优秀的辅导员,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致使优秀辅导员和一般辅导员在薪酬、职位上没有显著的区别。一旦学生出了问题,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的工作不到位,导致辅导员处于低成就感状态。现在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大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学生时代曾经是主要学生干部或有特别专长,大多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最初也很渴望在学生教育管理事业上大展拳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多数“年长”的辅导员在心理上和身体上不再适合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面临重大抉择,到底是转为专业教师还是行政人员。目前,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表述含糊不清,很多辅导员对自己转岗问题感觉困难重重,力不从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直至产生职业倦怠。

三、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建议与对策

1、提高辅导员薪酬待遇

只有提高辅导员薪酬待遇,才是对辅导员长期、大量的工作付出的一种肯定。辅导员薪酬待遇要能体现“对内公正性,对外竞争力”的原则,考虑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薪酬制定时要考虑给予辅导员适度的倾斜,建立能体现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实现“优劳优酬”,对于具有特殊贡献的辅导员成绩予以认可对,其劳动付出、工作业绩能够与其获得的奖金、津贴挂钩;确保辅导员的绩效工资总体水平不低于同等层次的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例如可以为辅导员岗位也设立初、中、高等级,待遇相对应专职教师系列的助教、讲师、副教授等级;在经济及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发放辅导员的周末和节假日值班补贴,确保其投入与回报成正比,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2、明确岗位职责,明晰发展路径,解决辅导员后顾之忧

高职院校要多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合理、科学地疏导。辅导员工作时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过多充当了各种角色,要让辅导员从烦琐和复杂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就需要重新整合学生管理体系,将某些职责从学生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辅导员自身也要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