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节选)》文本解读
庄子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老子的无为思想,主张道法自然、顺时而治,将道家的精髓予以更大水准的宏扬。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气势阔大,历来为人称道。《秋水(节选)》借助神话题材发端引导读者思考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可谓短小精悍,以凝练见长,一直作为中学教科书的课文选用至今。我们读庄子,虽失之浅俗,然亦每有欣喜,比如《秋水》──外冷内热的庄子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创建,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
《秋水(节选)》这是一篇极富哲理意义的文章,又是一篇阐明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的文章,这样人生态度上溯到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时间拘囿,并且不被所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识见和精神造成蒙蔽。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持续得到提升。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节选)》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与文章所阐析理解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合,作者由小到大、由详细到抽象,层层推动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文章一开篇,直接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而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逐步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应该说河伯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我们忽然间也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会像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自满”?这就叫自满,自以为满,可怜河伯不知道后面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体现在他面前!
不过,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兴叹,河伯顺流而到达大海之后,见到了大海的辽阔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满是多么可笑——不过,河伯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理解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即时自我反省,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大约是说:俗话说,自己知道一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唉,这难道不是在说我吗?狂妄自大的河伯面对谦虚谨慎的北海若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到了你家门口,看到了你的无穷无尽,这才让我贻笑大方了。
海神闻听之下,就顺着河伯的意思并启发他逐步超越自己的限制:“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三句话意思相近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论海,那是受空间的约束;夏虫之所以不能够语冰,那是受时间的约束;而曲士之所以不能够语至道,那是受自己的约束,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还排斥最高的真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持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人们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其实,这几句话仅仅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理解“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文本中作者使用详细可感的形象表达,含蓄丰满的意境描绘,使寓言形象的特点更加突出,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