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最新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
微信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截至2016年9月,微信日均登陆用户达到了7.68 亿。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中
国网民数量的增?L,微信用户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作为新型的社交移动平台,微信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在微信的传播空间看内,既有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也有微信公众平台式的大众传播,更有一对多的微信群传播。这些都充分地表明了微信与传统媒体显著的不同特征。
微信的人际传播,作为时下热点的一个研究对象,有着许多相关的文献研究。曹文欣(2015)通过对微信的起源和人际传播优势进行梳理,对微信中的自我披露、自我呈现等人际传播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微信传播中的人际传播情境特点。胡春阳
2015)则是通过以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者为样本,剖析了经由微
信的人际传播行为,亲密关系的维持,揭示了和陌生人交友现象则从帕诺阿尔托学派的关系传播理论为是视角,从关系空间的建构上,来分析微信的人际传播方式。在上述微信人际传播研究者看来,微信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传播方式,以更加人性化的体验和更有效的社交属性满足了广大用户的消费需求。但总体来说,微信并没有颠覆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更多的是将人际传播方式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在现实
以及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际传播与关系发展模式。欧健(2014)
与虚拟之间不断交叠。本文将尝试着从迈克尔?E?罗洛夫的《人
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中的人际传播社会交换理论相关视角入手来
进行相应的探讨。通过理解社会交换与微信的人际传播是怎样发生关系的,以及微信人际传播关系的发展、自我披露、人际冲突、冲突的解决等关键因素来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
、作为社会交换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知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期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家庭传播、口语传播和人际传播。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崛起,人际传播也取得了一系列进步,并初步成形于20 世纪60 年代。之后,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际传播走上学科化道路并迅速成为传播学的主轴。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进步,众多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效地拓展了人际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为人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沃土。
在薛可、于明洋看来,广义上的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以实现良好的信息传递和彼此相互理解或共鸣的目的。它是其它传播形式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戈夫曼指出,人际传播是使用符号进行的互动表演,人们在互动中,不仅自我呈现而且试图操纵所呈现的形象,在不利的情境中,还可能做出自己并不相信的表演。
不过在迈克尔?E?罗洛夫看来,人际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
社会交换的属性。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人们可以将传播看作是获取他人的顺从而交换的商品。首先,人们从他人处交换是为了从他人处获取回报,换言之,与他人的交换是符合其自我的利益的;其次,人际传播是关系双方的一种符号传递。这些符号的选择,是根据人们对关系对方的了解,也是由于人们期望他们能够起到某种作用。
二、社会交换论对微信人际传播的构建
当下,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饱和,微信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社群生活的重要社交平台。在微信如此黏性强大的社交平台的影响下,其马太效应也愈加显著。作为社会交换
的初衷,微信人际传播的构建不同于QC和微博,微信强调熟人间或者事业上的交集属性,更多的倾向于一种相互交换的熟人、半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网络建构。以下将进一步社会交换论是如何构建微信人际传播方式的。
1.微信的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的发展是被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并且人际关系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亲戚关系也是如此。
在霍曼斯看来,人际传播中关系的发展就是以往强化事例在起作用。在微信的人际吸引过程中,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他人的喜爱和仰慕,这是对他人的肯定和情感反应,这是一种相对隐秘的情感反应;另一个则是愿意亲近他人,或者愿意与他人交往,
这个行为性相对较强,比较容易察觉到。简单说来,微信上的人际吸引更多地是对刺激的一种反应。在微信用户看来,只要是人际吸引带来有价值的回报(也许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可能是言语上或者微信朋友圈行为上情感的一种反馈),反应就会得到相应的强化。在之后类似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将会再次表现出来。
因此,当在微信上,如果某人希望吸引他人,就会对当事人的微
信进行相应的情感流露,表现在微信交流,朋友圈的点赞、评论
等互动上,形成有效地反馈。
心理学家有一句比较普遍的俚语:人们喜欢他们认为喜欢
自己的人”。在微信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吸引
力,人们通常可以使用种种社交性的回报来强化被吸引者的行为。言语上和行为上的赞同,有效地强化了情感吸引力,从而获得有效地关系维护。
2.微信的人际关系改变
在霍曼斯看来,人们根据所获得回报的多少可知人们彼此吸
引的程度。 在微信的人际交流过程中, 从情感吸引或行为吸引获 系的人际交流过程中, 更多是运用海德的“平衡模式”来描述扩 展,即如果两个人相互之间互有好感,并且存在着共同的爱好,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平衡关系。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 处在平衡关系,当他们对某些事情或者行为的意见和看法相左 时,他们将会存在着相应的观点转换。比如,一方的信息输出较 频繁,而另一方对相应的信息存在抵触心理, 这种情况多半是反 馈一方对对方无好感或者是拒绝进一步的强化而回馈。 而这也意 味着双方关系朝向不良方向发展甚至最终到达冰点。 因此,在微
信交流上, 双方的关系要取得进一步的拓展, 必须某些领域保持
在微信交流过程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 活动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人们总会有意无意 的进行相应地自我披露。 人们常常会有足够的自我意识, 能够提 供以往的强化事例的信息。 通过适度的自我披露, 往往可以博得 他人的同情好感,并促使他人进行自我披露。在微信圈子中,常
见的是有相同爱好兴趣的朋友或者是有共同交集的 ?H 朋之间的 交流场景。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视频、图片、表情包交流,通 过将熟悉的话题或者相似的境遇分享出来, 这种自我披露式的沟 通有效地提升了人际传播效果。
三、微信对日常生活中人际传播的影响
微信如今已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众化即时通讯
媒介,它与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马歇尔 ?麦克卢汉指 出,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的连接方式、行动的规模与形态。媒 介起到一种中介作用, 而中介正是媒介最基础的本质, 处于人与人之间、
人与现实之间、媒介和人体的器官、中枢连接 起来,并向外扩展,形成对“人的延伸”。而微信正是这样的一 种向外的“人的延伸”, 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从原有的现实社会 交流转向了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延伸, 拓展了人际交流的广度 与深度。在微信交流过程中,强关系将会变得更强,而弱关系则 会更弱。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当下, 使得人们更加愿意找到属 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圈和好友,在这里互动、交流、认同,完 成自我在社交方面精神上的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微信越来越成 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些人 过度的沉迷于虚拟得的回报越多, 未来的这类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微信熟人关 相应的一致。
3. 微信人际传播过程中的自我披露
这种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