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
2.周王室衰微
材料一: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 鼎”。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60年),楚庄王率军队攻打已经迁徙到伊 水流域的陆浑之戎,随后来到洛水,在周的疆土上陈兵示威。楚庄 王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欲取而代之。这显示出周王室地位 一落千丈,与一般小诸侯国无异。分封制的森严等级与拱卫周王室 的作用遭到破坏,分封制瓦解。
3.荀子的哲学思想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 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1)“天”就是自然界,自然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不以人们意 志为转移。 荀子认为:天的具体作用表现在星辰运转、日月普照、四时变化及 刮风下雨,也就是说,自然界就是天,而且自然界的变化运动是有 规律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这种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其实就是吸取了先秦 道家的思想。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爱人”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 爱护,包含民本思想;礼和仁互为表里,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 主观上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也是十分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是孔子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的集中体现。
孔子
2.孔子的政治思想
战国:儒学发展为蔚然大宗
儒道法墨比较
2.荀子的性恶论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 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 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 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然则礼义法度 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
1.井田制的崩溃
材料二:晋卻(音xì )至与周争鄇(音hóu,温之别邑)田。王命 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材料三:子产使都鄙有章(制度),上下有服,田有封(封,田界, 田有封洫指扩大封疆沟洫)洫,庐井有伍。
──左丘明《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 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 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 相让,最后竟然把官司打到晋侯那里。由于晋侯的支持,才承认 属“王室之邑”。这些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经丧失。 郑子产破坏井田的封疆沟洫,井田制在这一过程中,日趋解 体。
──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仁政”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伦理道德观
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 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
1.井田制的崩溃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 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 首诗歌,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西周时,土地属周王所有,即奴隶制国有(井田)。所谓“井 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百 亩为公田,统治者“借民力治公田”,这块公田也被称为“藉 田”。其余八块有农民自己耕种,称为私田。公田交十分之一的 税,私田不交税。
荀子 1.荀子的政治思想
凡兼人(使人服从)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 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 人者贫,古今一也。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 子》
(2)荀子主张以德服人。让人服从有三种办法,以德服人为上策, 应该是人君采取的方法,以力服人和用财物收买让人服从是不会长 久的。 (3)荀子认为,统治者应当“隆礼重法”,既重礼治,又重法治。 儒法并用的思想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吸收了法家思 想,较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子曰:道(治理)千乘之国(诸侯大国),敬事(认认真真的做 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之中 枢),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道之以政(政,政令法制),齐(整顿)之以刑(刑罚), 民免而无耻(羞愧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论语》 (1)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取信于民,这是孔子民本思想 的反映; (2)“为政以德”,以德服人,以礼仪教育化治理国家是孔子政治思 想另一大特点; (3)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 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庖有肥田,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休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 民父母也?
4.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5.荀子的处世之道
君子贤而能容罢(pí ,疲惫),知(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 浅,粹而能容杂,失是之谓兼术。
——《荀子》
孔孟荀比较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以后,他的贤子弟遍布天下,有的为王侯将相做老师,有的与士大夫为友,还 有的直接做了隐士。到了战国后期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进行 丰富和发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显学
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 孟子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使“民有恒产”,要减轻赋税,这是封建 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经济基础。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 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 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 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 说的“舍生取义”。
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荀子 1.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 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 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1)荀子主张施行“仁义”“王道”;如果明君以仁爱高于天下, 礼义高于天下,由礼义、仁爱而产生的威严高于天下,天下的人民 没有不尊重和不归顺他的。这位人君是知道并了解王道的。用“仁 义”“王道”治理国家,可以不战自胜,不攻而得,不用武力天下 就归顺他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
1.井田制的崩溃
材料四: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 公之去公亩而履亩(按实际亩数),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 矣。
──谷梁氏《谷梁传》
《谷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与《左 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明显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 和推广,私田增加。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开始进行赋税改革。如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在此之前井田制下田赋仅出 于藉田(公田),私田之收全归自己;“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 一律按亩征收赋税,这表明即鲁国正式承认私田存在的合法性,反 映出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类似的改革还有齐国 “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多少和地力强弱,作为征税的标准
3.荀子的哲学思想
故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2)人在自然界应当是积极主动,即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不是停止在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光辉的 主题──“制天命而用之”。即对于“天”,如果只是推崇、思慕、 顺从、赞颂,则丝毫无益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最重要的是使“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己所用,这样又把儒家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之更加适应 社会的需要,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3.“士”阶层的崛起 4.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孔子
1.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泛爱众,而亲(接近)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请问其目(具体内容)。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荀子》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饱,冷了要穿衣,耳 目爱好声色,人情有所嫉恶,如果顺从其“性”,必然发生争夺、 混乱等罪恶行为。“性”本来是恶的,但可以通过学习和改造,才 可能变善,即“化性起伪”,因此荀子认为人们必须用法律来纠正 错误,用礼义来加以教导,使人们恶的“性”能够化为善的“伪”。 这样才能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荀子认为:(1)人性皆恶;(2)通过后天学习改造,使恶变善到“化 性起伪”;(3)礼义法制,可以把小人培养成君子。
孔子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主张学思结合; (2)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的范围。 这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4.孔子对人性的看法
性相近
孟子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放任自己的行为)辟邪侈(指不轨行为),无不为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