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痛经在初潮后即出现,虽然疼痛剧烈但持续时间短,常 1-2 天内消失,妇检及 B 超未发 现器质性病变可助鉴别。 3.2.6 其他
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破裂时,需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及急性阑尾炎 等鉴别。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体征及素体情况,并结合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由多因素作用引起,其组织学发生复杂,因此预防作用有限,主 要针对易患因素作好源头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排出不畅的疾病,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 药物避孕,对有高发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选择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促进子宫内膜 萎缩;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的种植,规范各项手术操作,避免多次宫腔手术,保护子宫切口 周围术野,避免经前或经期行输卵管通畅试验及宫颈、阴道手术,或不必要的盆腔检查;提 倡晚婚,但宜适时生育,尤其是伴有生殖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者。 6.2 饮食调护
多为一侧性,常无症状。检查可扪及囊性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无明显压 痛。B 超表现为形态规则的无回声团块或见分隔。 3.2.2 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无症状,或仅有下腹胀,病情进展时多呈持续性腹痛腹胀,一般情况差,或呈现恶 病质。B 超显示附件包块为混合性或实性,血清 CA125 值显著升高,多大于 100IU/ml,HE4 可升高。CT 及 MRI 检查有助于鉴别,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 3.2.3 盆腔炎性包块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4、6、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佐以理气行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祛痰
散结,补肾温阳,益气健脾等法。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期活血祛瘀,理 气止痛;非经期针对病因,注重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行气,健脾补肾,兼顾正气,配合调经、 助孕、消癥散结。对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重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可中西 药结合治疗;若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大于5cm或发生破裂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A)[9]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2、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于盆腔腹膜及各脏器表面,以骶韧带 、直肠窝、子宫后壁为常见输卵管内异症多累及其管壁浆膜层。直接 累及粘膜者较少。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扭曲、影响其正常蠕动, 造成不孕。 分二型: 色素沉着型——典型的酱紫色或褐色。 无色素沉着型——为早期病变,红色和白色,无色素沉着的内膜病灶 发展成典型的病灶需6——24个月。 深部侵润型内异症:病灶侵润深度 >5mm,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 宫凹陷、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 其它部位的内异症: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道、腹壁切口等。
四、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一)、疼痛: 小的散在病灶可致剧痛 70—80%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 度不完全平行。 大而严重的粘连可无痛 (1)、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 (2)、非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疼痛,少数。 (3)、性交痛及排便痛。30% 。 (4)、卵巢内异症破裂出现急腹症。 (二)、不孕:约50%的患者合并不孕。 (1)、盆腔解剖结构正常。 (2)、盆腔内环境改变。 原因:(3)、免疫功能异常。 (4)、卵巢功能异常。 (5)、自然流产率增加40%:15% 。
Page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以下特点:

1、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主要引起疼痛和不孕。 2、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3、症状与体征及疾病的严重性不成比例。 4、病变广泛、形态多样,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 5、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严重的粘连。 6、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的恶性行 为。 7、激素依赖性。 这些特点是内异症的治疗甚为棘手,如何规范和系统化的治 疗,使患者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腺肌症最佳治疗方法

腺肌症最佳治疗方法

腺肌症最佳治疗方法?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于子宫内膜组织的异位生长导致,通常会给患者带来痛经、月经不规律和盆腔疼痛等症。

临床上针对腺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帮助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腺肌症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1、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可以缓解腺肌症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这些药物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子宫肌肉收缩和痉挛,从而缓解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这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发胃肠道副作用,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可以通过抑制卵巢功能来减少子宫内膜组织的异位生长和厚度,从而减轻腺肌症的症状。

这些药物还可以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量和疼痛。

口服避孕药适用于没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但不适用于哺乳期妇女、高血压患者和某些患有其他疾病的女性。

因此,在使用口服避孕药之前,应咨询医生并进行个体化评估。

(3)中药妇炎丸:口服武汉李小平中医门诊部的专利中药妇炎丸,可以发挥其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功效,消除妇科炎症感染,促进子宫内部的血液循环,调节月经,缓解痛经以及小腹疼痛不适等。

而且,妇炎丸用药安全无副作用,也不会对女性备孕产生影响,还可以显著的提高女性受孕率。

2、手术治疗:(1)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对于腺肌症引起的严重症状,如剧烈疼痛和月经不规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这个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生长的区域,并修复子宫的解剖结构。

这种手术可以改善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育能力。

但是手术并没有消除病因,所以患者有可能再次复发。

(2)子宫切除术:对于那些没有生育要求或症状严重且难以缓解的腺肌症患者,子宫切除术可能是最终的治疗选择。

这个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整个子宫,从根本上消除腺肌症的问题。

然而,子宫切除术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可能是一个重大决定,因为它会导致不可逆的生育能力丧失,应慎重选择。

3、其他治疗方法:(1)生活方式调整: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缓解腺肌症的症状。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 )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 2 )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 1-2 天,行经第 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者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者/和子宫增大、压痛。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 CT 及 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 CA水平轻、中125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者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 CA 等提示。

125轻度疼痛: 1 ~ 3 分;中度疼痛: 4 ~ 6 分;重度疼痛: 7 ~ 10 分。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者沉紧。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胀痛或者刺痛;②情志抑郁或者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者经行不畅;②经前或者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者多或者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者薄黄;脉弦或者弦涩。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者夹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者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者沉涩。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异位症从不发生先天性无子宫内膜的妇女,甚至青春期的女性虽有内膜,但因其没有功能,也从无异位症发病。
胸腔及腹腔均来源于体腔上皮,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化生而来,则胸腹腔亦应常见,但实际上极少发生。
如果体腔上皮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则男性也应有同样的现象,可至今却从无这样报道。
有人反驳:
目前已知多数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均有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腹腔,但极少数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且此病有遗传倾向,推测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免疫力异常有关。
LUFS学说 即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
1
表现为月经规律,体温双相,内膜有分泌期变化,但在排卵期后2~5天内腹腔镜下未能观察到排卵裂孔。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排卵后腹腔内的E2、P激素水平升高,约为血浆浓度的5~20倍,可防止内膜种植生长,而LUFS者由于卵泡未破例,腹水中的17雌二醇和孕酮较正常为少,失去对子宫内膜的抑制力,而致镜下种植。
七、治疗
原则参考年龄、症状轻重,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全面考虑。
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先行激素治疗,病变较重者可行腹腔镜下手术或保守性剖腹术。
症状轻微者采用非手术疗法。
年轻无继续生育的重度患者采用保留卵巢功能手术,症状和病变较严重的无生育要求患者行根治性手术。
随访观察:适用于病变轻微、无症状或轻微 症状者,一般可每数月随访一次, 如痛可用消炎痛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来有明显增高,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女人口中的确切发病情况仍不清楚,文献报道的发病率多数是在住院手术病例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在妇科剖腹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存在。以30~40岁生育年龄妇女居多。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的卵巢,约占80%,还可侵及宫骶韧带,子宫下部后壁浆膜等。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1、概述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与治疗

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与治疗

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与治疗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瘤都是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长于外在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正同时存在。

在子宫内膜腺肌病的症状中,痛经是明显的。

此时的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疼痛可从经前1周左右即开始,或可延长至经后1~2周,随时间与病情而发展,日益严重。

部分患者会出现经期紊乱、经量增多的现象,畅淋漓不断,严重者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少数患者在发生大量出血时,会被误诊功能性子宫出血。

此外,少数患者会出现不孕的情况,厂检查有子宫增大、较硬等症状,性生活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感情生活,常合并有子宫肌瘤的出现。

中医将其归属到“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的范畴。

从中医学的角度而言,痛经、月经失调、症瘕等都与瘀血内阻有关,而血癌的形成又与寒凝、气滞、痰湿等致病因素有关。

因此,从子宫腺肌病的实质来看是血瘀为患,属于实证,但病程延久,失血耗气,又导致气血虚弱,而转成虚实夹杂证。

故而治疗要从整体观入手,调节血和气的平衡,通荣脏腑胞宫,从而调经止痛,化瘀散瘕。

【祛瘀正宫贴】作为中医治疗女性子宫腺肌病的代表性药物,是根据竹林寺千年秘方而制,其集丹参、赤芍、川穹、三棱、莪术、枸杞子、熟地黄等多味名贵中药材于一体,具有疏肝理气,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迅速改变盆腔的内环境,同时改变患者的体质,全面调节内分泌使气面血活,活跃脏腑,打通子宫脉络,起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软坚散结、滋阴补肾的功效,从而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

此外,可以配合口服药方进行内调外理:1、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香棱丸加味。

木香15g,丁香10g,三棱15g,莪术15g,枳壳15g,青皮10g,川楝子15g,小茴香15g,水蛭15g,鸡内金15g。

2、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

小茴香15g,炮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0g,赤芍15g,鳖甲20g,鸡内金10g,三棱15g,莪术15g。

子宫腺肌症该怎样治疗

子宫腺肌症该怎样治疗

子宫腺肌症该怎样治疗发布时间:2021-10-08T09:34:18.5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4期作者:张静[导读] 子宫腺肌症属于妇科疾病,对女性身体健康会产生危害,常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

张静绵阳市游仙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子宫腺肌症属于妇科疾病,对女性身体健康会产生危害,常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结婚生育年龄偏大,没有生育过的女性发病率呈现出增长趋势,因此要引起足够重视,患病后要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恢复身体健康。

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又被称之为子宫腺疾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出现周期性增生等情况,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子宫腺肌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弥漫型和局限型,其中弥漫型患者子宫增大比较均匀,前后径呈球形,具有质地较硬的特点。

局限型患者会形成结节,出现子宫腺肌瘤,和子宫肌瘤比较而言,手术难度要更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子宫腺肌症的病因还不是很明确,但研究发现和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到肌层生长有着很大关系。

部分女性缺乏健康意识,怀孕后会采用人工流产方式,这对身体伤害比较大,过程中子宫内膜可能会侵入子宫肌层。

慢性子宫内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恶化可能发展为子宫腺肌症。

当患有子宫腺肌症时,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如果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痛经,对日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就要尽早到医院去检查,明确病情后接受治疗。

治疗患者病情、个人体质等有所差异,因此没有一种绝对有效的治疗方式。

要对患者病情展开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治疗方案,下面介绍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服用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大,除了常用非处方药之外,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保证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药物服用要坚持按时按量原则,部分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病情有所好转就停止服用,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后期病情可能会加重,而且治疗难度会变得更大。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一)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

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

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

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

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

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

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

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

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

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 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处理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处理

康复指导
心理康复
○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增强康复信心。
生活指导
○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改善生活习惯,促进康复。
随访计划
○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和并发症。
随访计划
随访时间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
随访内容
遗传因素
○ 家族中有腺肌症病史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慢性子宫炎症
○ 长期慢性子宫炎症可能刺激子宫肌层细胞增生,进而引发 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的症状
疼痛
痛经是子宫腺肌症最 常见的症状,表现为 经期疼痛,疼痛程度 因人而异。
月经异常
子宫腺肌症可能导致 月经不规律,如月经 周期缩短、月经量增 多等。
不孕
了解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复发情况、生活质量等。
随访方式
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长期管理策略
01
定期随访
通过定期随访,监测 腺肌症患者的恢复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复发情况。
02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 式,如合理饮食、适 度运动等,以改善身 体状况,促进康复。
03
心理支持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理
通过药物调节 激素水平,缓 解疼痛和缩小 病灶。
常用药物类型
包括非甾体抗 炎药、孕激素 类药物等。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效果 因人而异,需 定期检查和调 整药物剂量。
子宫腺肌症的定义
子宫腺肌症是什么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教学方法:典型病例讨论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内容:病例一:病人,27岁,未婚。

因发现附件包块及阴道肿物5个月人院。

末次月经年20 xx 年4月6日。

20 xx年11月起月经前后无诱因出现咖啡色白带,持续4-5日就诊。

妇科检查发现阴道后弯隆有紫蓝色结节2cmx3cm,左侧附件可触及包块6cm ×5cm×4cm,B超检查示左侧附件囊实性包块,考虑巧克力囊肿,并在门诊行阴道镜取活组织检查为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

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月经史:13:5-6,有痛经,月经第一日最剧烈,而后逐渐缓解。

婚育史:已婚,否认有性交疼痛及接触性阴道出血,1年前曾行药物流产1次。

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未产式,阴道后弯隆可见一紫蓝色结节2cm×3cm,,质硬,有触痛,固定,未穿透直肠壁。

子宫颈见柱状上皮异位,宫体前位,稍大,固定,无压痛。

左侧附件可触及一约6cm ×5cm×4cm的包块,囊实性,边界清,活动差,与宫体有粘连,无压痛,右侧附件无异常。

带领学生询问病史查体1、病史搜集中注意问题:年龄、生育史,痛经特点、以往治疗经过,特别还应注意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

2、查体注意事项:全面全身查体。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增大程度,附件情况,特别注意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可触及痛性结节,三合诊检查时更明显。

(二)回答问题并讨论(三)概括、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概念: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多数病变出现在盆腔内生殖器官和其邻近的腹膜面,故也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病年龄分布:患病年龄:有月经的年龄;常发病年龄:25-45岁;发病高峰年龄:30-40岁;腹腔镜检查中发现约 12%-48%患者有内膜异位症存在(三)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部位:卵巢、子宫直肠窝,骶韧带,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圆韧带,阔韧带等。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孕等,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

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广泛、形态表现多样、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严重的粘连,而症状、体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且由于其激素依赖性,治疗后易于复发。

二、流行病学特点目前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为1∙4%〜10%,而在痛经、性交痛、经量多和不孕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增加5倍。

事实上,内异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除非找到一种可靠的、无创的、可应用于大样本非选择性人群的检查方法。

内异症的高发年龄为25〜34岁,而其严重程度则与年龄无关。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初潮年龄早(W11岁)、月经周期短(≤27d)>经量大、生育少、哺乳时间短、BMI低等,均会增加内异症发生的风险,而口服避孕药是否会增加内异症的风险则是有争议的,宫内节育器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无关。

免疫系统异常增加罹患内异症的风险,研究表明,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内异症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同时有癌症家族史,特别是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内异症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内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内异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中隔子宫等苗勒管发育异常的患者,内异症的发生风险增加,这说明内异症的发生有其基因及分子基础。

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也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胎儿期暴露于高雌激素环境会导致成年后内异症发生风险增加,摄入酒精、咖啡、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患内异症的风险,适当运动可以降低风险,而高强度运动则明显增加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三、病因学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详。

"经血逆流”是发病机制之一,但90%的女性均有经血逆流,内异症的发病率却仅为10%,异位子宫内膜要能生存、生长并引起病变和症状,必须通过黏附、侵袭、血管生成三步曲才能完成,因此,盆腹腔环境的改变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
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
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夹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4.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次症:①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②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③口腻或纳呆;④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⑤小便色黄或短赤。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

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

3.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

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

4.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

(二)针灸治疗
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隐白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进行治疗。

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或选用火针疗法
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庭中。

毫针捻转中强刺激,或在上
述穴位埋豆。

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3.灸法:根据病情,可选用热敏灸、雷火灸、温盒灸、中国灸等疗法。

(三)外治法
1.中药保留灌肠
推荐方药: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红藤、牛膝。

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经期停用。

2.中药外敷
可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随证加减,进行穴位贴敷、脐疗等疗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痛经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90%;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70%,<90%。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90%。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评分-治疗后证候评分)÷治疗前证候评分×100%。

证候评分方法见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表。

3.观察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3、6个月经周期时,于月经干净后3-5天行妇科检查,并进行相关症状评分。

盆腔超声、血清CA125检查只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时各做一次。

(三)分级量化标准
1.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1)寒凝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3)肾虚血瘀证:
肾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4)湿热瘀阻证: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2.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

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

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

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