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结构常见病害调查及分析报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桥梁结构常见病害

调查与分析

编制单位:

技术负责人:

编制:

编制日期:2016 年9 月26 日

目录

0 引言 (1)

1 路基工程常见病害 (1)

1.1 路基行车带压实质量问题 (1)

1.2 路基边缘压实度不足 (2)

1.3 路堤边坡滑坡病害 (3)

1.4 路基纵向开裂甚至形成错台 (4)

1.5 路基横向裂缝 (5)

1.6 路基网裂 (6)

2 路面工程常见病害 (7)

2.1 无机结合料基层裂缝 (7)

2.2 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平整 (8)

2.3 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病害 (9)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 (11)

3 桥梁工程常见病害 (13)

3.1 钻孔灌注桩断桩 (13)

3.2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裂缝 (14)

3.3 桥面铺装病害 (16)

3.4 桥梁伸缩缝病害 (17)

3.5 桥头跳车 (18)

道路桥梁结构常见病害调查与分析

吴安生

0 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 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些质量事故,如桥梁垮塌、路基沉陷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道路桥梁结构常见病害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防治及治理措施进行研究。

通过对已经历工程及接触的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进行调查,归纳如下:路基工程常见病害:路基行车带压实质量问题、路基边缘压实度不足、路堤边坡滑坡病害、路基纵向开裂甚至行车错台、路基横向裂缝、路基网裂等;

路面工程常见病害:无机结合料基层裂缝、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平整、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等;

桥梁工程常见病害:钻孔灌注桩断桩、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裂缝、桥面铺装病害、桥梁伸缩缝病害、桥头跳车等。

1 路基工程常见病害

1.1 路基行车带压实质量问题

1.1.1 原因分析及防治

路基施工过程中,检测压实度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甚至局部出现“弹簧”现象,主要原因是:

(1) 压实遍数不足:压实遍数必须通过试验段总结确定,不可凭主观臆断及施工经验确定压实遍数;

(2) 压路机质量偏小:压路机原则上应采用重型压路机,压路机质量根据碾压层厚度确定,必须满足最小压路机质量标准要求;

(3) 填土松铺厚度过大:松铺厚度必须通过试验段总结确定,施工过程中由测量人员跟踪检测填土顶高程以控制填土厚度;

(4) 碾压不均匀,局部有漏压现象:碾压过程中,设专人跟踪碾压,重叠1/2 轮宽,确保碾压到边;

(5) 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特别是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造成弹簧现象: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效果最佳;

(6) 没有对上一层表面浮土或松软层进行处治:加强质量检测,压实度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局部弹软、浮土未处理的不可进行下一层灰土摊铺;

(7) 土场土质种类多,出现异类土壤混淆;尤其是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造成弹簧现象;

(8) 填土颗粒过大(>10cm ),颗粒之间空隙过大,或采用不符合要求的

填料(天然稠度、液塑限不满足要求)。

1.1.2 治理措施

(1) 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2) 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合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3) 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

1.2 路基边缘压实度不足

1.2.1 原因分析

(1) 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按超宽填筑要求施工;一般路基两侧各超宽填筑30cm;

(2) 压实过程中压路机未碾压到边;

(3) 路基边缘漏压或压实遍数不够;

(4) 由于压路机碾压过程中要重叠1/2 轮迹,采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边缘带(0-75cm )碾压频率低于行车带。

1.2.2 预防措施

(1) 填料填筑时,按照实际宽度路基两侧均应超宽填筑;

(2) 现场设专人指挥碾压,确保压路机碾压到边;

(3) 认真控制碾压顺序,确保轨迹重叠宽度和段落搭接超压长度;

(4) 提高路基边缘带压实遍数,确保边缘带碾压频率不低于行车带压实遍数。

1.2.3 治理措施

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时,返工至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亏坡补宽时应开蹬填筑,严禁贴坡),控制碾压顺序和碾压遍数。

1.3 路堤边坡滑坡病害

1.3.1 原因分析

(1) 设计对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等考虑不充分;

(2) 路基基底存在软弱层且厚度不均;

(3) 换填时清淤不彻底;

(4) 填土速率过快;施工沉降观测、侧向位移观测不及时;

(5) 起初路基填筑层有效宽度不够,为保证路基宽度,采取了贴补处理;

(6) 路基顶面排水不畅,造成路基土含水量过大;

(7) 用透水性较差的填料填筑路堤,未采取相应措施对填料进行处理;

(8) 边坡植被不良未起到护坡作用;

(9) 填挖交界面未按要求设置台阶;

(10) 路基处于陡峭的斜坡面上。

1.3.2 预防措施

(1) 路基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年限内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给路基稳定带来的影响;

(2) 软土处理必须到位,清除基底软弱层;

(3) 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发现问题后立即进行防范处理;

(4) 控制填土速率;

(5) 路基填筑过程中保证路基填筑宽度,防止二次贴补;

(6) 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除,提高路基的水稳定性;

(7) 减轻路基滑体上部重量或采用支档、锚拉工程维持滑体的力学平衡;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