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探析

合集下载

痉挛型脑瘫中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痉挛型脑瘫中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道 , 瘫在 我 国 的发 生 率 为 1 8 0 % 【 , 呈 逐 脑 . % —4 0l 且 J
曲、 内收、 内旋, 膝屈曲, 足跖屈形成尖足。当腋下扶 提起患儿时, 有两下肢交叉 、 步行时成剪刀步态 、 屈 髋、 屈膝 、 尖足等特征性姿势 。遇到外界刺激后加
重 , 躁 , 激惹 。严 重者 往往 有 关 节 畸形 、 缩 及 烦 易 挛
每 日 3次 , 以内每次 2粒 ; 3岁 每次 3粒 ; 2岁 2— 3—
2 1 中药 内 . 服 脑康灵胶囊 , 由西安中医脑病 医院 制剂室生产 , 批准文号为陕药管制字 [0 1 第 l6 20 ] 0 1
18 9 8年全 国 ̄ J 脑性瘫痪座谈会将脑性瘫痪 jL , 分为痉挛型、 徐动型 、 强直型、 共济失调型、 震颤型 、
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其 中痉挛型是临床上最常见

号, 规格为 0 4g粒 ; . / 痰饮胶囊 , 由西安中医脑病医 院制剂室生 产, 准文号 为陕药管 制字 [0 1 第 批 20 ]
18 , 19号 规格 为 0 4 粒 。用法 : . 口服 , 温水送下 ,
6 ・ 6
江西 中医药 2 1 0 1年 7月第 7期总 4 2卷第 3 3期 4
疗方案 , 旨在探 讨一种具有疗效快、 远期效果佳 、 副作 用小的安全可靠的 中医治疗 小儿痉挛型脑瘫 的康复疗 法, 以期形 成 中医
综 合 疗 法 治 疗痉 挛 型 脑 瘫 的操 作规 范 。
关键词 : 脑瘫 : 2 R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年上升之势 , 其致残率高 , 是当前导致儿童肢体残疾 的主要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 了儿童 的身心健康 和 自 我生活质量 , 给社会 、 家庭及个人造成 了极大的危害 和经济负担。近年来 , 由于空气 的污染 、 环境 的恶 化, 使脑瘫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 而手机、 电脑、 电磁 炉、 微波炉、 电视塔等现代化设备 的广泛使用 , 在给 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严重地威胁着妊娠期胎 儿的健康 ; 同时 , 由于产科技术 、 围产医学、 新生儿医 学的发展 , 使许多过去很难生存的极低体重儿得 以 存活 , 而这些早产儿患脑瘫的机率明显高于足月儿 。 脑瘫严重危害着人 民的身心健康 , 且与优生优育 、 家 庭 生 活和人 类社 会 的发 展 息 息 相关 , 因此 积 极 防 治 本 病 已成为 全世 界医务 工作 者 的当务之 急 。 1 脑瘫的分型 刘 氏等[ 将d J 脑 瘫分 为肝 肾不 足、 肾两 2 ,L 脾 亏、 心血不足、 肝虚风动及风痰 阻络五型 ; 藤氏 将

中医药对儿童脑瘫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儿童脑瘫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儿童脑瘫的治疗研究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肌肉协调和控制障碍,导致肢体运动和姿势障碍。

该疾病给患儿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困扰。

幸运的是,中医药在儿童脑瘫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儿童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儿童脑瘫的理论依据中医药认为,脑瘫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脑脉络血液运行障碍所致。

因此,治疗儿童脑瘫的关键在于调整脑脉络的运行,促进病灶恢复和功能重建。

中医药通过草药配方、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整患儿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脑脉络供血和神经功能。

二、中医药在儿童脑瘫治疗中的应用1. 中药配方治疗中医药配方是将多种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配方能够改善患儿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力,减轻症状,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柴胡疏肝散、天王补心丸等中药配方在儿童脑瘫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脑瘫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刺激体表的穴位,针灸可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针灸疗法还可以缓解患儿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硬等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 推拿疗法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推压等手法来调理人体的方法,对儿童脑瘫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推拿可以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恢复,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

此外,按摩还可以促进肌肉松弛和关节灵活性,提高患儿运动功能。

三、中医药对儿童脑瘫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儿童脑瘫治疗领域的研究一直持续进行。

研究人员对中药配方的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其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成分。

此外,一些研究探索了中医药与传统理疗方法结合应用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为中医药在儿童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儿童脑瘫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中药配方、针灸和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和肌肉协调能力,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刺少阳经为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初探

针刺少阳经为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初探


应用 于临 床 , 取 得满 意疗 效 , 现总结 如下 。 1 中 医对 痉挛 型J J  ̄ J L 脑 瘫 的认 识 C P主要 属于 “ 五迟 、 五硬 、 五软 、 痿 症” 等 范畴 。 祖 国 医学 认 为小 儿脑 瘫 的病 因为 先天 之 气未 充 , 父 母 精血 虚 衰 , 影 响 胎 气不 足 。后 天失 宜 , 气血 亏 虚 , 损 伤 脑髓 , 促 使本 症 的发 生 与发展 。如在 《 古 今 医统 ・ 五迟 、 五硬》 中记 载 : “ 日月 不 足 而生 者 , 或 服 坠 胎之 剂 不 去 , 而成 胎者 , 耗伤 真气 ” , 其病 机主要 为肝 肾不 足 , 脾 胃亏虚 , 气 血亏虚 。 《 医林改错 》 : “ 手足 痉挛 , 周身 如泥塑 , 皆是 经不达 于 四肢 ” , 认 识到正 气不 足是本 病的主要 病机 。 《 灵 枢》 日: “ 人始 生先成精 , 精充而 脑髓生 ” “ 脑 为 髓海 ” 先 天之 精不 足 , 不 能生髓 于 脑 。脑 髓形 成 之后 又 离不 开后 天 水谷 之精 的充养 , 故 先天 不足 、 后 天失养 导致 瘫痪 。 2 脑瘫 t J  ̄ J L 特殊 体质 2 . 1 中医 f l , J L 体质 学 说 : 最早《 黄帝 内经》 就 有 五行 体 质 学说 , 在《 灵 枢・ 逆顺 肥 瘦 》 中记 载 : “ 婴儿者 , 其 肉脆 、 血少 、 气弱” , 最 早 的 中 医 儿科专著《 颅囟经》 提出“ 凡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 , 温病学家吴塘在 《 温病辨・ 解儿 难 》 中提 出“ 稚 阴稚 阳 ” , 明 代 医家 万 全 提 出 “ 肝 常有 余、 脾常不足 、 心 常有 余 、 肺 常不 足 、 肾 常虚 ” , 即“ 五脏有余不足” 说 。近代 医学 大家 张锡 纯 明确提 出 “ 小 儿 实为少 阳之 体 ” 。 2 . 2现代 学 者 儿 童体 质 研 究 : / h J L 在 先 天 完 全取 决 于 父母 , 由于 父 母年龄、 体质、 孕期胎养等有别, 表现为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之不同日 , 现代学者苏树蓉等日 总结 1 0 6 1 例3 ~ 7岁幼儿体质 , 分 为均衡体 质 和非 均衡 体 质 , 非 均衡 体质包 括 脾肺 质 、 脾 肾质 。 脑瘫 f l  ̄ J L 为 异 常 小儿 , 在体 质 上 更具 有 偏 性 , 更 不 均衡 , 脏 腑 气血 失调 更 为严 重 。 3 痉挛 型小 儿脑 瘫应 用 少阳经 经 穴治疗 机 理探讨 小 儿脑 瘫 , 多 因先 天 不 足 、 后 天失 养 或 者外 伤 等 因 素 , 五脏 精 气 不能 上荣 元 神之 府 所致 , 其 病位 在脑 , 应 在 四肢 , 累及 神 志 , 症 状 变化 多端 , 五 脏气 血功 能失 调是 主要 病理 改变 。 是故, 调 节脏 腑 阴 阳气 血 , 在小 儿脑 瘫 的治疗 中尤 其重 要 。 少 阳一 年 为春 生之 气 , 一E l 主 寅卯 辰三 时 , 而 寅卯 辰三 时 正 是 东 方 日出 之时 , 所 以少 阳之气 就是 E l 出生 生不 息之 气 , 符合 / HL 生 长发 育特 点 , 可 以取 张锡纯 / J ' , J L 体质 “ 少 阳学说 ” 。《 素问・ 六节 脏象 论》 说: “ 脏 象何 如 …・ 凡十一 脏 , 取决 于胆 也 。 ” 《 素 问・ 阴 阳离合论 篇》 日: “ 太 阳为开 、 阳 明为 阖 、 少 阳为枢 。” 少 阳之胆 依 附于肝 , 其位 在胁下, 表里 相 连 , 其 气也 疏 泄 。《 素问・ 天 元 纪大 论 》 说: “ 少 阳之 上, 相火 主之 。” 而相 火属 三焦 , 少 阳以三 焦为 通道 , 内合 脏腑 , 外 达 腠 理 。脑瘫 患 儿 , 脏 腑 失衡 、 生 长 发育 迟滞 , 故 可 以通过 调 理 少 阳 , 使 生 发活 动 流通 畅 达 , 不 郁 不结 , 则脏 腑 气 机 运行 顺 畅 ,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得 以改善 , 进 而促 进 患儿 生长 发育 。同时 三焦 通行 肾 中元气 , 敷 布 于脏 腑 经络 之 中 , 针 刺 三焦 经 穴 , 不 仅 能 纠脏 腑 之 偏 , 还 可 激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摘要:脑瘫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中痉挛型脑瘫占比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进展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脑瘫的各种功能障碍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突出,且常牵连感知觉、行为认知、理解表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及突发性暂时性大脑功能障碍和继发性肌骨问题。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脑瘫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其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脑瘫患儿的70%,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受损,可呈锥体束征阳性。

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等凡是会引起脑损伤和脑发育不完善的都可诱发脑瘫的出现。

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牵张反射亢进是其特征,可觉察患儿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征-锥体束征。

一、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在众多类型的脑瘫分型中,痉挛型脑瘫约占70%。

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见于宫内窒息、出生时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病、产伤、酸中毒等。

痉挛型脑瘫患儿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下灰质(即基底核)及锥体系。

小儿基底核区各部分均具有选择性地对应损伤,足月新生儿窒息选择性损害壳核及丘脑,患儿缺血、缺氧时壳核、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盐通道被过度活化易损害。

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跃程度较高,导致苍白球相对静止,所以苍白细胞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在苍白球细胞中,由于相对多的神经细胞不活跃,因此其对低血压和毒性成分更敏感较为容易的受到胆红素毒性的侵害。

二、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从中医的角度看,脑瘫归属于“痿症”,是指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而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纳入中医学中的“五迟”、“五软”与“五硬”的范畴。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在脑瘫康复中,中医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本文从中医学对小儿脑瘫的认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脑瘫常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和研究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

【关键词】小儿脑瘫;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15-03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按临床表现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1]。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的脑瘫发病率为1.8‰~4‰[2]。

近年来脑瘫患病率越来越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口的综合素质。

因此对于脑瘫的治疗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近年来中医对小儿脑瘫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中医并无“脑瘫”之名,多将其归为“五软”、“五迟”、“五硬”等范畴,中医古代文献对其都有记载描述,如《保婴撮要》中有:“五软者。

头项、手、足、肉、口是也”。

《幼幼集成》中亦谓:“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为“五软”。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为“五迟”。

《婴童百问》中有“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脚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把头颈硬、胸膈硬、手硬、脚硬和心腹硬称为“五硬”。

小儿脑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五软”、“五迟”、“五硬”并不能完全很好的反应其病理特点,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名,以利于更好的指导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

2.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的病因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因人赖父母的精血而成形,与父母体质、年龄、多孕多产、双胎等有密切关系,因父母精血不足,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足,筋脉骨骼失养而痿弱,以致瘫痪。

小儿脑瘫中医辨证

小儿脑瘫中医辨证

5.胎儿出生后1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谢您的参与
②处方:补脾经500次,摩腹10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
③方义: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以健脾胃、生气血。

防 与 护
1.定期产前检查。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接触了致畸物质者,妊娠后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 全或严重影响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的,应在医生指导下,终止怀孕。

2.富含蛋白质、脂肪、葡萄糖、核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
小儿脑瘫
一、定义
小儿脑瘫为小儿脑性瘫的简称,是指出生前至 出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 伤等)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可伴智力低下、惊听觉与视觉障碍及学习困 难等多种脑部症状的脑损伤后遗症。属中国 “五迟“五状”及“证”等范。
病 因 病 机
1.先天因素多之于先天赋不足,主要有 以下两个方面①父母精血虚损,或年高 得子,致胎儿先天精血不足,脑髓失充。 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云:“小儿五 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 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速长,坐不 能稳,皆肾气不足之故。”②孕妇孕期 调摄失宜,或药治不慎,或胎不成而成胎 等因素损伤胎元,伤及脑髓。
2.后天因素多责之于分娩难产产伤,或 生后室息,或患温热病,或中毒,或脑部 外伤等等诸多因素,致瘀血、毒浊伤及 脑髓。
诊断要点 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脑功能障碍为其主证。分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询问产伤
史及各种脑炎病史有助于诊断


(1)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主要表现在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两个方面。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降低、不变与不均衡,同时伴有肌力的改变。
(4)遗传代谢病涉及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临床症状变化多样,早期诊断十分困难该病通常 有反复加重的特点,常因饮食因素或感染诱发,常因运动滞后而误认为脑瘫。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66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66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66例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

选取266名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推拿治疗。

治疗后,对患儿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估。

结果表明,中医推拿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有显著的疗效,不仅对脑部功能有改善,还能促进身体各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在治疗期间,患儿的症状逐渐减轻,能力逐渐恢复,同时对心理状态也有积极作用,维持着良好的生活品质。

因此,中医推拿治疗是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有效手段。

关键字:中医推拿;小儿脑性瘫痪;疗效;生活品质引文: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下简称CP)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肌张力增高、运动障碍和智力低下等。

虽然本病多发生在婴幼儿期,但成年后也有部分患者未能彻底恢复。

CP在病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而中医推拿则有显著的优势,其具有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等疗效。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对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意义CP是一种综合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和运动障碍等。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使患者很难正常地进行日常活动。

CP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康复治疗来缓解症状。

传统中医推拿在儿科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通过按摩、挤压等手法对经络进行疏通,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各系统的平衡、协调性以及内部循环的目的。

因此,中医推拿在CP治疗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2 技术路线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在我国多个地区临床使用的中医推拿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疗效观察,以探究其在CP治疗中的优缺点,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 资料来源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至今自入选患者中收集的266例小儿CP患者数据。

2.2 定义标准2.2.1 纳入标准1)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12岁之间;3)治疗前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4)没有接受过其他药物或物理疗法治疗。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中医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其实并不是很容易,因为中医认为小儿脑瘫是属于先天性的,通过后天药物的调理是并不明显的。

最多就只能使用针灸及药物合用来帮助恢复小儿的身体机能。

那么,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脑瘫多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痿证,表现为五迟和五软,中医理论中对于脑瘫的治疗原则包括调节阴阳、扶正祛邪、治标与治本、针药并施、多发并治等,这些治责对于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

中医认为脑瘫的发生从根本上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因此在治疗时应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才能有助于治愈疾病。

脑瘫调整阴阳的治疗多采用滋养肝肾的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邪气盛,精气就会变得亏虚,脑瘫治疗应扶正祛邪,儿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正虚则应扶正,邪盛则应祛邪,扶正与祛邪同时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症。

脑瘫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精气不充是其病本,气血运行不畅,四肢不能协调运动是其病标。

在临床用药治疗脑瘫时,在急性期应采用先治标再治本的法则,缓解期在进行标本兼治。

中医理论中除了中药治疗外,还包括很多治疗方法。

在脑瘫治疗时,可以针药并施、多法并治,疏通经络,使筋肉得到滋养,有利于提高疗效。

同时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还有其他的治疗方式,例如生物、物理、康复治疗。

生物治疗这是一种使用神经因子,来替代或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治疗方法,无依赖性、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且能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神经系统疾病,顽固不愈的难题。

物理治疗,进行针灸、按摩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理疗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

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脑瘫患者的病情,及年龄采取针对性的智能,及言语训练,可采取听语指图、实物和数字辨认与分类、简单的数字计算、复述性训练等方法。

以上是有关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的相关介绍,通过介绍您对中医治疗小儿脑瘫是否有些了解了呢?中医治疗小儿脑瘫是较为繁琐复杂的,但是也不会有后遗症,只是通过长时间的调理,一点点的恢复小儿身体机能。

小儿脑瘫中医辩证施治

小儿脑瘫中医辩证施治

小儿脑瘫中医辩证施治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简称脑瘫。

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异常等。

常致终生伤残,影响正常生活。

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中医学“五迟”、“五软”范畴。

【病因病机】肝肾亏虚:若肝肾精血不足则脑髓空虚,出现痴呆、失语、失聪、失明、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

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等。

脾肾两亏:若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头项软弱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等症状。

肝强脾弱:肝木亢盛,则出现肢体强直拘挛,肢体强硬失用,烦躁易怒。

木旺乘脾,致使脾上更虚,导致肌肉瘦削等症。

痰瘀阻滞: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则见智力低下;病程迁延,络脉不通,瘀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则毛发枯槁、肢体运动不灵、关节僵硬。

【辨证论治】1.元气不足证[证候] 神气怯弱,表情呆滞,形羸自汗,不语少言,耳失聪,目不明,肢体拘挛不用,关节屈伸不利等。

舌苔白或舌体胖,脉细无力。

[治法]大补元气,疏经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主要药物: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等。

2.瘀血阻络证[证候]面色晦暗,肌肤甲错,青筋暴露,筋脉拘急,上肢屈曲,下肢僵直或伴有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而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主要药物:桃仁、红花、赤芍、老葱、麝香等。

3.真阴耗损证[证候]神倦乏力,腰酸腿软,健忘失眠,烦急易怒,盗汗便干,手足心热等。

舌红体瘦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气,温通筋脉。

[方药]补益地黄丸加减。

主要药物:鹿角、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桂心、熟地黄、牛膝、木瓜等。

4.脾气虚弱证[证候] 面色萎黄,倦怠懒言,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咀嚼无力,食少流涎,大肉陷下等。

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 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儿童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科最常见的残疾类型,全世界发病率约1.5‰~4‰[1]。

近年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体重儿生存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儿童脑瘫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2]。

如何在残疾早期通过综合康复手段促使脑瘫残疾患儿获得和维持最佳功能状态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梅州市残联康复医院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医综合疗法,取得较好疗效。

本研究观察西医康复联合中医综合治疗对脑瘫患儿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2 2 期刊文献 中涉及的小儿脑性瘫痪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 1篇小儿脑 性瘫痪 中医证 型名称合计 7 3种, 出现频数总
计 2 3次 , 现频 数 ≥ 2的共 3 2 出 9种 ( 表 1 。 余 3 中 医 证 见 )其 4个
气壅胸膈, 手足心冷如冰而硬, 名曰五硬 。 ”根据 古代文献相关 记载, 结合小儿脑 瘫的临床症状和 体征, 可将其归属 于中医学 “ 五迟 、五 软、五硬 ”范畴。 目前, 小儿脑瘫的 中医诊治方面 许 多问题亟待解决, 尤其是, L bJ 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规范有待 建 立, 中医证候标准 尚需统 一, 以此为基础建立 完善 的中医临 床疗效评价体系, 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 因此, 对于d J脑 性瘫 ,L 痪 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为此, 者对 d J 笔 ,L
中图 分 类 号 :R —5 20
文 献 标 识 码 :C
文 章 编号 : 10 342 1)60 0 .2 0 55 0 (0 00 —100
2 结 果
脑性瘫痪 为现代医学病 名, 中医学 中并没有 此病名, 但对 其症状的描述, 中医古代文献 中早有论述 。巢元方在 《 在 诸病 源候论 ・ b L , J 杂病诸候》 中载有 “ 齿不 生候 ” 数岁不能行 、“
出现频 数 1 6
1 6 1 3
序 号 2 1
2 2 2 3
中医 证型 出现 频数 禀赋 不足
白痴 型 痴 愚型

2 2

5 6
精 血 不足
脾 肾 两亏 脾 肾亏 虚
1 l
l O 1 0
2 4
2 5 2 6
愚鲁型
阴阳俱 虚 阴急阳缓

论小儿脑瘫的中医辨证施治概要.

论小儿脑瘫的中医辨证施治概要.

论小儿脑瘫的中医辨证施治概要.论小儿脑瘫的中医辨证施治概要柳少逸小儿脑瘫,以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及视力、听力、语言、行为异常,而与中医“五迟”、“五软”、“五硬”、“痴呆”、“痿证”相侔,历代医家在该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了的临床经验。

余承传历代医家,及家父吉忱公、蒙师牟永昌公之验,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即开展了对该病的应用研究,今就其辨证施治大法,作以下概述。

一、胎禀不足,肾元亏虚1、主证: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面色多苍白,舌质淡,脉细。

2、证侯分析:人始生,生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故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而通于脑。

脑为元神之府,心主血脉而藏神,肾元亏虚,元神失养则心神不足。

肾藏精,肝藏血,故肝肾同源,肝肾不足则筋脉失养。

于是五迟五软及痿证生成。

3、治则:益元荣脑,调补任督。

4、方药:柳氏益元荣髓方合参芪方附:外治药方:益元封囟散(加味封囟散合九子填精方),每用60g,以猪胆汁调匀,摊纱布敷于囟门并敷及百会穴处,干则润以淡醋或母乳,一日一换。

方解:封囟散,方出《医宗金鉴》。

加味封囟散,即家父吉忱公根据临床治疗小儿脑积水的经验而成。

余曾以“解颅(脑积水)证治”为文,发表于《山东医药》1975年2月。

作为有效方药,入选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儿科学》中。

对于脑瘫患者,大凡肾元亏虚者,以益元封囟散外用。

诸药合用,遂成补肾益髓、益气养血之功,解痉通络之用;加之药敷囟会(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二穴,有补督通阳之功。

二、肝肾不足,阴虚风动1、主证: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头不停的摆动,全身震颤,共济失调,舌质红,苔少,脉细速。

2、证侯分析:肝肾不足,下元亏虚,虚阳上浮,肝风内动,故手足徐动,呈舞蹈样动作,伴全身震颤。

由于肾阴不足,水火失济,心阴不足,故见舌红,脉细数。

3、治则:益肾敛肝,滋阴息风。

4、方药:柳氏益元肾荣肝方。

中医护理对肝强脾弱型脑瘫的临床应用体会

中医护理对肝强脾弱型脑瘫的临床应用体会

中医护理对肝强脾弱型脑瘫的临床应用体会发表时间:2019-04-02T10:58:28.9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作者:李蓉[导读]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对肝强脾弱型脑瘫的临床效果。

李蓉(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200)【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对肝强脾弱型脑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共47例肝强脾弱型脑瘫患儿就医,予中医护理,观之症候。

结果:护理后患者中医症候评分低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患者症状均有改善,平均花费(1031.5±531.7)元。

结论:肝强脾弱型脑瘫辅以中医护理可消减症候,促患者康复,经济性高。

【关键词】中医护理;肝强脾弱;脑瘫[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087-01前言:脑瘫当属“五迟、五软”类,多因分娩不利、父母精血不足致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1]。

病者多见食少呆滞,动作迟缓。

经四诊可见舌质胖大,脉象沉弦或细弱,神呆目直,或伴痉挛。

经中医分型见脑瘫多为痉挛型、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动型和混合型。

文中涉及肝强脾弱分型即上述痉挛型。

该型患儿多因肝旺脾虚致气血生化乏源,肝木抑而不利,致骨筋肌肉失养生拘挛。

中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以中医养护为“五迟”者辩证施治可见实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共47例肝强脾弱型脑瘫患者参与实验,男29例,女18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8.9±6.7)岁。

所有患儿均参照全国脑性瘫痪座谈会发布的《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实验并积极配合。

(1)纳入标准:伴营养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2)排除标准:合并脏器、皮肤感染病者。

1.2方法中医护理内容如下:第一,饮食护理。

该类分型患儿多以健脾滋补、平肝健脾食疗为佳。

如:猪肚、鲫鱼、大枣、芹菜、绿茶等。

儿童脑性瘫痪临床中医证候学调查及相关中药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儿童脑性瘫痪临床中医证候学调查及相关中药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儿童脑性瘫痪临床中医证候学调查及相关中药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脑性瘫痪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肢体笨拙、步态不稳等症状。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但对于疾病的根本治疗仍无明确的药物治疗方案。

中医学认为,脑性瘫痪属于痿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脏腑失调、气血不畅、精神不宁等,因此可运用中药干预。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中医证候学调查及中药干预研究,探讨中药治疗脑性瘫痪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1. 探讨脑性瘫痪儿童在中医证候学上的特点和规律。

2. 筛选常用的中药,建立中药干预的治疗方案。

3. 观察中药治疗脑性瘫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方案。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回顾性调查。

通过翻阅儿童脑性瘫痪病历和病史,记录其病程、临床表现和中医证候,探讨中医在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作用。

2. 前瞻性研究。

从2019年开始,选择年龄为3-12岁的脑性瘫痪儿童40例,根据中医证候学的理论,将患儿划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并根据证候类型给予中药干预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肌张力、肌力、步态、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其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

四、预期结果1. 通过回顾性调查,总结脑性瘫痪儿童在中医证候学上的特点和规律,为中药干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中药干预治疗方案,筛选出适用于脑性瘫痪的中药方剂。

3.观察中药治疗脑性瘫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方案。

五、研究意义脑性瘫痪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病因复杂,疗效难以彻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应用经验。

本研究通过临床中医证候学调查和中药治疗疾病,寻找突破口和新方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促进中医的发展和传承。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了中医针灸推拿在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方面的疗效及机制。

结果表明,中医针灸推拿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在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针灸推拿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治疗进展引言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姿势和运动障碍,常常伴有智力障碍、感觉障碍和癫痫等并发症。

据统计,全球有数百万儿童患有此病,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尽管现代医学在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疗效不确定、副作用较多等问题。

所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势在必行。

一、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理论基础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以运动和姿势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永久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期。

其主要病因包括围产期缺氧缺血、早产、低体重、出生畸形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患儿的运动发育和日常生活能力。

中医认为,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后天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主要涉及脑、脊髓、经络、气血等方面的病理变化。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贯穿全身,调节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法刺激特定经络及穴位,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促进气血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的治疗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痉挛型脑瘫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痉挛型脑瘫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痉挛型脑瘫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小儿脑瘫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儿童期残疾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脑瘫是不可治愈的,目前的治疗手段旨在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就近几年国内中医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瘫;痉挛;肌张力1.1小儿脑瘫定义及发病率小儿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常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

脑瘫临床分型较多,其中以牵张反射亢进、四肢肌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痉挛型为多见。

脑瘫是儿童期致残的常见病因,近50年内其患病率维持在2.0‰—3.5‰。

因脑瘫是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综合征,存在多系统功能受累,故治疗难度大,病程长,大多需要终生治疗,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研究脑瘫的防治措施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着眼于痉挛型脑瘫,从中医对其的认识以及主要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2.1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认识“脑瘫”是现代医学名词,中医经典论著中并无此病名,但历代对与其症状体征相似的疾病记载颇多,如清《医宗金鉴》中提到的“五迟”、元代《活幼新书》概括的“五软”、明《古今医统》论述的“五硬”等。

根据痉挛型脑瘫发育迟缓、肢体强直、关节挛缩等临床表现,医家将其在中医病名中归属于“五迟”、“五硬”范畴。

临床辨证分型以中医儿科专家王雪峰教授的肝强脾弱、脾肾两亏、肝肾亏虚及痰瘀阻络四型为主,分别对应脑瘫的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手足徐动型和强直型,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2]。

2.2痉挛型脑瘫的中医治疗2.2.1 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上各医家选穴配伍原则众多。

常见的如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通调督脉法(醒脑开窍法取穴:尺泽、内关、合谷、委中、三阴交及涌泉;通调督脉法取穴:大椎、至阳、身柱、命门、腰阳关、长强。

小儿脑瘫的中医疗法

小儿脑瘫的中医疗法
一、概述
筋脉肌肉失养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偏盛、偏衰等。阳偏盛多由感受温热疫毒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因气滞或饮食停滞、血瘀等郁而化热所致。
痰癖交阻
3
2
1
4
二、辨证用药
中医治疗原则
01
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02
扶正法邪,《素问》说:"邪气盛则实,精气亏则虚。"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扶正即是补法,用于虚证:祛邪是泻法,用于实证。
捏脊及脊背六法 在传统小儿捏脊的手法上,加入点、按、扣、拍等刺激性及放松性手法。以患儿背部督脉、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及华佗夹脊穴(颈腰骶)为中心,在及背部采用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扣脊法、拍脊法和收脊法,六钟手法顺次施术,由龟尾穴沿脊柱至大椎,亦可至后发髻,该法诊断脑瘫患儿颈、腰、背无力,躯干支撑无力,弓背坐,角弓反张,免疫力低等表现。该法具有刺激经络腧穴,激发经气,调节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
“疏通矫正手法推拿”
循经推按 可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肌肉营养,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运动,强筋壮骨,缓解肌肉痉挛。
穴位点压 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的功能的作用。
异常部位肌肉按摩 异常部位采用揉、按、滚的手法,对肌张力高的部分,用柔缓手法,可缓解痉挛,用着重手法,已提高肌力。
治法 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01
02
03
肝强脾弱
01
症状 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与外界刺激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因

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因

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因病因病理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形成亏损之证。

脑为元神之府,导致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不清,咀嚼无力,时流涎水,四肢无力,手软不能握持,足软不能站立。

或感受热毒,损伤脑络,后期耗气伤阴,脑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养,导致本病。

中医辨证主症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兼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者,为肝肾不足;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者,为痰瘀阻络。

1肝肾亏虚:若肝肾精血不足则脑髓空虚,出现痴呆、失语、失聪、失明、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

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等。

2脾肾两亏:若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头项软弱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等症状。

3肝强脾弱:肝木亢盛,则出现肢体强直拘挛,肢体强硬失用,烦躁易怒。

木旺乘脾,致使脾上更虚,导致肌肉瘦削等症。

4痰瘀阻滞: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则见智力低下;病程迁延,络脉不通,瘀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则毛发枯槁、肢体运动不灵、关节僵硬。

预防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

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1)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2)近亲结婚(3)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4)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它遗传病史。

小儿脑摊的中医诊断

小儿脑摊的中医诊断

小儿脑摊的中医诊断以下内容由广州海军脑摊康复治疗中心提供小儿脑摊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此病的病因和机理十分的复杂,临床表现也随患儿的年龄、体质、发病时间而有所迥异。

如下是中医诊断小儿脑摊的方式。

(1)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面部气色。

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丰富、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均为气血调、神气充沛无病的表现,虽有病,也多轻而易愈。

反之,如果患儿精神萎软、二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呼吸不匀,则为有病的表现,且病情较重。

脑摊患儿多为肝肾脾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故望其神色多为精神萎软,二目无神,面色6光白萎黄发青,表情呆滞,倦怠嗜卧之。

(2)望形态望形态是指观察患儿的形体动态,即从患儿的形体强弱、肥瘦活动状态来推测疾病的情况。

小儿形体的望诊包括望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

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者,为胎禀充足、健康体魄的表现。

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姿态呆滞者,多为有病之象。

脑摊患儿多表现为囟门迟闭、筋骨软弱,肌肉瘦削肌丰而不实,毛发枯黄虽黑而质枯、发竖无光泽,行动迟缓,姿势异常。

(3)审苗窍苗窍是指舌为心之苗、目为肝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耳及前后二阴为肾之窍。

脏腑有病每能反映于相应的苗窍,因此审查苗窍也是诊断中的重要环节。

①察目:目能传神,察目要十分注意观察眼神的变化。

健康小儿多黑睛圆大,神采奕奕,为肝肾气血充沛的表现。

脑摊患儿的目光多无神,甚者二目转动呆滞目偏视。

②察口:口唇代表脾胃的功能状态。

唇色淡白说明脾胃亏虚,唇色发暗表明内有瘀血。

脑摊患儿口唇一般为淡暗无光泽,表现为唇暗红少津。

③察舌:舌通过经络直接间接地与许多脏腑相关联,脏腑的病变每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临床上望舌,主要观察舌体、舌质、舌苔的变化。

舌体: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活动自如。

若舌体胖嫩,舌边有齿痕,为脾肾阳虚,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瘦长而少津多为阴虚的表现;舌伸出唇外,来回拌动,掉转不宁者为弄舌,多为心气不足智力低下;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舌色深红为木舌,多为心脾两经积热;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者为吐舌,常为心经有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
摘要:从中医角度分析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明确其诊断。

指出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强脾弱证,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开辟治疗脑性瘫痪的新途径,有利于规范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常规和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加快脑瘫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中医
小儿脑性瘫痪是目前小儿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发病率高达1.8 ‰~4 ‰〔1〕。

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将脑性瘫痪分为痉挛型、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

其中痉挛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瘫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 %~70 %〔2〕。

目前,中医康复已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确定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以便于运用正确的中医康复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主要病变在锥体系,临床以肌张力过高、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被动活动关节时有抵抗。

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屈曲,足跖屈形成尖足。

当腋下扶提起患儿时,有两下肢交叉、步行时成剪刀步态、屈髋、屈膝、尖足等特征性姿势。

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烦躁,易激惹。

严重者往往有关节畸形、挛缩及废用性肌萎缩现象。

1 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病名及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认识
“五迟”、“五软”的命名,含有迟缓和痿软之义。

故临床上“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而“五软”则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五硬”临床特征与“五软”相反。

“五迟”、“五软”、“五硬”均为生长发育障碍所致的疾患,而且证候又往往互为并见。

管遵惠等〔3〕、张小莉等〔4〕、刘焕荣等〔5〕认为小儿脑瘫属于“五迟”、“五软”、“五硬”范畴。

何竟〔6〕认为脑瘫属祖国医学“五迟”、“五软”范畴。

马丙祥〔7〕将小儿脑性瘫痪分为肾虚髓亏、痰瘀阻窍、脾肾亏虚、肝风内动四型论治。

刘焕荣等〔8〕将小儿脑性瘫痪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亏、心血不足、肝虚风动及风痰阻络五型,并指出分别对应于西医的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及痉挛型。

藤宣光〔9〕将小儿脑性瘫痪分为肝肾两虚、脾不化源及脾肾两虚、筋脉失濡来治疗。

可见,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名及分型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笔者在多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将小儿脑性瘫痪中医分型为肝强脾弱、脾肾两亏、肝肾亏虚及痰瘀阻络四型,分别对应西医分型中的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手足徐动型及强直型。

采用这种中医分型在临床上指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 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脑瘫多因父母精血亏虚,而致胎元不足,胎失所养;或孕期时母体劳累、营养不良;宫内感染、窒息、早产、多胎等因素致使胎儿在母体内未能得到充足的气血营养;产时颅内出血、缺血、缺氧等因素而致痰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窍道不通,气血不能输布于脑和四肢。

肾气亏损,则筋骨痿弱,发育迟缓;脾虚气弱,气血运行无力,脑失所养,中州之气不足,则不能营养四肢,四肢痿软;胎中受惊或产时受风等,引动肝风或脾气虚弱,导致肝木亢盛,造成四肢筋脉拘挛。

所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发生“五迟”、“五软”、“五硬”、“痿证”、“拘挛”、“痴呆”等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