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教材重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与教材重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与教材重构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语文教学,教材,重构,龙源期刊,http,

语文教学与教材重构

作者:苏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XX年第09期

长期以来,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对课本的复习一直被许多教师和学生视为鸡肋。除了一些字词,许多学生拿着课本有些茫然。有些干脆放弃课本,在题海中苦渡。这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由此想到,既然如此,何必要在高一、高二用如此长的时间去学习教材?学生学习了三年语文,提起课本,学生知识片段的记忆,大多数时候还是“跟着感觉走”。曾听到过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说“千万别听语文老师的”。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心底的痛。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文选性的教材,整体上仍是一个无序结构。教材的分类多以文章的结构为主,如小说,戏剧,诗歌,文言文等。这种不重视文章内在联系的分类方法,使得许多情感同类的文章被割裂开。比方说,一首诗和一篇散文,他们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可是,在课本中,它们会因为体裁不同而分属不同的单元。结

构和语言是为了表现内在本质情感,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可以千变万化,而其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爱情的本质亘古不变,而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人群中的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材的编撰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情感的分类,然后再根据此,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章加以表现。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借助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并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在上述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只能是一篇篇的机械学习,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新的认知体系。学生理解课文还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不能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理解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篇文章的有关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只能是囫囵吞枣。长此以往,学生没有根本的提高,老师也疲于应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必须要提到建构主义的思想。

建构主义是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以往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个理论诞生以后,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①从学习内容的角度来说,“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叶圣陶)课本知识只是对社会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反映,而决不是“模板”,不

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而且,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设定好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一些所谓的权威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有同样的思考。我们教和学生学,决不是为了把知识简单的套用,而主要是,要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思维的方式,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获得,需要通过大量的文章进行感知。在平时教学中,

龙源期刊网

想通过一两篇文章就建立起这种方式是不现实的。这是造成学生有片段无整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主动的建构起新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的互动,使认知结构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只有认识对象被纳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他们才能接受,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获得发展。而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的认识毕竟有限,决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不成熟。在接受新知识纳入的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没有整体的印象的情况。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前段时间,社会上许多人对教师

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各种媒体出现以后,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的作用降低了。这是一种短见。实际上,这是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符合自身习惯的知识体系。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的知识建构要有指导性和超越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拔高、点拨式的引导。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对于在一个学期乃至整个高中时期建构教材时必须考虑如下问题:(一)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学目标理解透彻,全面把握。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在澳洲,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明确教学目标,课文由老师自己选定,过程自由发挥。这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过程,可以发挥教师的个性,在教师个性的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会发挥自由的思想。学生在引导下,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知识构架,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和自我完善。学生在学习和自学中,听、说、读、写、查找、交流等多种能力就会整体提高。而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本质目标。

(二)教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通览全局,整体把握教材,不过于重视课本中的单元划分,能发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的突破,变无序为有序,灵活运用,在把握大目标的前提下,敢于拿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引导学生反复感受学习,不断加深印象,在不同的课

文中体悟到这一类型的本质。并用这把钥匙去体味其他的文章,去学习新的知识理论,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学目标,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然后研究确定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因此,在教材使用上,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按照内在精神实质,重新建构课文,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建构中吸收,完善并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有这一知识体系,每当提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能从该体系中调出若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