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合集下载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贪功卖友青云直上李光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祥华富绅吴家。

自幼聪颖,五岁便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

善属对,矢口惊人。

塾师弗能教也”。

青少年时期是在认真研读经史百家书中度过的。

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学的探求,“以濂洛关闽为门径,以六经四子为依归”。

康熙三年(1664年)试策论举于乡,九年中二甲二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

十月,请求省亲归里,从此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就在李光地省亲归里的这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一时间长江以南形势险恶。

踞福建的耿精忠为维系其统治,多方收罗人才。

耿精忠更逼令福建各地知名人物齐集福州,出任伪职。

李光地几乎同时收到了耿精忠和坚持抗清的郑经逼降、诱降之信。

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年初李光地派其叔李日蚃[xiǎng] 至福州探听消息。

这时与李光地同榜进士侯官(今福州)人编修陈梦雷,也因回乡省亲之故被逼授伪翰林院编修之职,梦雷不受,耿精忠怒降其为户部员外。

陈梦雷托病不出与之周旋。

当他见李光地之叔前来,并得知李光地亦即将来福州之消息,大为震惊,遂亟催促其“速归”,并请其劝阻李光地千万勿自蹈凶地,“勿陷网罗”。

他又恐李日蚃[xiǎng] 不能劝阻李光地,于是特派人辅之同行。

正当此时,李光地已“自泉州五百里外,方巾大袖”,来到省城福州,投见耿精忠,继至陈梦雷家。

陈梦雷对其轻率投耿精忠甚为忿慨,不愿与见。

后在陈梦雷之父的解劝下,两人相见。

陈梦雷将“耿逆之狂悖,逆党之庸暗,兵势之强弱,间谍之机宜”,向李光地作了详尽的分析介绍。

李光地“见其凿凿可听,始为恍然”。

于是两人商定,陈梦雷继续留在福州“从中溃其心腹,睽其党与”,做内应;李光地借口父病速归,并遣人从山路将耿军虚实速报朝廷。

陈梦雷表示在耿精忠面前设法关照李光地全家安全,并以“全家八口为保”。

跨越时空的对话作文450字

跨越时空的对话作文450字

跨越时空的对话作文450字篇一你就像那竹子,顽强地生长在石缝里,挺立着,面对那狂风毫不畏惧,坚韧地生长着,挺立着。

一首诗,似乎将你和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你那坚韧的性格,顽强的品性,牢牢地扎在了我的心中。

你是那么高尚,在石缝中傲然挺立;你是那么坚强,即使在石缝中也不能磨灭你的才气。

读这首诗,我仿佛在和你对话。

你说,它像不像你一生的经历?没有合适的环境,没有漂亮的花朵,但是却能守住自己高洁品性。

我猜,你一定是将笔毛用力地按在宣纸上,再轻轻抬起写的这首诗吧?我猜,你一定是将自己坚韧的性子揉在墨里,在用笔把它们藏在一笔一划之间的吧?我猜,你一定是坚定地,没有一丝犹豫地,落下笔锋的吧?我猜,也猜不出来,你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让你写下这首诗呢?我想啊,你一定是不愿意说出来,想让他埋在心里。

我想啊,你不愿说,那就不说了吧。

关于你,我不知道的还很多,也不差这一点。

我说,你这首诗,一定是经过多次推敲,才能想出来的。

我说,你这个人,一定也是努力地,像竹一样,厚积薄发。

我说,这首诗像极了你的自传。

我说,你说话呀。

你可能听不见了,但是我认为你一直在听着,从未离开。

这是你的诗啊,这里有你的心血啊,你一定会知道,那细细的竹不畏狂风,你一定是下定了决心吧,才会写出这首诗。

你一定是这样的,你说,我说得对吗?那竹,是你,那石,也应该是你吧?我不知道那石,是在山上,还是任何地方,我只知道,你是块不甘平庸的石,你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取得百姓的信任,像极了那稳稳的石。

那长在你身上的竹,是另外一个你,一个坚强的你。

他们都是你的真实写照,尽管,那石头并没有出现在诗中,只是作为一个陪衬,映出了竹。

最后,让我再跟你说说吧,你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亦是一位廉洁的官臣。

你的诗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令我敬佩。

篇二我自小住在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藏书读书之所——贤良祠附近,幼时常在御赐的牌匾下静读、遐思。

一日我怀着景仰之情再次步入贤良祠,细读墙上有关李光地的字画,归家就寝之时,大学士的音容笑貌不住浮于脑海……恍惚间我步入一个小房间,屋里布设简单,仅一桌一椅,桌上砚台压着宣纸,四周摆满了书。

李光地写的诗

李光地写的诗

李光地写的诗《依韵酬李光化叙怀》宋朝·范仲淹列宿专城且自娱,清名善最即前涂。

江山乐国诚难会,风月诗家的不辜。

未必晚成轮早达,好将高笑代长吁。

公馀更励经邦业,思为清朝赞禹谟。

《和李光祖·老去深悲宠辱惊》宋朝·吴芾老去深悲宠辱惊,归来胸次渺寰瀛。

登山临水随宜坐,问柳寻花信意行。

境胜已勾诗兴动,身閒还引道心生。

亲知满眼如君少,何不时来共一觥。

《和李光祖二首·天资洒落更瑰奇》宋朝·吴芾天资洒落更瑰奇,何患诸公不己知。

运蹇尚须资汲引,时来宁复藉维持。

家声况是钧公裔,文采还高幼妇碑。

大器成时须在晚,如君方壮未为迟。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万里承平尧舜风》宋朝·范仲淹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尺素本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次韵和李光丞见惠长絛之什》宋朝·杨亿貂裘已敝洛阳尘,空有隐家漉酒巾。

双阙金章奉朝请,小斋纱帽齐天真。

久持梵行称居士,犹掌王言作侍臣。

惠我长絛识君意,欲教莲社伴遗民。

《次韵李光祖南山四偈·其二》宋朝·陈渊腊穷春到不须臾,霜下陈根岂用锄。

若信彫荣如转毂,故应摇落有扶疏。

《挽李光熙父子联》清朝·蔡希邠殉棺死孝,捧檄死忠,惊霎时两代捐躯,齐赴波涛完大节;立坊予旌,建祠予祀,料此日九原含笑,并游瀛岛列仙班。

《次韵李光祖南山四偈·其三》宋朝·陈渊窗前松竹翠连山,窗下弦歌昼掩关。

雪里忍看梅欲吐,烟中遥认鸟知还。

《和李光祖二首·漏残休更问铜壶》宋朝·吴芾漏残休更问铜壶,自视平生分已逾。

每叹奔驰非得计,只知静退是良图。

耽诗况味今虽在,爱酒情怀近已无。

诏比二疏吾岂敢,或言出处亦相符。

《次韵李光祖南山四偈·其四》宋朝·陈渊未暇南山访隐居,祇应无处不逢渠。

凭君一省从前梦,莫叹离群岁又除。

三字经详解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三字经详解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讲的是五行和五行的起源,“水火木金土”五行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五行在中国文化中这么重要?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因为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都是“本乎数”,是天地自然之数理,所以五行之数也
是数学的鼻祖。

说到数理就必须再谈《易经》,《易》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其中的道理贯穿
后世的一切学问,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易学运用的说理工具就是数理逻辑体系,换句话说,易经依靠的就是数理以及数的变化。

先后天之卦象都是从数理
变化产生的,由理生出数,再由数生出相。

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具体的相(物相或事相),但相从何处而来?总不能凭空产生吧,相正是生于数。

前面已经举了电脑的例证,文字处理、图像声音都是具体的电脑的相用,支持电脑产生相用的是数,是一系列由数字编排的控制程序,没有数也就没有了相用。

但是控制数的是理,是宇宙间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正如电脑的操作系统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程序设计的,另有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它有自己的理,理生数,数生相。

天地之道也是如此,天之道就是自然之理,通过天地之数,也就是自己的程序系统,控制着自然界的一切物相。

《易经》研究的就是天地之数,要通过天地既定的符
号系统,读出其中表达的程序与信息,这是研究易学的根本目的。

清朝康熙年间,由康熙皇帝御纂、内阁大学士李光地总裁、四十九名翰林、进士等参与的《周易折中》是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的大全。

当然这只是《周易》,周朝用的易经,夏用连山易,商用归藏易,都不同,这在下面讲五经的时候再详谈。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

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

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

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同时,陈廷敬还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

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

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极齐全的老大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

康熙皇帝亲作挽诗悼之,赐谥“文贞”。

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

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阅读清朝人写的族谱序跋,常见“家谱犹国史”、“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之说。

编纂家谱者,或为家谱作序者,将家谱比作国史,其意何在?如何理解?此种说法,是借国史之名张扬族谱的价值,即用众人皆知的国史意义来类比,家谱身价自然就明显了。

全面接触这个题目,需要在说明家谱、国史两者异同的同时,还应当论及关于家谱的学问,如人们为何修谱,怎样修谱,修谱人员及其宗族状况,修谱过程及结果,等等。

笔者不欲张大题目,而愿大题小作,主要是叙述家谱、国史两者的异同、关联及家谱的价值,以及透过家谱认识到民间有其史书。

一、官修史书有制度与私修族谱成习惯道光间,浙江鄞县周氏撰成族谱《新河周氏宗谱》,承修者周芬在《序》中说家族的修谱,与国家修史、地方政府修志的撰写人状况不同,他写道:“国史掌之柱下,郡邑志倡自官长,而家乘则责在子孙。

”①中国古代官修史学极其发达,有修史制度和专门的修史机构,保证修史的持续进行。

即以清朝而言,翰林院执掌修史,为皇帝撰修《起居注》、《实录》;中央各衙门的《则例》定期编撰,一再续修;人物传记的《大臣传》、《儒林传》等修了又修,遂有后人汇辑的《清史列传》问世;至于各种事件、战争亦有专门的纪录。

周芬说的“国史掌之柱下”,即此之谓。

地方官编辑方志,清朝亦逐渐形成制度,统一编修“一统志”,不时下令地方修志,以至规定续修时间。

编写方志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上地方官有某种随意性,不像中央修史那样严格实行制度而效果显著,这就是周芬说的“郡邑志倡自官长”。

族谱之编修,在中古以前,基本上是官方修撰,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述之甚明,清代康熙间江西临江府同知施廷元为清江(今樟树市)杨氏族谱所作的谱序,有云“古者谱系之学掌于朝廷”②,即此之谓。

可知原先民间之谱,亦为官学,这是人们的共识。

宋代以后,除了皇家编纂玉牒及少数民族王朝为其本民族贵族编写谱书之外,民间的兴修族谱,完全是宗族内部的事情,修或不修,全由宗族自身决定,官府并不过问,只是偶尔提倡民间修谱,如雍正帝在《圣谕广训》中所说“修族谱以联疏远”③。

闽南历史名人陈庆镛

闽南历史名人陈庆镛

闽南历史名⼈陈庆镛家是最⼩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正,国风清。

◆◆◆◆◆闽南历史名⼈陈庆镛 陈庆镛先⽣字乾翔号颂南,泉州市西门外塔后村⼈,名列《清史稿》列传165,是⼀位赫赫有名的历史⼈物,他的事迹与清代著名思想家龚⾃珍、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名⼈紧密联系。

龚⾃珍在道光⼗九年时任户部主事的陈庆镛相识后,写了《别陈颂南户部庆镛》⼀诗赞道:“本朝闽学⾃有派、⽂字肆肆多古情。

新识晋江陈户部,谈经颇像李⽂贞”(是当⽉初官⾄⼤学⼠的安溪李光地的益号)。

最值得赞颂是陈庆镛的直⾔敢谏精神。

陈庆镛道光时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忠君爱国、实事求是、亢直敢⾔、刚正不阿。

在监察御史任内所上奏疏数⼗,皆属切中时弊、忧国忧民之议。

特别是在鸦⽚战争期间,⼒主整顿军备海防,抗击英国侵略,强烈要求惩戒投降派,表现出中华民族刚正不屈的伟⼤⽓节。

针对清廷腐败⽆能的现实,⾝为御史的陈庆镛勇敢抗争。

在道光皇帝对鸦⽚战争中的投降派贵族予以封赏,当朝中⼤⾂噤若寒蝉时,唯独陈庆镛依然上《申明刑赏疏》,批评皇帝纵容投降卖国派,弹劾误国⼤⾂、皇亲国戚琦善等三⼈。

陈庆镛抗直敢⾔的这⼀举动震动中外,影响深远,代表进步⼠⼤夫和⼈民群众的呼声,向统治者敲起警钟,向帝国主义显⽰中国⼈民不可侮的⽓概。

清光绪年间御史江春霖,特在清源⼭碧霄岩下崖刻“抗直敢⾔”四字。

泉州府⽂庙中的历史名⼈馆塑有陈庆镛的蜡像。

◆◆◆◆◆新春佳节⾄家风教育正当时2016-02-05 廉动丰泽“谱谏世情皆学问,笃修家政是经纶”。

2⽉3⽇,农历腊⽉廿五,在丰泽区北峰社区清朝监察御史陈庆镛的故居门⼝,陈庆镛的后代⽼⽼少少汇聚⼀堂,接受陈⽒家规家训的熏陶教育。

每年农历这⼀天是陈⽒家族的家风家训⽇,家族中的长辈都会给⼦孙们讲述先贤往昔光辉事迹和陈家的家规家训,教育⼦孙、传承家风,让他们从⼩养成好的习惯。

家是最⼩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正,国风清。

陈⽒家训(节选)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史友弟恭夫义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骄见恩必谢⼠农⼯商择术必正。

中国历史故事-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人物档案姓名: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榕村谥号:文贞称号: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国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福建泉州安溪湖头出生时间:公元1642年去世时间:公元1718年职业:政治家、理学家追赠:太子太傅其他成就:为政席仁,义设常平仓,减免赋税,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其他作品:《历像要义》《性理解》《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李光地是清朝著名大臣,康熙年间清官,理学名家,曾经协助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具有卓越贡献。

公元1642年,李光地出生在福州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一个具有诗书教养的富绅家庭。

因为家庭富裕,李光地得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自幼聪慧,因此在读书方面很有成就。

他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师傅读书,表现颇佳,“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

善属对,矢口惊人。

塾师弗能教也”。

青年之时,研读经史,用巩固刻苦,沉迷于对宋明理学的探求中。

康熙三年中举,因为表现颇佳,得主考官卿相潘湖叟黄锡衮的赏识和指导。

康熙就年,李光地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

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同年省亲归乡。

李光地回到家乡安溪不久,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次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定南王也在广州反清,由此三藩之乱爆发。

耿精忠反清之时,建立起伪朝廷,逼迫当时许多名士及回乡官员到其伪朝廷中任职。

当时李光地和同榜进士陈梦雷都在其内,只是因为陈梦雷比李光地更早收到入仕书信。

陈梦雷坚决拒绝此事,并且称病推脱,但是因为他就在耿精忠势力范围之内,再多做其他也没有了。

李光地在收到劝降信之后,前去接见耿精忠。

得到消息的陈梦雷怒其不争,随后一番解释下才知道李光地是假装投降,于是两人在一起详细分析了耿精忠叛乱一事。

最后两人决定,让李光地向朝廷进书,而陈梦雷留在福建照看李光地的家人。

李光地后来以父亲生病为由回到安溪,随后便命仆人带上蜡丸密疏前往京城。

陈廷敬的家训家教家风

陈廷敬的家训家教家风

皇城陈氏家训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氏家族的确是一个礼义之家,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

陈秀,字升之,幼时聪颖,学习举子业,可是他不喜欢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

但他能诗文,而且喜欢写散曲,有元代人的风格。

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

陈秀因没有考取功名,无法由正途进入官场。

后来国家选拔人才,他得到地方举荐,经过考核,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

官员的品级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没有品级,负责掌管文书收发。

西乡县附近有一个城固县,知县空缺,上级就让陈秀去代理城固知县。

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爱戴。

后来他辞官归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

陈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声。

陈氏家业豪富,陈秀担心儿子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之中,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

故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

”又说:“佑启我后人,尚念毋忘。

”(清陈昌言《述先草序》)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清陈廷敬《陈氏家谱》)教子诗一陈秀才忆儿时便起愁,愁儿不把放心①收。

肯离家舍来官舍,料出歌楼入酒楼。

未得彩衣②承膝下③,且将绿蚁④展眉头。

天涯谁念虚甘旨⑤,顾我于今鬓已秋。

【注释】①放心:放纵之心。

②彩衣:《列女传》:“昔楚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着五色斑斓衣,为亲取欢。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李光地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

幼颖异,力学慕古。

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二年,乞省亲归。

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

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

以父丧归。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

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

十九年,授内阁学士。

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

”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

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

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

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

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

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

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

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

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

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

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

”苞得释,召入南书房。

其扶植善类如此。

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

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

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达室第四十九》,有删节)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B.上用其言,卒平台湾卒:副词,终于C.皆命光地校理校:考察D.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坐:因犯罪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1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B.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C.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D.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参考答案:10.C(校:考订,考证。

清代官员的“丁忧”和“终养”

清代官员的“丁忧”和“终养”

清代官员的“丁忧”和“终养”作者:王志明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12期【摘要】“丁忧”和“终养”是清代官员重要的休假制度,两者的建立都与孝道有关。

“丁忧”主要指双亲亡故后官员回籍守孝,“终养”主要指父母年高体衰时官员回籍赡养。

但在这些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巧借名目逃避“丁忧”“终养”,或借此规避不好职位的现象。

针对这些弊端,清朝进行了防范和整饬,以整肃官场风气。

【关键词】清代官员丁忧夺情终养规避职位【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丁忧”又称“丁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回籍守孝。

儒家历来主张以孝治天下,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在丧期有不可娱乐、宴会、生育等禁忌。

汉代以后,多朝皆以法律形式管束丁忧期间的不孝行为,文武官员丁忧离任守孝制度应运而生。

按清制,父母、养父母、继父母等亡故均丁忧。

丁忧本由儿子承担,如果儿子已故,则由孙子承担,儿孙皆故,则由重孙承担,这就是“承重”,意为“承受丧祭与宗庙的重任”。

“丁承重忧”不出三代,曾祖父母以上则无“承重”义务。

凡为父系(父、祖父、曾祖父)丁忧称“丁外艰”,为母系(母、祖母、曾祖母)丁忧称“丁内艰”,这些称呼源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

清制规定丁忧守孝为27个月,即三年守孝。

但旗人(满洲、蒙古和汉军)例外,实际离职丁忧仅百日,丁忧百日后到京城署职领俸,等到27个月后再正式铨选任职。

清代武官丁忧假制实行较晚。

清初,由于武将离职于皇权不利,而且离职丁忧产生的停薪也不是动乱时代安定武人的良策,所以大约在康熙平定“三藩”之后,才开始实行武将丁忧制度。

安徽南陵人孙斌,武进士出身,因平定耿精忠叛乱身负重伤,康熙十六年(1677)优叙,后升为川东夔关副将,闻继母去世,请求解任丁忧,“诏特许之”。

史学界认为,这是武将丁忧开始的标志。

雍正元年(1723)定例武职参将以下官员丁忧均不准给假。

清代武官,特别是下级武官丁忧守制并不常行,只是“给假丧葬,假满仍回本任,素服办事”。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在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 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着李氏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

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分享李光地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朝名臣、著名理学家。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官近五十年。

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李光地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著述颇丰。

13岁读遍儒家经典,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象要义》。

除了儒家经传以外,他还兼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学术领域。

康熙四十五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审定《诗》《书》《春秋》《律吕正义》等书。

一生著作达43种之多。

清道光年间,朝廷主持编修《榕村全集》时,其中有5种散佚,存世38种,共计175卷。

李光地故居李光地的故居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包括李光地旧、新衙及贤良祠(榕村书屋)等。

旧衙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整座建筑形似殿宇,纵深五进,两边护厝,斗拱、梁架、门窗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正厅及廊宝墙上嵌有数十块大理石,镌刻着康熙赐给李光地的书文。

地灵人杰:福建10大名门望族家训

地灵人杰:福建10大名门望族家训

地灵人杰:福建10大名门望族家训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庭家规更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福建的这些家族了解这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吧01 一代忠贞垂史传福州林则徐林则徐纪念馆,位于毗邻三坊七巷的澳门路16号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是清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为后人留下了传世家训——十无益格言。

这篇家训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的修身标准,更是教导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经典范本。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170多年,“十无益”家训穿越历史的烟云,影响并激励着世世代代的林家后人。

林则徐传世家训:十无益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02 正简流芳德泽贻远厦门苏颂厦门同安县城西北隅葫芦山南麓,有一座海内外后人引以为荣的苏氏祠堂--芦山堂。

这里正是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苏颂的故里,也是苏氏芦山派入闽发源地,衍居海内外的后裔纷纷到此寻根谒祖。

苏颂(1020-1101),字子容。

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被誉为“钟表的鼻祖”,他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

苏颂一生从政,五十六年历经五朝,最后升至宰相。

去世后追谥“正简”,因此他的出生地同安素有“正简流芳”的美誉。

苏颂持家以孝、治事以公,奉行耕读为本、诗礼传家。

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孙,他撰写了家训诗《感事述怀五言百韵以代家训》。

后来,他的长孙苏象先又根据祖父苏颂的生平言行事迹及平日教诲之言编撰成一部专门的家教著作,流传后世。

苏氏家训摘选【孝悌先】母夫人年愈八十,旨甘皆亲调。

“君择臣,臣亦择君”—李光地的事君之道

“君择臣,臣亦择君”—李光地的事君之道

“君择臣,臣亦择君”—李光地的事君之道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侍郎、顺天学政、工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

康熙五十七年死于北京,享年77岁,谥文贞,雍正初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同时代的学者尊称其为“安溪先生”,或尊称其为“安溪李相国”。

李光地有一句名言:“君臣朋友皆尊贤也。

君择臣,臣亦择君。

朋友同德、同术、劝善、规过,都是尊贤。

”以这种态度对待皇帝,真可谓不卑不亢,有儒者俊伟刚严的气概、蔼然肃然的风度。

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当然不是说大臣可以任意选择自己认为好的皇帝。

在传统社会中,谁当皇帝是既成事实,一般是大臣所无法选择的。

所谓“臣亦择君”,在李光地那里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当君主不能用正道直行之人的时候,自己决不去迎合君主;当着君主能用正道直行之人的时候,自己才能为其所用,这是第一层意思。

二是“以下变上”。

李光地深知以下变上甚难,但认为并非不可能做到。

只要善于进言,坚持不懈,皇上也是可以改变的。

但是,以这种态度来对待皇帝,在具体实践中是李光地是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的呢?一、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李光地认为,君臣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互相规劝,同心同德地把国家治理好,而不应该等级森严,使大臣充满畏惧,不敢进言。

他认为君臣关系如何,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榕村语录》记载他说:“古者君臣如朋友,情意相洽,进言亦易,畏惮益轻。

人初起时,君臣席地而坐,饮食必共,上下一心,死生同之,故强盛无比。

及入汴,得一南人教他分辨贵贱,体势日益尊崇而势随衰。

高祖初得天下,群臣故无礼,叔孙通不过记得许多秦家制度耳。

杜工部云:叔孙礼乐萧何律。

其实坏事就是此二件。

”在这段话中,李光地明确表示反对令大臣畏惮的“秦家制度”。

然而,“秦家制度”已延续两千年,这在当时来说尚且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李光地也奈何这种制度不得。

李光地的_榕村字画辨讹_

李光地的_榕村字画辨讹_
3. 李光地提倡的字体成了今天的异体,李光地 反对的字体成了今天的正体,占很大的比重 ,如 “ 喪 作 丧 非 ”,“ 數 作 数 非 ”,“ 準 作 准 非 ”,“ 黽 作 黾 非”,“龜作龟非”,“疊作叠非”,“獘作弊非”。
4. 李光地提倡的字体成了今天的繁体字,李光 地反对的字体成 了今天的 异体字,如,“戲 作戯 非”,“匯作滙非”,“輒作輙非”; 李光地提倡的字体 成了今天的繁体字,李光地反对的字体成了今天的 正体,“隱作隐非”,“牽作牵非 。
收稿日期: 2010- 12- 10 作者简介: 曾德万(1974-),男,福建武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厩非”。 2. 李光地提倡的字体成了今天的正体,李光地
反对的字体今天已不存在,如,“函作凾非”,“萼 作蕚非”,“聃作耼非”《( 一异体表》 未收,《新华》列 为异体),“暴,作 非”。
异疊蒞覰腳脈匳叚
災卻廏刱覈隷豔敺獘椶匯
歲暱肈鬱覊
现叠莅觑脚派奁假斫灾却厩创核隶艳驱弊棕汇斗岁昵肇郁羁届

廈聮僃

现厨厦联备数暴涵
繁鄰妝堯備覺覓覽聽鬨鬩鬧釁謠寫闊虧喪館盡飭囂養輩飾滿數
简邻妆尧备觉觅览听哄阋闹衅谣写阔亏丧馆尽饬嚣养辈饰满数
繁發邊鐵術寬達歲歷銜鬱竊豐棗澀戲軌斂變輒準瀆麼瀹幾參赬
简发边铁术宽达岁历衔郁窃丰枣涩戏轨敛变辄准渎么沦几参赪
第 25 卷第 1 期 2011 年 2 月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文章编号: 1674-0882(2011)01-0067-03
Vol.25 NO.1 Feb.2011
李光地的《榕村字画辨讹》

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家训·谕儿【原文】“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

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盖手动则心必随之。

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

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则浚心愈深。

着心愈牢矣。

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

今日学才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已相关,故亦卒无所得。

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李光地【译文】“口不断地吟诵《诗》、《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阅诸子百家的著作。

读了历史,一定要摘录其中的重要事件。

看了别人的著述,一定要长见识。

不论是名家之作,还是无名之辈的著述;也不管是大部头,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

夜以继日,燃烛苦读。

从来都是刻苦攻读、勤奋学习,度过一年的光阴。

”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大凡读书,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是地动手,更有其效。

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筋。

虽然你看过或读诵过二十遍,其收效不如摘抄详尽、认真;你要探索书中的精微,那你就不能不深入思考,殚精竭虑。

倘你在此过程中还能做到研究、考查其相同或差异之处,分析有关的是非问题,同时把自己有疑惑之处记下来,顺便加以辨析、论证。

那末,你越深入思考、钻研,你就越记得牢固。

近代的学术前辈还在府、州、县学做生员时,他们都写过经书的要点讲解和《纲鉴》、《性理》等书中的略抄,他们这种作法还有古代圣贤流传下来治来意蕴。

因为,他们是为了方便于自己温习功课,而并非是想以引留传后世。

中国历史文选 课件 30 第三十讲 史德

中国历史文选  课件  30 第三十讲  史德

看《史》 《漢》 《三國》傳紀,必須以類相從,長者短者,分者 合者,詳者略者,有以此人事蹟列彼傳中者 。又如稱名爵,年月日 時,或載或不載之類, 皆要講其體例緣故 。總之,要先治《春秋》 , 纔有根本 。某常説做理學文字,不能離《學》 《庸》 《論》 《孟》 《易經》 ;學古文,不能離《尚書》 ;學記事,不能離《春秋》 ;學 詩,不能離三百篇 。《五經》是各樣文字的根本。
夫《騷》與《史》 ,千古之至文也 。其文之所以至者, 皆 抗懷於三代之英,而經緯乎天人之際者也 。所遇皆窮, 固不能 無感慨 。而不學無識者流,且謂誹君謗主,不妨尊爲文辭之宗 焉,大義何由得明,心術何由得正乎?夫子曰 :“《詩》可以
興 。”説者以謂興起好善惡惡之心也 。好善惡惡之心,懼其 似之而非 ,故貴平日有所養也 。《騷》與《史》, 皆深於
2.選文
咸亨元年十一月二十一 日詔 :“修撰國史,義存典實 。 自今 已後,宜令所司於史官內簡擇堪修人,錄名進內 。 自餘雖居史職, 不得輒令聞見所修史籍及未行用國史等事 。”
長安二年 ,鳳閣舍人、修國史劉允濟嘗云 :“史官善惡必 書,言成軌範,使驕主賊臣,有所知懼 。此亦權重,理合貧而樂道 也 。昔班生受金,陳壽求米 ,僕視之如浮雲耳 。但百僚善惡必 書,足爲千載不朽之美談,豈不盛哉! ”
謂“紹名世,正《易傳》 ,本《詩》 《書》 《禮》 《樂》之際, 其本旨也 。所云發憤著書,不過敍述窮愁,而假以爲辭耳 。後 人泥於發憤之説,遂謂百三十篇, 皆爲怨誹所激發,王允亦斥
其言爲謗書 。於是後世論文, 以史遷爲譏謗之能事, 以微文爲 史職之大權,或從羡慕而倣效爲之 ;是直以亂臣賊子之居心, 而妄附《春秋》之筆削,不亦悖乎!今觀遷所著書,如《封禪》 之惑於鬼神,《平準》之算及商販,孝武之秕政也 。後世觀於 相如之文,桓寬之論,何嘗待史遷而後著哉?《遊俠》 《貨殖》 諸篇,不能無所感慨, 賢者好奇,亦洵有之 。餘皆經緯古今,折 衷六藝,何嘗敢於訕上哉!朱子嘗言,《離騷》不甚怨君,後人 附會有過 。吾則以謂史遷未敢謗主,讀者之心自不平耳 。夫 以一身坎軻,怨誹及於君父,且欲以是邀千古之名,此乃愚不 安分,名教中之罪人,天理所誅,又何著述之可傳乎?

历史趣谈:堪称完美的李光地 唯一的污点是“蜜蜡献策”吗?

历史趣谈:堪称完美的李光地 唯一的污点是“蜜蜡献策”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堪称完美的李光地唯一的污点是“蜜蜡献策”吗?
导语:李光地是康熙年间的大臣,他一生功绩显著,能力出众,深受康熙宠信,身居高位很多年。

他一生的执政生涯都是在康熙年间,所以和康熙感情不错
李光地是康熙年间的大臣,他一生功绩显著,能力出众,深受康熙宠信,身居高位很多年。

他一生的执政生涯都是在康熙年间,所以和康熙感情不错,很懂康熙,在他逝世的时候康熙很是伤心,告诉朝中众臣:“最知道我的就是李光地啊”。

李光地一生功大于过,虽然小节有亏,但是大义不损,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好官。

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大臣,字晋卿,号厚庵,李光地不只是一个出名的清官,还是一个理学大家,编写了《四书解》、《朱子全书》等理学著作。

李光地是汉族人,出生在福建,自幼聪明,科举之路也算顺利。

早年的时候李光地任职翰林编修,后来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造反,当时正是回家省亲的李光地曾受到耿精忠的招揽,但是被李光地严词拒绝了。

还书写密折藏在蜜腊之中,将自己的决心表露给康熙,受到康熙的嘉奖。

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李光地连续立下功绩,不久后就升任内阁学士,在后来的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李光地又直言推荐施琅为将,为康熙帝采纳,这才成功的收复了台湾。

后来的官路生涯虽说不上是一帆风顺,但也可以说是有惊无险,李光地一直深受康熙的信任被委以重任,即使在李光地的母亲死的时候,本该丁忧守丧的他也被康熙以朝事紧要为由让其可以在职守丧不必卸任回乡,但李光地还是请了一年的假期回家为母亲治丧。

后来李光地因为为官清廉任职巡抚,任职期间,李光地很好的治理了水患,修建了河务工程,获得了康熙的赏赐。

直到1705年,深受信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大臣李光地生平简介

清朝大臣李光地生平简介

清朝大臣李光地生平简介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

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大臣李光地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光地简介李光地为清朝一名大臣,福建安溪人,为人清廉忠正,为官期间政绩显著,懂得知进退,善辨风向,甚得器重,身任要职。

李光地在复杂的官场中能够保全自己,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受到皇帝宠信得以安然,其思想守旧且常与皇帝讨论,对康熙晚年决策影响很大。

李光地出生在书香世家,甚有教养,且五岁时便从师学习,聪颖过人,能对文章。

少年时期李光地常研究经史等书,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参加乡试便一试中举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后中进士为编修,后回乡省亲,人生开始出现转折点。

回乡那年,吴三桂反清之战开始,靖南王和定南王起兵响应,“三藩之乱”开始成型,而在福建的靖南王便多方收拢人才为己用,李光地自然收到抗清一势的逼降和收拢,本轻率投降但在友人陈梦雷的劝解下前去密报朝廷,献上“蜡丸疏”,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功臣,为康熙赞许,但李光地却将这功劳揽为己见。

后陈梦雷献李光地丑行给康熙,却不影响康熙对李光地信任,还是任其原官,此后李光地开始步步高升,任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等,后以母亲病逝告假,康熙悬空朝廷之位等他复职。

遂李光地深受他人嫉妒,犯了一点错就会被他人弹劾,但皆因受宠不被责怪。

李光地在任巡抚时开河道引运河,兴修水利,不仅滋润田地还使得洪水不再泛滥,且多次赈灾,造福了百姓,且为国库财政和考场作弊之事均有一番贡献。

李光地晚年甚得康熙倚重,后其多次以生病要求退休但康熙却不愿放他走,对其甚是依赖,后给予其两年假期,但在李光地回乡不到一年便被康熙催促归朝,于1718年,77岁的李光地病逝。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李光地一生为大清王朝做出不少突出贡献,作为汉臣能够在清朝达到如此地位甚是不易,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训·谕儿
【原文】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

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盖手动则心必随之。

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

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则浚心愈深。

着心愈牢矣。

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

今日学才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已相关,故亦卒无所得。

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李光地【译文】
“口不断地吟诵《诗》、《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阅诸子百家的著作。

读了历史,一定要摘录其中的重要事件。

看了别人的著述,一定要长见识。

不论是
名家之作,还是无名之辈的著述;也不管是大部头,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

夜以继日,燃烛苦读。

从来都是刻苦攻读、勤奋学习,度过一年的光阴。

”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大凡读书,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是地动手,更有其效。

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筋。

虽然你看过或读诵过二十遍,其收效不如摘抄详尽、认真;你要探索书中的精微,那你就不能不深入思考,殚精竭虑。

倘你在此过程中还能做到研究、考查其相同或差异之处,分析有关的是非问题,同时把自己有疑惑之处记下来,顺便加以辨析、论证。

那末,你越深入思考、钻研,你就越记得牢固。

近代的学术前辈还在府、州、县学做生员时,他们都写过经书的要点讲解和《纲鉴》、《性理》等书中的略抄,他们这种作法还有古代圣贤流传下来治来意蕴。

因为,他们是为了方便于自己温习功课,而并非是想以引留传后世。

今天的学者再不讲究这种学风了,他们编学书籍、讲解经籍的说文、史著、论文等等,并大量印刷发行、流传于世,只不过是追名逐利而已,这些书与他们的思想修养、学术追求毫无关系,所以,从这类书中最终是一无所获。

正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写成了书,却什么东西也不懂得,什么知识也未记住,像这样的人和这类作法应该引以为戒,而且切不可效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