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案例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案例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

作者:梁秀芬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6期

【关键词】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94-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案例教学日益显现其活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認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适时利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能引导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其乐于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实效就会显著提高。

一、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的改革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诱导学生“爱学”。设置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达到乐学高效的目的。例如,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有些学生在面对世界洋流分布图时,觉得要记的东西既多又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笔者及时引入一则新闻资料: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北太平洋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只装有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上漂流了15年之后,于2007年7月抵达英国海岸。(据悉现在这些鸭子的收藏价格已炒到每只1000英镑。)学生们听了惊奇万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玩具鸭子当然是随波逐流的,其漂流路线与洋流的分布有关,这样就很自然地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开始学习洋流的分布。

二、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了解它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猜不透、想不通而又不想舍弃,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设计一些有疑难而又引人入胜的悬念问题,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去追根溯源,加深了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我国的降水规律”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理解,笔者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美国朋友麦克暑假来我国旅游。7月中旬,他在北京一下飞机就遇到一场暴雨,他赶紧买了雨衣。一周后,他去了新疆,玩了整整一个月雨衣也没派上用场,于是他把雨衣送人了。接着,他坐飞机到广州,没想到一下飞机又碰上一场大雨,可怜的他气愤地说:“上帝呀,我

怎么这么倒霉呀?”学生都觉得好笑,同时又对“麦克的遭遇”的成因似懂非懂,思路尚未清晰,笔者因势诱导:“麦克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因为他不熟悉我国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我们来给他一些‘忠告’吧!”这样,能引导学生探究原因,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创设陷阱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教师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相应的“陷阱”,诱使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自救”,可以使他们在反思中澄清模糊的認识,提高思辨能力。例如,学习“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日期及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这对于深入理解知识非常不利。于是,笔者先设问“误导”:“北半球大陆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是哪几月?”学生回答:“7月和1月。”然后,让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球公转简图。由于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于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就有了远日点和近日点之分。笔者在图上标注两圆点问:“这两点应分别标注什么月份?”学生有了先前的回答经验,就会很容易認为近日点是7月,因为“近”而热,而远日点是1月,因为“远”而冷。但是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同学们大惑不解。这时,再通过讨论明确:地球上某地的冷和热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有关,但不是简单地因为日地距离的远近,而是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地球公转的快慢、季节变化等有关系。接着,让学生对这些关系展开辩论,最终明辨是非,深化知识。

四、创设对比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联想

地球是一个南北对称的球体,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有许多知识(如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南北极地区的气候、资源,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特征,英国和日本的气候等)可以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对比不但能反映事物的共性,更能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利用地理模型、图片、板画等,加以适当的语言点拨,可以启发学生的表象思维。利用这种方法来创设对比问题情境,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学习“背斜和向斜”时,虽然教材上配有“背斜和向斜”示意图,但这毕竟是“死”的图,只可用来讲述成因:由于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而弯曲变形,向上弯曲隆起称背斜,向下弯曲称向斜。而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读背斜和向斜一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为此,笔者采用了“活”的教具来突破难点:用一块薄薄的海绵表示岩层,在其边缘涂上三层不同的颜色,自下而上分别标号:1、2、3,表示“岩层”由老到新。然后,笔者演示了“背斜”的形成——当“岩层”向上弯曲,笔者用一根小棍在第2层中心点做“切线”。请学生判断小棍中心切点和两端点岩层的新老关系。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岩层中心老,两侧新一背斜。同理,也可以通过演示“向斜”的形成,得出结论:岩层中心新,两侧老——向斜。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同样可以用小棍单独演示:向上弯曲叫“背斜成山”,但如果继续用力挤压,木棍的弯曲部位就会断裂,于是“背斜顶部因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就形象地表现出来。而“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当两侧的岩层被侵蚀后,其残留为山岭”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表现。笔者让学生看、想、说同时进行,大家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创设应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面对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选择一些典型的、学生可体会到的、有启发性的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以致用,突出地理的实用性。例如,学习了“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后,可以设计活动题:如何选购商品房?选购理想的房子应考虑什么问题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买商品房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小区的位置,交通条件,周围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的状况,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质量、朝向、采光、通风、楼高、楼间距等。由于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兴趣浓厚,纷纷发表看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丰富了生活经验。

总之,教师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認知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