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着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着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应该说,他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观照当下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机械的、为人们所诟病的面目: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
训诫;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学生在灌输中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丰富性;以意识形态作为德育工作和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使教育难以脱离政治的巢臼而面临学生人文理想与创造智慧的枯竭;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教育发展理念,又使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潮中沦为商品经济的附庸,失去了教育自身的尊严与规律,而教育却在盛世的喧嚣中沾沾自喜,抱着教育产业化的噱头寻找着权力的寻租——教育,正使我们的心灵不断趋向失衡而不知所措。
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是那样沉默寡言,毫无生气,可一旦下了课,他东奔西跑,能说能跳,是那样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这无拘无束的课间才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课堂大多时候都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在课堂上,学生不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现实活着,仿佛是为教材活着。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了无源之水。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只是为了博得老师的表扬,抑或是为了给苦口婆心的父母一个交代。在这样的课堂中,哪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哪会有快乐可言呢
中国的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历来怀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传统,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将追求学识成就与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并把这种理想融入自己的人格、信念、操守以及职业规范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大潮下,这种信念与理想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这一“象牙之塔”面临着新的分化、蜕变,有的开始裂变甚至开始沉沦:那种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荣的道德操守日渐泛商业化,工作以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无生命的工具,当作一种僵死的物质,一种感
受器,一种储存器,学生只是消极地接收知识,被动地接收知识,于是,任何知识、任何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呆滞的、凝固的、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一种储存。学生也就没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活生生的生命思维。
怀特海指出:“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当下的教育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受那种急功近利、简单化的影响,很多教师仅仅靠一次讲座,一堂观摩课,“企图通过一种虚幻的方法作出高明的概括。”这不是教育进展的方式。这种看似热闹的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呆滞的思想”的体现。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是一种作假,一种作秀,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卖弄学问的人”,是分裂人格的人。
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的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在这个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的今天,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该承担起人类文明、人类智慧、人类先进文化的薪火传递者这一角色,在商业化的社会中树立起为人类文明已经所证明了的全新的价值理念和终极关怀意识,以全新的姿态投入社会实践生活,关注现实问题,并以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了解、参与,播撒民主的种子和自由创造之果,在未来建设者的心灵深处锻铸起理性与智慧之火,为我们这个民族培养更多的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加伟大、因而也更有重要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
智慧。不掌握某些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人们也可能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没有智慧。何谓智慧在怀特海看来,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是人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现代教育把知识和智慧对立起来,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的启迪,必然导致大量的书呆子和空泛无益、微不足道、缺乏创新的死板知识,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当着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了考试而背得滚瓜滥熟的细节知识的时候,换言之,当着我们不是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学会了积极地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时候,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提倡的“带着智慧进课堂”的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
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要实现这种新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超越过去,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它总是面向未来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