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第二章,溶液一,溶液的组成标度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校正因子i值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8,等渗溶液:凡是渗透浓度在280~320的范围内的溶液.低渗溶液:低于280的.高渗溶液:高于320的.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的NaCl溶液、50g.L-1的葡萄糖的乳酸钠溶液和12.5g.L-1的NaHCO3溶液等.9,溶血,胞质分离,皱缩三,胶体溶液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2,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剂称为胶体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粗分散系.3,胶体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组成不同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4,溶胶丁铎尔现象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粒带电稳定性胶粒带电主,胶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布朗运动聚沉5,高分子溶液稳定性黏度大盐析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二,化学平衡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4,化学平衡的移动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3,解离度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4,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二,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三,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 几乎不变的溶液.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第五章,物质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同位素: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个规律称为能量最低原理5,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事存在.即在一个原子轨道中不存在自旋方向相同的两个电子.6,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7,向右上角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增向左下角原子半径递增,电负性递减,金属性递增二,化学键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1.7以上.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化合物特点:导电,熔点高,易溶于水等.3,共价键共价键: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4,配位共价键配位共价键: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1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在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予体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接受体.配位键常用→表示,箭头指向电子对的接受体.5,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第六章,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 ,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氧族元素氧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ⅥA族元素,这一族包含氧O、硫S、硒Se、碲Te、钋Po、五种元素.三,碱金属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应用的科学.2,特性:易燃性,熔点和沸点低,难溶于水,绝缘性,反应速率较慢,反应产物复杂,稳定性差,同分异构现象普遍.3,分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碳原子的结构和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电子效应: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电子效应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3,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从而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沿着碳链向电负性较大的基团方向偏移的效应.4,共轭效应共轭体系:指在不饱和有机物中,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互相平行重叠形成共轭π电键的体系.共轭效应: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所引起的共轭体系趋于整体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而稳定性增加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有:π-π共轭,σ—π共轭,p—π共轭.5,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均裂,异裂与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第八章,烃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烃.一,烷烃物理性质:1~4个碳原子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7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小于1.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在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降低.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氧化反应.二,烯烃物理性质:2~4个碳原子为气体,5~18个碳原子为液体,19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和密度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密度小于1.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三,炔烃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难溶于水,易有机溶剂.但简单的炔烃的熔沸点以及密度一般比他们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形成.第九章,醇、酚、醚醇、酚、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一,醇1,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是具有酒味的挥发性液体,易溶于水.含有4~11个碳原子的醇具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粘稠液体,仅部分溶于水.还有12个碳原子以上的一元醇是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难溶于水.醇的密度小于1.醛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上升,支链醇的沸点低于同碳原子数的直链醇的沸点.低级醇的熔点和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熔点和沸点.醇羟基和水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可以与水混溶,但随着醇分子中烃基的增大,醇于水形成氢键能力迅速减弱,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将明显下降.低级醇还能与某些无机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等形成配合物,所以氯化钙、氯化镁等化合物不能用于干燥的低级醇.3,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无机酸反应.氢卤酸,含氧无机酸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氧化反应邻二醇的特性4,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丙三醇,笨甲醇,肌醇,硫醇二,酚1,酚:羟基-OH与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羟基直接和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分子称为酚,2,物理性质在室温时,大多数酚是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少数烷基酚为高沸点液体;有特殊气味,有毒.与醇类似,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其熔点和沸点较高.醇也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而且随着酚羟基的增多,其水溶性增强.3,化学性质酸性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不能将碳酸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能溶于碱性较强的碳酸钠溶液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氧化反应4,重要的酚苯酚,甲苯酚,苯二酚三,醚1,醚可看作两个烃基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烃基可以是脂肪烃基,也可以是芳香烃基.2,乙醚物理性质:乙醚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为34.5度,微溶于水,比水轻,极易挥发、燃烧.因此使用时要远离火源,且失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而且能溶解许多有机物质,因而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麻醉作用.乙醚的氧化.yang盐的形成.第十章,醛,酮,醌醛、酮、醌也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其分子中都含有羰基因此醛、酮、醌又称为羰基化合物.一,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1,在羰基化合物中,羰基氧原子相连所形成的基团称为醛基.醛是指醛基与烃基或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醛的官能团是醛基.2,酮是指羰基两端都与烃基相连的化合物,酮的官能团是酮基.3,醛和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和氧原子均采取sp2杂化.二,醛和酮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室温下,甲醛是气体;其他12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醛、酮都是液体,高级脂肪醛、酮是固体;芳香醛、酮为液体或固体.沸点:醇>醛酮>烷烃.溶解性,低级的醛酮能与水形成氢键,故易溶于水,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溶解度迅速降低,6个碳原子以上的醛酮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由羰基中的π键断裂而形成的亲核加成反应;二是受羰基的极性影响而发生的α—H的反应,三是醛的特殊反应.3,醛和酮的相似性质加成反应与氢氰酸反应,与亚硫酸氢钠反应,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卤代反应卤仿反应,碘仿反应还原反应4,醛的特殊性质氧化反应与托伦试剂反应,与斐林试剂反应与希夫试剂反应生成缩醛的反应5,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丙酮,樟脑三,醌1,醌是一类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有对醌式和邻醌式两种结构.醌类化合物多数是具有颜色的晶体,一般邻位为红色或橙色,对位黄色.2,重要的醌对苯醌和范醌α—苯醌和维生素K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有机酸分子中一般含有羧基,从结构上又可分为羧酸和取代羧酸.一,羧酸1,羧酸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羧酸的官能团是羧基.2,物理性质含有1~4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含4~9个碳原子的羧酸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含10个碳原子以上的羧酸为无味的蜡状固体,其挥发性很低,脂肪族二元羧酸和芳香族羧酸都是固体.低级脂肪酸易溶于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以致难溶或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羧酸的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形变化,含偶数碳原子的羧酸其熔点比其相邻的两个含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的熔点高.3,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脱羧反应4,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二,羟基酸和酮酸1,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化合物称为取代羧酸.2,羟基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羟基酸物理性质:醇酸一般是粘稠的液体或晶体,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通常大于相应的脂肪酸,醇酸不易挥发,在常压下蒸馏时会发生分解.酚酸大多为晶体,其熔点比相应的芳香酸的熔点高.有些酸酸易溶于水,如没食子酸,有的微溶于水,如水杨酸.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反应,脱水反应3,酮酸酮酸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生成含铜基的化合物性质: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具有羧酸的基本性质,如酸性,生成酯、酰卤等. 4,重要的羟基酸和酮酸乳酸, β—羟基丁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草酰乙酸三,对映异构看书吧,我不会总结这里第十二章,脂类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一,油脂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习惯上把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称为油,为固体的油脂成为脂肪.R1、R2、R3相同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不同的则称为混甘油酯,都是纯净物.要熟悉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2,物理性质:纯净的油脂,无色、无臭、无味.油脂比水轻,相对密度为0.9~0.95,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脂是混合物,因此没有恒定的熔点和沸点.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油脂能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酯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加成反应氢化油脂的催化加氢常称为油脂的硬化,硬化后的油脂稳定不易氧化变质加碘根据消耗点的数量,可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点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说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碘值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低.酸败酸败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酸的双键在空气中的氧、水分或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进一步氧化,而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常用酸值表示,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油脂的酸值.与正常值比较,酸值越大,说明油脂酸败程度越严重.二,类脂1,磷脂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经水解后得到甘油、脂肪酸、磷脂和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又称磷脂酰胆胺或脑磷脂鞘磷脂又称为神经磷脂1mol鞘磷脂完全水解后,可得到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各1mol2,甾族化合物固醇类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胆固酸兹族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第十三章, 糖类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他们的脱水缩合物.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低聚糖是水解后生成2-10个单糖分子的糖,也称寡糖.常见的是二双糖,如麦芽糖、乳糖、蔗糖.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一,单糖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2,物理性质:单糖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甜味.单糖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除丙酮糖外,单糖都具有旋光性,溶于水时会产生变旋光现象.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弱氧化剂氧化,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莫立许反应,塞利凡诺夫反应.4,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二,二糖还原性二糖:麦芽糖、乳糖。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 卫生化学的基础知识卫生化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理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的一门科学。

在卫生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有害物质的识别、分析、评价、监测和控制。

卫生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空气、水、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质。

2. 有害物质的形成和传播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其形成和传播方式有多种。

比如,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烧和自然源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影响人类健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途径进入水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废渣的填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矿山开采等途径进入土壤,污染土壤环境。

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和生物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传播,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3. 空气污染物质的评价和监测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是由于工业、交通、生活燃烧等活动产生的。

为了评价和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需要建立适当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评价空气质量,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和措施。

卫生化学研究对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形成、行为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水质和土壤污染物质的评价和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物质、微生物等。

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石油类等。

对水质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评价和监测,需要建立适当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评价水质和土壤质量,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卫生化学在水质和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形成、迁移和影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研究,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5. 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卫生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不同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空气中的颗粒物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可引起肝肾损害、免疫系统损伤和肿瘤等;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卫生化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和环境卫生相关的化学现象和过程的一门科学。

初中阶段是学习卫生化学的基础阶段,通过学习卫生化学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总结初中阶段的卫生化学知识点。

一、水的净化与消毒 1. 水的净化:了解水的来源及净化工艺,如自来水厂的处理过程,包括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步骤。

2. 水的消毒:了解常用的水的消毒方法,如加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以及各种消毒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 1. 食品添加剂: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和使用范围,如防腐剂、色素、增味剂等,并了解添加剂使用的合理性和注意事项。

2. 食品中的污染物:了解常见的食品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食品中毒等,并了解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三、空气污染与防护 1. 空气污染物: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颗粒物、一氧化碳等,并了解其来源、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防护方法。

2. 室内空气污染: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常见原因,如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室内空气不流通等,并了解室内空气净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垃圾分类与处理 1. 垃圾分类:了解常见的垃圾分类标准,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等,并了解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和环保意义。

2. 垃圾处理:了解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填埋、堆肥和回收等,并了解各种处理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1. 化学品的标识:了解化学品的标识标志,如危险品标志和化学品标签,并了解标识标志的含义和表示的风险等级。

2. 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了解常见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方法,如正确佩戴防护用品、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合等,并了解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卫生化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素养。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深入的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生理化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卫生理化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卫生检验2019第一章:概论1.分析方法的建立:检测条件的优化;校准曲线的绘制;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干扰试验;实际样品的测定;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2.精密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的多次平行测量值之间的彼此符合程度,是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3.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间一致的程度,测定值与真值愈接近,误差就愈小,测定结果就愈准确4.检出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能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第二章:样品分析前的常用处理方法1.湿消化法:简称消化法,是常用的样品无机化方法之一。

通常是在适量的样品中,加入硝酸、高氯酸、硫酸等氧化性强酸,结合加热来破坏有机物,使待测的无机成分释放出来,并形成各种不挥发的无机化合物,以便做进一步的分析测定2.方法特点:(优点)分解有机物速度快,时间短;加热温度低,减少待测成分挥发损失;(缺点)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需在通风橱中进行;可能出现碳化引起待测成分损失,需操作人员随时照管;试剂用量大,空白值高3.干灰化法:简称灰化法或灼烧法,通常将样品放在坩埚中,在高温灼烧下使样品脱水、焦化,并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气体而挥发,剩下无机物供测定用4.灰化法的优缺点:(优点)不加或加很少试剂,空白值低;能处理较多样品;加大称样量;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所需设备少,不需要人看守;(缺点)易造成待测成分的挥发损失;回收率低;所需时间长5.提高回收率的措施:1.采取适宜灰化温度2.加入助灰化剂3.促进灰化和防止损失6.溶剂提取法:依据相似相溶原则,用适当的溶剂将某种成分从固体样品或样品的浸提液中提取出来,而与其他基体成分分离7.液相色谱分离法:利用物质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当两相做相对运动时,在两相间进行多次分配,分配系数大的组分迁移速度慢,反之迁移速度快,从而实现组分分离第二篇:食品理化检验1.食品理化检验的内容:1.食品的感官检查2.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3.食品添加剂的分析4.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分析5.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检验2.食品样品的采集原则:两个原则第一,采集样品需均匀,有充分代表性,能充分反映总体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第二,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食品的理化指标,防止待测成分逸散或污染3.保存原则:防止污染、腐败变质,稳定水分,固定待测成分4.保存方法:做到净、密、冷、快5.样品前处理的目的:消除干扰成分,浓缩待测组分,使制得的样品溶液满足分析方法的要求6.食品的营养成分:指天然食品或加工食品中所含对人体有营养意义的成分。

卫生化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总结

卫生化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总结

一、选择题1、卫生化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 环境卫生学 B.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C.2、下列分离方法哪一项不属于膜分离法范畴 A. 超滤 B. 顶空分析法 C.3、下列关于萃取操作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选择的溶剂对被测组分的分配比大 B.C.萃取溶剂的分子量相差要大D. ( D ) 劳动卫生学 D. 分析化学( B ) 透析法 D. 液膜法( C ) 被测组分在该溶剂中稳定 萃取时应少量多次二、填空题1、 样品的保存方法有( 密封保存法 )、(冷藏保存法 )、(化学保存法 )2、 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 溶解法 )、(分解法 )。

3、 固相萃取法的步骤先后分别是: (活化)、(装样 )、(清洗)、(洗脱 )。

4、 样品采集原则是( 代表性 )、(典型性 )、(适时性 )。

三、名词解释1、 卫生化学: 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 医学领域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 固相萃取法: 利用样品中被分离组分和其它组分与萃取柱中固定相的作用力(吸附、分 配、离子交换)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约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

4、 固相微萃取法: 利用固相微量萃取器将被萃取的样品直接解吸入气相色谱仪或高效液相 色谱仪中进行直接分析的方法。

5、 膜分离法: 依据选择性渗透原理,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动力,使组分从膜的一侧渗 透至另一侧的方法。

五、计算题 1. 1.15mg 0.165mg 2. 43.3 99.96%第三章 卫生分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一. 选择题1. 卫生分析过程中不会产生误差的是 A. 样品 B. 人员 C. 设备 D. 标准物质2. 按有效数字规则, 13.65+0.0092+1.627 的结果是 A .15.2862B .15.286C .15.28D .15.293. 系统误差由( )因素决定A. 随机因素B. 不确定因素C. 稳定因素D. 未知因素 4. 分析中反应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是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A )二.名词解释 1 .有效数字 P28 2. 误差 P23 3. 可疑数据 P29 4. 标准曲线P37三. 问答题1.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是什么?2. 误差有哪些?3. 如何在平均值质量控制图中评价分析工作的质量?4.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1)绝对偏差( 2)平均偏差( 3)相对平均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是表示精密度的最好方法, 可用于比较和评价不同浓度水平待测物质测量的精 密度。

《卫生化学》复习简答题、单选题

《卫生化学》复习简答题、单选题

《卫生化学》复习简答题、单选题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一)简述卫生化学的性质、任务。

并简单说明卫生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关系。

答:1、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卫生化学的任务是为学生讲授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毕业实习和技术工作所必须的分析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卫生化学主要是对预防医学领域中有关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即卫生化学是以预防医学需要为前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并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而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多种化学信息的科学,它是涉及化学学科所有领域。

(二)何为化学分析?何为仪器分析?各有何特点?二者的关系?答:1、化学分析法:以被测物质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主要特点: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普及;②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适用于常量组分的分析(>1%);不适于为了组分的测定(灵敏度低);③重量分析的操作较麻烦,测量耗时长。

2、仪器分析:以被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主要特点:(1)分析速度快;(2)便于自动化;(3)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适合测定微量组分(<1%)、和痕量组分(<0.01%);(4)所用的仪器设备比较昂贵。

3、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二、单选题(一)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分析原理分类的:A、常量组分分析;B、常量分析;C、常规分析;√D、化学分析。

(二)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所取试样用量的大小分类:A、常量组分分析;√B、微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三)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待测组分的质量分数多少分类的:√A、常量组分分析;B、微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四)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根据分析化学的任务分类的:A、常量组分分析;√B、定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卫生化学笔记

卫生化学笔记

卫生化学笔记绪论1.1卫生化学的概述定义:卫生化学是指应用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变化规律。

是一门预防医学与分析化学的交叉学科。

是预防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化学学科。

(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科学)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已达到疾病预防、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学科。

卫生化学的主要任务*评价环境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制定卫生标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信息和方法卫生化学的发展方向1灵敏度和选择性2时空多维信息3微环境的表征和测定4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的表征和测定5联用技术和仪器的智能化6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1.2卫生分析的一般过程方法的选择与测定方法的性能评价线性范围:在该浓度范围内检测信号和待测待测物浓度成正比检出限:区分于噪音的最低检出浓度精密度:多次测定结果互相接近的程度回收率: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方法学比较:和参考方法同时测定相同的标准品评价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第二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1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采集的三个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

样品采集的一般要求*总要求:不污染、不损失*采样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减少失误*采样方法:符合标准和规范,科学合理*采样器具:根据采样标准和方法准备*采样记录:日期、地点、批次等重要信息*样品分装:共检验、复检、备查和仲裁使用生物材料的采集常用材料1血液(采样后两个小时内测定)全血、血浆、血清2尿液(常温两小时内测定)晨尿、随机尿、24小时尿3唾液4呼出气酒驾、幽杆菌测定5毛发吸毒、重金属暴露6组织(24到48小时内完成测定)尸检、术后2.2 样品的预处理(占了60%)意义:1样品基体复杂,存在很多影响测定的干扰因素,需要对干扰组分分离2待测组分含量低,超出了检测方法的检出限,需要进行富集浓缩。

卫生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卫生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卫生化学期末重点总结卫生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科学。

它是卫生学、医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的领域,关注化学物质在健康和环境中的行为、毒理学和危害。

在卫生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点领域。

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 无机化学物质:包括无机酸、无机碱、无机盐等,常见的有硫酸、盐酸、氨水等。

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 有机化学物质:包括醇、醛、酮、酸、醚、酯等,常见的有甲醇、乙醛、乙酸、苯酚等。

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和用途。

3. 毒害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氰化物等,无机化合物如重金属汞、铅等,以及放射性物质。

了解常见毒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危害和防护措施。

二、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1. 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

了解它们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方法,如洗涤剂的替代、汽车尾气的控制等。

2. 水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等。

了解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和净化方法,如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

3. 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和修复方法,如植物修复、化学修复等。

三、毒理学1. 毒物的吸入途径:包括呼吸道吸入、皮肤吸入等。

了解不同途径的吸入对人体的影响和毒性评价方法。

2. 毒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了解毒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和毒害机制。

3. 毒物的毒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了解不同毒性评价方法和评估标准。

四、环境监测和评价1. 环境监测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等。

了解不同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 环境评价指标:包括水质指标、空气质量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等。

了解不同指标的意义和评价标准。

3. 环境污染评价:包括环境风险评价、健康风险评价等。

了解不同评价方法和评估模型。

总结起来,卫生化学主要涉及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毒理学以及环境监测和评价等领域。

卫生化学重点整理

卫生化学重点整理

卫生化学重点整理1.卫生化学分析的一般过程①采样:试样是指在分析工作中被采集并进行分析的物质体系,从整体中取出可代表全体组成的一小部分的过程称为采样。

②试样预处理:主要包括试样的分解和预分离富集。

③选择方法及测定④分析数据的处理及结果表达2.分析方法的分类①按照分析任务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②按照分析目的分为:常规分析和仲裁分析③按照分析的用量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④按照测定原理分为: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⑤按照分析对象分为:有机分析和无机分析。

3.样品处理的目的和要求目的:①将样品中的被测物转变成适合测定的形式,以便进行分析。

②除去样品中对测定有干扰的物质,必要时浓缩被测物,以提高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不能引入被测物,尽可能减少被测组分的损失,而且所用试剂及反应产物对后续测定应无干扰。

要求: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消除干扰。

当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极微,而测定方法灵敏度不够时,必须先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然后测定。

分解法处理样品时,分解必须完全,不能造成被测组分的损失,待测组分的回收率应该高,样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测组分和被测定的物质,试剂消耗应尽可能的小,方法简单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污染小。

4.样品采集的原则①代表性:采集的样品必须能充分代表被分析总体的性质。

②典型性:对有些样品的采集,应根据检测的目的,采集能充分说明此目的的典型性样品。

③适时性:根据检测目的,样品性质及周围环境等,对某些样品的采集要有严格的时间概念。

5.空气样品的采集有哪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①直接采集法:又称集气法,主要用于被测物质的浓度较高,或分析方法较灵敏,直接测定就能满足要求的样品。

②浓缩采集法:当空气中被测物浓度较低或所用分析方法不能直接测定其含量时用此法,按收集器不同,又可分为溶液吸收法,固体吸附法,滤纸和滤膜阻留法。

6.简述水样采集的一般要求和注意事项?6.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情况?①溶液浸出法:用适当的溶剂浸泡样品,将其中的待测组分全部溶解于溶剂中,此法对有机物和无机的测定都适用。

卫生化学考试重点(南方医科大学版)

卫生化学考试重点(南方医科大学版)

名词解释(觉得以下的名词解释比较重要,特别是划线部分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通过试样蒸汽时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由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共振吸收线: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

锐线光源:发射线比吸收线窄得多,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一致并有足够强度的光源。

特征浓度: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浓度。

灵敏度:在一定条件下,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测量信号的变化程度。

荧光猝灭:激发态原子和其他粒子碰撞,把一部分能量转换成热运动及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非荧光去激发过程,使荧光减弱或完全不发生的现象。

荧光:某些结构的分子或原子受一定波长的光激发(产生吸收),由基态变为激发态;在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会发射出比吸收光波长更长的光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 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分子荧光:由基态分子受一定波长的光(紫外、可见、红外)激发而产生的,是由第一电子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开始的。

电位分析法:利用原电池的电动势来测定离子的浓度。

电导分析法:测量待测液的导电能力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库伦分析法:测量电解过程中被测物质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所消耗的电量来确定物质含量。

伏安法:测量电解过程中电流与电压曲线为基础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标准电极电位:在25℃,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都等于1mol/L 时的电极电位。

液接点位:在两种不同离子的溶液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接触界面上,存在着微小的电位差,称之为液体接界电位,简称液接电位,其大小一般不超过0.03 V 。

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待测液离子活度(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对离子呈Nernst 响应。

参比电极:在指定温度下、压力下,电位已知,并且不随待测溶液的组成改变而改变的电极。

选择性系数(Ki ,j ):能产生相同电位时待测离子i 与干扰离子j 的活度比电导率( ):即电阻率的倒数,表示两个相距1米,面积为1平方米的平行电极间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卫生化学重点

卫生化学重点

1.吸收光谱:测定某一溶液对紫外-可见光区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又称为分子吸收光谱,简称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2.最大吸收峰:最大吸收波长上所凸起的部分,称为最大吸收峰。

3.荧光效率:荧光物质吸光后所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与所吸收光的光量子数之比。

4.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辐射波长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

5.荧光光谱:表示荧光物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波长的相对强度。

6.拉曼散射光:光子和溶剂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和溶剂分子还发生能量的交换,使光子能量减少或增加,光的波长增长或变短,这两种散射光均称为拉曼散射光。

7.瑞利散射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不发生能量交换,只是光子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其波长和激发光波长相同,这种散射光称为瑞利散射光8.原子发射光谱:激发态原子发射出相同频率的辐射跃迁回到基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

9.特征谱线: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电子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也不同,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10.灵敏度:某种分析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的灵敏度S是指被测物质含量或浓度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测量信号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校正曲线的斜率,它表示被测元素的浓度c改变一个单位时,吸光度A的变化量,即S=dA|dc11.检出限:指在一定置信度下被检测出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含量12.参比电极:指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其电极电位准确已知,且不随待测溶液组成的变化而改变的电极。

13.指示电级:指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其电极电位随着被测溶液中待测离子的活动变化而变化,即能够指示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这类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14.分配系数: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15.容量因子: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称为分配比,用k表示,也称分配比。

医学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医学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医学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化学成分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用途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如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等。

2.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了解药物的结构对于药物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的合成: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研发新药和改进现有药物的生产工艺。

二、药物的作用原理1.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大多数药物的作用都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实现的,不同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不同的受体,从而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于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通过酶的抑制或激活来改变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等。

3.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和排泄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

三、药物代谢1. 药物代谢的类型:药物代谢包括生物转化和化学转化两种类型,其中生物转化是指由酶介导的代谢反应,而化学转化是指由非酶介导的代谢反应。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其他药物的影响等。

3. 药物代谢的应用:了解药物代谢对于临床上合理用药、减轻药物毒性、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分析1. 药物检测的原理:药物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药物的化学成分、浓度、稳定性等参数来评估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药物检测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电泳法等。

3. 药物检测的应用:药物检测技术在临床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确诊疾病、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监测患者用药合规性等。

五、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 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功能最为多样的大分子化合物,其功能由其结构决定。

2. 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参与了生命体的许多重要生理过程,包括催化反应、结构支持、信号传导等。

3.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功能。

卫生化学复习范围

卫生化学复习范围

卫生化学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分析方法的分类第二章:样品分析的一般步骤样品分析的一般步骤;样品采集原则;样品处理的方法第三章:误差与数据处理误差的概念、分类、表示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误差与偏差的计算;有效数字位数的判定及计算原则;置信度、置信区间的概念及计算;数据的显著性检验;分析工作质量保证的内容;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质量评价。

第四章:紫外-可见光的性质;能级跃迁的类型;Lamber-Beer定律的表达式、含义、适用条件;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参比溶液的类型及选择;有关计算。

第五章:分子荧光法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的关系;荧光效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常见荧光物质荧光效率的大小比较);激发波长的选择;荧光熄灭剂的含义及常见的荧光熄灭剂;荧光计与荧光分光光度计结构。

第六章:原子吸收原子吸收与分子吸收光谱的差异;共振线的含义;谱线展宽的原因;火焰原子化法与非火焰原子化法的优缺点;原子吸收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光度计结构的差异;干扰类型及消除措施;第七章: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类型的相关概念第八章:电位分析法直接电位法测量的原理;指示电极及参比电极的概念;常用的参比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造;溶液pH值的测定(含数学表达式);TISAB的概念及作用;不对称电位产生的原因;标准加入法有关计算。

第十一章:液相色谱法色谱法的分类及基本原理;基本参数及关系;薄层吸附色谱法中吸附剂、展开剂的选择与样品的关系;比移值、相对比移值的定义;薄层展开的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十二章:气相色谱法分析流程;色谱图及常用术语;塔板理论中的有关公式;色谱峰扩张的原因(速率理论)及解决措施;检测器的类型及适用范围;分离度R的定义;分离度与柱效能、选择性及容量的关系式;固定液的选择原则;分离条件的选择;程序升温的概念;内标法的优点、公式及内标物的条件;有关综合计算第十三章:HPLC分类;与GC的比较;色谱峰展宽;化学键合相的含义;液液分配流动相的选择;洗脱方式(重点了解梯度洗脱);检测器的类型及应用;分离条件的选择;。

卫生化学知识点.

卫生化学知识点.

20007级预防医学卫生化学知识点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的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系统误差 ----误差的主要来源指由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特点:重现性、单向性、恒定性、可测性分类:1.、方法误差: 溶解损失、终点误差-用其他方法校正 2、仪器误差: 刻度不准、砝码磨损-校准 3、试剂误差: 不纯-空白实验、对照试验 4、操作误差: 刻度观察、颜色判断随机误差:指由分析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引起的误差,又称偶然误差。

特点:双向性、不可测性、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减免方法: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降低。

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准确度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 用 E 表示。

E = x - xT2、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比,用Er 表示。

Er =E/xT = x - xT /xT ×100%Eg :分析天平称量两物体的质量各为1.6380 g 和0.1637 g ,假定两者的真实质量分别为1.6381 g 和0.1638 g ,则两者称量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6380-1.6381) g = -0.0001 g (0.1637-0.1638) g = -0.0001 g两者称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0001\1.6381*100%=-0.006% -0.0001\0.1638*100%=-0.06 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并不一定相同。

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1绝对偏差(di ) :测定结果与平均值之差2平均偏差d :各偏差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单次测定的平均偏差,又称算术平均偏差。

3相对平均偏差(dr ):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4标准偏差(s )有限次测定时,标准偏差称为样本标准差,以 s 表示 5相对标准偏差:6标准偏差比平均偏差能更正确、更灵敏地反映测定值的精密度,能更好地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

卫生化学知识点

卫生化学知识点

第3章1、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区别与联系。

答:准确度指测定值与真值之间一致的程度,精密度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准确度是反应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大小,决定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精密度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定系统随机误差的大小。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高精密度的分析结果才有可能获得高准确度。

2、实验室内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空白试验与检出限;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分析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的检验。

第4章1.紫外-可见光谱为什么是带状光谱?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分子的电子能级差为1~20eV,主要位于紫外可见区。

分子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电子光谱,常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由于分子发生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故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包含了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是带状光谱。

基本特征:紫外可见光谱是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吸光度A(或透光率T)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吸收光谱由吸收峰、谷、肩峰、末端吸收组成。

吸收峰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物质定性分析的基本依据。

2.有机化合物的跃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答:σ→σ*:波长100-200nm吸收峰位置远紫外区,物质饱和烃类。

n→σ*:波长150-250nm 吸收峰位置真空紫外区,物质含有O、S、N、X等杂原子饱和烃衍生物。

π→π*:波长200nm 左右,物质不饱和烃和芳烃,吸收峰位置近紫外区。

n→π*:吸收峰位置近紫外区和可见光区,物质含有n电子和π电子含有双键的化合物。

不同溶剂溶解样品最大吸收波长蓝移是n→π*,红移者是π→π*。

3、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主要有光学因素和化学因素。

光学因素有①非单色光引起偏离。

②一起光学元件的性能缺陷所产生的杂微光的影响;③非平行光或入射光被散射引起偏离。

4.分光光度计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如何?答:分光光度计通常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显示或记录仪组成。

医学生化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医学生化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医学生化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医学生化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基础概念1. 化学与生物医学学科的关系: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生物医学则是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学科。

2. 原子与元素: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是物质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4. 分子和化合物: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最小粒子,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原子组成的物质。

5. 反应速率和平衡: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量,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二、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其他元素(如氧、氮、硫等)组成,碳原子通常形成四个共价键。

2. 功能团:在有机分子中,使分子具有特定性质和化学活性的基团称为功能团,如羟基、羰基、羧基等。

3. 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醇的酸碱性、醇的脱水反应、酯的水解反应、酯的加成反应等。

4. 烃和烃的衍生物:烃是由氢和碳组成的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

三、无机化学1. 无机化合物的特性: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受元素组成、化学键和晶体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2. 无机酸和无机碱:无机酸和无机碱是无机化合物的两大重要类别。

3. 无机盐和配合物:无机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组成的化合物。

四、生物化学1. 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2. 生物酶:生物酶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催化剂,可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速率。

3. 代谢:代谢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4.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通过胃肠道完成。

五、药物化学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作用方式、作用部位、化学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

2. 药物代谢和毒性: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活性代谢物,药物的毒性与代谢有密切关系。

3. 药物治疗原理: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选择性作用、药物浓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分析方法的分类1. 按分析任务分类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含何种元素、何种官能团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测定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形态分析、立体结构、结构与活性2.按分析对象分类: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按待测组分含量分:常量、微量、痕量、超痕量4.按分析手段分类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包括: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需要较特殊的仪器,通常称为仪器分析,包括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其它仪器分析方法5. 按分析目的分类常规分析:例行分析,日常分析仲裁分析:权威机构、法定分析,具法律效力:司法鉴定等二、计量单位第二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样品采集的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二、样品溶液的制备:(一)溶解法:酸性水溶法、水溶液浸出法、碱性水溶液浸出法、有机溶剂浸出法(二)分解法:高温灰化——经高温分解有机物使被测成份能够溶于适当溶剂成可测定状态;低温灰化——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激发态氧等离子体消化生物样品中的有机体;湿消化法——利用浓无机酸和强氧化剂消化样品;密封加压——利用高温高压,结合湿消化法消化样品微波消化——密闭加压、湿消化与微波能结合消化样品。

三、分离与富集方法:溶剂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蒸馏与挥发法、膜分离法第三章卫生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一、了解三种误差1、随机误差(偶然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均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的误差。

特点:不恒定、难以校正、服从正态分布(统计规律)、单峰性、有界性、抵偿性。

原因:仪器波动、读数误差、实验室环境中条件的变化、操作人员的视觉误差和取样误差…… 减免: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2、 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叫系统误差。

特点: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恒定;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重复出现;影响准确度,不影响精密度;可以消除。

原因: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减免:采用标准方法,对比实验、校正仪器、作空白实验3、过失误差:测量过程中出现错误造成二、分清准确度与精密度1.准确度: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的大小来衡量;误差一般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2.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间的相互接近程度。

(1)绝对偏差 :单次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2)相对偏差:绝对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3)平均偏差:各测量值绝对偏差的算术平均值,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精密度。

(4)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5)标准偏差:标准偏差又称均方根偏差;用标准偏差比用平均偏差更科学更准确。

标准偏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无限次测量 有限次测量: (6)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7)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三、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四舍六入五成双”:舍去部分>5时,进1;舍去部分=5时,保留末尾成偶数 δμ=-x RE x %=⨯=-⨯δμμμ100%100%d x x i =-d x x x x i ⨯=-⨯100%100%n x x n d d d d d i n ∑-=++++= 321%100%100⨯⋅-=⨯∑x n x xi x d nx n d d d d ni i n ∑=-=++++=122232221)(μσ 1)()1(122232221--=-++++=∑=n x x n d d d d s n i i n n x σσ=n S S x =%100⨯=x S RSD运算法则:1. 加减法: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为准(即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为准)2. 乘除法: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为准(即以相对误差最大的数为准)3. 乘方和开方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与原数据一致。

如2.532=6.40(6.4009)4. 对数和反对数运算:对数尾数有效数字位数与真数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如Log23.56 = 1.3721(1.372175……)注意点:(1)分数、比例系数、实验次数等不记位数;(2)第一位数字大于8时,多取一位,如:8.48,按4位算;(3)四舍六入五留双;(4)注意pH 计算,[H+]=5.0210 -3; pH= 2.299有效数字按小数点后的位数计算。

四、可疑数据的取舍解决的问题:判断测定数据是否为离群值,即过失误差的判断方法:Q 检验法(适合于3-10次测定);步骤:(1) 数据排列: X1 , X2 , (X)(2) 求极差: Xn - X1(3) 求可疑数据与相邻数据之差: X 可疑 - X 邻近(4) 计算Q 值: (5) 根据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如90%)查表:(6)将Q 与Q 表 (如 Q90 )相比,若Q > Q 表 则该数据可疑,应舍弃这个数据; 否则,保留。

当数据较少时 舍去一个后,应补加一个数据。

G (Grubbs ,格鲁布斯)检验法,基本步骤:(1)排序:X1,X2,X3,X4,……(2)求X和标准偏差S (3)计算G ( T α)值: (4)由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查表得G 表值(5)比较 : 若G 计算> G 表,弃去可疑值,反之保留。

由于格鲁布斯(Grubbs)检验法引入了标准偏差,故准确性比Q 检验法高。

五、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检验: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检验被处理的问题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一)t-检验法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a.计算t 值b.由要求的置信度和测定次数,查表,得: t 表c.比较:t 计> t 表, 表示有显著性差异,被检验方法需要改进。

t 计< t 表, 表示无显著性差异,被检验方法可以采用。

两组数据的平均值比较(同一试样)t-检验法:两种方法的比较(新方法/经典方法);两个分析人员测定的两组数据的比较; 两个实验室测定的两组数据的比较 a .求合并的标准偏差:b.计算t值:c.查表(自由度 f = f 1+ f 2=n1+n2-2),比较:t 计>t 表,表示有显著性差异1X X X X Q n --=邻近可疑S X X G S X X G n 1-=-=计算计算或n S X t μ-=计算2)1()1(21222211-+-+-=n n S n S n S 合211121||n n n n S X X t +-=合合(二)F-检验法a.计算各组数据的方差S2b.计算F值:c.选定置信度,查表(F表)d.比较:若F 计>F 表,则两组测定值的精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否则差异性不显著。

六、质量评价(回去看一下就行了)第四章一、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即 E =Ee+Ev+Er ΔΕe>ΔΕv>ΔΕr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二、 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 :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 :光程长度,单位cm ; c :溶液的量浓度,单位mol·L-1;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 c :溶液的浓度,单位g ·L-1a :吸光系数,单位L ·g-1·cm-11、a 与ε的关系为: a =ε/M (M 为摩尔质量)2、摩尔吸光系数ε讨论: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不随浓度c 和光程长度b 的改变而改变。

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

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以εmax 表示。

εmax 表明了该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εmax 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ε>105:超高灵敏;ε=(6~10)×104 :高灵敏;ε<2×104 :低灵敏。

3、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时,发现:标准曲线常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高时),这种现象称为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引起这种偏离的因素(两大类):①物理性因素,即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

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

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首先应选择比较好的单色器。

此外还应将入射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收曲线较平坦处。

②化学性因素。

当溶液浓度c >10 -2 mol/L 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相互作用,22小大计算S S F =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四、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分: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系统。

1.光源: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见光区:钨灯作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320~2500nm。

紫外区:氢、氘灯。

发射185~400 nm的连续光谱。

2.单色器: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任一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②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④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⑤出射狭缝。

3. 样品室: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般用玻璃池。

4. 检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常用的有光电池、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5. 结果显示记录系统: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仪器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五、反应体系的酸度①对金属离子存在状态的影响——防止水解,防止沉淀生成;②对显色剂浓度的影响:改变存在形式;③对显色剂颜色的影响:改变结构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显色溶液的吸光度。

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恒定的平坦区所对应的pH范围。

六、测量条件的选择1)选择适当的入射波长:一般应该选择λmax为入射光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