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外译补充材料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外译何以“走出去”

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外译何以“走出去”

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外译何以“走出去”作者:王学强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9期【摘要】将中华文化典籍翻译为外文版本并推动其面向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需要。

中华文化典籍浩若烟海,内涵丰富,在外译传播中需要健全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市场化的对外出版机制、建设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精品体系。

【关键词】中华文化典籍外译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而未曾遭遇中断的国家。

中华文化文脉绵长主要得益于大量文化典籍的传世。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文化的文脉流传及其精神内涵的缔造所形成的大量古代文献,从广义上看都属于中华文化典籍,如《中华文化典籍指要》一书便收录了先秦至晚清(1840年期间)多达1024部中华文化典籍,涉及历史、语言、文学、哲学和科学五个方面。

当然从不同的标准出发,中华文化典籍的数量不尽相同,但中华文化典籍用浩若烟海来形容实不为过,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按现代学科来划分也非常宽广,正因如此,人们常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华文化。

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和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都显著增强。

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典籍的外译正在成为出版业中新兴的文化产业业态。

实际上,自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启,中华文化典籍中诸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先秦经典、“四大名著”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和一些中医典籍便被陆续翻译和传播到世界各地,尤以英译本、法译本和日译本为多。

但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文化经典的外译传播主要由外国学者来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典籍的外译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学者为主体的格局,且翻译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甚至一部经典被翻译成十几种乃至二十几种语言的现象也已出现,这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典籍的外译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典籍外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典籍外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典籍外译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摘要:1.典籍外译的重要性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价值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外译情况4.对外传播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意义5.推广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对策建议正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在国际间的地位日益重要。

典籍外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外译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外译情况展开讨论,分析其对外传播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广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首先,典籍外译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智慧。

通过外译,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其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故事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道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它们既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价值。

通过对这些寓言故事的翻译,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然而,在现阶段,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外译情况尚不理想。

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并没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国际间的传播。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加大对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外译工作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翻译人才,提高翻译质量。

对外传播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地位,还可以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化产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最后,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加强对外译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合理的翻译计划。

其次,提高翻译质量,注重对原文的忠实传达。

此外,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渠道推广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籍外译是指将中国的古典文献、典籍、文化经典等翻译成外国语言,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古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得中国的文化与智慧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诗词、经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多元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翻译成外语,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古籍外译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对中国古籍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外传播与推广古籍翻译成果的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古籍的翻译成果,增强古籍外译的影响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翻译成果的前沿性与创新性,挖掘更多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进行翻译。

总之,中国古籍外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翻译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独特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籍外译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将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展开和主题论述。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在概述中,会简要介绍中国古籍外译的背景和现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在引言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内容的简要描述。

最后,目的部分会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论述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提出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来探讨和分析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2022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1引言翻译,对于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广度及深度均有重要影响。

随着海外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增强,学习汉学热潮再度兴起。

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从官方至民间,人们普遍希望通过译介中华经典的方式来实现。

如何做好相关译介,用外语发声,表达价值诉求,减少他国误读,是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在学术界、传播界及海外文化圈享有盛誉,是“中华文化典籍传播”的标志。

本文通过调查《论语》不同英译本在谷歌学术引擎的受关注情况,结合亚马逊图书网上的销售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被学界认可、受关注度较高的两个译本的翻译情况进行剖析,探析其翻译特点、策略,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中国文化典籍英译问题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在翻译中,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仍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众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王妍(2019)认为,由于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合理的翻译使得中国文化不能很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祝东江(2018)认为,中国文化需要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广泛的理解与接受,然而各类对外翻译中,硬译、乱译及“奇葩”翻译层出不穷。

在译本的认同性及翻译策略上,谢天振指出:西方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忠实译本并未完全理解。

在译介中国文学时常用归化、删节,故译者应更新翻译观念,不能贪大、贪全,应更多地进行节译和改写。

胡安江(2010)认为:真正具有价值的翻译需要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共同努力,尽量采用归化策略。

许钧(2014)认为:对外译介是将中华民族最核心、最精华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通过目的语国家受众较易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逐步推介。

译者需加强史料搜集梳理,以正确的文化史观,准确翻译中国文化作品。

3《论语》翻译出版及代表性版本情况3.1《论语》翻译出版史《论语》外译,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末期,先后有众多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海内外华人学者等对《论语》进作者简介:邓凯月,翻译硕士在读。

中国典籍外译(DOC)

中国典籍外译(DOC)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的影响最大的两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信息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的译法,霍译本更倾向于归化的译法。

虽然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不同的指导原则,但他们传递原文中所承载着的文化的使命却是相同的。

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表达深层文化信息,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

这也是衡量文学名著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wo par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contrast to Yang'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Huo’s are more inclined to domestication. Although the translators follow different guiding 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 they convey the same miss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ly expressing the deep cultural information, can the task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 accomplished.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works.关键词:《红楼梦》直译音译Keywords: A story of the stone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ng一、前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凝聚了中国文化,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习俗,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红楼梦》的翻译至关重要。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新高考ⅱ)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新高考ⅱ)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新高考Ⅱ)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中华经典文献术语外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中术语翻译为例

中华经典文献术语外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中术语翻译为例

中华经典文献术语外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中术语翻译为例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典籍俄译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典籍外译对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术语是典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各领域的核心知识,术语翻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整个文本的理解。

因此,对于典籍文献的术语翻译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术语翻译;典籍外译;文化传播;红楼梦;一、引言:典籍俄译是将古汉语写成的中国典籍译为俄语。

典籍俄译自18世纪始,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典籍俄译仍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薄弱环节。

在众多典籍翻译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名著经典。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非常重视,开展了“中华大书库”,“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项目。

翻译文学作品难,那么翻译中国文化典籍作品由于语言和时空的差距,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对于典籍文献的术语翻译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中饱含了大量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号。

由于《红楼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语言千变万化,并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存在着大量待译者解码的文化符号翻译问题。

因此,对《红楼梦》中术语翻译的总结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华文化思想精髓集中在典籍著作中,典籍外译对中国“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的作用。

1715年,沙皇俄国向中国派遣第一批传教士团,由此俄国汉学界开始关注中国典籍。

这一时期涌现了如比丘林(Н.Я.Бичурин)、瓦西里耶夫(В.П.Васильев)等一批汉学家。

目前术语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术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术语翻译标准和原则;术语翻译方法论。

术语翻译方法和策略:代表有苟丽梅(2010)以大量的科技术语为依据,提出翻译的信息等价性标准;郑述谱(2012)根据术语属性提出了“不译法”“试译法”“定义法”“连缀法”等四种准则;杨先明(2014)将术语误译分为语形误译和语义误译,提出可以运用消除策略来减少误译现象。

谈中国典籍外译-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谈中国典籍外译-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谈中国典籍外译: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0 引言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精神文化绵长悠久的优秀沉淀,经典之谓经典,在于它们凝聚着人类精神和民族智慧,存在着历久而弥新的永恒价值。

自传教士以来,文学经典的译介就开启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传经送道之旅,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不仅是经典作品文字间的转换,而且还受跨语言、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传播途径、意识形态与心理接受等一系列翻译活动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因此,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用能否在历史时代和文化语境的制约中、在译入语文化和经典意义建构中游刃穿梭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弹词木鱼书《花笺记》自明末清初问世以来,就因情景紧凑、引人入胜的情调以及委婉缠绵、伤春怨梦的语调,颇受老少妇孺的喜爱,被冠以“第八才子书”的美称。

1824 年英国人汤姆斯以“诗歌”英译的《ChineseCourtship》,迈出了《花笺记》文学译介西行欧洲的第一步,而后语言天才包令以“小说”英译的《The Flowery Scroll》,让这部叨陪末座、屈居下品的民间唱本在海外声名鹊起,尤其是在德国诗人歌德赞其是“一部伟大的诗篇”之后,更是延续了《花笺记》经典的生命。

1 经典的译介与流变: 超额与欠额之因文化典籍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智慧载体,是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的高度凝练。

文化典籍跨越时空和地域,富有恒久魅力,因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得以永生。

如何以辩证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再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对外延续文化典籍的生命,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19 世纪以来,外国汉学家就开始了中国典籍的英译,从1812 年西方传教士马礼逊翻译出版中国的《三字经》( The Three -Character - classic) 、《太上老君》( Account of the Sect TAO - SZU) 开始到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石头记》( The Story of the Stone) ( 即《红楼梦》) 全译本的出现,见证了西方译者对中国典籍选译、摘译、编译和全译的整个过程。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中华典籍的外译概述 (7)1. 中华典籍的定义与特点 (8)2. 外译的意义与目的 (9)3. 中华典籍外译的历史与发展 (10)三、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分析 (11)1. 易读性的定义与标准 (12)2. 影响易读性的因素分析 (13)3. 提高易读性的策略与方法 (15)四、中华典籍外译的可读性分析 (15)1. 可读性的定义与标准 (17)2. 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分析 (17)3. 提高可读性的策略与方法 (19)五、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关系研究 (20)1. 易读性与可读性的相互关系 (22)2. 易读性与可读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23)3. 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 (25)六、提高中华典籍外译易读性与可读性的对策建议 (25)1. 加强翻译人才培养与培训 (27)2. 完善翻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28)3. 推动翻译技术创新与应用 (29)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成果总结 (32)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3)3. 后续研究展望 (35)一、内容综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典籍的外译工作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些典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易读性和可读性的挑战。

易读性是指翻译作品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轻松理解的程度,对于中华典籍而言,易读性不仅关系到作品能否被广泛传播,还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接受。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

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

2232020年10期总第502期ENGLISH ON CAMPUS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文/张瑞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典籍英译,以《道德经》为例,就中西译者的词汇选择、思维方式、遣词造句等行文习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西译者翻译的中华典籍在西方国家的接受度问题,以期对典籍外译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道德经;中西译者【作者简介】张瑞文(1984.10-),女,汉族,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领域,有些译作只在国内传播,供学习外语、学习和研究翻译的人研读(王宏印,2009:4-6)。

一、 影响深远、声名远播的《道德经》《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多字,但其语言尽显音韵之美,文章讲究修辞,辞简理博,分条析理,发人深省,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各学科无所不涉。

其中以柔克刚、道法自然、万物相对等朴素辩证法思想,清静无为的和平主义政治理念,人与自中华文化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许多、许钧,2015:13-17),也是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工程(钟书能、杨康,2019:157-164)。

我国已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的陆续出版发行。

然而,因为翻译质量、出版机构的权威性和推广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外译中国典籍只在国内出版发行,难以进入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教学研究的尊重原则。

例5:(1)Tess: Anna, stop. (2)Anna: What?(3)Tess: Let’s talk about what this is really about. This is about your dad.(4)Anna: Mom, stop shrining me. It’s not about Dad. It’s about the audition! You’re ruining my life!(5)Tess: Enough with the drama. Anna, high school is not that hard. (6)Anna: You couldn’t last one day in my high school. (7)Tess: I could, and I would do it without getting a detention. (8)Anna: I’m sorry I’m the only thing in your life that isn’t perfect! (9)Tess: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10)Anna: I know your life is perfect. Your perfect job, perfect boyfriend, perfect patients who worship the ground you walk on.(11)Tess: You need a serious and bracing reality check if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 (12)Anna: You can cut me some slack this once.(13)Tess: I am beyond cutting you slack, Anna. You are not going to the audition. (14)Anna: I am! (15)Tess: No, you are not! (16)Anna: Why?(17)Tess: Because I said so!(——《辣妈辣妹》)四、结语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交际主体间言语行为违背和谐取向,便会产生话语冲突,如果任由此类不恰当的言语行为继续发展,就会加剧话语冲突,最后导致亲子间关系紧张往不和谐方向发展,甚至会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中国文化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以《楚辞》英译为例

中国文化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以《楚辞》英译为例

75中国文化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以《楚辞》英译为例解晶晶( 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典籍英译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对外传播、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集是我国历史文化文学中的瑰宝,《楚辞》英译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值得世人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楚辞》一、新时代下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意义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依赖于各国政治经济的良性和均衡发展。

西方大国构想的世界格局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利益,而以中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急需构建和平、公正、双赢的发展新模式。

在的国际政治经济不断巨变的新形势下,中国要扫除自身发展的障碍,在国际大舞台上树立一流大国形象和地位,实现政治独立、经济腾飞,必须加强本国的全方位发展,尤其要重视文化软实力,从意识形态上积极推动中国政治经济的飞跃。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

作为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蕴含着无数令世人叹为观止、有待探索的文化和奇迹。

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融入了历史和时代的双重使命。

华夏儿女,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应本着尊重历史和事实的态度,力求向后人高度还原和真实再现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在子子孙孙中一脉相承地留传下去。

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全人类做出伟大贡献,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新时代下的中国文化外交充分体现了跨国文化在思想和精神领域上的渗透作用,有助于世界用科学和正确的途径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推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力度,为加快中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而更好地服务。

二、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的现状西方大国的崛起确立了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的重要地位。

盲目的西学和对西方世界的崇拜,已经成为如今学习英语的一大潮流。

中国的某些英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已经超出了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此种现象值得国人警惕。

文化推介:典籍外译的必由之路

文化推介:典籍外译的必由之路

的传播 、 兴盛和发展。同样 , 圣经》 《 作为基督教文化 l 纪 中晚期 , 6世 意大 利传 教士 利玛 窦 将 中 国儒 家 的象征 , 在西方 各 民族 和国家之间不断流传 和播散 ,
经典《 四书》 为拉丁文 , 译 此为 中 国典籍西译 开山之 确 保 了基 督教 在西 方 世界 广 为传 播 , 至播 及 海外 各 甚 作 。此后 , 许多西方传教士 、 外交 使节和汉学家开始 洲。由此而知, 典籍在文化 的继 承与传续过程 中作用
索” 九丘”下讫清朝末 季各类文献 ; 和“ , 狭指能 “ 代表 汉学家开始了对 中国典籍更大规模 的翻译 。通过这 中国文化 特点 而又 力 图 回答 或 表 现 人 类 重 大事 件 和 些典籍 的拉丁语 、 法语 、 英语和德语等多种语言译本 ,
永久 性 问题 ” 同时 “ 顾 中 国文学 艺术 的抒情 特 色 和 西方世 界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开 始 了更 深 入 地 了解 和 研 , 兼 艺术表现” 的核心和重大文史文献 , 覆盖文史哲 三 究 , 其“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 向西传播的过程中典籍翻译 科 , 顾儒 释 道 三教 ” 以汉 语 文 献 为 主 , 及 其 他 民 的贡献 和作 用不 可磨灭 。 兼 , 兼 族语 言文 献¨2 J。包 括 汉 语 和其 它 各 少 数 民族 语 在 内 任 何文 化 体 系得 以存 续 和 发展 都 离 不 开本 族 语
探 讨和研 究 。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 中, 典籍在 中华文化传承和发 的涵盖也是中华文化 的内容 之所 在。典籍是 中国文 化的精粹与内核 , 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形象。 至于中国文化西播肇始于何 时尚无定论 , 中西 但
史籍 相互 印证 : 期 以来 , 国文 化 在 西 方 世 界 富于 长 中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

翻 译 家
理雅各:在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陆续出版了一部宏大的 “四书”,“五经”的系列翻译图书,即多卷本《中国经典》, 在西方引起轰动。 德庇时:著名汉学家,译有《汉文诗解》,认真翻译并讲解了 78首中国古典诗词,1829年翻译出版了《好逑传》英文本的上 下卷,1834年又译有《三国演义》,但对《红楼梦》则一笔带 过。 卫三畏:美国汉学家,1848年出版《中国总论》,译出《聊斋 志异》中的《种梨》和《骂鸭》,对《红楼梦》的评价也不高, 对唐传奇以及《水浒传》和《列国志》等史传小说则给予了高 度评价。 罗伯聃(dan):首次译出《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的部分内容。 郭实腊:传教士,首次对《红楼梦》进行英文概述,认为它冗 长乏味,只对学习中国北方口语有益。
1722
法国
傅圣泽(传教士)
带走中国典籍3980种。
1722年,法国传教士傅圣泽回国时带
走了中国古籍3980种,全部捐献给法国
皇家图书馆,为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 学者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提供了极大 方便。从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毫无争 议地成为欧美汉学研究的中心。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诗经》《书经》 《礼记》《易经》 《中庸》(1817) 《玉娇梨》(1826) 《法显撰<佛国记>)》
时间
1543—1607 1593 1626 1658 1687 1666—1736
国籍
意大利 意大利 法国 意大利 比利时 法国
翻译家
罗明坚(传教士) 利玛窦(传教士) 金尼阁(传教士) 卫匡国(传教士) 柏应理(传教士) 马若瑟(传教士)
翻译作品
《大学》 “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 子》) “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 《中国上古史》(首次 向西方介绍了《易经》 及其卦图。) 《大学》《中庸》《论 语》《中国贤哲孔子》 《赵氏孤儿》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

翟理思(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大师),他翻译的《聊斋志异》 是至今最全的一个英文译本,他编译的《古文珍选》第一次 向英语读者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的巨大魅力,他选译 的《笑林广记》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幽默,他还用英 文著有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亚瑟·韦利译有《诗经》《西游记》《论语》《道德经》 《一百七十首中国诗》,《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为20世纪 上半叶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学以为英文的最杰 出的翻译家。 1929年王良志,王际真各自于美国纽约出版《红楼梦》译本。 1933年赛珍珠的《水浒》节译本,1939年伯纳德·米奥尔的 《金瓶梅》节译本和1942年韦利的《西游记》节译本等都是 在英美两地同时出版。
3.20世纪上半叶的译介概况
一战前后,美国就计划将东亚作为战略重点之 一,因此对中国相当关注,并在对华政策方面作 出种种友善之举。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美国 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宣传都逐渐增多,一些重 要的中国研究机构也随之产生,如中国太平洋学 会,远东研究促进会,哈佛燕京学社,洛克菲勒 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纽约卡内基基金会等等, 都从20世纪30年代以前开始注入资金。这些资金 为中国典籍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二战前后,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这进一步有利 于中国典籍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1689—1759
1788—1832
法国
法国
宋君荣(汉学家)
雷慕沙(汉学家)
1797—1873
法国
儒莲(汉学家)
《孟子》《道德经》 《太上感应篇》《西 厢记》《平山冷燕》 《今古奇观》《白蛇 精记》《玉娇梨》 《赵氏孤儿》《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 的翻译
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之后,在华外国侨民数量增 加。为了给在华外国人提供语言学习材料和娱点:儒道经典的翻译走上了更为系统化和专业 化的道路,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性特征。译文体现 出很强的实用主义特征。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真题深度解析+答案解析(附后)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真题深度解析+答案解析(附后)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真题深度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HistoryI. A Chronological Table of Chinese HistoryII.A Summary of Chinese HistoryThe ancient periodthe descendents of Yan and HuangMiddle KingdomYao and Shun passed the throne to the worthy and capable Owang and Nuyingtear bambooYu, the Great, conquered the floodHua Xia nationalityKing ZhouKing WenKing Wueight trigramsthe old Master Jiangcontention of on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Confucius Mencius Lao Zi Zhuang Zi Mo Zi Han Fei Zi legalistsseismographEmperor Wudi of Han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ilk RoaddiameterGrand CanalRecords of the Western Travelsthe Monkey Kingcompass/south-pointing needleDreams Pool EssaysKublui KhanSnow in MidsummerThe Western ChamberModern Period Taiping RevolutionYihetuan MovementThe Revolution of 1911Heavenly Kingdom of Great PeaceIII. Historical Classics Book of HistoryA book of ancient timesSpring and Autumn AnnalsZuo ZhuanDuke Yin of Lu(duke, marquis, earl/count, viscount, baron)Duke Ai of LuHistorical Records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12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Emperors10 Pedigree Charts30 Aristocratic Families70 Collected Biographies“the swan song of historians and the blank Li Sao”Book of Han(Histories on the Han Dynasty, Chronicles of the Han Dynasty, Han Documents)Emperor Gaozu of HanCharts of OfficialsThe Political Program of Zhen GuanEmperor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Emperor Taizong of TangComprehensive Mirrors for Aid in Government(History as Mirror for Government)the 6th year of Xiande of Emperor Shizong of the Posterior Zhou DynastyPhilosophy and ReligionI.Confucianism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The Great LearningThe MeanAnalectsMenciusBook of ChangeBook of HistoryBook of OdesBook of Rites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he ethical thought of Confucius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following five cardinal virtues:1.ren, the will to show benevolence to others (the root)2.yi, righteousness by justice (the trunk)3.li, moral ways of conduct (the branches)4.zhi, wisdom (the flower)5.xin, faithfulness(the fruit)Great and Revered TeacherA teacher for all generationsWhat is our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 character?It can be summed up in eight words: loyalty and piety, affection and love, faithfulness and righteousness, peace and harmonyDr. Sun YatsenSelected Readings from AnalectConfucius said, “Isn’t it a pleasure to learn and then review what you’ve learned from time to time? Isn’t it a joy to meet friends from afar? Isn’t he a man of virtue, who doesn’t not feel annoyed when others do not understand him?”Confucius said,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on learning; at thirty, I was firmly established; at forty, I had no more puzzles; at fifty I could understand Heaven’s will; at sixty my ears were attuned;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my heart’s desires without transgressing what was right. ”Confucius said,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ur lost; 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Confucius said, “When travelling in company of two other people, I could find my teachers. I would learn from their good points and guard against their bad ones.”Confucius said, “A man of virtue is open minded and always at ease; a man of meanness is full of distress at all times.”Confucius said, “You may be able to carry off the commander from a whole army, but you cannot take away the will of a common folk.”Confucius said,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of class”The philosophies of Kong Zi and Meng Zi“the people rank the highest, the land and grain come next, and the ruler counts the least.“Appetites for food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Mother MengII.TaoismThe Taoism philosophy may be summed up in two points: Wuwei and De “simply moves with things”Dao De Jing“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water.”“Things turn to their opposite when they reach the extreme.”“Good fortune lieth within bad, bad fortune lurketh within good.”“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The God of WealthThe God of the DoorMarshal ZhaoThe philosophy of Lao Zi and Zhuang ZiWise Sayings by Lao ZiHe who knows is cleaver;He who knows himself has insight.A tree as big as a man’s embrace springs from a tiny sprout.A tower nine stories high begins with a heap of earth.A journey of a thousand li starts from where you stand.Man follows the ways of the earth,The earth follows the way of heaven,Heaven follows the way of Tao.Tao follows its own way.To know when you have enough is to be immune from disgrace. To know when to stop is to be preserved from perils.Only thus can you endure long.He who knows does not speak.He who speaks does not know.Ruling a big kingdom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III.BuddhismSakyamuniBuddhaBuddhist grottoes: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Longmen Grottoes of LuoyangYunkang Grottoes of DatongFamous temples:Shao Lin Temple in Henan ProvinceCi’en Temple in Xi’anHuayuan Temple and Yonghe Lamasery in Beijing Lingyin Temple in HangzhouFamous monks:Xuan Zang Jian ZhenThe Buddhist doctrines:The world is impermanent and will eventually be destroyed;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unreal;The ultimate aim of a person’s life is eternal tranquility. Four noble Truths:(四圣谛:苦,集,灭,道)Life is inevitably full of sorrow; sorrow is due to craving; sorrow can only be stopped by the stopping of craving; this can only be done by a course of a carefully disciplined and moral life, a life of concentration and meditation led by the Buddhist monks.IV.Moism and LegalismUniversal loveShang Yang ReformV.Yi Jing (Book of Change)Yin and YangYang-yao (male /positive principle)Yin-yao (female /negative principle)Yin-yang symbol (Creation)Qian: heavenKun: earthSun: windKan: waterGen: mountainZhen:thunderLi: fireTui:Lak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