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d52f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3.png)
医疗设备消 毒情况
01
监测指标
监测医疗设备的消毒情况,包括消 毒剂的种类、浓度、消毒时间和消 毒方式等。
02
监测目的
确保医疗设备的消毒效果达到标准, 防止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04 监测频率与范围
定期监测与临时监测
监测频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应定期进行, 以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质量。
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应包括医院内的各个区 域,包括病房、手术室、实验室 等,以确保所有区域的卫生质量 得到保障。
改进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院环 境卫生水平。
问题分析与改进方案
监测结果分析
对医院环
实施改进方案
落实改进措施,对医院环境进行持 续监测和评估,确保改进效果。
改进措施制定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 措施,提高医院环境卫生水平。
提高医疗环境质量
监测目标
监测医院内各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如病房、手术 室、实验室等。
防止交叉感染
通过监测医院环境的微生物和污染物指标,有效预 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提高医疗服务水 平
良好的医疗环境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 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02 监测方法
常规监测
持续改进与优化
监测结果分析
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进 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为改进提供依据。
改进措施制定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制定针对 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医院环境 卫生水平。
措施实施与效果评 估
实施改进措施,并对实施效果
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改进方案,
实现持续改进。
谢谢
汇报人:XXX
监测频率
环境卫生学及管理监测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及管理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cbd2387e21af45b307a8d8.png)
2020/6/7
20
(七)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 平板暴露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
(皿·暴露时间)。
• 注意事项:
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 前采样;百级手术间自净时间为15分钟,万级 手术间自净时间为30分钟。
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 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020/6/7
11
• (五)空白对照:第1次对照为培养皿
对照,每监测批次 中取1个培养皿做对 比试验,培养皿不打开直接培养, 用于 检测培养皿是否合格。第2次对照为微生 物室操作对照,每室或每区取1个对照皿, 对操作过程对照试验,方法是模拟微生物 检测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立即封 盖。两次对照结果必须为阴性。整个操作 应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盖
盖 盖
2020/6/7
5
• (2)室内面积>30 ㎡,设4角及中央5点,4
角布点部位距离墙壁1m处,(东、西、南、 北、中五个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离 墙壁1m)。
盖 盖
2020/6/7
盖 盖
盖
6
• (3)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直径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
度为 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面80—150cm,采样时将平板
医院消毒效果灭菌监测
2020/6/7
1
主要内容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二、手消毒效果监测 三、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五、无菌医疗用品采样及检查方法 六、灭菌质量的监测 七、医院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报
告单
2020/6/7
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5982—2012 2012年11月1日实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380f6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0.png)
许多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02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技术难题与挑战
01
当前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面临设备落后、标准不
统一等问题,亟需技术创新突破困境。
新技术应用与研发
02
未来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远程监控、智能传感
器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
行业标准与规范
03
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
培训内容
包括医院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监测技术、采样 方法、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考核、实际操作等方式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效果 进行评估,确保其具备合格的专业水平。
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从具有 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收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 统计,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监测效果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提高监测质量。
02 改进措施
医院环境卫生学 05 监测的挑战与展
望
面临的挑战
技术挑战
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环境卫生领
域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01
社会认知度
在大众和相关从业人员中提高医院环
境卫生监测的重要性与意义。
03
经济压力
由于资金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监测实践
介绍医院环境卫生学 监测的具体实践方法, 包括采样点的选择、 监测项目的确定等。
成功案例
介绍医院环境卫生学 监测的典型成功案例, 通过具体数据和效果 分析,展示监测实践 的价值和意义。
监测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01 监测效果评估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进行效果评估,包括 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技术难题与挑战
01
当前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面临设备落后、标准不
统一等问题,亟需技术创新突破困境。
新技术应用与研发
02
未来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远程监控、智能传感
器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
行业标准与规范
03
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
培训内容
包括医院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监测技术、采样 方法、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考核、实际操作等方式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效果 进行评估,确保其具备合格的专业水平。
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从具有 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收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 统计,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监测效果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提高监测质量。
02 改进措施
医院环境卫生学 05 监测的挑战与展
望
面临的挑战
技术挑战
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环境卫生领
域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01
社会认知度
在大众和相关从业人员中提高医院环
境卫生监测的重要性与意义。
03
经济压力
由于资金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监测实践
介绍医院环境卫生学 监测的具体实践方法, 包括采样点的选择、 监测项目的确定等。
成功案例
介绍医院环境卫生学 监测的典型成功案例, 通过具体数据和效果 分析,展示监测实践 的价值和意义。
监测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01 监测效果评估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进行效果评估,包括 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
医院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医院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31661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c.png)
化学监测(测戊二醛浓度试纸)
三、消毒剂的监测
化学监测戊二醛浓度试纸操作操作结果判定:指示色块变成均匀黄色时,说明溶液的有效浓度高于所测最低有效浓度。指示色块全部或仍有部分白色,说明溶液的有效浓度低于最低有效浓度。
三、消毒剂的监测
生物监测 检测方法:A、涂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0.2ml,滴于干燥普通琼脂平板,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一平板置20℃培养7天,观察其霉菌生长情况,另一平板置35℃温箱培养72小时记数菌落数同时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11月版,详见204页(按照3.17. 15 原则执行)检测致病菌(金葡、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消毒液染菌量( cfu/ml)= 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50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A、物理监测(程序监测) 按照经过试验所确定的灭菌工艺和有关参数进行检查,以判断灭菌是否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物理监测的主要项目:(必须每锅进行)①物品的包装体积、重量:下排气式:≤30cm×30cm×25cm预真空: ≤30cm×30cm×50cm金属包的重量不超过7kg ;敷料包不超过5kg快速蒸汽:一般无包装
包内:化学指示卡
结果判断:打开灭菌包,指示剂由米色变成黑色,表示达到灭菌条件
灭菌包的外包装
×
√
√
注意事项:
包外化学指示胶带 ,根据变色情况,只能代表物品是否已经灭菌 ,仅仅起到一个鉴别作用,不能代表灭菌是否彻底。包内化学指示卡,可以准确反映灭菌的时间、温度和饱和蒸汽的综合变化,用以鉴定每一个包裹内部的情况,指示剂与对照色块颜色相符,表示灭菌彻底。
医院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
三、消毒剂的监测
化学监测戊二醛浓度试纸操作操作结果判定:指示色块变成均匀黄色时,说明溶液的有效浓度高于所测最低有效浓度。指示色块全部或仍有部分白色,说明溶液的有效浓度低于最低有效浓度。
三、消毒剂的监测
生物监测 检测方法:A、涂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0.2ml,滴于干燥普通琼脂平板,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一平板置20℃培养7天,观察其霉菌生长情况,另一平板置35℃温箱培养72小时记数菌落数同时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11月版,详见204页(按照3.17. 15 原则执行)检测致病菌(金葡、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消毒液染菌量( cfu/ml)= 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50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A、物理监测(程序监测) 按照经过试验所确定的灭菌工艺和有关参数进行检查,以判断灭菌是否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物理监测的主要项目:(必须每锅进行)①物品的包装体积、重量:下排气式:≤30cm×30cm×25cm预真空: ≤30cm×30cm×50cm金属包的重量不超过7kg ;敷料包不超过5kg快速蒸汽:一般无包装
包内:化学指示卡
结果判断:打开灭菌包,指示剂由米色变成黑色,表示达到灭菌条件
灭菌包的外包装
×
√
√
注意事项:
包外化学指示胶带 ,根据变色情况,只能代表物品是否已经灭菌 ,仅仅起到一个鉴别作用,不能代表灭菌是否彻底。包内化学指示卡,可以准确反映灭菌的时间、温度和饱和蒸汽的综合变化,用以鉴定每一个包裹内部的情况,指示剂与对照色块颜色相符,表示灭菌彻底。
医院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https://img.taocdn.com/s3/m/21e312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1.png)
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进行 统计、分析和比对,找出潜在的
问题和隐患。
监测结果的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对医院环境卫生 状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
措施。
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追踪
问题的发现
在定期的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 现,并及时提出
问题的整改
对于监测中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整改,以 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重点物品如医疗器械、床单、毛巾 等
医疗器械 01
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可能携带病菌,因此需 要进行严格的卫生学监测,防止交叉感染。
床单和毛巾 02
床单和毛巾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物品,也 是病菌容易传播的媒介,因此需要定期进 行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 04 监测的发现与处
理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监测结果的分析
问题追踪
对于已经整改过的问题,需要进行持续追踪,确保 问题不再发生
监测效果的持 续改进
发现问题的处理
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监测技术的提高
持续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准确性和效 率,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医院环境卫生学 05 监测的注意事项
监测技术的趋势
未来,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技术将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医院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障医疗安全。
谢谢
汇报人:XXX
目的和意义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以评估医院环境中的卫生情况,包括空气、水质 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等,有助于减少感染、提高患者的健康和医务人员 的工作效率。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能及时发现医院环境 的卫生问题,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保障 患者的健康安全。
问题和隐患。
监测结果的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对医院环境卫生 状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
措施。
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追踪
问题的发现
在定期的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 现,并及时提出
问题的整改
对于监测中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整改,以 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重点物品如医疗器械、床单、毛巾 等
医疗器械 01
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可能携带病菌,因此需 要进行严格的卫生学监测,防止交叉感染。
床单和毛巾 02
床单和毛巾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物品,也 是病菌容易传播的媒介,因此需要定期进 行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 04 监测的发现与处
理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监测结果的分析
问题追踪
对于已经整改过的问题,需要进行持续追踪,确保 问题不再发生
监测效果的持 续改进
发现问题的处理
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监测技术的提高
持续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准确性和效 率,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医院环境卫生学 05 监测的注意事项
监测技术的趋势
未来,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技术将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医院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障医疗安全。
谢谢
汇报人:XXX
目的和意义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以评估医院环境中的卫生情况,包括空气、水质 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等,有助于减少感染、提高患者的健康和医务人员 的工作效率。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能及时发现医院环境 的卫生问题,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保障 患者的健康安全。
环境卫生学及管理监测(PPT73张)
![环境卫生学及管理监测(PPT73张)](https://img.taocdn.com/s3/m/7a38138dd1f34693daef3ef8.png)
9cm直径平皿暴露规定时间后,收集培养皿
37.℃±1℃恒温箱培养48h后观察结果 记录每个平皿上的菌落数 计算结果(平均每平皿的军落数):.....≤4cfu/(15min.Ф9cm平皿) .........≤4cfu/(5min.Ф9cm平皿)
洁净手术室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手术区: Ⅰ级 手术台两侧边至少各外推0.9m,两端至少各外 推0.4m后 (包括手术台)的区域;Ⅰ级 眼科专 用手术室手术区每边不 小于1.2m; Ⅱ级 手术台两侧边至少各外推0.6m,两端至少各外 推0.4m后 (包括手术台)的区域; Ⅲ级 手术台四边至少各外推0.4m后(包括手术台 )的区域; Ⅳ级 不分手术区和周边区。 周边区:洁净手术室内除去手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
外科手消毒监测采样
2
(三)检测方法:
•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或用力 振打80次,用无菌 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 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 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 的45℃-48℃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 待琼脂凝固,置36℃±1℃ 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二、紫外线灯监测
• 2003年11月1日,《紫外线杀菌灯》实施新的国家标准: GB 19258-2003。新标准对紫外线灯强度和寿命都提出 更高的要求。新灯管30w、40w辐照强度不同。 • 使用过程中其辐照强度逐渐降低,故应定期测试。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直管紫外线灯(30w)新灯管的 辐照度值在灯管下方垂直1m的中心处,应≥90uw/c㎡,使 用中的灯管的辐照度值应≥70uw/c㎡。低于此值应予更换。 • 辐照强度检测关键参数 • 1.镇流器(电感、电子、基准) • 2.电压 • 3.强度仪(253.7nm、检定)
环境卫生学讲义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77eae22cc58bd63186bd43.png)
五、住宅卫生 1、研究住宅的设计、室内小气候、室内空 气污染、照明、噪声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制定卫生学要求和标准。 3、探讨在住宅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管理中 保证满足卫生学要求和卫生标准的技术措 施。
13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六、城乡规划卫生 1、研究城乡规划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城乡规划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和功能分 区,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卫生学 要求。 3、城镇环境噪声的控制和合理的环境规划。
16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1、环境污染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 对人体产生影响,作用对象是整个人群。 2、污染物多数是低剂量长时间接触,有的甚至是终身。 3、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比较复杂,既有局部刺激作 用又有全身性中毒反应,既有特异作用又有非特异作用。 有的作用不易被察觉,甚至产生远期效应。 4、环境污染可通过生物的或化学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 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浓度和毒性,产生 不同的危害作用。要注意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10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三、饮用水卫生 1、研究由于饮水引起的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饮水生物性污染 与介水传染病的关系,化学污染造成的化 学性中毒。 2、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 原则和方法。 3、探讨城乡给水各个环节的卫生学要求和 技术措施。
11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14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七、环境质量评价 1、通过环境卫生监测,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污 染的范围和程度。 2、根据环境卫生监测数据,对照相应的卫生 标准对单个或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质量进 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3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六、城乡规划卫生 1、研究城乡规划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城乡规划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和功能分 区,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卫生学 要求。 3、城镇环境噪声的控制和合理的环境规划。
16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1、环境污染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 对人体产生影响,作用对象是整个人群。 2、污染物多数是低剂量长时间接触,有的甚至是终身。 3、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比较复杂,既有局部刺激作 用又有全身性中毒反应,既有特异作用又有非特异作用。 有的作用不易被察觉,甚至产生远期效应。 4、环境污染可通过生物的或化学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 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浓度和毒性,产生 不同的危害作用。要注意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10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三、饮用水卫生 1、研究由于饮水引起的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饮水生物性污染 与介水传染病的关系,化学污染造成的化 学性中毒。 2、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理论依据、 原则和方法。 3、探讨城乡给水各个环节的卫生学要求和 技术措施。
11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14
环境卫生的具体研究内容
七、环境质量评价 1、通过环境卫生监测,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污 染的范围和程度。 2、根据环境卫生监测数据,对照相应的卫生 标准对单个或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质量进 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课件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8c128151e79b8969022617.png)
3.采样面积: 常规监测时被采面积<100cm2时,取全部表面; 被采面积≥100cm2时取100 cm2。爆发流行时采样不 受此限。 4.结果判断: I、II类区域≤5cfu/cm2 III、IV类区域≤10cfu/cm2
无菌器械监测
1.采样时间:灭菌后存放至有效期内采样。
2.采样方法: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被检 物体表面往返涂抹,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采 样完毕后将棉拭子投入含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 立即送检。
科室要求
I、II、Ⅲ类环境监测要求: I类环境 每月: 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手卫生、无菌物品 II类环境 每月: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手卫生 、无菌物品 Ⅲ类环境 每季度: 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手卫生 、无菌物品
3.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 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 3点,内、外点的布点位置距墙壁1m处,布点的高 度距离地面0.8m-1.5m。
4.效果评价
Ⅰ类: 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 洁净场所≤4(cfu/30min ) II类: 环境为非洁净手术室、骨髓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区、产房、 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 病区、血液病病区≤4 (cfu/15min) III类: 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 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4(cfu/5min)
3.结果判断:灭菌器械应为无菌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灭菌后,使用前。 2.采样方法:监测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 射器抽取50ml无菌生理盐水,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一次性无菌采样拭子管从活检口收集,及时送检。内 镜活检钳、附件等采样参照无菌器械采样方法。 3.结果判断: 消毒后的内镜菌落总数≤20 cfu/件。
《环境卫生学监测》课件
![《环境卫生学监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0ca9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f.png)
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 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和可能对人类健 康造成的影响。
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 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和可能对人类健 康造成的影响。
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 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和可能对人类健 康造成的影响。
水质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环境卫生学监测概述 •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 • 环境卫生学监测技术 • 环境卫生学监测应用 • 环境卫生学监测展望
01
环境卫生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和预测,以评估其对人类 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改善。
土壤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壤污染 状况,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土壤污染治 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保障农产品安 全和人类健康。
噪声监测
噪声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噪声 进行检测,以评估噪声对人类
生活、工作和健康的影响。
噪声监测的指标包括声音的强 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噪声监测的方法包括声级计测 量和遥感监测等。
噪声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噪 声污染状况,为噪声管理和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保障人 类生活和工作的安静环境。
目的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 预测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监测的重要性
保障人类健康
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环 境卫生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环境问题,采取 有效措施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课件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d5838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e.png)
腔镜监测方法
质控标准: 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 20 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应无菌生长 计算方法 消毒后腔镜细菌菌落总数(cfu/件) = 平均每皿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医院环境监测的目的
为啥要进行病原微生物监测 监测是评价消毒效果的手段。 评价: 1. 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工艺监测) 2. 消毒药剂是否有效 3. 消毒方法是否合理 4. 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注意事项 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m-2.2m; 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min 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若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有灰尘、油污等随时擦拭。
环境卫生学监测范围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灭菌后物品
使用中的消毒剂及灭菌剂
医院空气消毒与监测
空气净化方法
1
通风
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3
空气洁净技术
6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4
紫外线消毒
5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7
化学消毒法
通风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机械送风与自然排风
自然送风与机械排风
机械送风与机械排风
2
4
7(3+4)
Ⅳ
准洁净 手术室
300000级
5
5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方法 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 被采表面<100cm2, 取全部表面 被采面积≥100cm2, 取100cm2
质控标准: 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 20 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应无菌生长 计算方法 消毒后腔镜细菌菌落总数(cfu/件) = 平均每皿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医院环境监测的目的
为啥要进行病原微生物监测 监测是评价消毒效果的手段。 评价: 1. 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工艺监测) 2. 消毒药剂是否有效 3. 消毒方法是否合理 4. 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注意事项 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m-2.2m; 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min 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若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有灰尘、油污等随时擦拭。
环境卫生学监测范围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灭菌后物品
使用中的消毒剂及灭菌剂
医院空气消毒与监测
空气净化方法
1
通风
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3
空气洁净技术
6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4
紫外线消毒
5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7
化学消毒法
通风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机械送风与自然排风
自然送风与机械排风
机械送风与机械排风
2
4
7(3+4)
Ⅳ
准洁净 手术室
300000级
5
5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方法 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 被采表面<100cm2, 取全部表面 被采面积≥100cm2, 取100cm2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 PPT课件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02d227168884868762d67f.png)
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功能:可进行水循环 。当某种水体(如河
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土壤、食物和人体。 水圈中海水占97.41%,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
ppt课件
5
(三)土壤岩石圈
•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层构成。 • 岩浆岩化学组成以Si02为主。 • 沉积岩含H20和C02量较多。 • 各地区岩石类型不同,对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 •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量-效应(dose-effect)关系 随着环境 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 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这称为剂量-效应 关系。它表示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 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dose-response)关系 是指 随着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是 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后,机体反应的一 般表示方法。
ppt课件
8
生态系统特点: 1.大小不等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都可以组成一个生 态系统 。例如池塘、森林、湖泊、城市、矿区 都是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即生物圈。 2.组成复杂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无机界组成。 3.可进行良性循环 植物、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 的食物被利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 粹的废物。
环境与健康的 关系
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
1.定义 是与主体相关的周围因素的综合
体,从医学角度研究环境主体是
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土壤、食物和人体。 水圈中海水占97.41%,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
ppt课件
5
(三)土壤岩石圈
•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层构成。 • 岩浆岩化学组成以Si02为主。 • 沉积岩含H20和C02量较多。 • 各地区岩石类型不同,对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 •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量-效应(dose-effect)关系 随着环境 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 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这称为剂量-效应 关系。它表示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 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dose-response)关系 是指 随着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是 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后,机体反应的一 般表示方法。
ppt课件
8
生态系统特点: 1.大小不等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都可以组成一个生 态系统 。例如池塘、森林、湖泊、城市、矿区 都是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即生物圈。 2.组成复杂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无机界组成。 3.可进行良性循环 植物、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 的食物被利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 粹的废物。
环境与健康的 关系
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
1.定义 是与主体相关的周围因素的综合
体,从医学角度研究环境主体是
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 圈和生物圈组成 每一圈层的基本构成 圈层内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相关的重要环境 要素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 续
性等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人类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将生态系统健康确立为环境管理的目标的意义。
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实
施,正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认识暴露 与疾病的相互影响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6.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 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有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剂 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阐述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of gene-environment)对推 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2.学习难点 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与有 害作用 机体(的统一性
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既相互对立、相 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 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表现在人与 环境物质上的统一性
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 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 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环境因素分类:
物理性 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 环境介质的固有物质 人为施加的污染物质: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生物性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变应原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创建和引进适宜于学科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分析化学、仪 器分析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等。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加强改厕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健全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4.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基因多样性锐减 物种多样性锐减 生态多样性锐减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5.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和工作成就
6.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为研究重点 居室环境污染危害为新的研究热点。
4.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各种环境条件经常变动,人体对环境的变 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自身提供一种保护 机制以维持机体的健康
当环境因素作用强度过大或环境中存在大量 新的污染物,超过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 时,机体的适应机制遭受破坏而出现有 害的健康效应
5.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主动改造环境 环境因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
(hormesis效应) 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要用辩证统一的思维
方法去理解、分析和判别
7.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会在介质中发生迁移和转化
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 转化:指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
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包括化学转 生物转化,通过转化作用可形成二次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对环境卫生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初步认识和理解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和相关内容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 环境卫生学定义 (environmental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 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
要求熟悉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研 究任务
区别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之间 的异同
要求了解
了解环境卫生的发展简史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目的】
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掌握自然环境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一般
规律和特征以及所产生的健康危害 熟悉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健康危险
8. 暴露特征与反应
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效应的决定因素 环境物质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 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
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 在环境卫生学中剂量-反应关系有重要意义 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
阈值两种类型 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低剂量下的重复暴露,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
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 生物半减期、摄入量等也是影响靶器官剂量的重要
因素
9.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多、数量庞大,人体吸 入的空气、饮用的水、摄入的食物中的 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物质同 时存在,从而产生联合作用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 用、增强作用和拮据作用4类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 圈和生物圈组成 每一圈层的基本构成 圈层内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相关的重要环境 要素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 续
性等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人类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将生态系统健康确立为环境管理的目标的意义。
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实
施,正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认识暴露 与疾病的相互影响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6.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 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有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剂 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阐述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of gene-environment)对推 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2.学习难点 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与有 害作用 机体(的统一性
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既相互对立、相 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 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表现在人与 环境物质上的统一性
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 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 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环境因素分类:
物理性 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 环境介质的固有物质 人为施加的污染物质: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生物性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变应原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创建和引进适宜于学科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分析化学、仪 器分析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等。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加强改厕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健全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4.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基因多样性锐减 物种多样性锐减 生态多样性锐减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5.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和工作成就
6.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为研究重点 居室环境污染危害为新的研究热点。
4.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各种环境条件经常变动,人体对环境的变 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自身提供一种保护 机制以维持机体的健康
当环境因素作用强度过大或环境中存在大量 新的污染物,超过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 时,机体的适应机制遭受破坏而出现有 害的健康效应
5.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主动改造环境 环境因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
(hormesis效应) 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要用辩证统一的思维
方法去理解、分析和判别
7.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会在介质中发生迁移和转化
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 转化:指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
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包括化学转 生物转化,通过转化作用可形成二次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对环境卫生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初步认识和理解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和相关内容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 环境卫生学定义 (environmental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 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
要求熟悉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研 究任务
区别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之间 的异同
要求了解
了解环境卫生的发展简史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目的】
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掌握自然环境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一般
规律和特征以及所产生的健康危害 熟悉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健康危险
8. 暴露特征与反应
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效应的决定因素 环境物质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 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
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 在环境卫生学中剂量-反应关系有重要意义 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
阈值两种类型 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低剂量下的重复暴露,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
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 生物半减期、摄入量等也是影响靶器官剂量的重要
因素
9.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多、数量庞大,人体吸 入的空气、饮用的水、摄入的食物中的 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物质同 时存在,从而产生联合作用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 用、增强作用和拮据作用4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