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咏雪》对比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
《咏雪》比较阅读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俄而雪骤一会儿②未若柳絮因风起凭,乘
③九岁,甚聪惠同“慧“聪明④孔指以示儿给……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甲、乙两文中的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一例。
(3分)
才思敏捷、机智善辩。
诸葛恪得驴曹冲称象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译文: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为何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
那老人说:“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为何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
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雪骤
..(2)俄而
(3)撒盐空中差可拟.(4)马无故亡.而入胡
家庭集会一会儿比丢失
10.下列语句中加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兄子.胡儿曰子.在川上曰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学而时习之.近塞之.人 D.人不知而.不愠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咏雪》向我们展现了谢太傅带着他的儿子和女儿一起赏雪、讲解诗文时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场景。
B.《咏雪》中作者虽没有直接评论两人的比喻句,但更欣赏谁,态度还是明确的。
C.《塞翁失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靠近长城一带,“其父”是一位擅长占卜的人。
D.《塞翁失马》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两句话所蕴含的道理,阐明了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
A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2.(4分)(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漫天飞舞。
三、(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两篇文章都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甲文是寒雪日内集。
乙文则是天雨墙坏(用课文原句填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C. 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
C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只填序号)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敬词有③陛下④令尊⑥足下⑦令郎谦词有①敝人②卑职⑤寡人⑧老朽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6.解释下列词语
①内集②俄而③欣然④智子
以……为智,认为……聪明
7.翻译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好,撒盐只是形似色似,“柳絮因风起”生动地写出雪花轻盈飞舞的动态美,还有春意盎
然的意境美。
9.《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
你对此的理解。
为子侄辈的才气欣慰,更欣赏谢道韫诗句才华,为自己的拟题而得意。
10. 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
不会,对于这样一个猜忌心重的人,越辩越会怀疑。
11.乙文的寓意是:
听取意见要看是否正确,不能根据亲疏好恶去判断
向别人提意见建议,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与处境,否则适得其反,或招致猜忌。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
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
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
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
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便前往。
亲自停止了宴席。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 (4分)(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B 去后乃至乃——
C 天又雨,公将焉之雨—— D是日,饮酒乐是——
1.约定才下雨这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2分)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2)现在即使很快乐,怎么能不去见一面完成约定?(2)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2分) 谈感受(2分。
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
其余酌情给分。
)
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第一组
1.解释下列词语
过中不至至——尊君在不? 不——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尝——孔子亦不师周公亦——
1.到同“否“疑问语气词尝曾经亦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待君久不至,已去。
略
弱者抚之以仁,
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第二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陈太丘与友期行
1 陈太丘 / 与友期行
2、指出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2 第二次的巧妙之处在于引用典故,既夸赞袁公,又表明父亲的功劳,两项不得罪,把自己从困境中走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你的父亲在太丘任职,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4、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 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
三、(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
”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
”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
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②相委而去委——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方——④恐其自食其言也恐——
1.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 (4分,各1分)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2.C (2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4分)
4.(4分)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
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四)(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译文: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路旁迎着郭伋拜见他。
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大老远来(见我)?”回答:“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出迎。
”郭伋表示感谢。
等到事情完毕后,各位孩子再次送(郭伋)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伋请部下官吏计算,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出巡已经回来了,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
郭伋的为人就是如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2.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
4.文段理解。
(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
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五.(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译文:田子当宰相,三年后退休回家,将他在任得到的两千两黄金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他说:“您是怎么得到这些黄金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所得的报酬。
”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你像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期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诚实。
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
你把这东西拿走。
”田子惭愧地走出家门,到朝廷那里退还黄金,并且请求自己进监狱。
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赞赏她的大义,就免了田子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还把黄金赏给了他的母亲。
《诗经》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
1.答案:①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2.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共4分。
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3.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评分:共4分。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七、【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偷听。
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
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见。
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
③进火:烧火。
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
著箅,放竹箅。
⑤馏:蒸饭。
⑥糜:粥。
⑦识:所收获的知识。
⑧志:记得。
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
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
”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内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
”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
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9、解释下列几个加点的字词。
(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俱委而偷听( ) (4)言无遗失( )
9、约定离开偷偷地遗漏、忘记的地方
10、上面两段文言文中都有一个通假字,请找一个,并指出所通的字。
(1分)
10甲文中的“尊君在不”和乙文中的“尔颇有所识不”句中的“不”都是通假字,通“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4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11、太丘说:即然这样,只吃稀粥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12、甲乙两文都以小孩子为主人公,甲文侧重表现;乙文则侧重于表现(4分)
12、元方善于维护父亲尊严的应对思辩之才元方和兄弟季方两人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
13.结合选文,简单分析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2分)
13、一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二是元方自己聪明好学。
八、【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②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信。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
②已而:过后。
③曷:何,怎么,为什么。
④依:投靠。
⑤恬:安然。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的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
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王冕仍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姓韩的大学者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姓韩的大学者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
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相委而去() (2)辄默记()
12.委:舍弃。
辄:就,便。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 B.元方入门不顾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下车引之
冕因去窃入学舍冕因去父怒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