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建筑的叙事性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设计研究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00091ead51f01dc381f12b.png)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设计研究摘要:博物馆是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展现,其空间形态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每一位观众的感官和心理。
从走近博物馆的场所开始,外部环境与建筑空间就开始了叙事的氛围铺垫。
本文重点研究其空间形态的叙事性设计,其中包括了主题构思、节奏安排和情景体验,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的叙事性设计和情景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空间;叙事性;设计策略前言:博物馆建筑的展示空间形态会随着展示的类型和呈现的内容而变化,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理念的指导下也会做不同的设计,追求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鉴于此前没有详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阐述,本文将对博物馆空间的叙事性设计进行初步的解析,希望给阅读者清晰、明确的理解。
1.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博物馆建筑的展示空间设计承载着展品的风采和理念。
而展示空间的本质,是物与人的交流场所。
它的叙事性以体验、传达、沟通为目的,以一定的表达形式演绎情景故事的变化。
它可能是物品、文本或者是其它的形式存在。
“展示活动的实质是人类生活方式通过空间形式而展现的社会文化形态并已建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为目的,其设计手法是将展示空间构成的特定主题的集约化环境加以显示”。
所以,无论是从策展计划、建筑构思还是观展体验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表达。
空间创作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自身艺术理念的展示,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组织、关联,进行美学主题的构建,观众再用观察、体验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存在的美学,并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接收。
2.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特征博物馆建筑没有固定的外在形式,也没固定的内部空间,建设场地、文化背景,就影响的建筑形象。
不同的展物就需要不同的主题和空间,成为新的语义、语境的载体。
建筑空间叙事性呈现出明显的两大特征:1空间组织的序列性;2空间元素的多意性。
空间组织的序列性不是个新的命题,所有的布展都要考虑故事的情节与参观者的动线组织。
回顾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从单一的收藏空间到为公众提供教育、体验场所的发展历程。
表现型建筑和叙述性建筑
![表现型建筑和叙述性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e1e6730f7e21af45b207a80d.png)
表现型建筑和叙述性建筑学校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是一件特别需要平和的心态,冷静沉着的状态的事情,所以学校建筑的外形应该能够让人是比较安定,能够让人放松,能够让人的心慢慢安定下来的;学校是个学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所以它应该最好能够体现出智慧的感觉,清新的书卷气;学校应该是素雅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纯净与质朴;学校应该有沉稳的感觉,因为知识是有份量,有深度的。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的形象大多是稳定,宁静,沉稳,素雅,有书卷气息的。
在我看来以上的思路设计出来的可以称为表现型建筑,或者称为形象建筑。
表现型建筑的特点是形象设计的重点其实放在了表现在那个环境中人所该有的状态,人所应该有的形象,人进行的活动的特点,体现那个环境下人应该有的气质,营造利于活动进行的氛围。
表现型建筑的形象是凝固的,可以在一个时间点内完整地,充分地,集中性地理解完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的。
我觉得设计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
学习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处挺进,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它也可以是表现出不安于现状,不断前进的姿态的;学习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那时人正在不断和自己抗争,不断和困难抗争,这种对抗式的过程是学习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学校设计也可以赞美性地展示出这一充满力量的画面,进而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人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时体会到的是一种手足无措,纠结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反映了人面对浩瀚知识时人发现自身的渺小,所以学校也可以展示这一种感觉,从而让求学的人去除自大,保持谦逊和对知识的好奇。
所以学校也可以让人感觉到与困难搏击时的痛苦,可以让人体会到解决困难所体现的永不妥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让人体会到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手足无措,这些都可以,因为表现出来后都能达到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只不过他们不能够做为单独的建筑表现的对象,因为首先那些焦躁和纠结的情绪并不是学习中最普遍的状态;而且如使用形象是凝固的的表现型建筑来体现这些方面,那建筑就只能持续性地表现这些情感,而长期处于这些情感之中客观上是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所以表现型建筑在这些方面便会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所能反映的矛盾也只能是比较缓和的,不会有尖锐的直接对抗。
常用的建筑空间叙事手法总结,如何优雅地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叙事性
![常用的建筑空间叙事手法总结,如何优雅地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叙事性](https://img.taocdn.com/s3/m/d173f69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c.png)
常用的建筑空间叙事手法总结,如何优雅地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叙事性叙事性一直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建筑因由人的参与而呈现复杂与多变的特质。
建筑不仅是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更应讲求人与空间的关联,即体现建筑的叙事性。
人作为主体,在空间中参与不同活动而发生不同事件,建筑空间氛围便可迥异不同。
建筑是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叙事载体,而非仅是围绕建筑空间本身。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将建筑定义为一种叙事方式。
“进入一幢建筑,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故事里。
而有序地经过建筑的各个部分,就像是电影里的连续情节,这些部分一起组成了一个故事。
” 空间中人的不同活动被诠释为不同的故事情节,对于建筑本体的理解不仅包含空间,同时也注重人参与的事件,空间是一种“诱发事件”——即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
建筑与叙事因由人作为纽带而产生关联。
常见的空间叙事手法有如下三种:1.片段化场景叙事片段化叙事之于建筑中,表现为特定场合的特定叙事,并维持叙事事件的相对独立性。
建筑师划分特定的区域,赋予不同的功能,营建特殊的场景事件。
各个场景所发生的事件独立而同步,单个场所的事件也因时间而变化,人仅能参与其一,而不能循序经历全部。
事件本身相对独立,但因人的流动而产生随机的联系性。
对于事件的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联系事件,从而形成参与体验的独特与整体性。
比如拉维莱特公园设计中,屈米规则划分场地而建立相对独立的场景叙事区域,并以建筑为叙事载体呈现不同的场景事件。
朴素的公园原貌中,赫然出现的红色建筑形象激发起人的探索兴致,提高人们参与事件的可能性。
公园被有序划分为10个主题:风园、镜园、少年园、恐怖童话园等。
不同的分支公园中,红色的建筑单体因适应不同的主题,呈现风格迥异的建筑造型,预示着场景事件的各异。
人们可以自由挑选并参与事件,从而获得不同的参与体验。
2.关联性情节叙事关联性叙事,强调建筑本身叙事的完整性,体现事件情节的紧密关联。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009cdb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6.png)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媒介。
在建筑设计中,空间叙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形态、材料等方面的处理,设计师可以借助建筑的语言来传达特定的主题、情感或故事。
本文将从建筑空间叙事的概念出发,探讨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一、建筑空间叙事的概念建筑空间叙事是指通过建筑空间本身的布局和形态来传达特定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或情感体验。
与传统建筑设计强调形式美学和功能性不同,空间叙事更注重在空间中营造一种具有深度和情感的体验,让人们在其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建筑空间叙事可以是明确的叙事,也可以是隐喻性的叙事,通过对空间中的元素和关系的组织和处理,来触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其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
二、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1.序列式叙事: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机连接的空间序列,引导人们逐步延展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悬念和戏剧性的空间体验。
例如,法国凡尔赛宫的宫廷序列,让人们逐步领略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庄严。
2.节奏感叙事:通过空间的节奏顺序和变化,创造出一种动态变化和情节展开的感觉。
例如,弧线形的走廊设计会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一种律动感和情绪体验。
3.对比冲突叙事:通过对空间元素的对比和冲突,产生一种张力和对立,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融合的设计手法,展现出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和交融。
4.空间象征叙事:通过空间元素的象征性意义和符号性呈现,表达出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园林构造和景观元素都蕴含着寓意和象征意义。
三、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意义1.丰富空间体验:建筑空间叙事可以使空间不再仅仅是形式和功能的堆砌,而变得具有情感、文化和思想内涵,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
2.提升空间价值:通过空间叙事的打破和延展,使得建筑空间具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超越其物质层面,使人们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建筑的叙事通过建筑讲述故事的力量
![建筑的叙事通过建筑讲述故事的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8a39b65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1.png)
建筑的叙事通过建筑讲述故事的力量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叙事能力。
通过建筑的形式、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筑师可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并且与观者产生共鸣。
建筑的叙事力量超越了纯粹的功能性,它使建筑成为一个可以被人们理解和体验的艺术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的叙事力量,并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不同类型建筑背后的故事。
一、建筑风格的叙事建筑风格是建筑师通过设计和选择材料所展现的一种叙事手法。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时代和价值观。
例如,古典主义建筑以其华丽的柱廊和正统的对称布局,讲述着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叙事。
高度抽象的现代主义建筑则通过简洁的线条和装饰来表达现代科技和功能主义的思想。
不同的建筑风格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它们可以使人们回想起过去的时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或者追溯到远古的起源。
建筑通过其外观、材料和纹理,以及空间的组织和功能来传达这些叙事要素,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二、建筑的功能性叙事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其功能性也可以成为一种叙事形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方便和舒适,同时反映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模式。
例如,古代的宫殿建筑通过其庞大的规模和细致的装饰,向人们展示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
现代的商业中心通过高楼大厦和繁忙的街道,传递着都市生活的活力和竞争力。
建筑的功能性还可以与环境和可持续性相关联,从而讲述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故事。
许多现代建筑强调可再生能源、节能和可持续材料的使用,以回应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这些设计选择不仅提供实用性,而且传达了对自然的关注和珍惜。
三、空间布局的叙事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序列也可以成为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
建筑师通过不同的空间形式、尺度和连接方式,引导人们在空间中产生情绪和体验。
例如,教堂的建筑采用高大的拱顶和长长的通道,使人们感受到庄严和肃穆的氛围。
博物馆和美术馆则通常通过良好的展陈设计和动线规划,引导观众在不同的展区之间流动,讲述艺术品和文化的故事。
建筑的伦理叙事
![建筑的伦理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bcc00f39a6c30c2258019e13.png)
建筑的伦理叙事建筑如同一本“立体的书”,是以空间为对象的特定文化活动,叙事在建筑艺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象征手段和空间元素的媒介,建筑叙事把诸多文化形象与精神观念表现在人们面前,让建筑能“载道”、“言志”,甚至“成教化,助人伦”,成为表达某种意义或价值,尤其是伦理意蕴的叙事系统。
概言之,营造具有伦理性叙事的建筑空间,是从古至今建筑艺术体现其精神功能的重要手段。
一、建筑作为一种叙事所谓“叙事”,就是人们把客观世界纳入到一套言说系统中来加以认识、解释和把握,其典型形式是讲述故事或事件。
在人类的文化中,叙事并非只存有于文学之中,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说:“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请想一想卡帕齐奥的《圣徒于絮尔》那幅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
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布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材料、造型、表皮、色彩、肌理、虚实、路径、边界、空间组织与活动来隐喻与建构其社会文化意义,这意义的表达便犹如讲故事一般。
尤其对那些富有艺术创造力的建筑哲匠们来说,他们总是能以建筑这种空间性媒介来达到叙述事件、表达意蕴的目的。
英国学者埃蒙坎尼夫(EamonnCanniffe)提出叙事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元素,而所谓叙事,他认为是指运用对公民而言有重要意义的类比和意义元素等表达方式,为城市中人类活动的关键角色设定场景,使城市成为一种故事的集合。
建筑叙事则是范围更广的城市设计叙事的重要构成,它是基于物质媒介,通过象征、类比、场景再现等方式,以及强调隐喻意味的建筑形式语言,营造一个能讲故事的建筑表皮、造型和空间环境,使建筑负载文化和价值信息。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解读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c3e33f49649b6649d74730.png)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Space-scale & Narrative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艾侠■ Ai Xia[摘要] 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当代文化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
在建筑创作中,从空间尺度与体验的互动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叙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
本文以四个设计作品为例,从空间尺度与叙事空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学术探讨。
[关键词] 文化建筑叙事性空间尺度现象学[Abstract] One of the main trend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rchitecture is to create narrative space in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f the building. Narrative can also be comprehended as the convers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scale and individual experience. CCDI, one of the bigg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s on china, researched on this topic and reveals some design-philosophy through four different works.[Key words] Cultural architecture, Narrative, Space-scale, Phenomenology一、叙事性:对现代建筑的反思叙事性空间可以理解为一种与体验密切关联的建筑空间。
虽然建筑叙事性是近年流行的学术语汇,但关于叙事空间的存在,自古以来不乏先例。
仅就中国建筑而言,不论北京故宫的宏大空间序列,或是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皆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种叙事的可能—“在环境空间中,人的移动及其。
建筑叙事性设计探索——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解读
![建筑叙事性设计探索——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8b9edd9ec3d5bbfd0a74ac.png)
建筑叙事性设计探索——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解读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DESIGN——INTERPRETATION OF BERNARD TSCHUMI'S DESIGN WORKS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郑嘉摘要:建筑因由人的参与而呈现复杂与多变。
建筑不应仅是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更应讲求人与空间的关联,即体现为建筑的叙事性。
人作为主体,在空间中参与不同活动而发生不同事件,建筑空间氛围便可迥异不同。
建筑应是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叙事载体,而非仅是围绕建筑空间本身。
文章通过解读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探究、思考建筑叙事性设计。
关键词:建筑叙事空间事件情节体验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96-02Abstract:Architects should be complicated and varied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Architecture should not only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space, but als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n and space. This is the narrative of architecture. People as the main component in the space participating in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different events, architectural space atmosphere can be very different.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 narrative carrier of space, events and activities, not just depending on the building space itself.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design by interpreting Bernard Tschumi's design work. Keywords:Architectural narrative Space events Plot experience引言建筑是人社会活动的容器,人是空间使用的主体。
叙事性思维在设计中的运用
![叙事性思维在设计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3d45ad3c1ec5da51e27037.png)
叙事性思维在设计中的运用一、叙事性思维的形成文学领域的“叙事”的概念已经被较早地引入到建筑设计范畴中。
“建筑的叙事性由叙事演变而来,作为基垫的便是展现故事背景的真实性,即建筑之于场地的合理化。
”通过故事性的叙事性思维设计方法,将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哲学以及匠人的巧思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的设计语汇中,由于叙事性思维为建筑带来的情节性和情感性,居住者和使用者在建筑中便会唤起自身的感知和回忆,跟随设计者的指引,感受建筑带来的或源远流长或跌宕起伏的居住和观赏感受。
二、欲扬先抑的运用由于在过程中,居住者和使用者投入了更多的感情,设计者也就成功地借助叙事性思维在建筑和居住者、景观和使用者之间搭建起精神和情感的桥梁。
除了一般而言的整体性和故事性值得在设计中借鉴以外,在叙事设计中,有两种方法应用颇多,且效果甚佳,那就是制造矛盾冲突和欲扬先抑。
三、故事性设定一般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对于一个体系完整的故事而言,一般都会经历前因、发展、高潮、结局几个大的阶段。
而在情节发展、情感升华的环节上,作者为了为接下来的情节叙事做出充足铺垫,会将矛盾冲突作为故事发展的推动力量,从而鼓励人们自发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叙事性景观最终的目的一定是唤起感知主体的某种心理感受与心理期待,让其与设计师所要用景观传达的信息产生一定的共鸣。
在一些博物馆入口处,会将大门做专门性设计,或者设置一个小型广场,在广场上树立大体量标志物,以在心理上疏离博物馆与周边环境,利用标志物、色彩、灯光、体量等元素制造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的矛盾,在观众行经的同时,在心理暗示自己即将进入一个“不同寻常”的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望。
四、在设计中的运用欲扬先抑是文学、电影中经常使用的另外一种叙事手段。
比如在影视作品中,往往在开篇伊始便为观影者设定一定的情境,通过制造悬念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在人们心理上做足预期。
“抑”也可以被视为情节的一部分,它不像矛盾冲突那么锐利,而是牵引着观影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向后面的章节。
建筑的叙事性--卡罗
![建筑的叙事性--卡罗](https://img.taocdn.com/s3/m/d85f1a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b.png)
建筑的叙事性--卡罗•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设计分析王萌;李其佳【摘要】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narritivit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itivity in Museo di Castelvecchio, this article aims to argue the possibilities and approaches to create the 'narrative spac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通过阐述建筑叙事性的概念并对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中诸方面的叙事性的分析,探讨在建筑设计中营造叙事性空间的可能性与方法,强调叙事性对于当代建筑的意义与重要性。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118-121)【关键词】建筑;叙事性;卡罗•斯卡帕;古堡博物馆;现象学【作者】王萌;李其佳【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米兰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意大利米兰 201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1 建筑的叙事性1.1 叙事性的概念叙事性的概念来源于文学和电影.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叙事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只不过叙事的工具不同,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场景.文学是通过二维的文字,串联形成具备意义的言语,借助人脑的思维构建四维空间的故事;而电影则是通过连贯的二维的视觉图像(但是在视觉空间上是三维),形成四维空间的故事.叙事其实是一种空间维度的转换方式,体验者并不用身临其境,但通过不同方式的叙事,能够感受到四维的事件.所以可以说叙事是让人体验的工具.1.2 建筑的叙事性建筑其实也是叙事的工具,建筑是场所,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是承载事件的环境.建筑学理念不断更新,当下,建筑的现象学被提出并迅速发展,这使得建筑认知从三维发展到四维.建筑不再仅仅是静态的物质,而是可以建立场景酝酿故事的容器.人们知觉中认知的世界,尤其是他们所熟知的城市,都是通过建筑及其相关的片段建立起来的.没有建筑,也就没有事件发生的环境,也就没有故事.所以,可以说,建筑是可以叙事的,是可以将三维空间转化为四维的.1.3 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强调场所的体验,强调人的行为与环境发生的关系.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Genius Loci)》中指出,场址(site)本是均匀的空间,建筑是建立在场址之上,将其转化为与人的行为关联的、有活动产生的场所(place).所以建筑是场所,是帮助人建立认知与记忆的空间.藤本壮介认为场所“不是单纯的空间场所,而是包含着类似某种偶然性或线索的景观”[1].所以不同的人可以通过同一建筑建立不同的故事.所以场所的好坏,可以用能否容易叙事并建立多样的叙事来衡量.2 斯卡帕简介卡罗·斯卡帕(1906.6—1978.11)是极富盛名的意大利现代理性建筑设计大师,生于威尼斯,毕业于威尼斯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VENEZIA),后任教于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并完成了一系列的建筑设计和历史建筑修复改造项目.斯卡帕的建筑设计注重历史文脉的联系,最著名的是他注重建筑细节的设计.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对斯卡帕的细节设计作为一个章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大加赞赏.他不仅受到了意大利传统城市建造理念的影响,还同时受到了意大利传统手工艺、维也纳分离派甚至日本美学文化的影响(他曾去日本游历).但他建筑设计的主要动因还在于对于场所记忆的留存,对于历史文化的延续.3 古堡博物馆中的叙事性斯卡帕对于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正是将建筑作为叙事主体的理念.古堡博物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对古堡博物馆诸多方面对于叙事性的体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斯卡帕设计的精髓,也更能体会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做到营造叙事性.古堡博物馆坐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是为 1957年举办的“从阿蒂基耶罗到皮萨内洛”的展览由维罗纳市民博物馆委托斯卡帕进行修复改造设计的[2].古堡始建于1354年,19世纪初法国人占领维罗纳在古堡的东面和北面增建了两栋楼.图1展示了古堡博物馆现状的格局.图1 古堡现状示意图3.1 历史的真实性(clarity)国内一些研究者将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解读为“断裂”的元素,虽然这是对斯卡帕“蒙太奇”手法的一种艺术性的解读,但其本质的动因却是因为斯卡帕想要保持建筑的真实性.建筑既然代表了场所,刻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那么建筑所呈现的故事也必须是真实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叙事.意大利的文物修复就像修复一件古陶器一样,尽量恢复其原貌,即使一些细节的补充,也能让观者解读出哪里是原来的,哪里是修复的.这样的理念也存在于斯卡帕的意识中.设计初,斯卡帕想要暴露出代表古堡历史的一些元素,他重新整理出古堡各个年代建设的部分,并将之恢复到可以识别的状态.在 1923年,一位名叫阿尔纳多·弗拉迪的建筑师在对古堡的改造中意欲将该建筑呈现出意大利哥特风格建筑的形式,从而将营房部分本不对称的立面装饰为对称的中世纪样式的立面,来迎合意大利的建筑形式,如图 2. 然而斯卡帕认为这样的改造是“赝品”,虽然更接近意大利古典建筑应有的秩序性,但是对于建筑本身的改造使得建筑无法真实地记录历史.于是斯卡帕尊重了原始立面的不对称性,将建筑恢复原初状态,并将博物馆的入口由中间移到了边上,花园也将原来修复设计的意大利式园林更改,消除了宫殿才有的强烈的对称性,从而让游览者更好地解读古堡这一军事建筑,如图3.图2 阿尔纳多的古堡博物馆立面[3]25图3 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立面(来源:作者自摄)斯卡帕对于建筑历史时间上的明确性还体现在修复改造的部分与原有建筑的分离上.新的构件与原有部分在空间上呈现了分离的状态,即使需要接触,也尽量少的触碰,让建筑新的部分与旧有部分充分地分开,以分辨古今.而在材料上面斯卡帕也采取了古今区分的策略.他并没有采用大量与古堡相同的材料来达到所谓的风格统一,因为这样会模糊建筑的年代,而是采用非常不同的材质来区分改建部分与原始部分.3.2 流线的故事性流线,在建筑学中又常常被称为动线,是人在建筑中活动区域的动态集合.建筑的流线是最能体现其叙事性的元素,它能将人所看到的建筑场景贯穿形成连续的影像,从而形成人脑记忆.建筑的流线能否良好地将重要场景连接贯穿是叙事的重要因素.博物馆设计中流线又是尤其重要的,展品往往会有一定的联系,如按照时间先后排布展品从而让人对历史发展有所了解.在古堡博物馆中,斯卡帕亲自布展,所有的展品都是斯卡帕亲自布置的,包括展品的顺序、位置,展出的形式甚至展品的容器.3.3 参观顺序在参观流线的布置上采取了环绕式的流线,即流线的终止点与起始点相同.如图 4所示,客流从两个方向来,经由中间的大庭院来到中间建筑的右侧进入博物馆.接下来的展览空间基本上是长向空间构成.图4 古堡博物馆平面流线示意图[3]32斯卡帕试图贯穿大量的空间与元素,向参观者叙述不同的故事.在各种空间和元素的贯穿中斯卡帕不仅考虑了博物馆内部的连结,也考虑与古堡的连结甚至维罗纳这座城市的连结.在流线中,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各种雕塑和其他展品,也能完整地认知这座近 700年历史的城堡,还可以看到城堡不同年代的建设痕迹(得益于斯卡帕对历史建筑的修整),甚至还能站到古堡城墙上一览维罗纳城市的全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和城堡的建设历程.所以对于这座博物馆来说,展品不仅仅是那些雕塑,连同古堡本身以及维罗纳城市都是展品的一部分.古堡博物馆所讲述的不仅仅是展品的故事,更讲述了古堡本身建设的故事,也贯穿了古堡与城市的关系,甚至城市发展的历程.这样的叙事在一般的博物馆建筑中很少见,是非常成功的.这也大大提升了古堡博物馆对城市以及城市认知的重要性.3.4 特殊展品的展示古堡博物馆最为特殊和著名的一个角落就是一座坎格兰德(Cangrande)的雕像的安放处.坎格兰德曾经是意大利北部包括维罗纳在内的几座城市的统治者,由于这座城堡就是坎格兰德时期修建的,所以自然他就是这座城堡以及那段历史时期的“主人公”.为了显示出这座雕像的重要性,斯卡帕做了很多尝试,来凸显其重要性.起初斯卡帕试图将雕像放置于一个高台底座上,然后将其安置于内庭院,后来又将其放置在入口处进一步彰显其重要性.然而最后斯卡帕将其放置在了北部建筑第二层参观流线的结束处.虽然去掉了底座,其重要性似乎减弱了,但在一根大悬臂梁上的雕塑让人在一进入花园便能看到(虽然不能看清,应该是故意使然)并产生好奇心,让观者想要一探究竟.这一角落位于流线中间位置,空间十分丰富,聚集了不同时期的许多元素.这里是后来修建的拿破仑兵营与最初的古堡交接的地方,有斯卡帕修整出的古堡各年代建设的部分,也有斯卡帕加建的一些结构,还能看到整个城堡花园的景色甚至还可以小撇维罗纳城市的风光.这个空间将参观推向了高潮,也是整个空间的高潮.在这个高潮点上,坎格兰德的雕像是空间的绝对主体.由于这个高潮点是不同年代建筑的交界处,斯卡帕设置了一系列的步道以及桥来建立连接.与此同时形成了以雕像为中心的一条动线,该动线在不同的高度及角度转换,而视觉中心一直是雕像,这形成了观者与雕像直接的对话.也许在进入院子时你还没看清雕像的脸以及身上背负的武器,而现在你可以全方位了解雕像的细节,从而让观者去了解这个人物以及历史中发生的故事.雕像在一段较长的流线上一直主宰着,从而强制并强化了这种对话,叙事的意义也被放大.如图5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该空间的主题——坎格兰德雕塑.图5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雕塑(来源:作者自摄)3.5 光与雕塑雕塑也是基于历史故事的,是一些故事的再现.在意大利的古典艺术中,雕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记录了诸多历史事件与人物.光是建筑的重要属性,光可以揭示物体的体量感,使雕塑变得鲜活.在古堡博物馆中有大量的雕塑,斯卡帕也亲自为博物馆布展,每一个雕塑的位置都是斯卡帕精心安排设计的.在展示空间中,斯卡帕充分考虑了自然光线投射来的角度以及雕像的高度和角度,对重现雕塑所代表的历史起到巨大作用.如图6展示了光投射到雕塑上的效果.在光使雕塑变得鲜活的同时,斯卡帕还非常注重雕塑摆放的位置与方式.如图 6所示,雕塑并非都是生硬地一字排开,而是有不同的面向.这样,会产生一种对话感.雕塑此时仿佛是一群站在广场上的人,有不同的姿势和衣着,似乎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那么雕塑和观者在此时也成为了空间的主体,而建筑和光所营造出的环境便是对话的场所.图6 雕塑的摆放(来源:作者自摄)4 结语斯卡帕在古堡博物馆改造设计中运用了大量的理念以及细节设计来体现建筑的叙事性.很多精妙之处恐怕需要在场才能更准确地体会到.其对新建建筑与旧有建筑的关系处理、流线的安排、陈展的设计、细节的处理等都对建筑更好的叙事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古堡博物馆在讲述城市的历史,与城市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结合.可以说,古堡博物馆离不开维罗纳,维罗纳也离不开古堡博物馆.现代建筑从重视功能性走到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似乎功能性、纯粹、简洁、去掉装饰性这样的字眼已经将建筑作为事件发生容器的属性渐渐削弱.人民对于城市的认知以及记忆更多是从那些历史遗迹、历史建筑中获得的,而我们的城市似乎渐渐在失去历史和特色.现代建筑如何为人建立新的记忆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议题.斯卡帕的建筑诞生于现代,却特立独行,他的作品良好地延续了历史,并延续着城市以及建筑的故事.这种四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是现代建筑也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不会被所谓的“新奇”所分割,城市和建筑才会具备连续性.参考文献:[1] 藤本壮介.建筑诞生的时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88.[2] LOS S. Carlo Scarpa, An architectural guide [M]. Venezia:Arsenale Editrice,1995:12.[3] MURPHY R. Carlo Scarpa & Castelvecchio[M]. Venezia:ArsenaleEditrice,1991.。
建筑的叙事性——卡罗.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设计分析
![建筑的叙事性——卡罗.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86cbe1102de2bd960588c4.png)
第 1期
衡 水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i 1 M o fHml g s h u i Ui i f v e r s i t y
Vo l 1 6 . No 1 F e b 2 O 1 4
2 [ ) 1 4 年 2 月
建筑的叙事性
卡 罗・ 斯卡 帕的古堡博物馆设计分析
在1923年一位名叫阿尔纳多弗拉迪的建筑师在对古堡的改造中意欲将该建筑呈现出意大利哥特风格建筑的形式从而将营房部分本不对称的立面装饰为对称的中世纪样式的立面来迎合意大利的建筑形式如图然而斯卡帕认为这样的改造是赝品虽然更接近意大利古典建筑应有的秩序性但是对于建筑本身的改造使得建筑无法真实地记录历史
第 1 6卷
关键词 :建筑,叙事性,卡罗・ 斯 卡帕,古堡博物馆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 : T U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4 ) 0 1 — 0 1 1 8 - 0 4
1
叙 事 性的 概念 来 源 于文 学 和 电影 .在 文 学 与 电影 作 品 中叙事 性 是 一个 很 重要 的 议题 ,只 不过 叙 事 的工 具 不 同 ,一 个 是文 字 ,一 个 是场 景 .文 学 是 通过 二 维 的文 字 , 串联 形成 具备 意 义 的 言语 ,借 助 人脑 的思 维 构建 四 维 空 间的 故事 ;而 电影 则 是通 过 连贯 的 二维 的视 觉 图像 f 但 是 在视 觉 空 间上 是三 维) ,形成 四维 空间 的故 事 . 叙 事其 实 是 一种 空 间维 度 的转 换 方 式 ,体验 者 并 不用 身 临其 境 ,但 通 过 不 同方 式 的叙 事 , 能够 感受 到 四 维 的事 件 .所 以可 以说 叙 事是 让人 体 验 的工 具 . 1 2 建 筑 的 叙 事性 建 筑其 实 也 是叙 事 的工 具 ,建 筑 是场 所 , 是故 事 发生 的 地 方 ,是承 载 事 件 的环 境 .建 筑 学理 念 不 断更新 , 当 下 ,建筑 的现 象学 被 提 出并 迅 速发 展 ,这 使得 建 筑 认 知从 三 维发 展 到 四维 . 建筑 不 再仅 仅 是静 态 的物 质 , 而 是 可 以建立 场 景 酝酿 故 事 的容 器 .人 们 知觉 中认 知 的 世 界 ,尤其 是 他们 所 熟 知 的城 市 ,都 是通 过 建 筑及 其 相 关 的 片段 建 立 起 来 的 .没 有 建 筑 , 也就 没 有 事 件 发生 的环 境 , 也就 没有 故 事 .所 以 ,可 以 说 , 建筑 是 可 以叙 事
一种叙事的建筑_斯蒂文_霍尔研究系列
![一种叙事的建筑_斯蒂文_霍尔研究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a362e5795acfa1c7aa00cc36.png)
场所的独特关系——这或许也就是他所一直追求的“锚 固”——并用敏锐的直觉将这种关系用特别的方式—— 词语表达出来。这些词语即是建筑师为自己即将展开的 故事所定的主题或基调或矛盾冲突。
从不同的场所产生不同的词汇,包含如赫尔辛基当 代艺术博物馆的“染色体”与“交织”,匡溪科学院加建 的“奇异”与“吸引子”,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公寓与撒 夫特伊街办公楼的“多孔性”,以及“聚集”、“启发性”、 “杂交”、“七”、“视差”、“声音”、“尖突”等等的词汇, 这些相对具体的词汇融合了建筑师对场地的意识、经验 与概念,形成了建筑师的个人词典,或可称为“概念词 典(”concept lexicon)。这些词语的交错组织,又可使新 词新义得以产生。这是霍尔典型的操作方式——通过吸 收其他事物,或部分吸收其他特定的科学的,诗歌的,政 治等等的词表,提升他对事物和概念的独特把握[9],并激 发独特的形象幻想。与概念艺术相似,这些词汇已从最 早的含义体系中被释放,表现出新的意义。
10 奇幻体3——匡溪科学院 的自然现象 11 奇幻体4——达拉斯类螺 旋体 12 奇幻体 5 ——挪威 Knut Hamsun博物馆的拟人形态
图 11
既不是门,也不是窗,也不是桌子,又或者什么都是的 板片的这一过程的每时每刻。从全黑的到透亮的,从曼 哈顿典型风格的平板建筑到消融在街道里的空间。
这些松散的表意单元和它们彼此之间多样化的关系, 形成了复调的对话,互相促成并激发潜能。在这样的叙 事中,喋喋不休的声音被消解,沉默的能够发言,个体 意识才能够真正超越自我。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建筑的开 放性似乎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戏剧化的实现,但 人类仍然要警惕陷入科学的迷宫不可自拔。没有什么比 这个宇宙更复杂而奇妙,未来的建筑学是否也应该响应 卡尔维诺新千年的号召——回到繁复的世界,放弃界定 它和寻求确切答案的愿望。
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d270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2.png)
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引言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在设计中包含了结构、功能、美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考量。
在众多设计元素中,叙事法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手段,通过叙述故事、传递情感、表达主题等方式来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一、叙事法的定义叙事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故事、情感、主题等元素,通过空间、形式、材料等手段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感受。
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主题、一个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建筑的整体布局、外观设计、内部装饰等来呈现出来。
叙事法可以帮助建筑赋予灵魂、引发共鸣,使其不再只是简单的功能性结构,而成为具有文化意义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二、叙事法的作用1.创造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叙事法可以帮助建筑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其中一种特定的情感或主题。
例如,通过建筑的外观设计和内部装饰,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神秘、浪漫或庄重的氛围,从而增强建筑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
2.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叙事法可以通过故事、情感等元素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使他们在建筑中产生对其中一种主题或价值观的认同或反思。
例如,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可以向人们传达环保、和谐、平等等社会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3.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叙事法可以帮助建筑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构,而是一个具有历史、传统、精神等多重含义的作品。
通过叙事法的运用,可以使建筑更加具有故事性、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在其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和情感满足。
三、叙事法的具体应用1.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通过运用叙事法,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
通过运用传统元素、故事题材、民俗传统等元素,使建筑不仅具有现代感,还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2.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叙事法还可以帮助建筑实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相互融合、相互映衬。
建筑叙事论文
![建筑叙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74d8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1.png)
建筑叙事论文引言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需求而存在,更重要的是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和叙事能力来传达信息和触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本论文将探讨建筑叙事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解释建筑如何通过形式、空间、材料等元素来构建叙事性。
一、建筑叙事的概念和意义1.1 建筑叙事的定义建筑叙事是指建筑通过其形式、材料、空间布局等元素,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传递信息或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通过建筑叙事,观者可以在建筑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与建筑师传递的意图产生共鸣。
1.2 建筑叙事的意义建筑叙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手法将建筑与人类活动、文化、历史等相结合,使建筑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载体。
建筑叙事能够让观者与建筑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建筑叙事的实现手法2.1 形式和外观建筑的形式和外观是最容易引起观者共鸣的方面之一。
通过建筑的外观设计,建筑师可以通过线条、比例、材料等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引导观者在建筑中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
2.2 空间和布局建筑的空间和布局也是构建建筑叙事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设计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建筑师可以引导观者在建筑中进行有序的移动,从而逐步揭示建筑的内核信息或故事情节。
2.3 材料和质感建筑使用的材料和质感也可以直接影响到观者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处理方式,建筑师可以在观者心中构建出特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增强建筑的叙事效果。
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分析3.1 同济大学白塔同济大学白塔是一座位于中国上海的建筑,其外观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通过塔楼的纤细曲线和巨大的玻璃幕墙,白塔向观者传递一种开放、自由和现代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建筑内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精神。
3.2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堂建筑,其古老而庄严的外观给人一种肃穆和崇高的感觉。
基于电影空间叙事手段的建筑叙事性研究
![基于电影空间叙事手段的建筑叙事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46bb1fc77da26924c5b027.png)
基于电影空间叙事手段的建筑叙事性研究梁婷越,焦晓倩(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1)摘要:建筑与电影虽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但同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二者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其根本联系在于二者共同的叙事性,即建筑是叙事化的空间,电影是空间化的叙事。
文章试图从电影的艺术手法和空间体验构建的角度来挖掘其对建筑空间创作可借鉴性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探讨叙事性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构筑人的感知力,以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体验。
关键词:电影;建筑;空间;叙事[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Based on Film Space Narrative MeansLiang Tingyue, Jiao Xiaoqi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1, China)Abstract: A rchitecture and film are two separate fields, but they are similar in many aspects as art of time and spac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the fundamental connection of which lies in their common narrative, that is, architecture is a narrative space and film is a spatial narrativ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lm’s artistic techniques to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al space, so a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in building space and build people’s perception to create rich experience of building space.Key words: film; architecture; space; narrative近年来,随着建筑与电影的交叉学科——电影建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理论学家、建筑设计师开始在电影创作中寻求灵感,并以此来丰富建筑空间体验。
时与空 建筑的叙事思维
![时与空 建筑的叙事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6e80600a90c69ec3d5bb7548.png)
时与空建筑的叙事思维摘要:本文从建筑叙事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若干经典案例,指出叙事思维在现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价值。
然后本文以同样的角度,分析了作者的成都老街体验馆设计,用建筑叙事思维加以分析。
关键词:时间;空间;叙事思维;博物馆;体验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the brief analysis of several classic cases, points out that the narrative thinking are widespread and important value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Then with equal Angl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chengdu old street pavilion design, with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thinking.Key words: time; Space; Narrative thinking; The museum; experience正文:一、建筑叙事思维定义叙事是一个文学用语,是指叙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或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它是文学、符号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的学科——叙事学。
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自主的学科首先在文学领域发展起来,“叙事学”在法语里有一个专有名词:narratologie,这是法国文学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在结构主义背景下,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术语,但这一学科更多地归功于另一位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柰特(Gerard Genette),他在1972年发表了奠基性著作《叙事话语——方法的论文》(收入他的《修辞卷三》),从而将叙事学提升为显贵的学科。
功能在建筑空间里的叙事性
![功能在建筑空间里的叙事性](https://img.taocdn.com/s3/m/f81cc59308a1284ac950431a.png)
功能在建筑空间里的叙事性作者:李冬曹迪来源:《设计》2018年第11期摘要:功能在建筑空间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人行为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在设计建筑功能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其复杂和矛盾的特性。
而对于复杂和矛盾的事物,想要准确地去定义往往是徒劳的,只有叙事性的描述才能把握其全部内涵。
为此在建筑功能性空间的设计中,采用叙事的方式去描述和理解其功能,指导设计时的思路,比单纯地用准确的定义去描述空间的功能更有意义。
关键词:功能建筑空间叙事性引言功能在建筑空间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行为变化而变化的。
即使在单—功能空间内,人也无法保持单一行为。
即便是单—行为,由于^个性的差别,也很难为单一行为作出准确定义。
然而在解决建筑空间功能问题的关键时刻,我们又必须定义这些行为。
以便为这些行为提供适当的建筑空间。
定义人的行为,即定义建筑功能,简单地给予一个名词,显然是不够的,它可能是诗歌式的,跳跃的,是有机的,生长着的,要理解这些,必须重新回到对功能的探究中去。
一、功能是建筑永恒的话题不论是回头看历史上已消失的建筑,还是环顾周遭已建或者是正建的建筑,真正没有功能的建筑几乎是不存在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在强调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式微后现代主义建筑如日中天时,后现代主义者也没明确将现代主义建筑对功能的重视作为攻击点,而是在本质上悄悄继承了其对功能的重视并进一步发展。
这其中的秘密就隐藏在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
书中他明确指出“必须承认功能问题不断增长的复杂性”。
虽然后期很多后现代建筑者们开始背离功能,也正是这背离部分的导致了后现代建筑的衰落。
这里如果我们把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也视为是一种功能的话,那波普、解构、新陈代谢、高技、典雅现代主义等,不论哪一派也都在本质上延续着现代主义建筑对功能性的重视。
当然,古典建筑对功能的重视,仅仅在“坚固、实用、美观”Ⅲ这三个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原则中,就可窥一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事建筑的叙事性
一、引导与叙事
二、园林中的叙事
三、建筑与电影
一、
叙事其实没什么难的,当然要凭空讲好一个故事不容易,如果有一段有趣的经历的话这种事情再容易不过。
在建筑中,建筑师会引导使用者的各种行为。
电影院总是在商业综合体的顶层,而超市常常在地下,去看电影买日用品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意外”地买一些东西。
而叙事,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一句“嘿,那边景色不错。
”当然之前会需要一些铺垫,不至于太唐突。
比如这个:
二、
其实中国古典园林,可能是在叙事方面登峰造极的了。
原因也很简单,山水画是有叙事的,而文人的园林是从山水画产生的。
叙事的目的是赋予意义。
比如尽人皆知的“亭亭如盖”。
这么想我国倒是也有点儿建筑学科普(・(ェ)・)
其实从某个角度讲,大部分建筑都在叙事。
“这儿是睡觉的地方”,“这儿是洗澡的地方”“这儿是吃饭的地方”什么的。
只不过这些意义大家司空见惯,听到了也意识不到。
那么怎么让大家意识到呢?
1、抽象:意向
虽然抽象的过程常常会不断削减意义,但事物间的关系常常会显现出来。
盗梦空间的陀螺。
而盗梦事件的核心在于纸风车。
有了意向之后,一个窗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窗户。
成为一个"取景器"。
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
叙事有三要素:叙事者、媒介、接收者。
叙事的媒介并不局
限于语言(文学),可以是绘画、电影、哑剧、雕塑等。
叙事的前提是叙事媒介与接收
者有密切的关系。
只要建筑与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建筑也就带
有了叙事性。
张永和对建筑叙事的研究起于对电影和建筑的比较:电影"是平面与时间构成的三维",
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叙事。
"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除语言外所有
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维度。
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我认为,建筑的叙事性有三个层次:
一、建筑师刻意把建筑与文学、电影等叙事性艺术发生关系,着眼点在于叙事的媒介。
张永和的"蒲公英"和"后窗"两个作品就是这样,他用建筑的语言"翻译"了电影,叙述了电影里所描述的人和事,或者场景。
中国的传统文人园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境生象外,强调的是一种诗一般意境、画一般的情趣。
匾额楹联的使用更起了点睛的作用。
二、建筑师把建筑作为一种载体,表达一种概念。
这种概念可以是一种哲学上的探讨,也可以是对生活的见解,着眼点在于叙事者。
被归入"解构主义"的一批大师可以被认为属于这种。
他们通过建筑来叙述哲学的原理,阐述他们的观点。
安藤的建筑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叙事,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表现出日本的静谧神秘的"禅"意。
三、建筑设计说到底是人的主观活动,多少会带有建筑师个人的色彩。
这跟许多艺术形式有相似之处。
我觉得赵无极的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邀请你遨游于他所创造的深远的空间当中,述说着画家的内心世界。
同样,建筑大到整体效果、与城市的关系,小到每一个细部节点的设计,都可以表达出建筑师的审美情趣,表达出他在某阶段的心情或精神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说,设计的主观性就使建筑带有广泛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