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166】单侧唇裂鼻小柱偏斜的矫正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冰教授谈谈【166】单侧唇裂鼻小柱偏斜的矫正问题

单侧唇裂患儿修复术前的鼻小柱向非裂隙侧(也称健侧)偏向的问题,医患皆知。但对术后鼻小柱仍旧偏斜的理解则有所差异。家长都以为,经过手术的矫正,偏斜的鼻小柱应该能恢复中线或正常的位置。但有些医者常解释说,术后鼻小柱的偏斜有一个逐步回归正常位置的过程,由此在医患之间产生争议。

记得前年,受邀参加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颌面外科王旭东主任主办的国际高峰论坛上,两位德国专家介绍他们的病例时,在解释术后鼻小柱仍旧偏斜的问题时说,“这一现象可以在恢复口轮匝肌的结构后逐步恢复正常”,我提问“你认为术后多长时间能够恢复正常?”,她想了想说一年左右。

我的好朋友,法国里尔大学暨欧洲颅颌面疑难杂症委员会委员Pelliern教授也曾这么向我解释,他甚至说到,鼻小柱偏斜的畸形始于宫内胎儿形成期,仅通过几十分钟的手术是不可能完全将鼻小柱偏斜矫正恢复正常的。听似也有些道理,但在长期的临床病例随访中,我发现大多数的术后患儿,鼻小柱偏斜并没有像他们期待的那样自动矫正到正常的位置。

在刚刚召开的唇腭裂专业委员会昆明唇腭裂高峰论坛上,也有医者发表了对这一问题的临床观察和处理措施,并采用离断和重建鼻中隔软骨的方法矫正之,可见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处理起来也比较棘手。

在边思考边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明晰了这个问题。

首先这不是一个骨性结构的问题,仅是一个皮肤表面解剖标志的错位表现,而非深层组织结构在起主要作用,因此矫正的重点在皮下缝合的方法。理由之一就是,在很多应用了Millard最初的旋转推进法病例回访时,我们发现在他们身上很少有这种继发畸形的表现,而最初方法的设计是用C瓣向患侧鼻底的插入来矫正患侧唇高的,同时也矫正了鼻小柱偏斜。

2019年,美国西雅图的整形专家在贵阳参加第12次全国唇腭裂

学术会议时,曾展示他们发现唇裂术前上唇各区域移位最明显的是健侧鼻底处。为此,在随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有意识的在鼻底裂隙两侧上唇组织缝合时,总是将健侧组织(包括皮肤和肌肉)多带一些,而患侧相应的组织则少带一些,结果发现可以非常有效的矫正鼻小柱偏斜的畸形。

回过头来看,之所以现在的病例中,比较容易出现术后鼻小柱偏斜矫正不到位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以Millard为代表的改进后的旋转推进法,均丧失了最初方法中C瓣牵拉矫正鼻小柱运动的功能,又未在改进的方法中建立起相应的缝合技术,才导致这一继发畸形的发生。

新旋转推进法辅以我们新建立的皮肤和肌肉缝合技术,则很好的弥补了国际同行改进后的旋转推进法的不足,不仅继续发挥旋转推进法的优势,而且在解决鼻畸形上增添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从而达到了使旋转推进法实现了升级换代的效果,这是本团队对国际唇腭裂修复手术做出的又一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