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件】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 (共27张PPT)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材料一: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 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 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辽宁清原县第二高级中学 孟祥东
苏联笑话
亚当和夏娃是哪国人?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 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 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 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 少 ,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豪情: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
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提出 “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悲情:1963年,苏联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进
口粮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净 进口国,在农业上要依靠资本主义各国来维持国内生活……
●性情
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2)1964年到 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 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3.(2015•福建文综•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 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 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 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29张 PPT课件
话说模式
---背景篇
图说历史
曾经的辉煌
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暗藏着危机
斯大林模式下人民的悲催生活
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
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5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 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 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食品短缺,居民要排长队购买
感悟成就
苏 联 粮 食 产 量 增 长 表
加 加 林 第 一 个 进 入 太 空
的
人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 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
合作探究
悲依情据:材19料63年和,教苏联材从分美国析、赫加拿鲁大晓、夫澳大改利革亚和失西败欧进的口 粮原食因,?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进口
我来评说
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你认为如何认识戈 尔巴乔夫改革?
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 套措施。 4、改革失败根源在于斯大林体制的 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3、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以史为鉴
---反思篇
思维判断
苏联解体后,有人惊呼“社会主义 失败了”,这个观点对吗?×
•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
三次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 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 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异: ①内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 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 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 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失败原因: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 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
背景 经济改革 内 容 政治改革 积极 局限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 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 济存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 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 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 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பைடு நூலகம்革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1928) 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1929-1953) 赫鲁晓夫改革 (1954-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 情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 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 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 的稳定。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 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7、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优质课件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4 失败原因
失败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4.失败原因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 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4)戈尔巴乔夫后来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政局逐渐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工业利润提高,农 民生产积极性有提 高,国民收入有增 加。 70年代下 半期,经济发展速 度放缓,到80年代 初,经济全面滑坡, 改革失败。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同美国 进行军 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 对比看,1962年美国 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 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 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 本就拥有数量优势, 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 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 斜。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70 社会总 产值 国民收 入 劳动生 产率 7.4 7.8 6.8 1971— 1975 6.3 5.7 4.5 1976— 1980 4.2 4.3 3.3 1981— 1985 3.3 3.2 3.1 1986— 1990 1.8 1.0
1990
-2 -4 -3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Леонид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06年-1982年),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 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 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 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 增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 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 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 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 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 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 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 富汗的战争。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6张PPT)
日 生 ,满 族 ,住 址:沈 阳市 大 东 区 北 大 营街2-3楼 4-3-1号 ,电 话:81383023 申 请 人 与 被 申请人 合作利 润纠纷 一案,己 向贵院 提起诉 讼,为保 证判决生效后的顺利 执 行 ,特 向 贵 院申请 诉讼财 产保全 ,请求法 院查封 被申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笔记
1.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扩大农场自主权)
2.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运动。
3.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4.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5.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三: 回顾课本P78-80 整节课的内容
问题任务三: 1.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 夫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联解体只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 式,应该对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僵化体制进行调 整、改革;
2.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权力不能过于高度集中, 应该给予自主权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笔记
1.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扩大农场自主权)
2.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运动。
3.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4.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5.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0-15分钟
阅读任务三: 回顾课本P78-80 整节课的内容
问题任务三: 1.试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 夫的这三次改革有什么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笔记
思考: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联解体只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 式,应该对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僵化体制进行调 整、改革;
2.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权力不能过于高度集中, 应该给予自主权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37张优秀课件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65张PPT)
• 1981年3月苏共第二十六大上选出的政 治局14名正式委员中,平均年龄为75.5 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谢尔佩83岁;8名 政治局候补委员平均年龄也接近70岁, 其中年龄最大的库兹涅佐夫81岁。当时 苏联群众流行一则名为《党的代表大会》 的政治笑话来讽刺老人政治。这一则笑 话里,会议主持人庄严地宣布:代表大会 的第一项议程是“大会开幕!”接着, 主持人宣布第二项议程:“把总书记和政 治局委员抬进来!”第三项则是“请播 音员宣读总书记报告”。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 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 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 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 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 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 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 了!”
• 他是个典型的行政技术官僚,而不是职业 政治家,他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始终无 法做到象斯大林那样的“个人专断”,甚 至无法做到赫鲁晓夫那样的“唯意志论”, 尽管他的后期也曾经尝试这么做。勃列日 涅夫没有象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那样 经历革命与内战,他是沿着权力的阶梯一 步一步爬上来的。在苏联动辄引来杀身之 祸的政治游戏中,这样的官僚只能有一种 选择:磨平个性、处事谨慎、见风使舵和不 敢冒险。这种角色特点决定了他缺乏政治 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缺乏改变现实的勇 气与决心,乐于墨守成规。
• 持不同政见者自然遭到了来自官方的镇压与迫害, 采取的措施有:集中批判,动员理论研究者对持 不同政见者进行集中的口诛笔伐;分化瓦解,采 取一些措施解决持不同政见者提出的一些社会问 题,从而使得同情者们分化;限制自由,对一些 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限制其言论或活动自由,降 低其影响力;驱逐出境,逮捕、或者关进精神病 院。应当说,这些措施是有效的,到七十年代末, 苏联国内“持不同政见的只剩下那么几十个人 了” 。(罗伊· 麦德维杰夫:《论苏联的持不同政 见者》)主要的活动都已转移到苏联国外。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1、改革要要立足于国情,坚持实事求是,要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 性、曲折性。 3、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4、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赫鲁晓夫的 墓碑用 黑白大 理石相向衔接 堆砌而成,代 表了赫氏毁誉 参半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
性保守,他在开会或讨论 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
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
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
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 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1964-1982年执政
评 价
局限
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 实际;盲目性大;个人 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 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 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 本性变革,却没有具 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 主义方向,国内局势 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从指导思想、内容、结果三方面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异同 项目 相同 指导 都为解决 思想 不同 赫 勃 戈
斯大林体 制弊端
未能改变原有 体制,只是对 斯大林体制进 行修修补补
虽然进行根 本性的变革, 却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
内容 都在农业、
侧重 工业方面进 农业 行调整
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时,一个年轻 的面孔浮出水面。莫 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 夫——年轻、温和且 令人敬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课件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具体措施:
(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重点)
(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 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 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
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 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 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第二站:妥协的能手 勃列日涅夫
苏两国当时处于冷战时期,
勃列日涅夫为了能在军事实 力上赶超美国,极力发展重 工业!为此,他把85%以上 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 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 从1965年的326亿元到1981 年增至1,550亿美元,占苏 联财政支出的1/3。
项目 洲际导弹 坦克 飞机 战舰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军事的膨胀让勃涅日列夫认为,苏联已经 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推行 扩张政策,1968年派军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7年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另一方 面,后期改革趋于保守,没有突破斯大林 体制的框架。
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 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一站
果敢的莽夫
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赫鲁晓夫当选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的政策进行调整。此时, 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日益显露。工业发展很快, 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 4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建设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思考:在这种背景下,苏联亟待解决什么问题?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28张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
的改革思想;最终都失败了。
合作探究
❖ 材料一 美国罗斯福新政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宏观调控,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
❖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 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 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 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
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
症状之一:农业集体化造成粮食短缺,人民生活 水平长期非常低。
材料二: 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
(1)企业管理方面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 在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评价
(1)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 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材料一: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 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 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 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 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 势。
•
25、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
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点
的改革思想;最终都失败了。
合作探究
❖ 材料一 美国罗斯福新政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宏观调控,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
❖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 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 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 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
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
症状之一:农业集体化造成粮食短缺,人民生活 水平长期非常低。
材料二: 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
(1)企业管理方面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 在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评价
(1)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 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材料一: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 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 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 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 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 势。
•
25、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
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28张ppt
病了
医重了
医残了
医亡了
比较
三个方案比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改
改革
改革
革
不 内容 同 点 结果
侧重农业 收效甚微
侧重工业
由经济体制改革转 向政治体制改革
初期效果显著, 后期停滞不前
导致苏 联解体
相 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
同 度的改革;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
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 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 才有0.4平米的住房。
症状之二: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
内容:①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 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 米。
❖ 材料三 中国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经济飞速发 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你是苏 联病人的主治医师,你会给出怎样的有效治疗方案?
如果你是苏联病人的主治医师,你会 给出怎样的有效治疗方案?
1、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2、深化政府改革,加强宏观调控 3、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4、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5、开放促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从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 斯大林的守墓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
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 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课件
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是:
• 材料五: •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它使得国家的 赫鲁晓夫无法彻底冲破斯 全部生产能力能够迅速的和有计划的发展。
大林模式的束缚 造成混乱 ——苏共中央关于完成编制六五计划工作的决议,1956年12月25日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 《真理报》 的局部改革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 自留地和牲畜; 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工 5、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推 业 行“物质利益原则”。
阅读材料三 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有哪些积极作?
阅读材料二 分析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 材料二: • 1、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30年 代末,在工业总产量上赶上和超过了欧洲所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是,以集中全力发展重 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是靠牺牲人民的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消费、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实现的,其负面后果 农、轻、重比例失调 是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P120
• 4、1953年到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 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推行“物 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2倍。1961年,苏联发 质利益原则” ,促进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的绕 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 材料四: • 5、赫鲁晓夫曾从联盟中央下放了不少权 力,然而,由于改革中出现了地方主义 未正认识和确解决改革出现的 和民族主义问题,联盟国家面临分裂主 新问题,改革出现了反复 义威胁。因此,从1960年起重又加强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岳麓版必修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2-1991)
1.背景: 1.背景: 背景
28%, 材料一:1986~1988年 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 材料一:1986~1988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 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 下降4%。1991 26.4%, 年则出现负增长, 1991年民收 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1991年民收 入增长负10 10%。 入增长负10%。 材料二: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 95% 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 材料二: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 200多种食品中 180多种缺货 多种食品中, 多种缺货。 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 票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 票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 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 4100万人 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 总人口的1/7 1990年达1/3。 1/7, 年达1/3 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结果: 3.结果: 结果
材料四: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材料四: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 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 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 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 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 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 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 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材料五: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材料五:1966 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667176818666-70 71-75 76-80 81-85 86-90 90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劳动生产率 7.4 7.8 6.8 6.3 5.7 4.5 4.2 4.3 3.3 3.3 3.2 3.1 1.8 1.0 -2 -4 -3
历史: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 ,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的指令性______ 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给企业部分 权力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 ,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 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2 苏联解体说明了
A B C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 B )
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A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 有提高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
1970年的560亿卢布;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 ,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的指令性______ 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给企业部分 权力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 ,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 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2 苏联解体说明了
A B C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 B )
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A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 有提高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
1970年的560亿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