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鬼怪小说文化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服装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中文题目:
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学号:201420001077 姓名:陈艺文
魏晋南北朝妖怪形象的文化意蕴
【摘要】魏晋南北朝乃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之时期,志怪小说中的妖怪形象在此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时代的特征、色彩,他们都更加现实化、人性化了。在这些变化之中无疑使得“妖怪”形象之概念更加丰富和多姿多彩了。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妖怪形象文化意蕴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几乎每一种都涉及到妖怪故事,尤其是《搜神记》、《异苑》、《搜神后记》、《幽明录》等作品中的妖怪故事尤多,这使得妖怪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呈现出群体性的发展态势,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魏晋之妖既能幻化为“全人”形态,又具有一定的物性特征; 大部分妖怪不仅作祟害人,且有了媚惑人的手段和狡猾的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情味。这些妖怪形象与当时的鬼神信仰、世风时俗、社会风气等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
魏晋南北朝妖怪形象的特点
魏晋志怪中的妖怪不像唐传奇中的妖怪那样美丽多情,也不像《西游记》中的妖怪那样往往运用神奇的法术和法器害人性命,还不像《聊斋志异》中的妖怪那样心地善良、热情助人。魏晋之妖不像后代的妖怪经过了文人的精雕细刻, 其形象是简单的、粗糙的、多元的。概括说来,其特征有以下几点:一、能幻化为“全人”形态;二、功力还很低下,凡人往往就能将之制服, 普通的狗也能使其显出原形;三、能够“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具有了媚惑人的手段和狡猾的特性;四、类型多元化。
魏晋南北朝妖怪形象的文化意蕴
第一, 魏晋妖怪形象带有中国早期文化的特征。动物通灵,从根源上讲, 可推溯到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观念。“人类历史上早期出现的崇拜对象,并不是至高无上、绝对唯一的上帝,而是自然和自然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原始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像,把这些自然物幻想成和人类一样,具有某种情感和力量,于是出现了自然物的拟人化和人格化,万物有灵的观念也由此产生。此后随着自然力
被神化,神话也就此产生了。过去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了神话,实际上伴随着神话的产生,还产生了大量的“妖话”。在神话和“妖话”产生的过程中,一切的物,特别是那些能像人一样活动的动物,似乎更能引起原始人的注意,因此,也就更早、更多地被人格化。魏晋志怪中以动物为原形的妖怪的数量最多,应该与此相关。
第二, 魏晋的妖怪形象是古代妖怪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记载了大量的怪兽异禽,汉代董仲舒大力鼓吹以天人感应为核心意识的灾异学说,于是人们往往把一切灾祸都归于妖异,并把妖异之事物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妖异事物的出现是对当政者的警示。显然这时的妖怪大体上是指一些“凶险不祥之物”,其本身的预示性大于其危害性。到了东汉,王充就提出了“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的妖化观念,又说:“故妖怪之动,象人之形,或象人之声为应,故其妖动不离人形。”这表明东汉的妖怪开始从兽形态向人形态转变,表明妖怪妖化程度的加深。至魏晋南北朝, 干宝在《搜神记》卷六“妖怪”条这样定义:“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魏晋志怪中不少妖怪都有一定的神通,比如能够变化、能够预知事物的发展等,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第三, 魏晋的妖怪形象反映了魏晋玄学影响下人们崇信并谈说鬼怪的社会风气。在当时人的观念中,一切物都是能化妖变怪、成精害人的,妖怪是无处不在的。王充在《论衡》中就说:“天地之间,妖怪非一,言有妖,声有妖,文有妖,或妖气象人之形,或人含气为妖。”干宝作《搜神记》的目的就是“发明神道之不诬”。鲁迅先生也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可见,在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之下,人们相信鬼神的确存在,并对鬼神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敬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妖怪故事便成为魏晋人谈鬼说怪的谈资,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第四, 魏晋的妖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世风时俗的载体。魏晋承汉末清议之风,流行人物品评。但这时已不像汉代那样以品评人物的道德情操为主,而是发展为品评人物的才性真情、风姿仪容等。这也影响到了志怪小说中的妖怪形象。
第五,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色欲。但历经了汉末的社会动乱,
再加上儒学自身的缺陷, 儒学出现衰落趋势。特别是魏晋之时,长期的动乱使人们产生了深重的生命危机感。人生的无常使人们只得“对酒当歌”,抓紧时间享受有限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的本能冲动便以“任放为达”的形式表现出来, 甚至达到追求感官刺激的极端放任。当原始生命的本能冲动演化为对声色爱欲的热切追求的时候,在各种动物化妖为怪的作品中,几乎都出现了赤裸裸的人妖恋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献参考】
彭磊、鲜景宸.先秦至唐五代妖怪小说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王国良.魏晋南北朝只怪小说研究[M].文史哲出版社.1984
彭磊.论六朝时代“妖怪”概念之变迁——从《搜神记》中之妖怪故事谈起[J].海南大学学报.2007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齐鲁书社.1997
林辰.神怪小说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