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血液循环1(彩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位不变,阈电位下移,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减小,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所需的时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 之,则自律性降低 。
(3)阈电位水平:如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和最大复极
(二)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ARP) 0期开始复极-55mV,兴奋性为零。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0期开始复极-60mV,包括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 -60mV -80mV 3、超常期(Supra normal period,SNP): -80mV -90mV

3期(快速复极末期)
此期心肌细胞复极化速度
加快,膜内电位由平台期 的0mV左右迅速恢复到90mV,形成快速复极化末 期,历时100~150ms。 3期复极化主要是由于K+ 外流进行性增加所致。
4期(静息期、恢复期) 3期之后,膜内电位虽然恢复并 稳定在一90mV水平,但是膜内 外离子的分布尚未恢复。此时, 通过Na+-K+泵活动,将动作电 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泵出, 将流到细胞外的K+泵入,同时 通过Na+-Ca2+交换活动, Ca2+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使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至原先 的水平。 从0期去极化结束到膜电位恢复 到静息电位状态(或极化状态)的 过程称为复极化过程,它包括 心肌动作电位的1、2、3期,共 历时300-400ms。
除极化期
快速复极初期
平台期
快速复极末期
静息期
0期(去极化期 ) 是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 在适宜刺激作用下,膜内电位由 静息时的一90mV迅速上升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由原来 的极化状态,迅速转换成反极化 状态,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0期去极化的时间短(1~2ms), 速度快,去极化最大速率为 200—300mV/ms。 决定0期去极化的Na+通道是一 种快通道,它激活和失活的速度 均很快,开放时间为1 ms左右。
优势传导通路
2、传导路径
(结区)
(希氏区
(左束支)
(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3、各部分传导速度
房室延搁(0.1s)
4、影响传导的因素
(1)心肌细胞结构对传导性的影响:细胞直
径和细胞内电阻成反变关系。细胞直径小 其电阻就大,它产生的局部电流就小,兴 奋传导速度缓慢。 (2)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化速 度愈快,则局部电流形成愈快;0期去极化 幅度愈大,则形成的局部电流愈强。 (3)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三)传导性



心肌传导性(conductivity):是指心肌细胞之间传 导兴奋的能力。 1、传导方式 (1)在单个心肌细胞上传导 机制和其他细胞一 样,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 (2)相邻细胞间的传导 兴奋能够以局部电流 的形式直接进入相邻细胞,在细胞间迅速传 播,实现同步性活动。 (3)心房与心室之间 有纤维结缔组织环将二 者隔开,心房和心室能按一定顺序先后收缩 与舒张,是因为心脏内由特殊传导系统传导 兴奋。
(2)浦肯野细胞:
浦肯野细胞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
最大复极电位约为一90mV,其动作电位的
0、1、2、3期的形态及离子机制与心室肌 细胞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的4期缓慢自动 去极化但其自动去极化的速度较窦房结P细 胞慢。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基础是, 外向K+电流的进行性衰减,而内向Na+离 子电流的逐渐增强,造成4期净内向离子电 流,导致自动去极化 。
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

0期(去极化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 ) 2期(平台期、缓慢复极期) 3期(快速复极末期) 4期(静息期、恢复期)
时期 0 1 2 3 4

动作电位的 5 个时相 称 膜电位(mV)时程(ms) –90→+30 +30→0 停滞在 0 0→–90 停滞在–90 1-2 10 100-150 100-150
(Blood Circulation)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调节
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和血 管组成机体的循 环系统中按一定 方向流动,周而 复始,称为血液 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心肌生理特性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脏的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pacemaker)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潜在起搏点(1atent pacemaker) 异位起搏点(ectopic pacemaker) 异位心律
正常起搏点(pacemaker):正常
情况下,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向外 扩布,心脏各部分按一定顺序接受 由窦房结传来的冲动而发生兴奋和 收缩,故把窦房结称为心脏的正常 起搏点。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一)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是指组 织或细胞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下,能够自动地发 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简称自律性。 起始部位




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和浦肯野纤维。 频率 窦房结P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每分钟约100次; 房室交界区次之,每分钟约50次; 浦肯野纤维自律性最低,每分钟约25次。
快反应细胞 ①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包括心室肌细 胞和心房肌细胞; ②快反应自律细胞:包括房室束及 其分支和浦肯野细胞; 慢反应细胞 ③慢反应自律细胞:包括窦房P结细 胞和房室交界内房结区及结希区的 细胞; 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存在于房室交 界的结区。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
-70mv +30mv -90mv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期外收缩,
extrasystole): 如在心房或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 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 “额外”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传来“异 常”兴奋,就可引起一次提前出现的收 缩,称为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 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异位心律:由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心脏活动,
称为异位心律。
2.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凡是能影响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 平的神经、体液因素以及药物等都能影响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4 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加快,膜内电位上升到阈电位所需要的 时间缩短,则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兴奋次数就会增多,即自律 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3、自律细胞类型
窦房结P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
(1)窦房结P细胞:
P细胞主要特点: 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小,膜内电位仅上 升到0mv左右; ②无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③3期复极化时,膜内电位下降到-60mV+左右,为最 大复极电位; ④4期膜电位不稳定,由最大复极电位开始自动去极 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一40mV)时,爆发一 次动作电位。 ⑤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较快。
绝对不应期(ARP)
0期开始复极-55mV
兴奋性为零
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RRP) 超常期(SNP)
0期开始复极-60mV -60mV -80mV -80mV -90mV
不能兴奋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 2. Na+通道的性状: 激活(activated) 失活(inactivated) 备用(resting) 3.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自律性形成的基础是自

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复极电位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就减小, 4期自动去极化由最大复极电位到阈电位所需时间就短,自 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心迷走神经兴奋时,细胞膜 对K+的通透性增加,使最大复极电位加大,则心率减慢。
(2)最大复极电位:在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和阈电位
心动周期
按照平均心率每分钟75次计算,则每个心动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按节律性 自律细胞 心肌细胞 非自律细胞 按速度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自律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
的能力,细胞中肌原纤维含量甚少, 基本丧失了收缩能力,其主要功能是 产生和传播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 活动。 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为构成心 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含丰富 的肌原纤维,主要执行心肌的收缩功 能。
1期(快速复极初期):动作
电位达到峰值后,出现快速 而短暂的复极化,膜内电位 迅速由+30mV恢复到0mV左 右,历时10ms,称为动作电 位的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 期。0期去极化和1期复极化 的速度均较快,构成锋电位。 1期形成的原因是以K+为主 要离子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电 流。
2期(平台期、缓慢复极期) 1期复极结束,膜内电位降到 0mV左右时,复极化过程变得 非常缓慢,膜电位基本停滞于 0mV水平,100~150ms,在 下降支上形成坡度很小的平台, 故常称为平台期。这是心室肌细 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之一。 平台期主要由于Ca2+内流和K+ 外流的同时存在,Ca2+内流和 K+的外流的跨膜电荷量相当, 因此膜电位稳定于0mV左右, 随着时间推移,Ca2+通道逐渐 失活,K+外流逐渐增加,使平 台期延续为复极3期。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由
窦房结控制的心搏节律。
异位起搏点(ectopic
pacemaker):在
某些异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兴 奋的传导受阻或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异 常升高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也会表现 出来,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的兴奋 和收缩,这些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和心室肌细胞相似,但 时程较短,约为150~200ms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
自律细胞在动作电位复极化达到最大
值,即最大复极电位(maximal repolarization potential)时,膜电位开 始自动去极化,如达到阈电位水平, 可爆发新的动作电位。因此,4期自动 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 奋的基础。不同类型的自律细胞,4期 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和离子基础各不相 同。
(四)收缩性
1.不发生强直收缩 2.“全或无”式的收缩 3.依赖细胞外液的Ca2+ 4.“绞拧”作用

1.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 200~300ms(平均250ms),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 和舒张早期。心肌在一次收缩之后必定跟随一个舒张期, 不会形成强直收缩,使心肌始终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进 行的节律性活动,保证心脏有序的充盈与射血。 2.“全或无”式的收缩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心 肌收缩,而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可引起所有的心房 (或心室)肌细胞几乎同步收缩。 3.依赖细胞外液的Ca2+ 心肌的肌质网不发达, Ca2+的贮存和释放量均较少,兴奋一收缩耦联过程所 需的Ca2+一部分要从细胞外液转运进来 。(平台期 Ca2+内流)。细胞外液的Ca2+浓度升高,细胞兴奋时内 流的Ca2+量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 。 4.“绞拧”作用 心肌分为浅、中、深三层,部 分心肌纤维呈螺旋状走行 。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四)影响心功能的因素 (五)心力储备

心动周期
=======
心房收缩 0.1s
心房舒张 0.7s 心室收缩 0.3s
心室舒张 0.5s
全心舒张 0.4s =======
正常值
成人:60-100次/分 平均75次/分 新生儿:140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