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冬养阴”何解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是指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助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养生应蓄养阴精。
后世医家对《内经》这一养生原则有所发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唐·王冰为代表,从阴阳互制而论。
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阳,“全阴则阳气不极”;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全阳则阴气不穷”。
养,即制也,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明·张介宾为代表,从阴阳互根而论。
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其阴气而患火证。
三是以清·张志聪为代表,从阴阳虚盛而论。
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其意以内为根:春夏人的阳气内虚,故养阳为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故养阴以从其根。
四是以明·马莳、清·高世栻为代表,从顺应四时规律立论。
因为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
夏当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当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中医养生论文--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古人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初看这句话的时候,不是很明白,看了很多注解以后,越发不明白,大多数人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就是“春夏之季要注意保养‘阳’增加‘阳’的储存,而秋冬之季要保养‘阴’增加‘阴’的储存”,那为什么天气越热阳气越重的时候反倒要“养阳”,天气越冷阴气越重反倒要“养阴”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
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
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
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
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
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同时,这里的阴阳应该指的并不是物质,而是指的一种功能,何为阳?“阳主生发”,生发就是阳;何为阴?“阴主收藏”,收藏就是阴。
这样一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在夏天的时候,要顺应时节,顺应自身“阳”的需求,生发宣泄,这样可以带走往年的寒邪之气,让身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而在冬天,更要顺应时节,顺应内在“阴”的需求,蛰伏收藏,把自己身体里的一些宝贝收收好,勿使外泄,把自己身体的基础打打牢,使身体如宝山一样富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意思是春天和夏天要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要保养阴气。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生和夏长阶段,人们需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和万物的繁茂,着重养肝和心。
另外,长夏时节的高温高湿也需要人们着重养脾。
到了秋冬时节,万物结实、继而肃杀、终至闭藏,此时以阴气为主政,人体也应适应自然以潜藏阳气、顾护阴精。
具体来说,秋收时需要保护阴气,着重养肺;冬藏时则要着重养肾。
不过,“春夏养阳”也需要考虑顾护阴液,“秋冬养阴”也需要考虑巩固阳气。
这是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偏胜而引起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最近天气冷暖多变,昨天就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南北方气温骤降,势必有人会因为气温的变化身体不适。
目前已经立冬,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可见,秋冬季节就是“养阴”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养阴呢?从发散和收敛的角度来说,发散的性质为阳,收敛的性质为阴,所以阴也代表收藏。
那么秋冬养阴,养的就是我们“收藏的功能”,换句话说我们在秋冬季节不去过度消耗身体。
比如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适度的减少熬夜、唱歌跳舞等过度消耗身体的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秋冬季节身体养好了,有什么好处呢?好就好在我们秋冬减少的能量,在春夏能够更好的“养阳了”。
这个养阳就是恢复了身体的“阳气”,更具体点说,身体就像一个战场。
在秋冬时候寒气重,敌人的气势嚣张,而我方的兵力不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方不可强攻,应当防守屯兵减少阵亡,以待反击。
等到了春夏,外界阳气生发,形势大好,身体内的阳气与外界的阳气里应外合,合力将身体内的“寒邪”攻出体外。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是很会“借势”的,因此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中医都在提出“冬病夏治”。
那么本着让身体更健康、远离各种腰酸、脖子痛的亚健康体质外,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们在秋冬季节一定要做的养生方法:一、调整好正北方向。
从五行的角度来说,冬季属于水,而五脏中肾属于水,所以冬季主要和“肾”相关。
那么在风水中正北方属于水,与“肾”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正北的风水好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正北方向喜砂,喜欢放置石头、大型盆栽、书柜、微波炉、电磁炉、烤箱,外部环境喜欢见到高大树木、楼房、大山等阳气十足的物体。
如果你实在想不到正北应该放些什么,也可以参考这位同学的方案:我们来放大看一下这块优秀的石头:二、养好脾胃。
脾胃是我们身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论如何养生治病一定离不开恢复脾胃的养护。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东北与西南方向对应脾胃,如果你遇到了胃痛、肠胃炎、胃溃疡,食欲不振,一定要调整好这两个方向:东北方向喜水,喜欢放置阴性的物体,例如鱼缸、冰箱、冰柜、饮水机、流水摆件,外部环境喜欢见到空地、河流、鱼池等阴性物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应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应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之一,讲的是在不同季节里如何调养自己的身体。
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季节里,人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养护身体。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应用。
一、春天养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时节,阳气逐渐抬头。
因此,春天主要是养阳。
人们可以多进行户外活动,也可以选择食物来补阳。
如鸡肉、猪肉、牛肉等,因为这些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
此外,适当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生姜、辣椒等,也能有助于养阳。
二、夏天养阳夏季是炎热的季节,人们会很容易出汗。
夏季养阳主要是通过合理饮食来实现。
选择一些温凉开胃的食品,如鲫鱼、鲤鱼等,可以降温解暑。
此外,多喝绿茶、花茶等,也能有助于清暑解渴。
三、秋天养阴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很容易出汗和失水。
因此,秋天主要是养阴。
可以食用一些有益于滋润阴液的食品,如银耳、芝麻、核桃等。
此外,还可以多喝汤水,如鲫鱼汤、乌鸡汤等,以帮助更好地补充水分。
四、冬天养阴冬天是阴气很重,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寒冷之伤。
因此,冬季主要是养阴。
可以多食用一些润燥的食品,如燕窝、雪梨、莲子等。
此外,少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如辣椒、葱姜等,以免过度发汗。
总之,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来进行养生,是非常有益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注意身体的局部细节,如适当增加锻炼,避免过度劳作和熬夜等。
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养生,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疾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一、为什么“春夏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
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一)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1、暑热暑湿伤阳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
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
”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2、起居不慎伤阳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
《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
”《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3、饮食不慎伤阳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二)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1、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
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
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
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中医养生为何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为何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医学界有很多养生方法,但最有效果地还是中医方面的养生方法,它重点强调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而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古人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现代人也应该借鉴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
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然暑热邪盛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尤其是人们喜冷饮,太过则易伤阳。
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
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在于利用自然界四时阴阳来调整、充实人体之阴阳,使之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
一般来说,人体的阳气不足,可借助春夏的阳热之气来温养;阴精不足,可利用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
阳虚者,可于春夏季节,借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势,再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从而起到更强的补阳作用,春夏养阳即所谓“冬病夏治”。
同理,秋冬养阴,亦是此理,即所谓“夏病冬治”。
这也正好合“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农谚。
随着秋冬阴气的递增,医生建议从以下方面养阴。
首先,饮食上以滋阴润燥的食物及水果为主。
诸如食用秋梨膏滋阴润肺,鸭子肉粥养阴生津等;其次,户外活动应适时调整,以免活动量大,伤津耗气,损伤阴液;再者,阴虚体质的人,也可用一些滋阴之药,麦冬、玄参、生地,太子参之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
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
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
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
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
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
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正文从日常生活、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
虽然不全面,但其精神实质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么夏季又应怎样养阳呢?“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皇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
”
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养生发,生长,到春天就不要去想别的,只调养生发、生长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生发、生长的时节。
秋冬养阴,就是秋冬收敛,收藏。
用《易经》的观点来说,春夏养阳就是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越奋斗越好;秋冬养阴就是坤卦的‘厚德载物’,越厚越好。
收敛的越多越好。
‘以从其根’,即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
这个“根本”是从天地自然中总结出来的。
晨昏交替,四季更迭,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所以人也要因循这个规律走,这就叫“从其根”。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其中,黄帝内经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口诀,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个口诀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保健和健康的目的。
春夏养阳春夏季节阳气旺盛,是阳气充盛、阴气相对较少的时候。
因此,春夏养生的重点是养阳。
以下是春夏养阳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保持情绪稳定春夏之季,阳气充足,人体精神状态也相对较好。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太极拳等运动,或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来保持情绪的平衡。
2. 多晒太阳春夏季节阳光充足,人体可以充分吸收太阳的阳光和热量,促进新陈代谢。
每天早晨和傍晚的阳光对人体特别有益,可以适当晒太阳,以增加体内阳气的生长。
3. 饮食调理春夏季节,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山药、龙眼、木瓜等,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同时,还要注重饮食的清淡,不要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春夏季节气温适宜,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锻炼肌肉和骨骼。
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日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保持阳气的生长和身体的健康。
秋冬养阴秋冬季节阳气渐衰,而阴气逐渐盛长。
此时需要注意调理身体,养阴气。
以下是秋冬养阴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着重休息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的休息来保持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晚上尽量早点入睡,白天可以适当休息。
2. 注意保暖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容易导致人体阳气流失。
因此,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受凉。
可以多穿一些衣物,特别是保暖性较好的材质,如羊毛、棉衣等。
3. 调节饮食秋冬季节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性质的食物,如黑芝麻、莲子、枸杞等,以补益阴气。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体力消耗相对较大,需要适度运动来增强体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其主要观点有四:一是马莳、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二是以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三是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四是以张志聪明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养生,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
那么对于我们阳虚的人,阴虚的人,那么效果都会很好。
所以,我们要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原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春夏养阳。
春夏为什么要养阳?我们看这个图,从冬至开始到夏至是叫做阳长阴消,就是说从春天到夏天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因为冬至是阴极,夏至是阳极,阴极则阳,阳极则阴。
那么从夏天开始,是又进入了阴长阳消的气侯。
所以,在春夏的时候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它主要是阳长,我们阳虚的人,就应该在春夏时候就要注重养阳。
这样的话,就可以比在其它时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秋冬为什么养阴?在秋冬的时候,大自然的阴阳气化,是阴长阳消,树叶也开始落了,是吧,天气也开始变冷了,那么阴开始长了,阳开始消。
那么我们阴虚的人就应该利用大自然的这个规律。
我们在秋冬的时候养阴,那么就比其它任何时候效果好得多,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这个就叫做法时养阳,也就是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就是这个原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饮食调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得就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乃就是前贤医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得养生方法,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延年益寿有着重要得指导意义、历代医家观点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张介宾《类经》:“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至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胜之为病也"。
从阴阳互根理论上阐发“养春夏之阳就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就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李时珍提出用药之法:“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以养天与也”.以上诸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得认识,对后世得养生防病均起到了深远得影响,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即由张介宾之说而来,俗语“春捂秋冻"在张志聪得阐发下亦见雏形.对饮食调护得指导2、1春养阳“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日养阳重在养肝。
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
怎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怎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
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指季节。
养分静养和动养。
恢复期的病人及平常人需要动养,以自我按摩经络为主,主动养生。
天助自助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阳是指人体的气,阴是指人体的血。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所谓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化气,阴成形”。
所以气为阳,血为阴。
人体中的气由肺主宰。
所以春夏养阳应该按摩肺经,主要是手大拇指端前臂的内侧,这是肺经经气起始的重要一段。
先用左手按摩右手前臂肺经33下,再用右手按摩左手肺经33下,这是一组。
以后根据体力,每天三组即可。
人体的血由心脏统管。
所以秋冬养阴应该按摩心经,主要是手中指和小指端前臂内侧。
按摩的次数参考上述。
从五脏五行与四季关系的角度讲,肝是属于春季的。
春季肝木借势勃发,主要会反侮肺金,形成木火刑金之势,影响肺的功能。
春季哮喘病多发,证明了这一点。
而通过按摩肺经,可以提高肺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激发肺金的天性,克制肝木,防止肝木过旺、反侮肺金,防止肝木克制脾土、影响人体五脏的功能、诱发疾病。
心是属于夏季的。
心火在夏季形成燎原之势,心火克制肺金,使苦战了一春季的肺脏疲惫不堪,成为五脏中的短板。
所以要增强肺的功能,通过按摩肺经,让肺金能够抵挡住心火的焚烧。
夏季也要按摩肺经。
这就是春夏养阳之道。
肺是属于秋季的。
肺金在秋季磨刀霍霍,不但能反侮心火,而且邪气横溢,所以秋季也是哮喘多发季节。
通过按摩心经,用心火克制肺金,平衡人体的五脏功能。
肾是属于冬季的。
肾水在冬季澎湃汹涌,对辛苦了一个秋季的心火形成灭顶之灾。
所以冬季是心脏病多发的季节。
我们通过按摩心经,让受伤的心振作起来。
这就是秋冬养阴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有从环境变化谈起的,有从饮食调理方面论说的,有从情志养生方面解释的,有从阴阳互根方面论证的。
主要分歧在阴阳的定义上,还有如何“养”的方法上。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代,该书是中医鼻祖,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看过该书上篇“素问”后,最大的体会是,中医体系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进化的生存环境。
由于是于几千年前的书,某些词句的表达意思可能和现代理解意思不同。
我看到,中医界不少人士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就有很大的误解。
我曾经2次见过电视节目上的专家,讲到这句话时稍微迟疑了一下,然后大体解释为,春夏食用温阳食物养阳,秋冬食用清凉食物养阴。
显然,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和“冬天温阳夏天滋阴”的养生原则相违背。
还有一次某专家在讲婴儿游泳时,讲到用空调对室温调节时说,冬天调到26°,夏天调到23°,这样就人为地颠倒了时令季节,也是极为明显的错误。
我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解释为“春夏培养阳气,秋冬培养阴气”,具体理解为:春夏,体表吸收外界阳气,至秋冬,这些阳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寒冷;秋冬,体表吸收外界阴气,至春夏,这些阴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炎热。
可见,吃入体内的食材药材也要和外界寒热相反。
夏天,阳在外内藏阴,冬天,阴在外内藏阳,食补药补都要符合这一规律。
例如:滋阴、清热食材宜在夏天吃;温阳食补宜在冬天吃;阿胶、白木耳等润燥的食材最适宜在秋及初冬吃,以对抗干燥气候;春天雨季则可常食用薏米、茯苓等除湿食物等等。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
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
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养生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
”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
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
“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
“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
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
“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
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
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
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
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
“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
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其本义是依据时序调节人体精气生发、充旺、敛降、伏藏之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司机的昼夜长短,春夏要多进行室外活动,秋冬要安居少出;二是精神情志也要顺应四时,春夏要欢快活泼,秋冬要恬静内藏。
但是,历代医家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发。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依据阴阳互制原理,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因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
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依据阴阳互根原理,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所以要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以防患于未然。
三是以张志聪为代表,从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素问集注·卷一》),其意以内为根。
春夏人的阳气内虚,且多伤于风凉生冷而病寒证,故养阳以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且多伤于热食房事而病热证,故养阴以从其根。
王冰、张介宾、张志聪之解释,显然与《内经》本义不合,但又皆以四时顺养立论,且有养生或用药实践作依据,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后世并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指春夏治病要注意加些升浮药,秋冬治病要加些沉降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谈《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谈《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原文说道:“夫四时(春夏秋冬)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道。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为什么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很多人不是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以上原文中可以看出,其真正的含义是:人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发展规律,亦即阳生长,阴收藏的自然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每年的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阴阳消长程度,阴气达到了极点。
“冬至一阳生”,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就一天天逐渐的生长,阳气由地下开始向外、向上升发,以利于万物之生长,亦即:春生、夏长。
直至夏至这一天,白天又最长,夜间最短,阴阳消长程度,阳气达到了极点。
“夏至一阴生”,从夏至这天开始,阴气又一天天逐渐增长,阴气收敛阳气以藏于地下,有利于来年阳气(能量)的充足,保障万物之生长,亦即秋收、冬藏。
再到冬至这一天,阴气至极。
人类生存于天地自然界之中,人体的阴阳消长规律和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是相顺应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春夏之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上升的季节,以助万物之生长。
所以,人类也要顺应阳气生长之趋势,养阳以助阳气升发,来保障万物之生长发育,不要扼杀阳气。
秋冬之季是自然界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以收藏阳气于地下,保障来年万物之生长。
所以,人要顺应阴气增长的环境,养阴以助阴气收藏阳气,不要耗损阴气。
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
再看《伤寒论》辨脉法中曰:“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由此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俗话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其理即明,而非虚论。
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朋友来访,告诉我听了一个中医养生讲座,很受启发与鼓舞,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课的大师解释:春夏两季要补阳气,拿艾草灸一灸,吃吃四逆汤,不要吃冷饮,注意养护胃阳,秋冬两季多吃肉,滋阴。
朋友兴奋的告诉我,以后就按照这个法则生活啦。
我告诉朋友,黄帝内经还讲: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用寒凉药在秋冬天要慎重,用温热药在春夏天要慎重。
你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活,活不死你,也活不好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似乎是矛盾的。
其实不矛盾的,读内经需要易经的思维方法,才能读得懂,易经的错卦、综卦、复卦、杂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看问题要全面,十方思维,综合权衡,才能抓住主要矛盾。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内经时间治疗学的内容。
时间治疗,一是根据季节变化施治,《素问·通评虚实论》讲:“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灵枢·始终》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时齐。
”二是根据月亮盈亏施治,《灵枢·岁露》讲:“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
”科学家也证实,月亮的阴晴圆缺变换之时,其引力也在不断变化,像海水的潮汐一样,影响着我们身体的体液。
因此,随着月亮的变化,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也有着相应的改变。
农历月中,满月之时,人体内血液压力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很多人感到紧张、烦躁,甚至这时进行外科手术都比平时出血多。
三是根据时日阴阳气血盛衰施治。
《内经》强调顺从大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施治,是要求顺应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施治,人体阴阳消长是受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影响。
元代王好古说:发汗药上午服,可借阳气生发之力助其发汗;一般苦寒攻下药午后或晚上服,可乘阴气沉降之势利于攻下。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其实很简单的一句话,
却被历代文人解释的很复杂。
首先什么人要养?虚人才要养。
阴虚之人,“春夏剧,秋冬瘥”,都知道春夏病发时看医生,
却不知道秋冬没病时候养阴!阳虚之人,秋冬难受的时候都忙着找医生,却不知道春夏没病时候养!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阳虚的春夏养阳,阴虚的秋冬养阴,顺应天时,事半功倍。
不要病来了才忙着治病,忽视了养生。
这正是《内经》的治未病思想。
《内经》是一部教人养生的书,而不是治病
的书。
为什么冬天补阴夏天补阳
为什么冬天补阴夏天补阳养生之道网导读:为什么冬天补阴夏天补阳?中医上讲究人体阴阳平衡,而自古以来老百姓都知道需要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来选择更加适合的养生方法。
那么为什么冬天补阴夏天补阳呢?1、为什么冬天补阴夏天补阳根据内经上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进入秋冬季节后,阴气生长,阳气则是收敛。
因此,在冬季,正是补阴的好季节,如果不分季节,不分阴阳,一味的乱补,除了进补效果差之外,也有可能对身体有害。
夏季炎热,人体出汗多,阳气更容易随着汗液的外泄而耗伤。
所以在夏季里,更需要养护阳气,护阳补阳。
同时,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
因此,夏季是人体进补阳气和调治虚寒宿疾的最佳时期。
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从“阳气”两字下手,大部分的现代病就不会困扰人们,一切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
2、冬天怎样补阴2.1、作息时间要规律冬季天气非常的寒冷,给人的感觉就是白天好像很长,晚上的时间又很短。
每次晚上睡觉,觉得好像没有睡多长时间,就又要起床了。
所以冬季的时候,最好还是早早入睡。
其实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季节,最好是在11点前入睡。
在这段时间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能有效的帮助身体排毒,进而有利于健康养生。
2.2、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冬季总是有冷空气,皮肤经常出现干燥起皮的症状,早上起床的时候,也感觉喉咙干燥。
所以冬季的时候一定要多吃一下滋阴润燥的食物。
2.3、预防疾病很重要其实女性朋友补阴,主要还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冬季的时候非常容易发生感冒、咳嗽之类的,所以可以通过补阴来预防这些疾病。
随着温差的变化,还要注意增减衣物。
3、夏天怎样补阳3.1、养心夏天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气候干燥。
同时夏天出汗多,也是伤心阴、耗心阳最多的时候,故中医在四时养生理念中主张夏天需以养心为主。
3.2、除湿除湿,是我们在夏季需要着重关心的一个问题。
从气候来讲,夏天除了热就是湿,特别是七八月份,雨水最多的时候,湿气容易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何解
*导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理解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句,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此句即言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理解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句,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此句即言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春夏阳气旺盛,反倒要养阳;秋冬阴气渐长,反倒要养阴,似乎有悖阴阳平衡的养生大道。
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
方法,互辞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理解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句,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
并非春夏只养阳不养阴,秋冬只养阴不养阳。
单独把春夏合并,秋冬并列,把春夏与秋冬割裂开来理解,是错误的。
这句话实际是说,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
此时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一方面应该适当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使阳气顺应季节、天气变化以生发调达。
夏季不恣意贪凉饮冷,避免人体阳气过分消耗。
另一方面,阴阳互根,阳气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身体的阳气、阴津在较高水平上维持平衡。
在酷暑炎热之时,也应阴居避暑热,保护阴津,防过汗伤液。
增加饮水,多吃些滋阴生津的蔬菜瓜果,来
适应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
一方面,此季节应以食物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培补肾元,骨健髓充,元神得养,也是对夏季损伤阴精的补充。
另一方面,更应固护阳气。
起居上应早睡,与日出同起,防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保护消减的阳气,使阳气不至外泄。
同时适应阴气渐长的特点,增加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温阳食品。
心态上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求阳与阴配,使得阳气在较低水平上与阴液相平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中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调节阴阳,追求生命平衡之真的完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