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摘要]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高校应对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校课程建设过程管理

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反映出课程教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实施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微观层面,即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课程。这两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本文试从微观层面上探讨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以期对高校课程建设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都是通过具体过程的实施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①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对具体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实行过程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建设过程管理是指为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对课程建设所涉及的过程因子,如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评估、监控、维护和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过程设计、过程实施、过程诊断、过程维护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突出了高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更加强调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这为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建设具有计划性、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涉及诸多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特点决定了必须利用过程管理的方法对课程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进行规范与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课程建设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管理方法;二是急功近利,把目标只定在省级、国家级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上;三是教务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师以及

学校其他部门缺少沟通与交流,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四是课程建设中重形式主义,轻实际效果,课程建设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得不到稳步提高。

高校要以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创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要立足四个方面:(1)长期性。立足长远,绝不是一种短期行为;(2)根本性。从政策、制度上解决课程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既治标又治本;(3)系统性。把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重视全过程的管理;(4)自主性。以高校内部管理为突破口,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②

二、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实施

(一)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强调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并不意味着弱化目标管理,而是以更重视过程管理来充分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必须以课程建设目标为依据,因此,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尤其重要。课程建设规划要达到五个明确:明确的建设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建设内容;明确的建设方法;明确的建设保证。学校要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全校课程建设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系要成立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要制定课程建设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个人意志和政策摇摆对课程建设管理的消极影响,保证课程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制定课程建设标准

衡量课程建设质量,必须制定课程建设的具体标准,使课程评估有依据。制定课程建设标准的指导思想是:(1)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程理念,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课程建设的新要求。(2)课程建设规范是基础,要在规范中求特色,在特色中出精品。(3)课程建设标准必须具有层次性。从普遍课程建设、系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序列,体现不同层次的课程建设质量目标。(4)制定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标准,分类指导,有的放矢。

(三)培育与筛选

课程培育是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基础环节。课程培育使课程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由经验走向理性,由分散走向系统。课程培育的第一层次是确保新开课程主讲教师、教材、教学文件、教学设施等基本符合要求,为新开课程创设必要条件,目标是夯实基础,强化规范;第二层次是在系级层面上,对纳入专业教学

计划中的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从师资队伍、课程历史、课程地位、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逐一评价分析,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好的课程基础、具有发展潜力的课程作为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在政策上重点倾斜,目标是争创校级精品课程;第三层次是在校级层面上,对系级重点建设课程给予重点关注,通过课程建设状况调查、重点抽查、跟踪听课、学生评价等质量监控手段,甄别出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课程进一步扶持与指导,目标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争创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立项建设

立项建设是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的手段,也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校级层面上,必须以立项建设为切入点,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课程立项建设属于行动研究范畴,其特点在于研究者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自身也直接从事着项目研究内容的实践。既在研究中实践,又在实践中研究,其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程立项建设不应是孤立的、单一的,而应是综合化、全方位、立体式的,包括:(1)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2)课程网络教学立项建设;(3)教学课件立项建设;(4)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立项建设;(5)双语课程立项建设;(6)教材立项建设;(7)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立项建设;(8)课程建设管理与监控研究立项建设等。

(五)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是对课程建设与管理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是检查、判断课程建设质量的必要措施,是实施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其目的,可分为常规评估、重点评估、选优评估。

1.常规评估。首先,考察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是否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从主讲教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师教案、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试卷与批改等最基本的课程要素评估抓起,逐一对照,规范教学要求,规范教学文件,规范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环节,确定合格课程和不合格课程。对不合格课程,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及时间。其次,要建立每学期的课程教学与总结报告制度。

2.重点评估。重点评估分为重点课程评估和课程建设专项评估。重点课程评估主要抓两头,一是对建设基础较好、学生反映优秀的课程进行验证性评估;二是对课程教学较差、学生反映较大的课程进行评估,分析原因,重点帮扶,解决问题。专项评估是就课程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的评估,如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日志等教学文件的检查、对教师教案的检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以及学生评教活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