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别匡山》赏析
七言律诗李白作品

七言律诗李白作品李白的七言律诗作品包括:1、第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怀古抒情诗。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2、第二首是《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赏析:这首诗也是李白创作的七言律诗,出自《全唐诗》。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哥舒大夫的颂扬和自己的情感倾诉,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诗风。
3、第三首是《经江南夜雨送望江人》:黄河千里情入海,洋川难忘山泉恩。
张骞西行终归汉,夏始经年又逢春。
百世风雪夜归宿,年年知为谁人生。
好梦前边药花红,合手只愿君心沉。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在江南夜雨中送别友人时所作,也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感慨。
4、第四首是《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赏析:这首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通过对鹦鹉洲的描绘,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慨叹祢衡才高命蹇终于被杀的痛惜之情,同时也抒发了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全诗意境浑融,情感深沉。
5、第五首是《怨情》: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由来重。
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
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
请看陈后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
赏析:这首诗有一种红颜易老、红颜薄命的凄凉感,正如诗名,情中隐有一股怨念。
诗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了万物皆由新而旧,然而新与旧也是可有一比,寥寥数语,耐人寻味。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渡晚眺韦庄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
为当时一大胜景。
①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
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
2.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
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久雨王安石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①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①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4.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李白《别匡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白《别匡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别匡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七言律诗。
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表露出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别匡山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①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康乡境内。
李白青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习剑、访道寻仙十年左右。
(1)本诗首联描绘了匡山景色怎样的特点?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试简要分析。
(5分)(2)结合全诗,简析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参考答案:(1)①首联描绘了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
(1分)首句写匡山远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
(1分)次句写匡山近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
(1分)②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生活状态。
(1分)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
(1分) (共5分)(2)①诗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或胸怀天下的大志)。
(1分)②全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
(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注释: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书剑,指文才武艺。
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译文: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对影成三人——舞台剧《李白归来》的镜像世界

对影成三人——舞台剧《李白归来》的镜像世界刘春【摘要】舞台剧《李白归来》以多重镜像手法,结合五个李白角色的设置,用镜像视觉语言建立与重构,解析视觉、文本、表演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激发,折射出诗人李白如梦似幻的一生.【期刊名称】《演艺科技》【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李白归来》;镜像;视觉意向;塑造时空;隐喻;幻觉【作者】刘春【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舞台剧《李白归来》用诗意的方式,让不同生命阶段的李白——十二、谪仙人、翰林、青莲相遇,以永恒行走的“李白”来贯穿,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命运的转折点上,围绕着光明与故乡,五个李白之间相互对话、告别、诘问(见图1),勾连起碎片的记忆。
演出融入了李白《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侠客行》《清平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诗篇、名句,并将故乡清境、辞亲远游、长安行侠、纵情山水、翰林书写、醉游仙境、矢志报国的人生历程诗化为一场寻找光明的行走。
李白的行走成为主要的意象,走过了四季,走过了山水,走过了一生,带动生命的风景不断闪现,最终李白走向无限的光芒,完成了归来和走向光明的愿景。
图1 不同生命阶段的五个李白1 用镜面塑造视觉主体如何让今人走近李白的生命历程,走近李白色彩明丽、气象万千的诗歌世界?该剧使用巨型镜面的新型材质(非玻璃镜面),配合轨道,轻巧便于移动。
巨型镜面是全剧的视觉主体,虽然在剧情中对于镜面的使用有预设,但镜面的使用有各种风险,大型的镜面和组合的镜面更充满了变数(见图2),现场操作充满了很多机遇、偶然、实验和调整,当然更有意外的惊喜和效果。
演出以李白的经典名句搭建视觉意象,分别用诗、侠、酒、剑、梦、思对应出家、城、宫、山、水、月(见图3)。
演出没有复述李白的生平事件,而是将以追溯自我生命历程的戏剧方式来重新连接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此来达到熟悉的陌生。
这种熟悉的陌生以沉浸影像、特效、新型材料进行视觉化,当歌队发出的微光经过镜面的复制,如同诗歌的星河。
山的诗句经典名句

山的诗句经典名句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杜牧《山行》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9.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1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1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1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1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1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1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9.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2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2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杜牧《过华清宫》22.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24.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25.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苦寒行》26.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7.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居易《白云泉》28.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李白《送友人入蜀》29.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
李白诗《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

天宝十年
51岁。在梁苑,与宗楚客孙女结婚当在是年或此前。写有《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冬,离梁苑北上幽州,写有《留别于十一兄裴十三游塞垣》诗。
752年
天宝十一年
52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写有《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赠临洺县令皓弟》、《赠清漳明府侄聿》等诗。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有《行行且游猎篇》、《幽州胡马客歌》等。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写有《北风行》、《远别离》等诗。
760年
上元元年
60岁。自零陵返江夏,有《早春寄王汉阳》、《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等诗文。下寻阳,上庐山,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赴豫章,有《下寻阳城泛彭寄黄判官》、《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豫章行》等诗。
761年
上元二年
61岁。暮春,送宗夫人上庐山,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东下重游皖南。有《宿五松山下荀家》等诗,来往于金陵、宣城间,有《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至当涂依族叔李阳冰。写有《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
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
40岁。许夫人约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东鲁。写有《五月东鲁行答汉上翁》诗等。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等隐于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写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诗。
741年
开元二十九年
41岁。居东鲁,游东鲁各地。
742年
天宝元年
42岁。四、五月间,游泰山,有《游泰山六首》。这一年,元丹丘将李白多年前写的《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成功地将李白推荐给了玉真公主。秋,李白自南陵奉诏入京,有《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冬,侍从温泉宫。写有《侍从游宿温泉宫作》、《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温泉侍从归逢故人》等诗。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按照传统的注解是“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
“匡山”又分为“小匡山”和“大匡山”。
“小匡山”位于江油市“让水乡读书台村”,据说少年李白曾在此刻苦读书;“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下庄坝村”,山下有“大明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说李白年少时也曾在大明寺隐居读书。
杜甫在客居成都的时候,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不见》,最后两句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也不知道,杜甫诗中的匡山是指“小匡山”还是“大匡山”,不过至少证明当时就有“匡山”这个山名。
如果“戴天山”就是“匡山”,那李白为什么不写“访匡山道士不遇”呢?看来近代学者认为“戴天山”其实是“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是有道理的(见《华西都市报》唐平瀛《李白诗中的戴天山迷雾》)。
文中的根据是:一,现存“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其中记载了“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认为“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正好说明“大匡山”并非“戴天山”。
二,在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俗称:吴家后山)与“戴天山”谐音。
如今这座“大明寺”已不复存在,它的位置应该是介于“大匡山”与“戴天山”之间。
“大明寺”是一座佛寺庙,李白在这里隐居读书。
期间可能机缘巧合,认识了住在后面“戴天山”的某位道士,于是某一天,李白出发了,独自去拜访他。
据说这“盖天山”(戴天山)的的最高峰,海拔2179米,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李白诗中所写相对吻合。
好,我们来感受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字词典故“犬吠fei4”:【狗叫。
】“浓”:【《说文解字》:“浓,露多也。
从水、农声。
”《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李白《别匡山》赏析

李白《别匡山》赏析《别匡山》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名《别匡山》,顾名思义,就是告别“匡山”时所作。
在上首诗的赏析中我们讲到,大匡山位于今四川江油市,大匡山的大明寺是李白年少时隐居读书的地方。
据近代作家“安旗”的《李白诗秘要》讲:“此诗诸本均未收录,惟见于《彰明县志》、《江油县志》及北宋《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碑。
碑载此诗无题,题始见于县志。
后作《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此诗即其远游之始,辞乡之作。
文据宋碑移录。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在江油地方志上记载的,在其他典籍上都没看到。
而北宋的那个“敕赐”石碑,是不是根据地方志来的呢?可能性很大。
那么这地方志上所谓的李白诗,是不是就真的是李白写的呢?这还真的不好说。
还有上文中提到的李白后来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很多学者也都质疑它的真伪。
不过,有些文章即便是伪作,应该多少也有一些根据在其中吧。
为什么我们会对本诗是否是李白手笔有些疑问呢?主要还是从李白写诗的特点出发来考虑的,好,我们还是来逐句感受这首《别匡山》原诗:“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字词典故“参cen1差ci1”:【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槛jian4”:【栏杆。
】(参、差、槛都是多音字)赏析拂晓的山峰如画一般,高低错落的碧绿;藤蔓的影子随风摇摆,拂过我的栏杆,垂在我的窗前。
为什么是“藤影”?应该是指墙上藤蔓的影子。
这两句是不是李白写的呢?你想它是,它就是,感觉写得蛮好的。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字词典故“野径”:【山野小路。
】“樵”:【柴,打柴。
】赏析山野小路走来的,多是与犬相伴;傍晚归去人间的,往往带着柴火相随而出。
我们在赏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时,特地提到了这两句,因为这里描写了大匡山的“犬”。
也就是说大明寺这里,进来都是要走野径的,而进来的人多半都是要与犬相伴的,不然估计很难找到路。
李白诗歌中自我形象的多面性

李白诗歌中自我形象的多面性作者:汤锦蕾来源:《牡丹》2018年第06期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长庚。
提及李白,国人可谓无人不晓。
李白为盛唐时期的一名伟大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诗侠。
李白存世的诗作多达千篇,其中不乏很多关于自我形象描述的诗歌。
正因如此,很多学者通过李白诗歌研究其具体形象。
李白为我国诗坛的一颗巨星,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白诗歌常常给人带来丰富的精神愉悦及审美感受,并带来一些哲理思辨。
从李白诗歌中,人们时常能够听到其奋力拼搏、不甘流俗的巨声怒吼,更能够看到一些性格刻畫极为鲜明的自我形象。
事实上,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是不断演变的。
为了深入理解李白的形象,人们有必要对其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李白形象的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关于李白形象的研究不在少数。
笔者在知网中以“李白形象”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发现349条与之相关的文献,下面仅介绍具有代表意义的相关文献。
李小荣在《禅宗语录中的李白形象》中,从禅宗语录角度对李白形象进行诠释。
他认为李白形象具体体现为:诗酒风流、谪仙、秀才、俗士、白衣、翰林、隐者、英雄。
他指出,诗人的文学形象之所以进入禅宗语录,主要是因为诗人不惧怕权贵和具有自由人格,这很容易引起禅宗的共鸣。
熊晓霜在《西方文学中的李白形象》中,从西方特有文化的视角重点论述了李白在西方诗歌和小说中的个体形象,并对个人人物形象构建的想象基础进行简要论述。
刘波维、刘云春在《论近年影像媒介中李白形象的消费问题》中,指出图像媒介中的诗仙形象主要体现为:历史人物的悲剧性被消解;人物言行荒诞穿越;人物情感随意嫁接。
蒋雷在《绘画作品中李白形象的演变》中,首先对李白的自然形象进行推演,进而重点描述不同作者笔下的李白视觉形象。
李公麟笔下:“诗”之李白,“仙”之李白;梁楷笔下:“怀才不遇”“离经叛道”之李白;苏六朋笔下:“侠”之李白,“酒”之李白;张大千笔下:“仙”之李白,“酒”之李白。
高山的诗句 古诗

高山的诗句古诗01、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屳。
——刘禹锡《九华山歌》02、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李白《登庐山五老峰》03、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孟郊《游终南山》04、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贾岛《望山》05、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贾岛《宿山寺》06、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高适《金城北楼》07、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08、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
——李白《江上答崔宣城》09、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
——秦观《念奴娇·过小孤山》10、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李白《别匡山》11、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
——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12、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1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1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1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1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9、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2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2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杜牧《过华清宫》22、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24、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25、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苦寒行》26、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7、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居易《白云泉》28、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别匡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别匡山》原文及翻译赏析《别匡山》原文及翻译赏析1别匡山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翻译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书剑:指文才武艺。
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赏析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
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
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
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
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
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
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别匡山原文及翻译

别匡山原文及翻译
《别匡山》是宋朝名家陆游的一首传世佳作,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次突然的分别中所体会到的沉重心情,文中充满愁绪,意境深远,实为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原文:匡山作客遭新伤,感时无语恨慕王。
君不见斜阳当空,几多游子惆怅伤。
翻译:分别离去时,我十分伤心,因为再也不能看到匡山了。
想到另一方,同伴也有同样的感受,我羡慕他可以从容面对。
此时此刻,极高的夕阳照在茫茫的天空,漫漫的旅行的游子,纷纷表达着他们的无奈之情。
《别匡山》这首诗,完美的表现了作者惆怅分别的心情,而且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作者一次临别的经历,也催生出一种无穷的深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情人、亲人、朋友间的分别,表现出极其浓厚的感受与惆怅。
在《别匡山》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情投入到里面,感受到的伤感深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写下这首诗时阵阵凄苦催人泪下的心情,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厚的感情。
作者当时把自己的分别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一种离别的悲凉把握的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令读者深深震撼。
这首佳作一直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它充满朦胧的诗意,更为细腻的表现,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作者临别时的哀怨之情。
此外,《别匡山》这首诗也代表着作者心灵的深处,更能把其时的情感和理解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非常的感动。
宋代诗歌中的抒情,以及陆游的文学思想,也藉此一作,展现出来。
总之,《别匡山》这首传世佳作,不仅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伤,更是宋朝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表现出的深情,令人动容而又叹服。
李白生平事迹

Hale Waihona Puke 史入幕,报国蒙冤时 五十五到六十二岁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 唐,李白入伍参军,希望能帮朝廷尽快地平定叛乱,却没想到, 自己满腔热血最后竟成了造反的逆贼。
他虽然在仕途屡次遭人排挤,被唐玄宗厌恶,但是他仍然心 系庙堂。公元752年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范阳,那里是安 禄山的巢穴。他亲眼目睹了安禄山厉兵秣马,紧张备战的情景。 李白以胡马客比喻安禄山,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道出了 自己忧国忧民之思。
此时的唐玄宗还沉浸在安禄山憨厚忠诚的假象中,在军事防 御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杀声惊破了大唐皇宫的纸醉金迷时, 唐玄宗才匆忙开始布防,可惜为时已晚。
大唐到处弥漫着硝烟,怀有安邦之志的李白再次燃起了报效 国家的斗志,他开始向长安进发,可令他没想到的是,繁华的 大唐如此不堪一击。
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无处安放,更让李白终日忧愁。 他不知道的是,正在这个时候,李唐皇室内部一场父子 兄弟之间的权力内斗也悄然拉开了序幕。在唐玄宗西逃 的路上,太子李亨策划了马嵬驿兵变,与唐玄宗分道扬 镳。而另一边,永王李璘在接到了唐玄宗的分制置诏后 不久,他又接到了哥哥李亨的诏书,让他交出兵权,前 往成都陪伴太上皇。永王李璘最终决定率兵,沿着江东 进,试图与太子李亨分庭抗礼,夺取天下。
李白入长安的这一年是大唐的鼎盛时期。 大唐国势强盛,四海升平。对于唐玄宗而言, 在他的统治下,大唐能如此强盛,他是非常 引以为傲的。
每一个统治者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千古明君,名垂青史。 因此,唐玄宗将李白召入朝堂,并不是希望他能献上治国良 策,而是能让他留下诗文,歌颂盛世,赞美自己。
因此,李白很快被封为翰林供奉,翰林供奉不同于翰林学 士,翰林学士工作是为皇帝草拟诏书,慢慢成为皇帝身边的 顾问,可以和皇帝商讨国家大事。而翰林供奉和帝国的政治 毫无关系,皇帝也不会向他们询问政事。根据职责不同可分 为茶供奉、酒供奉、棋供奉,李白属于诗歌供奉。唐玄宗每 有宴请和郊游,必命李白侍从,而李白凭借敏捷的诗才,时 常赋诗为玄宗的玩乐锦上添花。
“开元盛世”与李白诗作

“开元盛世”与李白诗作李白,字太白,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阳冰《草堂集序》)。
他一生经历了唐朝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六位帝王,大约在代宗广德元年(763)辞世,享年六十三岁。
其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和诗歌创作,却在玄宗的开元、天宝时期,即历史上的“开天盛世”时期。
李白一生名号甚多:天宝初,因奉诏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亦称翰林供奉),故世称“李翰林”、“李供奉”;在长安时,太子宾客、秘书监贺知章奇其才华风标,呼为“谪仙”,故世称“李谪仙”;中年以后,李白屡屡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晚年,代宗尝以左拾遗召之,虽然李白已世,但后世亦称他为“李拾遗”。
(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以前)蜀中是李白的故乡。
具体说,李白故里在唐时的剑南道绵州昌明县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县。
青莲乡名称依旧,李氏故宅宋时犹存,然已为浮屠者居之,后称“陇西院”。
其间李白遗迹甚多,又有李白胞妹李月圆之墓在。
李白尝云:“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遂来观焉。
”(《上安州裴长史书》)司马相如是蜀人,认他为“乡人”,即认自己为蜀人。
晚年居宣州,写有《宣城见杜鹃花》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鸟、杜鹏花,都是蜀地常见之物,故因其而转思故乡(三巴代指蜀地),是人之常情。
李白这类思念故乡蜀地的诗很多,不必——列举。
在蜀中,李白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直到开元十三年(725)他二十五岁时才离开了蜀地。
李白幼年事迹,多不可考知。
据他《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可知,他大约五岁时开始发蒙读书(“六甲”应是小孩启蒙识字一类读物),至十岁时读书已相当可观(“百家”指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
李白的父亲虽然在西域度过了半生,却具相当的文化修养,李白后来曾回忆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子虚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
关于描写山的古诗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望岳》-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关山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独坐敬亭山》-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题西林壁》-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早发白帝城》-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塞》-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饮酒》-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过故人庄》-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登飞来峰》- 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过华清宫》-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李颀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苦寒行》- 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送友人入蜀》- 李白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初入武夷》- 李商隐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
《十六字令》- 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武夷山中》- 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题池州翠光寺》- 岳飞轻阴弄晴日,秀色隐空山。
李白《别匡山》读后感

李白《别匡山》读后感
李白的《别匡山》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离别诗,以美景和闲适生活为衬托,展现了诗人对于政治清明时代的渴望与追求。
读后,我深受诗人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的感动,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匡山美景让我陶醉其中。
晓峰如画,参差碧翠;藤影摇曳,风拂垂栏。
这些美景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体会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诗人却表达了“无心恋清境”的决心,这让我更加敬佩诗人的高尚情操。
其次,诗中所传达的诗人对于政治清明时代的渴望与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诗人虽然沉醉于匡山的美景和闲适生活,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他决心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远大的抱负让我对诗人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此外,诗中所展现的诗人形象也让我深感敬佩。
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才华和深刻思考让我深受启发。
他能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出自己对于政治清明时代的渴望与追求。
这种才华与智慧让我对他更加敬佩与尊重。
总的来说,《别匡山》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离别诗。
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的热爱与留恋,也让我体会到了诗人对于政治清明时代的渴望与追求。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更加敬佩和尊重那些能够用诗歌表达内心情感与哲理的伟大诗人。
李白的诗歌才华和深刻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决心。
别匡山写作手法

别匡山写作手法李白的《别匡山》那可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作啊!咱们来瞧瞧这首诗里都藏着哪些写作手法。
先说说写景抒情。
诗里描绘的匡山景色,那叫一个美!什么“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这画面仿佛就在咱们眼前。
山峰如画卷,藤影随风舞,这景色可不是随便写写的,那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都融进去啦!就好像你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心里自然就开心起来,这景色和心情是紧紧相连的。
李白看到匡山的美景,心里对这地方的留恋和不舍也就跟着涌了出来。
这不就跟咱们离开一个特别喜欢的地方,看到啥都觉得舍不得是一个道理嘛!再讲讲用典。
诗中“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这里面就有典故。
用典这一招,就像是给文章加点调料,让味道更丰富。
李白用这个典故,是想说自己胸怀大志,要去闯荡一番。
这就好比咱们想要实现梦想,总得有点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不是?还有对比的手法。
前面写匡山的美,后面说自己要离开去追求理想。
美美的匡山和未知的前途形成对比,这一对比,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坚定就都展现出来了。
咱们有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一边是安逸舒适,一边是充满挑战的未来,这种纠结和抉择,是不是很熟悉?想象一下,如果李白只是干巴巴地说“我要走啦,匡山再见”,那还有啥意思?正是这些巧妙的写作手法,让这首诗有了灵魂,让咱们读起来也能感同身受。
咱们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学李白。
比如写家乡,别光说“家乡美啊美”,可以多描写描写具体的景色,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说不定还能引用点跟家乡有关的典故,让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要是想表达自己的决心,也可以用用对比,让别人更清楚你的想法。
总之,《别匡山》的写作手法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咱们打开诗歌创作的大门,让咱们也能写出有韵味、有情感的好作品。
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些手法用在自己的笔下,说不定也能写出让人赞叹的文章呢!。
别匡山诗歌鉴赏内心情感

别匡山诗歌鉴赏内心情感
1. 《别匡山》里那深深的眷恋之情,不就像我们离开家乡时的不舍吗?比如我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心里真不是滋味啊!
2. 诗中蕴含的那种惆怅,难道不像你与挚友分别时的心情?就像上次我和好朋友分别,那难过劲儿别提了!
3. 李白在《别匡山》中表达的情感,多像我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呀!就好比我现在还时常想起小时候的那些欢乐时光。
4. 诗里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意,不恰似毕业时我们对校园的留恋吗?像我们毕业那天,真的好舍不得啊!
5. 《别匡山》的内心情感,是不是和你失恋时的痛苦相似呢?我记得我失恋那次,心都要碎了。
6. 诗中那复杂的情感,难道不是和你面对人生抉择时的纠结一样吗?像我当初选择工作时,那叫一个纠结啊!
7. 李白的这首诗所传达的,不就像你在陌生城市的孤独感吗?我刚到一个新地方时,那孤独感简直了!
8. 诗里的情感,多像我们对梦想的追求与迷茫啊!就像我追逐梦想的路上,有时也会迷茫啊!
9. 那《别匡山》中的情感,是不是跟你送别亲人时的悲伤如出一辙?我送别爷爷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流。
10. 诗中所体现的内心情感,不正像你面对未知的恐惧与期待吗?像我面对新挑战时,既害怕又期待!。
匡庐多秀色,白云绕山腰。攀登汉阳顶,我比众峰高。译文

匡庐多秀色,白云绕山腰。
攀登汉阳顶,我比众峰高。
译文标题:匡庐多秀色,白云绕山腰。
攀登汉阳顶,我比众峰高。
正文:
匡庐是指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之一。
庐山景色秀丽,白云缭绕于山间,犹如仙境一般。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庐山居住多年,并写下了许多赞美庐山的诗篇。
攀登汉阳顶,是庐山的一座山峰,海拔约 1474 米。
汉阳峰高耸入云,我比众峰高,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在登山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庐山的秀丽景色,俯瞰群山,心旷神怡。
匡庐多秀色,白云绕山腰。
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卷,庐山的秀丽景色令人陶醉。
攀登汉阳顶,不仅可以感受到高山的雄伟气势,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别匡山》赏析
【作品简介】《别匡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七言律诗。
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表露出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别匡山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赏析】
这首《别匡山》,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
此诗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
县志录自匡山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
碑石原在匡山大明寺遗址,今已移至江油县李白纪念馆。
大明寺,兴建于唐初,葺修于北宋。
匡山在旧彰明县北,今江油县西,李白故里青莲乡在匡山之南五十余里。
这是青年时期的李白读书的地方。
李白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元之治”前期。
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国家欣欣向荣,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
因此,李白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要把他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
也就是说,他希望当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屡遭失败,但他的雄心总不销歇。
正是在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过程中,李白写下了许多充满豪情逸兴的和悲歌慷慨的诗篇,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我介绍早年事迹时,写道:“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这首《别匡山》就是李白二十四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作,也就是他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决心离开他亲爱的故乡时的抒情言志之作。
“晓峰如画参差碧”,这是写匡山的远景。
在晨光中的匡山,高高低低的峰峦,呈现出碧绿的颜色,好象画图一般。
“藤影摇风拂槛垂”,这是写匡山的近景。
藤萝的影子在微
风中摇曳,时时拂着大明寺的栏杆垂下来。
“野径来多将犬伴”,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匡山上的行踪。
他常常带着家犬作伴,沿着小路爬上山来。
“人间归晚带樵随”,这是写山头所见。
他常常看见打柴的人背着柴草在暮色中下山回家。
“看云客倚啼猿树”,这是写李白自己在大明寺中的佳趣。
他常常靠着寺前的大树,观看天上的云霞。
那树上不时有猿猴叫唤,声音好象小孩啼哭。
“洗钵僧临失鹤池”,这是写寺中所见。
和尚们常常在寺后的池中洗他们吃饭用的钵盂。
那池上曾有白鹤飞来,后来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以上都是写匡山的景色,这景色是多么的清幽!同时从景色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匡山的感情,他对匡山是多么喜爱!
诗的最后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意思是说,匡山虽美,我却无心留恋它,因为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了。
全诗八句,虽然前六句都是写匡山景色,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
前六句实际上是后两句的铺衬。
正是由于前六句的铺衬,使得后两句特别有力,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从而使整个诗不同凡响。
李白一生都酷爱大自然,同时一生又都充满了政治热情。
《别匡山》一诗很好地表现了李白这科性格。
因此这首诗不仅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可供欣赏,而且对帮助我们认识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