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治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治要点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的一种典型表现,1920年Krukenberg 首次提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无内膜破裂的主动脉夹层。IMH约占AAS的6-10%,其中亚洲人群IMH的发生率较高,约占AAS的30%-40%[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主动脉壁间血肿这一疾病的认识不断提升,目前已认为IMH是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性血肿,血肿位于中膜与外膜之间,但无内膜破口且不与管腔相通,影像学上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伴或不伴穿通性溃疡、溃疡样凸起或血肿内局限性强化灶等。
IMH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的前兆,起源于内侧壁的脉管血管破裂,可能引起继发性内膜撕裂,造成内膜与中膜间的血肿形成。IMH可以延伸,进展,或者吸收[2],研究表明,约有28-47%最终进展为主动脉夹层,20-45%最终导致主动脉破裂,仅有10%的患者完全吸收[3]。IMH主要位于降主动脉并且大多数患者均罹患高血压.虽然IMH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夹层,但夹层所具备的放射性头疼或下肢疼痛不常见。因此,IMH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典型的CTA影像学表现。
IMH进展形成夹层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近端IMH,年龄>65岁,高血压,马凡综合征,IMH局部范围及直径,其中位于主动脉近端的IMH 被认为是进展到夹层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更易发生破裂、动脉瘤形成等危险后果。研究表明,近端IMH的30天死亡率在16-40%。其中累及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壁间血肿死亡率高达40%[4]。因此,及时发现IMH并正确处理十分重要。
IMH的保守治疗主要针对于无症状性的B型血肿,一般主动脉直径<55mm,血肿厚度<11mm可暂行保守治疗,其随访监控主要包括严密的心率、血压监测和疼痛控制,以减少主动脉壁的绝对压力为治疗的主要原则和目标。欧洲血管外科协会最新指南[5]建议,在非复杂性Stanford B 型主动脉病变(主要包括AD、主动脉壁间血肿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tic ulcer,PAU))的随访监测过程中,患者心率控制在60 次/min 以下,收缩压维持在10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76 mm Hg,则效果最佳。因此,β受体阻滞剂及必要的降压药物是此类患者长期随访必不可少的药物。也有学者建议[6],可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来帮助降低主动脉壁的应力,因ACEI类药物有独特的血管重塑性。
目前IMH的开放手术治疗依然存在很大风险。一般认为,Stanford A 型IMH 的致死风险大,建议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有学者认为,症状性
IMH且主动脉直径≥55mm 或深度≥11 mm 的IMH,有高度破裂的风险,需要尽早接受外科治疗。因此,对高龄患者伴有高危的并发症、有持续性临床表现或巨大溃疡,以及IMH 并发了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等情况时,应尽早接受手术。然而,尽管外科治疗IMH 的疗效确切,但其较高的死亡率依然让某些患者望而却步。笔者建议,除非是经济条件有限,当主动脉情况相对不稳定、破裂出血要求急诊手术或解剖条件不佳(如弓上病变或髂总动脉高度扭曲等)时,可以考虑采用开放手术治疗。
由于绝大多数IMH 病变好发于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因此覆膜支架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有研究[7]证实,腔内治疗IMH 的术后30 d 死亡率为4%~8%,要远低于开放手术治疗。欧洲血管外科协会最新指南[5]也建议,复杂性Stanford B 型IMH建议行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 型IMH患者在初次就诊或随访过程中,如出现胸痛明显或再发、先兆休克、胸腔积血或积液等表现,或者影像学上出现溃疡样凸起、穿透性溃疡、IMH 增厚或AD 形成时,建议积极腔内手术干预。腔内修复治疗支架的置入消除了IMH 周围的各层动脉壁存在的矛盾运动,利于破裂主动脉的止血,并对IMH 产生一定程度地压迫.终止IMH 的进展[8]。并且,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某些复杂IMH患者的腔内治疗也获得了满意疗效。
IMH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医生的关注。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及腔内手段的更新,IMH患者的诊治已逐渐系统规范。腔内治疗给
IMH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已成为IMH患者外科干预的主要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某些Stanford A 型IMH患者也将受益于腔内治疗。此外,对于无症状的IMH患者,我们也要加强筛查和监测,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依然弥足珍贵。